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文学性文本阅读 4.关键能力四 鉴赏小说的环境(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二文学性文本阅读 4.关键能力四 鉴赏小说的环境(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0:1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关键能力四 鉴赏小说的环境
高考真题练
(2023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 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掼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地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撺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3.(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4.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1.D 
2.C 
3.答案 ①正面描写:依次写了社戏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如选址、择日、开锣时的祭拜、开锣后“打加官”、戏目的安排等;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各色人物举止、伏波宫前的集会场面等,来衬托社戏的仪式感。(每点2分)
4.答案 ①社戏作为当地民俗活动、民间仪式,传承已久,各个步骤都有例可循;②社戏各步骤循例展开,代表着一种秩序井然、安稳平和的生活常态;③多次强调“照例”,也暗示“例外”或将出现。(每点2分)
高考模拟练
(2024山东威海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7分)
每年一次
契诃夫
公爵小姐那幢有三个窗户的小房子露出一派节日气象。它似乎年轻了。房子四周已经仔细打扫过,大门敞开,带格子的窗板从窗户上卸下来。新擦亮的窗玻璃迎着春天的太阳胆怯地发着光。
看门人玛尔克在大门口站着,年老衰迈,身穿一套虫蛀的号衣。玛尔克不是平白无故从他的小房间里钻出来的。今天是公爵小姐的命名日,他要给客人们开门,大声通报他们的姓名。
①门厅里已经没有平时那种咖啡渣的气味,也没有素菜汤气味,却有那么一种类似香皂的香水味。各个房间都精心地收拾好。窗帘已经挂起来,罩在画片上的薄纱已经取下,布满木刺的破旧地板涂上了蜡。
公爵小姐本人,也就是这幢有三个窗户的小房子的女主人,是个背脊伛偻和满面皱纹的老太婆,正坐在大圈椅里,不时理一理她那件白色薄纱连衣裙的皱褶。她胸前戴着玫瑰花,只有那朵花才说明这个世界上还有青春!
公爵小姐等着贺客登门。应当到她家里来的客人,有特朗勃男爵和他的儿子,有哈拉哈德节公爵,有宫中高级侍从布尔拉斯托夫,有她的表哥比特科夫将军和许多其他的人……一共不下二十名!
②时间已经是中午。公爵小姐理一下她的连衣裙和玫瑰花。她侧耳倾听:有人拉门铃吗 一辆轻便马车隆隆响地奔驰着,停住。五分钟过去了。
“不是到我们这儿来的!”公爵小姐暗想。
③对了,不是到您这儿来的,公爵小姐!过去那些年的历史又在重演。无情的历史啊!下午两点钟,如同往年一样,公爵小姐回到她的卧室里,哭了。
“一个人也没来!一个也没来!”
老玛尔克在公爵小姐身旁忙这忙那。他也一样伤心:人们都变坏了!从前,人们像苍蝇似的拥进客厅里来,可是现在……
“一个人也没来!”公爵小姐哭着说,“男爵也没来,哈拉哈德节公爵也没来,乔治·布维茨基也没来。……他们都丢开我了!可是没有我,他们哪会有今天 他们有今天的幸福,有今天的前程,都得感激我,全亏我出力!缺了我,他们就会一事无成。”
“一事无成,小姐!”玛尔克附和说。
“我倒不是要他们报恩。我不需要这个!我要的是感情!这多么气人!就连我的侄子冉也没来。为什么他不来 我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他 他欠的债我全给他还清了,我还把他姐姐达尼雅嫁给一个上流人。这个冉叫我破费不少啊!我始终信守我对我哥哥,也就是他父亲,许下的诺言。我为他花过不少钱,这你也知道……”
“您,小姐,可以说,就是他的父母,顶得上他的亲生父母。”
“可是现在——你瞧,这就叫报恩!唉,这些人啊!”
三点钟,如同往年一样,公爵小姐歇斯底里发作了。惊慌不安的玛尔克戴上他那顶镶着饰绦的帽子,同街头马车的车夫讲了很久的价钱,然后坐上车去找公爵小姐的侄子冉。
幸好,冉公爵居住的公寓不算太远。玛尔克碰见公爵正躺在床上。冉刚从昨天的酒宴上回来,他那起了皱纹的大脸红得发紫,额头上冒汗。他很想睡觉,可是不行:他恶心,要呕吐。他烦闷的眼睛盯住洗脸盆,其中装满垃圾和肥皂水,快要溢出来了。
玛尔克走进肮脏的房间,带着厌恶的神情耸起肩膀,迟疑地走到床前。
“这不好,伊凡·米哈雷奇!”他带着责备的口吻说。
“什么事不好 ”
“今天您为什么没到您姑姑家里去庆贺她的命名日呢 莫非这样好吗 ”
“滚出去!”冉说,眼睛没离开肥皂水。
“莫非这不伤姑姑的心 ……唉,伊凡·米哈雷奇,少爷!您一点感情也没有!”
“我不干拜客的事,你就这么对她说吧。这种风气早已过时了。……我没有工夫坐着马车四处乱跑。不要来缠我。滚开!我想睡觉。”
接下去好一阵子两人都不说话。
“您,少爷,就去一趟,庆贺一下吧!”玛尔克堆着笑脸说,“她老人家在哭,……您务必发发善心,对她表一下敬意。……您去一趟吧,少爷!”
“我不去。我用不着去,而且也没有工夫去。”
“您去一趟吧,公爵!您给她个面子,少爷!您多费心!她老人家伤心透了,……因为您,可以说是忘恩负义……”玛尔克举起袖子擦眼睛。
“那么,有白兰地喝吗 ”冉说。
“有,少爷,公爵!”
“哦,那么有一百卢布可拿吗 ”他问。
“这说什么也办不到!您自己也知道,公爵,我们手上已经不像从前那么有钱了。……亲戚们已经害得我们倾家荡产,伊凡·米哈雷奇。当初我们有钱,大家不断地来,可是现在……”
“我去年因为拜望她而拿到——拿到多少钱来着 拿到二百。那么这回连一百也没有了 你倒真会开玩笑,滚开!我想睡觉。”
“求您发一发慈悲吧,公爵!她老人家年纪大,身子弱。……她活不长了。……您可怜可怜她老人家吧,伊凡·米哈雷奇,公爵!”
冉却无动于衷。玛尔克就开始讲价钱。四点多钟,冉同意了,穿上礼服,坐车到公爵小姐家里去。
“我的姑姑。”他低下头去吻她的手,说道。
然后他在沙发上坐下,把去年已经谈过的话再从头说一遍。
“我的姑姑,您知道吗 玛丽雅·克雷斯金娜接到从尼斯寄来的一封信。……她丈夫可了不得!嘿!原来他为一个歌女同一个英国人决斗,他在信上满不在乎地描写一番……”
“真的吗 ”公爵小姐把眼珠往上一翻,举起两只手来合在一起,惊讶中带着点恐惧。
“是啊。他在那儿决斗,追逐歌女,可是在此地,他的妻子呢,却让他害得憔悴,消瘦。这样的人我真不懂,我的姑姑!”
幸福的公爵小姐把座位向冉那边移近点,他们就滔滔不绝地谈下去。茶和白兰地端上来了。
这边,幸福的公爵小姐听冉讲话,时而哈哈大笑,时而心惊胆战;那边,老玛尔克却在翻那些小箱子,把一张张钞票收拢来。冉公爵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只要给他五十卢布就成了。可是为了付出五十卢布,就得翻不止一口箱子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画线②处描写公爵小姐等待贺客的情形。“侧耳倾听”这一细节,写出了她从期盼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B.公爵小姐等待的贺客都是她曾经帮助过的人,她为这些人付出精力和钱财,但其内心并不需要报恩。
C.玛尔克不断变换对冉公爵的称谓,主要是因为冉公爵的拒绝使他无可奈何,不得不变着法劝说。
D.从姑姑那里尽可能多地搜刮好处,这才是冉公爵答应“每年一次”庆贺姑姑命名日的真正原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胆怯”用拟人手法,写昏暗已久的窗玻璃被擦亮后乍见太阳的状态,也暗示公爵小姐的心理。
B.画线③处以对白方式将叙述者的态度和观点自然带出,这一横插的议论提示了叙述者在小说中的存在。
C.玛尔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他既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见证人,也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D.在玛尔克与冉公爵的对话描写中,作者大量使用省略号,是为了省去多余的话,使小说语言精练。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有译本删掉了第三段(画线①处)的内容,你是否认同 请阐述理由。(5分)
4.契诃夫小说把对生活的感受溶解到“冷眼旁观”中,耐人寻味。请结合公爵小姐的“哭”和“笑”,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认识。(6分)
1.B 
2.D 
3.答案 不认同。理由:画线①处对公爵小姐的住处进行了描写,平时咖啡渣、素菜汤等气味以及布满木刺的破旧地板等细节,暗示了公爵小姐生活的窘迫,为下文无人到场做铺垫;(2分)精心收拾、挂窗帘以及地板涂蜡等细节,表明公爵小姐对命名日的重视和对贺客的期待,与后文无人到场的失望形成强烈反差,(2分)增强小说的讽刺性和悲剧效果。(1分)如果删掉,则失去上述表达效果。
或者:认同。这一段属于环境描写,删掉后不影响情节的发展,可以加快叙述节奏,使小说内容紧凑。(最多给1分)
4.答案 ①写“哭”,侧重哭诉内容的铺叙,句式简短、语气强烈,揭开公爵小姐付出一生却无人感恩的悲苦往事与悲凉处境;两个“如同往年一样”在轻描淡写中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②写“笑”,让公爵小姐哈哈大笑且感到幸福的是侄子重复多年的无聊话题,凸显了公爵小姐内心的荒凉与寂寞,而另一边玛尔克翻箱倒柜凑钱的场景进一步加重了“笑”背后的悲剧色彩。③作者的讲述看似冷静客观,却是毫不留情,将唯利是图、忘恩负义者的丑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表达了对公爵小姐的同情和悲悯,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漠、世态炎凉。(每点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