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文学性文本阅读 6.关键能力六 探究小说的标题、主题意蕴(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二文学性文本阅读 6.关键能力六 探究小说的标题、主题意蕴(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0:1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关键能力六 探究小说的标题、主题意蕴
高考模拟练
一、(2025届河北衡水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金橘灿烂
刘秧霞
春天的时候,花婶看着橘子树的叶片之间冒出一朵朵米白色的小花,她盼呀盼呀,一直盼到橘子金灿灿地挂满枝头。以前每年的这个时候,小秋也该回家了。“回家就热闹了!”
花婶凝视着眼前的橘子树,有时她的眼前还会升腾起雾气,①朦胧的雾气让她的世界更加模糊起来。这个时候,她往往会摸索着起来,跨过门槛,来到房子的内间。树叔带着笑意看着她。花婶擦了擦眼睛,在床边坐定。早在两年前,树叔走的那年,花婶看这个世界,是一种云里雾里的意象。一切都是影子。
“我不想去小秋那里。城里有什么好的 走上一大圈,也没有一个熟人……”
“你说你都走两年了,怎么还没有走远 昨天我去看你,坟头也没有一根草……你是不是想等我呀……”
“今年的橘子会有前年结得多吗 ②前年你一个一个数过,三百五十六个吧 咱想留给小秋回来采摘,小秋都两年没回福村了。”
花婶絮絮叨叨坐在床边同树叔聊着天。那些不时冒出来的话,是一座一座的小山丘,这里凸出来一座,那里又冒出来一座。她有时故意将话说一截留一截,镜框里的树叔就着急了,他的脸色就不大好了,像布满乌云的天。花婶才不管他,她就喜欢看他急眼,花婶自顾自地关灯睡觉了。
小秋上小学的那一年,树叔在冬天里种下这一棵橘子树。他说所有的植物在冬天里都是休眠期,在不痛不痒中让一棵树离别故土,等它春天醒过来时,它的根已深深地扎进土壤里,它都忘掉了故土的模样。花婶喜欢看树叔一本正经地瞎扯。第二年春上的时候,开出一朵朵五瓣的橘花,嫩黄色的花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隔年这棵橘树就挂满了果子。一眨巴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橘树的枝丫向四周分散开来,像为小院撑了一把大伞。这小院里的一草一木都长成了亲人,这种感觉让花婶感到日子没有那么空落。
自从树叔走了以后,花婶还是第一次出门去沙镇。从沙镇回来的花婶,顶着一头像黑漆染过的头发,就像脑袋上扣了一顶帽子。花婶将新买的衣服摊在床上。树叔在镜框后微笑着看她。这种笑就是一种鼓励,花婶抖了抖这件镶着盘扣的暗红色袄子,将它利索地套在身上。从她接到小秋电话那一刻起,她不方便的腿脚就在慢慢复苏了,像一棵休眠在冬天里的树,突然跨进了春天,开始跃跃欲试地发芽抽条了。
花婶心满意足地在树叔的面前试好新衣服,树叔喜欢花婶穿得齐整,他说一个女人就该打扮得好好的。树叔走了后,六十多岁的花婶,她的光阴是逆着飓风走的,一天还是二十四个小时,她的一天漫长得却像一年。人这一辈子,又能有多少光阴 她的手和脚都退化了,走出“拖”的老态,身体是被脚拖着走的,整个身体像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走得乏力。
小秋要回来了,这是一枚强心针。她站在床边,伸伸手,踢了踢腿。树叔一脸的笑,望着她,仿佛在对花婶说,这才对嘛!杂七杂八的事猛然间多了起来,炸萝卜圆、包饺子、包芋头圆、蒸粉蒸肉……这些地道的口味是小秋的最爱。
随着日子向严冬一步步滑进,花婶愈发担忧了。有几个夜里,风像狂暴的野兽,横冲直撞地到处钻,花婶硬是扛着冻,像一个即将去炸碉堡的大英雄,冲去院子里看盖着的塑料布是否被风刮走。花婶抖动得像橘树上的一片叶子,她的上下牙磕碰着,一边还要念叨:“老天保佑,千万别下雪!”
再有几天就要过小年了。花婶很想打电话给小秋。每次她掏出老人机,想找个人帮她打给小秋,走到半道,又折转了回来。
“小秋忙,忙啊!”花婶告诉站在院子墙头的两只麻雀,还告诉树叔。她时常坐在阳光下老僧入定一般,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影子与自己亲密地连接着,她的心里像撑开了一条缝,③心境似乎开阔了。她又和影子对上话了,毕竟影子把这空落的小院填满了一点,虽然是她自己的影子。
“咱小秋啥时能回呀 ”花婶一边用手摩挲着冰冷的树叔,一边喃喃地问道。
“咱橘子树等不起呀!真难为这一树的橘子了。也难为这树了!”
在花婶的心里,一棵树在秋天就该收得干干净净,在冬天好安心地休养。这一棵树挂那么多果子,从漫长的秋天硬撑到冬天。这是一棵多么不容易的树呀!
花婶不再看天,她真怕有一天夜里,这些橘子都冻成冰团。她拿着剪刀犹豫着进进出出,最后,她还是放下了剪刀。当她看到晾晒在竹竿上的袜子时,④她暗沉的心房突然漏进了一大片阳光。
当小秋接到英姐电话时,她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工作提前回来。她一路奔波着,终于出现在福村道路的一头。
“妈妈,那里有一棵五彩树!”天一远远指着外婆花婶的院子,惊奇地嚷道。
小秋透过镂空的院门,她定定地凝视着——她所熟悉的橘子树,那碧绿的叶片之间,飘荡着无数颜色不一、长短不一的袜子,那一双双袜子像在寒风中鼓动着的手掌,它们向小秋、向天一发出执着而热烈的召唤。小秋细细看去,那些袜子有父亲树叔的黑灰色袜子,有母亲花婶的蓝白色袜子,还有自己小时候五彩的袜子,一家三口的袜子以一种很亲密的姿势,团聚在橘子树上。
小秋突然鼻子一酸,她更紧地捏着儿子天一的手,向小院飞奔而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花婶自说自话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花婶说不想去找小秋,认为城里不好、没有熟人,这种心理一定程度体现了她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
B.花婶絮絮叨叨坐在床边同树叔聊着天,既有她对已故丈夫的依恋怀念,也有对在外女儿的牵挂思念。
C.“小秋忙,忙啊”强调了花婶想让女儿回家而又不想让女儿回家的心理纠结,体现了她的深明事理。
D.花婶的自说自话,表现了她独居状态下的情感需求,反映出空巢老人的孤单落寞,颇具艺术感染力。
2.下列对文中四处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①写花婶泪眼朦胧之态,又表现她在回忆、想象与现实交织中恍惚之状。
B.句②突显了树叔缜密的做事风格,也体现出他想女儿时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
C.句③表面写花婶找到新的排解方式,实则更显人物的无奈和孤独,令人心酸。
D.句④从“暗沉”到“阳光”是花婶想到解决问题之法时内心突然闪亮的体现。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比喻手法,请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说明如此设喻的合理性。(4分)
4.(探究标题意蕴)文章标题为“金橘灿烂”,请结合文本阐释其含义。(6分)
1.C 
2.B 
3.答案 ①花婶“冒出”的话跟眼前突然出现的“小山丘”,都给人以突兀感;②花婶“不时”说出的话跟“这里凸出来一座,那里又冒出来一座”的小山丘,都给人以不确定性和跳跃性;③花婶的话故意“说一截留一截”跟“一座一座”的小山丘,都给人以不连贯、不顺畅感。(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4.答案 ①饱含希望:金橘成熟之际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花婶在树叔去世后通过精心照看橘子树和等待女儿小秋回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切希望。②寄寓母爱:花婶为避免橘子受冻而替其套上一家三口的袜子,金橘因此更加灿烂,散发着母爱的光辉。③凝聚亲情:承载着小秋一家三口精神力量的橘子树由树叔栽种、花婶呵护、小秋采果,包裹着橘子的三人的袜子在树上亲密团聚,洋溢着亲情的温馨。(每点2分)
二、(2024广西柳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7分)
在旷野里(节选)
柳 青
已经快半上午的光景,屋檐的阴影将要缩到门台阶上了。在乡政府的屋子里和院子里,人们在准备药剂、泡烟叶水、察看和谈论喷雾器,还有三个两个凑在一堆噙着烟锅摆闲情理的。
朱明山和渭阳区委书记推着自行车进了大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他们把车子放在大门里的墙根儿锁了,然后揩着脸上的汗水朝屋里走去。
“你们行动得早啊。”朱明山一边揩汗,一边满面笑容地向院里不相识的村干部们招呼。工作组的干部听见朱明山的声音,纷纷走出屋来。他们没有想到县委书记这样快下到乡里,更没有想到他会来他们工作的这个乡。朱明山给他们带来了突如其来的兴奋,都举着卷起袖口的双手,眉开眼笑地跑到他跟前,好像是向他报告:“看看我们是怎样工作吧!”
忙碌的李瑛把她的两条辫从背后扎在一块儿,用热情的眼光盯着朱明山:“我们在这个屋里调配药剂、泡烟叶水哩……”
朱明山不难了解这是要他去看他们的工作。他向李瑛指的屋里走去。一个显然是由庙堂改成的大屋子,满地都是喷雾器、药剂、器具、几捆烟叶,夹杂着水桶和扁担,俨然是一个作坊的样子。
“崔浩田同志,”朱明山走在门台上问他身旁的区委书记,“那个植棉能手来了没有 ”
“蔡治良吗 ”李瑛说,“他在屋里帮助泡烟叶水哩。叫他也来吗 ”
“当然,”朱明山盯着李瑛布满汗珠的高鼻梁,“毛主席叫我们先当群众的学生。”
李瑛立刻转身向屋里用一种家庭里的语气叫道:“治良,朱书记叫你也来哩。”
“阿嚏!阿嚏!”那人已经在摆弄着烟叶,打了两个喷嚏说,“叫我洗了手。”
他们进了乡政府的办公室。屋里屋外,立刻被围严了。乡长和文书推着挤进来的村干部们出去,因为住着没有高烟囱的小屋的庄稼人身上总带一股烟熏气,加上汗水的酸味,空气坏得呛人。朱明山叫乡干部不要推他们,索性到院里的阴影里去谈。
“我们这回是和棉蚜虫斗争,又不怕走漏了消息!”他的话总唤起人们愉快的笑容。
“治良同志,”朱明山喜欢的眼光盯着蔡治良消瘦但是坚决的长脸,“咱们要在你们这里首先突破棉蚜虫的阵势,你看能行吗 ”
“能行!”蔡治良点头说,眼角里瞟见多少人抿嘴笑着盯他,面部表情更吃力了。他只是不时咳嗽着,好像清理着喉咙准备说话的样子。人们等着他说话,可是他竟再连一声也没吭。
朱明山见这个植棉能手有点过分紧张,他就把乡长和文书也叫到跟前,同崔浩田和李瑛研究开会的事。李瑛把工作组和乡干部商量的办法和程序谈了谈。朱明山听了,摇了摇头。
“我看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讲话。这又不是举行什么仪式!”这套讲究形式的做法一直搞到乡下使朱明山控制不住愤懑。
县委书记的不满意弄得乡长脸上很难看。现在李瑛的大眼睛望着他冒汗的胖脸,他努着厚嘴唇讷讷地说:“村干部不实干,推不动群众。他们拿个传话筒满街喊叫治虫;我们一走,他们就把传话筒挟在胳膊底下,和群众一块儿说没信心的话哩……”
“说啥哩嘛!”有一个挤在跟前的村干部不满意地走开了。他一边走一边喃喃说:“一开会不是半夜就是鸡叫,说过来说过去就是那几句,谁个倒有信心嘛 ”
“以前的办法不对,这不是县上派的工作组连夜下来了吗 ”蔡治良转身对那走开的人倔强的背影解释着。
“开会,”朱明山对崔浩田说,“还是你讲一下吧,简单一点。”
“你不讲几句吗 ”
“我讲什么 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
于是乡长宣布开会,区委书记站在正屋的门台上讲话了。四十多个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墙根和房檐的阴影蹲了一圈。朱明山在乡政府办公室的门槛上坐下来抽烟,低头沉思着。
“有多少喷雾器 ”
“一村能去两个,原来发给乡上的两个都给整坏了。”李瑛说。
朱明山抽着烟,转眼注视着一圈听众情绪上的反应。
开始的时候,人们瞪大了眼睛盯着崔浩田,用心地听着,好像唯恐有一句陕北口音听不明白。后来渐渐越来越多的人,脸上显示出满意的笑容。当崔浩田讲到科学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也不是依靠反复唠叨,而是依靠成功的实例打破迷信的时候,有些村干部把嘴里噙的烟锅拔开,对身旁的人信服地点头。刚才不满地走开的那人蹲在朱明山对面的墙根大声说:“开头这么办就畅了!”
“没有拿来两个喷雾器 ”乡长觉得这人好像有意在县委书记面前臭他,愤愤地质问,“是不是两个摆弄瞎了一对 ”
“老百姓没见过那东西,这个一弄那个一弄就坏了。”有人辩解。
“众位同志,”蔡治良站起来了,“我有个意见……”
朱明山高兴地从板凳上站起来,看这个植棉能手会提出什么意见。
“我这个意见可是想出来的,没试验过。”蔡治良首先声明,然后才说,“你们说那辣子好呛人 一斤能熬多少水 熬一担,掺几担白水,味还不小吧 ”
“好意见,好意见!”全院的人嚷着。朱明山不由得走到蔡治良跟前,心里想:这个人的钻研精神比有些干部强百倍。
“还有,”蔡治良进一步说,“烟叶和辣子不能用完,人还要吃;煤油人不吃。笑啥 那东西掺上水治虫,虫还活得了 那东西和硫黄、石灰还不一样,轻一点重一点,没蚀劲儿。”
“还有吗 ”朱明山高兴地问,也像还不满足。
“想到的就这些,”蔡治良仍然拘束地说,“这是烟叶呛得我想起的,不敢保证能顶事。”
“所有这些新办法,都要在这几天里试验。”朱明山向崔浩田和刚刚从屋里出来的李瑛吩咐。
“药械已经准备好了。”李瑛报告。
“准备好了就出动。”
于是人们按两个喷雾器一个村的治虫小组,跟村干部们一块儿走了。年轻的村干部跑进屋去,争着背的背,挑的挑,要求先到自己的棉地里去。满院乱杂杂的好像市集。朱明山把他的车子往空起来的屋里推,李瑛高兴地跑过来:“朱书记,你也下地吗 热哩!”
“你姑娘人家不怕热,我当过兵的怕热吗 ”
(本文创作于1953年,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干部举着双手跑到朱明山跟前,围满了乡政府的办公室,可以看出乡村干部面对虫害时对新任县委书记的期待。
B.蔡治良创造性地使用辣子、煤油等做农药进行杀虫,表明百姓深厚的劳动智慧中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C.当乡长发言的时候,一个挤在跟前的村干部不满意地走开了,这体现了做村干部思想工作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D.文章围绕给棉花灭虫展开,将时代问题形象化在乡村日常之中,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善于通过尖锐的矛盾和冲突来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领导干部工作中的一些局限和问题。
B.小说结构严密,如蔡治良“打了两个喷嚏”看似闲笔,实则为下文想到治虫方法埋了伏笔。
C.本文语言质朴自然,采用了大量陕西农村的方言俚语,如“说啥哩嘛”“畅了”,亲切如话家常。
D.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例如乡长与县委书记的形象对比,表现了人物不同的特征。
3.小说中朱明山是一个怎样的领导干部 请简要分析。(5分)
4.(探究主题意蕴)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邢小利认为,《在旷野里》写出了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欣喜与警觉。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观点。(6分)
1.C 
2.A 
3.答案 ①亲民友好,善于倾听民意。朱明山走出屋子,走到院子里和村干部们亲切交谈,关注听众的情绪反应;②实事求是,有科学钻研精神,“当群众的学生”“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③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投入到基层的生活劳动中,和村干部们一起下地去实践。(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4分,答出三点5分)
4.答案 ①新时代的“欣喜”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出现的新景象,新时代的“警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②小说中,县委书记奔赴一线带领干部群众治理虫灾,乡村干部群众积极的劳动热情、科学治理棉虫害等都反映了新时代的欣喜。③但小说中乡长官本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工作作风代表当时存在的问题,作者进行了揭示和批判,引发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