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高考新风向
新风向一 聚焦文本特色,“因文命题”
命题解读
“因文命题”又称“随文设题”,指依托“这一篇”的文体、文类、文本特点,从
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几个维度来命制试题。自新高考改革以来,“因文命题”
理念不断强化,相关试题比重日益加大,在文学性文本阅读中尤为明显。
对于文学性文本阅读题而言,“因文命题”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依托“文体”特质,针对本篇的文体个性命题。“文体”是指文学作品的体
裁,常见的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类。
二是着眼于“文类”特征,针对本篇的文类特性命题。“文类”是指一种“文
体”大类下的不同小类,比如小说可分为科幻小说、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等类型;散文
可分为写景状物散文、写人叙事散文、议论说理散文等类型。
三是立足“文本”内核,针对本篇的内容特质命题。“因文命题”中“文”的核
心要义便是“文本”本身,命题紧扣这一“文”的文本内容、创作意图、艺术手法等,
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本。
解题路径
1.把握文体要素、文类特征,构建全面的认知体系。
(1)从文体特点出发,先从内部把握各种文体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构建对各种文
体的认知体系。比如就小说这一文体来说,我们可以构建以下认知体系:
再从外部把握不同文体之间的区别,比如小说和散文的区别:
角度 区别 小说 散文
虚实 虚构人物和故事情节 记叙描写真实的人、事、景、物
表达 方式 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等要素来展现故事,以记叙和描写为主 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
考,以抒情和议论为主
人物 塑造 重细节刻画,精心塑造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 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式地描绘
叙事 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不要求情节完整,情节是片段式的
“我” 不是作者本人,是故事的旁观者、见证人或参与者(次要人物)、主人公 是作者本人,通过“我”叙事抒情
主题 表现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和景,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2)针对同一文体的不同文类,构建对文类特征的认知体系。比如针对小说常考的几种
类型,我们可以构建以下认知体系:
2.紧扣文体要素、文类特征读文答题。
阅读文学性作品时,要有文体、文类意识,根据文体要素、文类特征阅读作品。比
如小说,要紧紧围绕“讲故事”来阅读,关注故事的内容、形式和效果;散文,则要紧扣
其“形散神聚”的特点来阅读,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人、事、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或感悟。而对于某一文类,比如历史小说,在阅读时就要关注其历史性(写的是什么历
史事件和人物)、虚构性(进行了怎样的艺术加工)和现实性(给我们怎样的借鉴和启发)。
答题时,也要紧扣文体要素、文类特征。比如小说,无论怎样的文本特色,都会通过
小说的文体要素即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读者感受等表现出来。因此,在解答文
本特色题时,应从这些要素入手,文本的一些特征在哪些要素上表现得最明显、最突出
或对哪些要素影响最大,就从哪些要素上来赏析。
典例1 (2022全国甲,T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
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
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
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
出发 ”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
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
叫你干啥你干啥 ”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
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 ”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
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 你疯啦 ”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
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
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
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
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的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
不是 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
了个累赘 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
‘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令,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
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
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
来 ”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
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 ”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
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
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
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
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
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
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
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
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
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
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
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
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
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
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
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
[注] 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
的采访。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针对文体个性命题)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
较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
写、细节描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老胡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采访、
回忆录等为基础,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
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
解析 首先要明确两个文本的文体及其主要特点。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纪实作
品。然后结合两种文体的特点分析二者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差异。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讲究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的彰显,注重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具
有很强的文学性;纪实作品则更注重真实性。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文本一塑造老胡
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及细节等描写方法。如语言描写“快,
快下手哇”“没关系,你,你别管我”等,动作描写“咬咬牙”“猛地抖了一下”“两手
紧紧抠住地面”等。同时,文章还借助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有着铮铮
铁骨的英雄形象。文本二是纪实作品,重在真实,疗伤的过程是真实的记录,没有环境的
烘托渲染,只是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语言表达上,文本一描写细腻,语言生动形象,
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文本二的语言则简洁直白,旨在用较短的篇幅记录事实。
典例2 (2019全国Ⅰ,T9)(针对文类特性命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
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文本见第一讲关
键能力三突破四典例8《理水》(节选)]
答案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
“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
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
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解题示范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干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这告诉我们首先应
从“故事”和“新编”这两个角度,分别分析它们在文中的具体所指。另外,这两个角
度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所关联的。因此还要从对“故事”进行“新编”的角度简析。
第二步,扣要素,细分析
角度 文体要素 分析
故事 情节、人物 小说中讲的大禹治水的事是历史传说,是典籍中记载的故事。作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大胆突破传统
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组成了一个古今杂糅的怪诞世界。
新编 手法 作者有意将现代的生活和事物植入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呈现出一种穿越感。
语言 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掺入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使小说呈现出反讽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对“故事”进行“新编” 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使作
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第三步,依要求,组答案
新风向二 关联教材学习重点,教考衔接
命题解读
近几年,高考语文命题不断强化教考衔接,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
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教材中的课文,以及课后的学习提示、单元学习(研习)
任务等,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诸如学写文学短评、拟写视频拍摄脚本、写读书札
记等具体的点,成为情境化命题的重要形式。
解题路径
1.熟悉“教考衔接”的命题形式。
通过近几年高考考情看,教考衔接主要有显性关联、隐性关联和显隐兼具式关联
三种命题形式。
2.了解“教考衔接”题的三种命题情境。
一是结合教材基础知识的命题情境。这种命题情境若出现在文学性文本阅读中,
多关联教材中重要篇目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作者创作理念等。
二是关联教材编排理念的命题情境。近几年高考关联教材编排理念的试题越来
越多,如2022年全国甲卷文学性文本阅读材料是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和强调真实的纪实
文学,第9题的命制对应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
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是关联教材单元任务的命题情境。近年来,高考命题关注教材的单元学习(研
习)任务,尤其是写作任务,注重考查考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展现出的语文能力。如202
3年新课标I卷第9题要求拟写文学短评思路,对应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学写文学短
评”的单元学习任务。
3.深化对教材的理解。
备考过程中可按照体裁,整合五册教材相关内容,归纳提炼学习重点,深化对教材的
理解,根据学习提示和单元任务对文本进行再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典例3 (2023新课标Ⅰ,T6—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
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
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
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
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
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
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
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
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
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
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
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
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
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
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
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
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
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
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
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
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
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
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
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
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
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
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
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
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
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
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
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
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
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
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
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
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
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
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
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
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
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
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B
解析 “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
善意”理解错误。第三段写到,渡船上的人“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
视”。父亲知道,他们的神情和言语正是他们淳朴率直性情的体现,并非教儿子用以识
别人心险恶的素材。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C
解析 句子③承接上文“懂了自己”,通过在板桥“住着,看着,干着”,儿子会完成那
长大成人的仪式,不仅会懂得父亲,更重要的是还会由此获得关于自我的认知。因此,
“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这里的“飘”指的是儿子将要克服的
心理状态,也往往是刚刚成年的年轻人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即因缺乏思想根基而造成
的心无所属、没有自我的迷茫状态,不肯脚踏实地的悬浮状态,而不是摆脱家长控制之
后的“飘然自在”的状态。
3.“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
分)
答案 ①体验下田劳动的辛苦;②意识到自我的局限;③认识到有些事物如工具、粮食
是最根本也最恒久的;④休憩时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⑤体会大地的仁慈和生命的延
续。(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本题审题时要抓住“多重”“身心”“感受”三个关键词,从身体、心灵两个
方面分析人物感受。身体方面,“烤透”“把腰扔了”“掉层皮”等是对劳动的艰辛
的深切体验。心灵方面,“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说明劳动可以让自己意识到
自我的局限;“看着猪在四处漫游……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等是对美好田园生活
的感知。由“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
它们也是扔不了的”可知,在父亲看来,原始的工具、基础口粮作物是最根本的,具有永
恒性,不应随着现代化发展而被丢弃。“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
…才得以延续”说的是大地的输出让人类存活延续,直接表达了对滋养哺育人类的大
地的感激之情。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
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
评思路。(6分)
答案 (甲组答案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
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 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
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每点2分)
(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
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
么 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每
点2分)
解析 审题时要注意两组关键词隐含的限制信息。甲组关键词中,“未来”和“回
忆”提示考生文章内容既是对“未来”的想象,又是对往事的“回忆”,要抓住这一点
展开思考,延伸至对“成长”主题的认识。乙组关键词“河流”作为文中最重要的意
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小切入口,考生可由此深入,发现文中“河流”的无处不在,体会它
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的意义。
试题分析 这一题型源自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的单元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题
干设置了典型的语文学习情境,要求考生结合关键词,写出文学短评的思路。拟写文学
短评应抓住感受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要善于聚焦,抓住小的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