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风向
高考模拟练
题组一 聚焦文本特色,“因文命题”
一、(2025届重庆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太阳(节选)
刘慈欣
他仍记得34年前第一次看到思云山天文台时的感觉,当救护车翻过一道山梁后,思云山的主峰在远方出现,观象台的球形屋顶反射着夕阳的金光,像镶在主峰上的几粒珍珠。
那时他刚从医学院毕业,是一名脑外科见习医生,作为主治医生的助手,到天文台来抢救一位不能搬运的重伤员,那是一名到这里做访问研究的英国学者,散步时不慎跌下山崖摔伤了脑部。到达天文台后,他们为伤员做了颅骨穿刺,吸出了部分瘀血,降低了脑压,当病人改善到能搬运的状态后,便用救护车送他到省城医院做进一步的手术。
等待搬运病人时已是深夜,他好奇地打量着周围那几座球顶的观象台,它们的位置组合似乎有某种晦涩的含意,如月光下的巨石阵。他走向最近的一座观象台,推门走了进去。
里面没有开灯,但有无数小信号灯在亮着,有细细的一缕月光从球顶的一道缝隙透下来,投在高大的天文望远镜上,用银色的线条不完整地勾画出它的轮廓,使它看上去像深夜的城市广场中央一件抽象的现代艺术品。
他轻步走到望远镜的底部,在微弱的光亮中看到了一大堆装置,其复杂超出了他的想象,正在他寻找着可以把眼睛凑上去的镜头时,小门那边传来一个轻柔的女声:
“这是太阳望远镜,没有目镜的。”
一个穿着白色工作服的苗条身影走进门来,很轻盈,仿佛从月光中飘来的一片羽毛。
“传统的太阳望远镜,是把影像投在一块幕板上,现在大多是在显示器上看了……医生,您好像对这里很感兴趣。”
他点点头:“天文台,总是一个超脱和空灵的地方,我挺喜欢这种感觉的。”“那您干吗要从事医学呢 噢,我这么问很不礼貌。”
“医学并不仅仅是琐碎的技术,有时它也很空灵,比如我所学的脑医学。”“哦 您用手术刀打开大脑,能看到思想 ”她说。
“我,尽量看吧。不过你想想,那用一只手就能托起的蘑菇状的东西,竟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宇宙,从某种哲学观点看,这个宇宙比你所观察的宇宙更为宏大,因为你的宇宙虽然有几百亿光年大,但好像已被证明是有限的;而我的宇宙无限,因为思想无限。”
“啊,不是每个人的思想都是无限的,但医生,您可真像是有无限想象的人。至于天文学,它真没有您想象的那么空灵,在几千年前的尼罗河畔和几百年前的远航船上,它曾是一门很实用的技术,那时的天文学家,往往长年累月在星图上标注成千上万颗恒星的位置,把一生消耗在星星的人口普查中。就是现在,天文学的具体研究工作大多也是枯燥乏味没有诗意的,比如我从事的项目,我研究恒星的闪烁,①没完没了地观测记录再观测再记录,很不超脱,也不空灵。”
他惊奇地扬起眉毛:“恒星在闪烁吗 像我们看到的那样 ”看到她笑而不语,他自嘲地笑着摇摇头:“噢,我当然知道那是大气折射。”
她点点头:“不过呢,作为一个视觉比喻这还真形象,去掉基础恒量,只显示输出能量波动的差值,闪烁中的恒星看起来还真是那个样子。”
“是由黑子、耀斑什么的引起的吗 ”
她收起笑容,庄严地摇摇头:“不,这是恒星总体能量输出的波动,其动因要深刻得多,②如同一盏电灯,它的光度变化不是由于周围的飞蛾,而是由于电压的波动。当然恒星的闪烁波动是很微小的,只有十分精密的观测仪器才能觉察出来,要不我们早被太阳的闪烁烤焦了。研究这种闪烁,是了解恒星的深层结构的一种手段。”
“你已经发现了什么 ”
“还远不到发现什么的时候,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只观测了一颗最容易观测的恒星——太阳的闪烁,这种观测可能要持续数年,同时把观测目标由近至远,逐步扩展到其他恒星……知道吗,我们可能花十几年的时间在宇宙中采集标本,然后才谈得上归纳和发现。这是我博士论文的题目,但我想我会一直把它做下去的,用一生也说不定。”
“如此看来,你并不真觉得天文学枯燥。”
“我觉得自己在从事一项很美的事业,走进恒星世界,就像进入一个无限广阔的花园,这里的每一朵花都不相同……您肯定觉得这个比喻有些奇怪,但我确实有这种感觉。”
她说着,似乎是无意识地向墙上指指,向那方向看去,他看到墙上挂着一幅画,很抽象,画面只是一条连续起伏的粗线。注意到他在看什么时,她转身走过去从墙上取下那幅画递给他,他发现那条起伏的粗线是用思云山上的雨花石镶嵌而成的。
“很好看,但这表现的是什么呢 一排邻接的山峰吗 ”
“最近我们观测到太阳的一次闪烁,其剧烈的程度和波动方式在近年的观测中都十分罕见,这幅画就是它那次闪烁时辐射能量波动的曲线。啊,我散步时喜欢收集山上的雨花石,所以……”
他看到信号灯的弱光为她勾出一道光边,想到在山外他生活的大都市里,青春靓丽的女孩子追逐着浮华和虚荣,③没有给思想孵出哪怕一瞬间的宁静,而在这远离尘嚣的思云山上,却有一个文静的女孩子在长久地凝视星空……
“你能从宇宙中感受到这样的美,真是难得,也很幸运。”
“送给您做个纪念吧,医生,威尔逊教授是我的导师,谢谢你们救了他。”
十分钟后,救护车在月光中驶离了天文台。④后来,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什么东西留在了思云山上。
(选自《思想者》,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的主要事件发生在夜晚,但处处有光,如无数小信号灯的灯光、细细的一缕月光,使故事发生的场景朦胧、圣洁。
B.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了两个人的初次相识,充分展现“他”和“她”的心理变化过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C.文章以“他”到思云山天文台抢救英国学者开篇,结尾部分点明被抢救者是“她”的导师,情节安排巧妙,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D.“他”和“她”的交流中蕴含着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且篇幅较长,但对话中比喻贴切,深入浅出,文章并无艰涩之感。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没完没了地”“再观测再记录”,使“她”认为自己从事的天文学研究枯燥乏味,没有诗意。
B.句子②中“她”巧妙设喻,通俗地向“他”解释了“恒星总体能量输出的波动”,是因为“电压的波动”。
C.句子③中“孵”化抽象为具体,“哪怕一瞬间”极言追名逐利的危害,凸显出宁静坚守的可贵。
D.句子④中的“后来”,照应开头“34年前”,表明“他”结束了回忆,情节将由过去回到“现在”。
3.你如何理解“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什么东西留在了思云山上” (4分)
4.(针对内容特质命题)有人评价《思想者》包含了对宇宙和人的哲学思考,有着刘慈欣小说中独一无二的浪漫,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1.B
2.C
3.答案 ①经过在思云山与女天文学家的浪漫邂逅和心灵沟通,他被她的性格和思想所吸引,产生了欣赏(钦佩、爱慕)之意,心(牵挂、思念)留在了思云山上。②经过和女天文学家谈论关于恒星闪烁的话题,本就喜欢天文台的他对天文学(恒星闪烁)的兴趣更加浓厚,兴趣像一颗种子留在了思云山上。(答“对宁静、远离喧嚣生活的向往”得1分)
4.答案 对宇宙和人的哲学思考:将人类的思想与宇宙中恒星闪烁联系起来,表达了物理的宇宙有限,而人的思想宇宙无限的主题。(2分)
独一无二的浪漫:①情节上,全文以医生和天文学家的邂逅(相遇)为主体,是一个浪漫的故事。②环境上,故事发生的场景在夜晚,但处处有光,显得朦胧、圣洁,具有浪漫色彩。③人物行为上,女天文学家用雨花石镶嵌恒星闪烁时辐射能量波动曲线的习惯,极具浪漫气息。④语言上,人物语言如女天文学家对自己事业的美妙比喻,医生对天文台和脑科学的诗意形容;叙述语言如“一个穿着白色工作服的苗条身影走进门来,很轻盈,仿佛从月光中飘来的一片羽毛”,呈现浪漫特征。(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二、(2024湖北名校联盟联合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守护荣光
王宏甲
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
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①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把村民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凿通了这条出山的路。
“村支书呢 ”我问。
“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白果街道办主任周遵龙说。
接着我听到了另一个名字:殷开举。
“打开山门,造福子孙!”是退役军人殷开举说的。
拜访挂壁公路,我对这个风俗纯朴、人穷志坚的村民叫悬崖绝壁让路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最难忘的是筑路英雄殷开举之妻——史洪琴那总是带着微笑的沧桑的面容,以及全村人对她的尊敬。
史洪琴的娘家在山外的独山村,虽也是普通的村子,但隔着这道悬崖,和石板河村就是两个世界。她20岁嫁过来,②“当初嫁到这里,送亲的人都说再不敢来了”。
90年代,村里中青年多外出打工,老年人病重,妇女难产,谁来帮忙抬出去 村支书王连科站出来说:“不能等死,要开一条出山的路!”
那晚的事情史洪琴记忆犹新。大伙讨论着,她就想,丈夫要回来了。
果然,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丈夫在浙江打工,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就回来了。这个被悬崖挡在后面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都无电无路无医疗室的村庄,在50年代就有了小学。殷开举读完小学后去西藏当兵,在部队入党。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史洪琴记得丈夫在马灯下给村民开会说的话:“大家不要怕,修好了路给下一代人造福。”
殷开举退伍后去浙江打工,有人说,你这么能干,把老婆带出来,不用回那山沟多好。他不。他把挣的钱拿回来要盖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说“要给村里人做榜样”。“开举在部队锻炼过,把群众组织起来,他发挥了很大作用。”村主任唐仁文说。就在1999年11月,公路开工了。我小心翼翼问起开举遇难的事。村主任说:“每次进场施工,开举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天,头顶上的大石块突然落下来,开举一下就把走在他两边的两个人猛力推开……”
这是修路的第七天。大伙儿不让史洪琴去看丈夫血肉模糊的遗体,但是没人能拦得住她。③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
村支书很惊讶!这不是在村里种地,这是用粗麻绳系着腰从悬崖顶上放下来,悬挂在崖壁上施工……可是她说,她要把丈夫没修完的修完。
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家里还养着猪。“不行!”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同意她来修路。可是,没人能阻止她。开这条路,村里是把任务分到户的。殷开举去世,村里把他家的任务取消了,可是史洪琴不让。“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
看着她沧桑的笑容,我想:也许,接替开举做他没做完的事,是她唯一抵抗痛苦的方式;也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在那个人不在时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看着前方悬崖上那条挂壁公路,在村干部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她的征程,每天天蒙蒙亮她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我无法想象那日复一日在晨光暮霭中独行于荒山野岭的一个女子的长征。
“英雄的妻子也是英雄。”周遵龙主任说。史洪琴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榜样。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
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又参加最后路段的集体攻关,直到整个工程完工。
这条出山的公路全长7公里,挂壁路段470米。这个两千多人的村子,有七百多人参加修路。
④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
故事至此该讲完了吧,可是史洪琴对孩子说:“你俩的爸爸决心盖这房,房盖还没打,就走了。我们再苦也要把房盖好。”两个儿子完成义务教育后,史洪琴就带他们去浙江打工了。过了第五个年,她郑重地对两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要记住,你们的爸爸是光荣的。”她说她要先回去,“把你们爸爸的碑立起来。你们兄弟继续在外面辛苦挣钱,回来建房”。临别时她再次对儿子说:“记住爸爸,要有志气。”
她独自回来了,看到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她坐在房前痛哭了一阵,开始除草。开春,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这个夏天,我看着史洪琴沧桑的笑容,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对这位乡村女子的崇敬。她让我感到一个村庄也是有史诗的,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她让我看到,她的丈夫是有理想有人生目标的,是为修路而牺牲的,而史洪琴是以妻子的身份,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着丈夫的光荣。她让我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都需要守护自己先人的光荣。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这个夏天,我去拜谒了殷开举的墓。殷开举去世后,史洪琴将镇里给的安葬费留给孩子读书,史洪琴挣钱回来后郑重地给丈夫立了碑。那天,我看到史洪琴站立在丈夫碑前那沧桑的微笑,⑤我确信我在她的沧桑中看到了光芒。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用“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引出公路的地理位置、修路原因和修路的艰难等内容。
B.文章对石板河村村支书王连科着墨不多,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体恤村民疾苦、甘于奉献、有领导力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C.文章后半部分叙写建房这一情节主要表现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也包含了对殷开举的缅怀之情。
D.史洪琴“沧桑的笑容”既表现了她生活的艰辛,也彰显了她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丈夫的荣光的崇高品质。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④列举村中人口及经济等数据,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文章更真实。
B.句子②借史洪琴转述送亲人的感受侧面突出山峻路险、进村的艰难,为后文修路做铺垫。
C.句子③中史洪琴“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了村民,“几乎没有声音”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极度悲伤。
D.句子⑤“光芒”内涵丰富,既有她完成丈夫遗志的坚韧和欣慰,又有她修路造福后人的成就感。
3.为什么说“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4.(针对文类特性命题)本文是如何实现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的 请简要分析。(6分)
1.C
2.A
3.答案 ①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殷开举夫妇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基层干部和普通村民修路的壮举,也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迁,具有“史”的意义;②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4.答案 ①本文的文学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作者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②本文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的形象,富有文学性;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本文的文学性。(每点3分)
题组二 关联教材学习重点,教考衔接
(2025届江西宜春阶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注]
沈从文
汽车停到张八寨,约有二十分钟耽搁,来去车辆才渡河完毕。溪水流到这里后,被四围群山约束成个小潭,一眼估去大小直径约半里样子。正当深冬水落时,边沿许多部分都露出一堆堆石头,被阳光雨露漂得白白的,中心满潭绿水,清莹澄澈,反映着一碧群峰倒影,还是异常美丽。特别是山上的松杉竹木,挺秀争绿,在冬日淡淡阳光下,更加形成一种不易形容的清寂。汽车得从一个青石砌成的新渡口用一只方舟渡过,码头如一个畚箕形,显然是后来人设计,因此和自然环境不十分谐和。潭上游一点,还有个老渡口,有只老式小渡船,由一个掌渡船的拉动横贯潭中的水面竹缆索,从容来回渡人。这种摆渡画面,保留在我记忆中不下百十种。如照风景画习惯,必然作成“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姿势,搁在靠西一边白石滩头,才像符合自然本色。因为不知多少年来,经常都是那么搁下,无事可为,镇日长闲,和万重群山一道在冬日阳光下沉睡!但是这个沉睡时代已经过去了。大渡口终日不断有满载各种物资吼着叫着的各式货车,开上方舟过渡。此外还有载客的班车,车上坐着新闻记者,电影摄影师,音乐、歌舞、文物调查工作者,画师,医生……以及近乎挑牙虫卖膏药飘乡赶场的人物,陆续来去。近来因开放农村副业物资交流,附近二十里乡村赴乡场和到州上做小买卖的人,也日益增多。这个觉醒是全面的。
小船渡口东边,是一道长长的青苍崖壁,西边有个裸露着大片石头的平滩,平滩尽头到处点缀一簇簇枯树。其时几个赶乡场的男女农民,肩上背上挑负着箩箩筐筐,正沿着悬崖下脚近水小路走向渡头。渡船上有个梳双辫女孩子,接送另外一批人由西往南。渡头边水草间,有大群白鸭子在水中自得其乐地游泳。初来到这个溪边的我,环境给我的印象和引起的联想,不免感到十分惊奇!一切陌生一切又那么熟悉。这实在和许多年前笔下涉及的一个地方太相像了,可能对它仿佛相熟的不只我一个人。正犹如千年前唐代的诗人,宋代的画家,彼此虽生不同时,却由于某一时偶然曾经置身到这么一个相似自然环境中,而产生了些动人的诗歌或画幅。一首诗或者不过二十八个字,一幅画大小不过一方尺,留给后人的印象,却永远是清新壮丽,增加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至于我呢,手中的笔业已荒疏了多年,忽然又来到这么一个地方,记忆习惯中的文字不免过于陈旧,触目景物人事却十分新鲜。在这种情形下,只有承认手中这支拙劣笔,实在无可为力。
我随同那十几个乡下人一道上了小渡船。上船以后,不免有些慌张,心和渡船一样只是晃。
“慢慢地,慢慢地,站稳当点。你慌哪样!”
几个乡下人同声笑着说:“不要忙,不要忙,稳到点!”显然,我在船中未免有点狼狈可笑,已经不像个“家边人”样子。
令我显得慌张的,并不尽是渡船的摇动,却是那个站在船头、从从容容在那里当家做事的弄船女孩子。
她大约有十四五岁的样子,除了胸前那个绣有“丹凤朝阳”的挑花围裙,其余装束神气都和一般青年作家笔下描写到的相差不多。有张长年在阳光下曝晒、在寒风中冻得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一双辫子大而短,还有双真诚无邪、神光清莹的眼睛。两只手大大的,粗粗的,在寒风中也冻得通红。身上穿一件花布棉袄子,稍微大了一点。这正是中国许多地方一种常见的新农民形象,真诚、单纯、素朴,对本人明天和社会未来都充满了快乐的期待及成功信心。新的社会正在起着深刻变化,她也就在新的生活教育中逐渐发育成长。我想起合作化,问她一月收入时,她却笑了笑,告给我:“这是我伯伯的船,不是我的。伯伯上州里去开会。我今天放假,赶场来往人多,帮他忙替半天工。”
“一天可拿多少工资分 ”
“嗨,这也算钱吗 你这个人——”她于是抿嘴笑笑,扭过了头,面对汤汤流水和水中白鸭,不再搭理我。像是还有话待我自己去体会,意思是:“你们城里人会做生意,一开口就是钱。什么都卖钱。一心只想赚钱,别的可通通不知道!”我不免有一点儿惭愧起自心中深处。到乡下来,才明白还有许多事事物物,人和人相互帮助关系,既无从用工资分计算,也不必如此计算。
一位向我提出了个问题:“同志,你是从省里来的,可见过武汉长江大铁桥 ”
“看见过!那里有万千人笼夜赶工,电灯亮堂堂的,老远只听到机器哗啦哗啦地响,忙得真热闹!”
“办社会主义就是这样,好大一座桥!”
“你们难道看见过大铁桥 ”那中年妇人问。
……说下去,我才知道电影队来放映电影时,大家都从电影上看过大桥赶工情形。我想起自治州百七十万人,共有三百四十万只勤快的手,为一个共同目的而进行生产劳动,长年手足贴近土地,再累些也不以为意。
在一般城里知识分子面前,我常常自以为是个“乡下人”,习惯性情都属于内地乡村型,不易改变。这个时节,才明白意识到,对于乡下的人事,我知道的多是百八十年前的老式样。至于正在风晴雨雪里成长,起始当家作主的新人,如何当家作主,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
一九五七年五月作
(有删改)
[注] 1934年,沈从文从北京返回湘西故里,写下《湘行散记》,抒发他“无言的哀戚”。1957年沈从文再回湘西,写下此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详写了各式货车、各色人及人来人往等生活情形,极富生机活力,充满浓郁的湘西风情,表现出了时代的觉醒。
B.作者登上小渡船后被同船的乡下人笑,这笑是对在船中的“我”略显狼狈的真实反映,也饱含着他们对陌生人的善意。
C.在“多少工资分”的对话中,作者通过对女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了弄船女孩的单纯和当地民风的淳朴。
D.文章结尾作者说对“起始当家作主的新人,如何当家作主,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表明了作者对新社会感到迷茫。
2.关于文中小船渡口的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船渡口、青苍崖壁、赶乡场的男女农民、渡船女孩的描写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湘西美景。
B.作者感到惊奇和熟悉,是因为作者眼前所见到的与曾经笔下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十分相似。
C.古人用诗和画将清新壮丽的美景再现给后人,而“我”因手中之笔荒疏多年且拙劣无法做到。
D.本段文字人景情融合,自然中透出情韵,平淡中见真诚,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3.(衔接选必上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本文的女孩和《边城》中的翠翠都生活在湘西,年龄相仿,但二者又有所不同,请分别谈谈作者笔下这两个形象的意义。(4分)
4.(衔接选必下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撰写语言鉴赏札记)如果要为文中画线语句撰写语言鉴赏札记,请列出鉴赏要点并简要分析。(6分)
1.B
2.C
3.答案 ①作者借助翠翠主要是展现其作为个体的人性美,还象征了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剧。②作者借助本文的女孩这个形象彰显了社会主义初期湘西人民质朴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了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显示出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每点2分)
4.答案 ①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交错运用,生动再现了渡口之景。②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和万重群山一道在冬日阳光下沉睡”,拟人手法写出了“万重群山”的寂静状态。③语言富有文采。“清莹澄澈”“挺秀争绿”“无事可为”“镇日长闲”等四字书面语言简义丰。(每点2分。从其他角度如色彩词语“白白”“绿水”“一碧”的运用等分析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