专题二文学性文本阅读 5.关键能力五 鉴赏小说的语言(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二文学性文本阅读 5.关键能力五 鉴赏小说的语言(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0:1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鉴赏小说的语言
关键
能力五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等;一种是叙
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
言。鉴赏小说的语言一方面是鉴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另一方面是鉴赏小说作者的叙
述语言,即作者的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体系构建

突破一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回扣教材1
1.《祝福》中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
然也如此”这句话有深刻的含意,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①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概括出浓重的封建思想统治下的鲁镇是一个封
闭的小镇。②表现这里的人们保守、迷信的同时,也表达了“我”对这个环境厌恶的
心理。
2.如何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
样子”这句话
答案 ①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
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
遍反映。②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
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
望。
典例1 (2024新课标Ⅱ,T8)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
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文本见第一讲关键
能力一突破三典例1《千里江山图》(节选)]
答案 ①两人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②
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又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③虽然叶桃后来在
斗争中牺牲,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她的革命精神为陈千里所继承。
解题示范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干中的两句话,均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且都出现了关于“离开”的表述,但一句是
说“先离去”,一句是说“从来没有真正离开”,二者形成矛盾,这提示我们要结合语境
理解两个句子的表层意义,再寻找两句之间的关联,从关联处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深层内
涵。
第二步,分层次,析内涵
表层意 由第一句可定位至文章第二段,由上下文可知,此处叶桃的“先离去”,指在两人的恋爱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由第二句可定位至第十段,本段叙写了二人的通信,以及叶桃冒着风险与陈千里分享思想与书籍,此处“从来没有真正离开”指叶桃虽然与陈千里分隔两地,但通过多种方式和他保持联系,心始终与他紧密相连。
特指意 联系全文内容,可以从思想觉悟和走向革命道路的角度来理解句子。叶桃的离开是一种奔赴,为了革命事业,舍小家为大家,叶桃先离开,体现她的思想觉悟早于陈千里,她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而后又介绍陈千里入党,引导其走上革命道路,二人殊途同归,在一条战线上奋斗,因此“从来没有真正离开”。
情旨意 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来看,叶桃对于陈千里的深刻影响并不因为她的牺牲而中止,而是融入陈千里的生命中,即陈千里继承了叶桃的革命精神,他将带着二人共同的愿望,继续投身革命,因此叶桃“从来没有真正离开”。
方法小结 解答理解重要语句含意题“两步骤”

突破二 赏析语言艺术
1.小说(散文)语言艺术的构成要素
要素 特点或作用
用 词 特 点 动词、形容词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 或摹声摹色,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或使语言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引用、化用 引用诗词、化用典故——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感彩 褒贬鲜明。
语体色彩 口头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方言具有地域特色;文言词语增加历史底蕴。
造 句 特 点 长句 结构复杂,表意精确,细致,严密。
短句 结构简单,通俗易懂,表意简洁,明快,有力。
长短句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整句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格调典雅,可加强语势、强调语意,表达丰富的感情。
散句 自由活泼,能使语气舒缓,舒卷自如。
整散句结合 使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其他句式 对偶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排比句:显得整齐,典雅。
感叹句:情感强烈。
疑问句:发人深思。
回环复沓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染力强。
手 法 特 点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又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手法 如白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细节描写,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表现手法 象征:形象地表现思想感情,深沉含蓄。
以小见大:突出表现中心,增强感染力。
对比:突出鲜明特征,表现作者好恶褒贬。
语言风格 豪放、柔婉、直露、含蓄、庄重、诙谐、质朴(平实)、华丽(典雅)等。
2.语言风格及其形成因素、手法
语言风格 形成因素、手法
豪放 景象境界开阔;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抒情大多激越昂扬;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柔婉 对象纤巧细致;情感细腻缠绵;画面色调柔和;少用排比、夸张、设问等修辞手法。
直露 表达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多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含蓄 表情达意不直接,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
庄重 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绵长;关联词语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用夸张、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法。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用描绘性语言。
华丽(典雅) 多用描绘性语言,讲究节奏韵律;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回扣教材2
1.《小二黑结婚》节选部分,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案 ①叙述语言通俗、口语化。运用如过去民间说书艺人的口气,叙述流畅生动,很
有吸引力。②对话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例如二诸葛和三仙姑,虽然都是所谓“神
仙”,但由于两人身份、思想、性格不同,对话语言也就不同。像“命相不对”“恩典
恩典”之类的话,自然符合二诸葛的个性;而像“刘修德!还我闺女!你的孩子把我的闺
女勾引到哪里了 ”之类的话,与三仙姑的形象也是十分贴切。
2.汪曾祺曾说沈从文《边城》中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
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结合文本分析《边城》的语言魅力。
答案 ①融入了大量的湘西方言,字里行间自然地展现了淳朴的湘西文化和地域语言
特色,不落窠臼,含蓄鲜活。②注重长短句的结合,使得文章错落有致,具有诗一般的美
感。③常使用单纯词来描写风景、述说故事。如“天保恰好在那天应当向上行,随了
陆路商人过川东龙潭送节货,故参加的就只傩送”,单纯词“故”“只”的使用,“文约
而事丰”,增加了文章的典雅性、古朴性。
典例2 (2020浙江,T10)(综合赏析语言特点)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文
本见第一讲关键能力二突破一典例1《雪》)
  原文画线部分: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
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
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
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
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答案 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
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
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
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解题示范
题干中要求就“语言特点”进行“赏析”,而且所赏析的内容主要是景物描写。答题
时应从遣词造句特点、语言运用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多角度思考。
思考角度 分析
遣词造 句特点 “簌簌”“沙沙”是叠词,也是拟声词,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体现出环境的静谧,衬托中尉见到花园并非想象中那么荒凉时微妙的心理。
语言运 用手法 ①当中尉打开小门时,“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花园的“抖动”是因为眼前的景象引起了中尉内心的震动,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②当中尉走到亭子里时,远方“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月亮慢慢升起。从后文看,男女主人公在这里相遇,显然,这样美妙的景物描写有着暗示或象征意味。
语言风格 画线句子语言优美,写出了园中景色的静谧、美好,充满了诗意。
典例3 (2021浙江,T11)(赏析语言表达技巧)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
效果。(4分)(文本见第一讲关键能力三突破三典例7《麦子》)
  原文画线部分: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
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
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
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答案 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
的强烈意识。②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
丰收的喜悦。③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解析 画线部分有两个比喻。其一,把老婆婆比喻成豹子,从豹子的精悍迅捷可以感受
到老婆婆行动的敏捷和性格的强悍,从豹子坚守领土的意识可以感受到老婆婆守护领
土的强烈意识。其二,把老婆婆抚摸麦穗的手比喻成“跳鼠”,说其“跳到麦芒上”,
“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由此可看出老婆婆对麦子的喜爱,以及对小麦丰收的喜
悦。除了描写老婆婆,画线部分还描写了麦子。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洒在云朵上,自
然也洒满了整个原野,由此可见小麦的丰收景象,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丰盈,而丰
盈的生命里包含着守护边疆的希望。
典例4 (2021浙江,T12)(赏析语言风格)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
面的品格,试作分析。(6分)(文本见第一讲关键能力三突破三典例7《麦子》)
答案 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
言。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
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解析 第一自然段中两位老人回答“搬不搬走 ”的问题时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
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出要坚守边疆的信念。文中有关结婚的那部分写到“跟那个年代
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
们种的是太阳。’”,读来使人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美,从中也可看出他们相信未来必将
像太阳一样充满希望的乐观品格。在结尾部分主人公说“我们是簸箕命”,这种大美
不言的奉献品格就通过老人的语言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类题延读 (2018全国Ⅱ《有声电影》)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
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
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
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
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
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
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
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
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
忍俊不禁。
方法小结 赏析小说语言艺术“三角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