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
关键
能力三
体系构建
突破一 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详见《知识清单》)
2.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技巧 分类 表达效果
叙述 人称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有对话效果,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感染力。用于物时,往往能产生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 多用于叙事散文中。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叙述详略 详写 笔墨较多,多用渲染、铺陈等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 言辞简略,侧面烘托中心内容。
【说明】 叙述视角、叙述顺序、叙述方式,详见本专题“第一讲 小说”,不再赘
述。
(2)描写(见“体系构建”)
(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
议的特色,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与抒情结合在一起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
抒情方式 阐释
直接抒情 作者直接抒发对人、事、物的思想情感。
间 接 抒 情 借景 抒情 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借助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融情 于事 作者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托物 言志 作者借助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通过赞颂其特性,委婉曲折地将自己的感情、志向、追求表达出来。
3.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含义及作用
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或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抑扬 结合 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上下文形成反差和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达到鲜明或出人意料的效果。
虚实 结合 所谓“实”,即所见、所闻;所谓“虚”,即所感、所想。虚实结合就是把眼前的现实生活与回忆、想象、历史结合起来。可以使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使主要事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表现手法 含义及作用
以小 见大 用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深刻的主题,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其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进而更充分地表达主题。
联想和 想象 联想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由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表现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印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注意 表现手法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以上为狭义的表现手法,广义的表现手法
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手法与抒情方式以及结构技巧。高考文学性文
本中的表现手法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
4.结构技巧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照应、伏笔、铺垫等。
典例1 (2023北京,T18)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问题。
黄姚酿
不错,又是古镇。
但这是不一样的黄姚。
许多地方都有古镇,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然而,作为古镇的黄姚,并非复
制的赝品、复述的往事……它是活的,从未丧失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在入口处,我就被震动,仿佛看到黄姚的心脏。那是一棵巨大而古老的榕树。通常,
榕树的气根向下垂挂,服从着地心引力和生长规律;而这棵巨榕整体倾斜,枝干依然参
天,尤其是气根,呈放射状铺张,沉重、繁密而交错,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如果你观察
过孵化中的蛋卵,就会发现,最先发育的是心脏,然后从心脏里长出枝枝蔓蔓的血管,如
同树枝,布满蛋膜。黄姚的这棵巨榕,气根如血管般蓬勃有力,又保持着内在的通畅,仿
佛为整个古镇输送着养分和力量。
为什么命名为“黄姚” 史料并无确凿记载。说法数种,基本认同与黄、姚的姓氏相
关。光阴流转,古镇早就不是两个户族,许多宗族在此落地生根,修建祠堂。宗祠也如同
心脏,溯流而上血缘意义的心脏,由此,宗族后代得以生生不息。即使这里地处偏远,甚
至曾是荒川野岭,但踏山渡水的祖辈们终于在此停下脚步……从此,灶火不熄。
古镇不大,街巷也窄,但取景框里处处是风景。方寸之间,明清古建筑就有三百多
座,有许多老屋、石桥、庙祠、亭台和匾额。假如从空中俯瞰,黄姚的檐顶覆瓦如鳞,那
些瓦片显得薄而服帖;黄姚的街巷细窄,如鱼背上的脊线。每一户人家,都是这小镇一片
既坚硬又柔软的鳞,游过如水岁月。当垂挂的灯笼,映在夜色中湿黑的路面上,朦胧中,
就像锦鲤般的光影,我想,走在上面的人,是不是能在梦中骑跃龙门 其实,整个黄姚古镇
就如一条千年之鲤,根本无须飞跃,它已如潜龙,具有神话中的不朽之力。
生活在黄姚,是神话般的日子,也是家常的日子。
这里有许多商铺客栈和茶舍酒庄,沿街闲逛,感觉瓶瓶罐罐特别多,都跟零食铺或药
铺似的。细看,多为酱制品和腌菜。酱的主角,当然是黄姚有名的豆豉,佐以辣椒、香
菇、牛肉等调成各种口味。腌菜用宽口瓦罐盛纳,盖着通透的玻璃盖子,里面是木瓜
丝、小河鱼等。有酿制的各种果脯,从土乌梅到小黑橘,还有甘草柠檬。因为山峰众多,
这里盛产野果,用来酿酒。黄姚的酒庄里花花绿绿,琳琅满目。除了常见的桂花酒、玫
瑰酒、葡萄酒,还有不算特别常见的棯子酒、金樱子酒、万寿果酒、诺尼果酒。黄姚
的气候和水土容易让身体湿寒,当地居民早已得出生活经验,辣椒热汤、果酒药饮都可
用于祛湿驱寒。他们利用这片土地的恩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酿制生活的别样味
道。这里有艾糍粑、糯米粽、葛根酥。有炖肉的农家菜干、润肺的罗汉果、熬汤的
鸡骨草和五指毛桃。菜肴也有特点,有两道我记忆深刻——豆腐酿和南瓜花酿,主材和
汤汁都味美。
这里的生活,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所以我说,黄姚不是仅仅展示给游客的博物
馆,这座小镇有着古典的诗意——但它始终是活的,有自己的心脏、血脉和呼吸。刚才
坐在台阶上掐豆角的汉子,除尽荚丝,端着菜盆回屋,只剩提环在有着纵裂纹的木门上微
微晃动;当街剥笋的妇人,闲闲地聊着天,手底下像从冷紫色的鞘里剥出一把把新剑;前
来写生的素描少年,勾勒线稿,没有忘记那些勾勒石缝的苔痕。没有大喇叭的喧响,没有
喋喋不休的噪声,即使商家推荐食物,也是平静地递过来邀你品尝。夜色之中的黄姚,更
是宁静。千百年来,黄姚一如既往,在我们看来是写意的生活,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写实的
生活。
真正活着的古镇,一定既是时间的杰作,也是人类的创造。
我想起那些工匠,想到他们手里传承的技艺。比如,雕。黄姚有砖雕、木雕、根
雕、石雕、竹雕等,在一块看似平凡的器物上,他们愿意为美花费大量的时间。手在砖
上粗糙,眼在石上昏花,整个的生命都在削刻凿砍上——而雕,是动作里最为克制和温柔
的,由此使花鸟诞生,并且花瓣永不败谢,翅膀永不降落。雕是对砖石的温柔,绣是对织
物的温柔,都是对美的怜惜;雕是耐心,绣是耐心,酿也是耐心,都是人和时间一起创造的
魔法。
是的,除了酿菜酿酒,黄姚这座古镇也像岁月酿制的果实。在微雨中漫游,感觉黄姚
就像雨滴一样古老,也像雨滴一样清新,它是用最干净的雨水酿制而成的。黄姚以酱腌
闻名,但这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只有在最清洁的环境里才能酿制,才能无惧运用酱腌
手段,把食物变成诱人的美味,而毫无浊气和混沌;才能让一切远离朽坏,才能在沉淀中,抵抗时间的侵蚀,散发自身的醇香与光泽。
(取材于周晓枫的同名散文)
(赏析修辞手法)文章第四段写古镇的榕树,请指出该段包含哪些比喻,并分析它们各自
的用意。(6分)
答案 ①将巨榕比作黄姚古镇的心脏,其用意是表明巨榕对于古镇的重要性,以及它们
都充满生命活力。②将榕树的气根比作血管,其用意是表现它们强健有力、铺张枝蔓
的形态和输送养分功能上的相似。③将巨榕、气根与古镇的关系比作孵化中蛋卵的
心脏、血管与整个蛋卵生命体的关系,其用意是形象说明巨榕通过气根与古镇产生的
血肉相连、共生共荣的生命联系。
解析
要点 分析
① 本体 巨榕(巨大古老)
喻体 黄姚古镇的心脏
分析 a.黄姚古镇的精髓: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立足现实的生命力。b.黄姚像古树一样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第六、九段)
② 本体 榕树气根(虬结粗大、沉重繁密)
喻体 粗大血管(蓬勃有力)
分析 气根为榕树生长提供支持,气根是巨榕生长茂盛的原因;黄姚人的生活智慧(耐心、率性从容、淳朴),为黄姚古镇输送养料,是黄姚古镇焕发生机的原因。(第八、九、十一、十二段)
③ 本体 巨榕、气根与古镇的关系(紧密相连)
喻体 孵化中蛋卵的心脏、血管与整个蛋卵生命体的关系(紧密相连)
分析 巨榕对于古镇而言十分重要,巨榕、黄姚文化与黄姚古镇之间有着血肉相连、共生共荣的生命联系。(第四、五段)
典例2 (2023四省高考适应性考试,T9)(分析人物塑造手法)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
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6分)(文本见第二讲关键能力二突破二典例2《不
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答案 ①借助战时环境的烘托和“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②通过
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③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每点
2分)
解析 这道题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答题时应首先考虑人物描写手法,包括正面
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和侧面描写(以物衬托人、以环境烘托人、以次要
人物或他人评价衬托人等),除此之外,如果运用了抑扬结合、点面结合等手法,也应该
加以考虑。这篇文章主要用战时环境烘托青年,用正面描写手法刻画青年的外貌和性
格特征,同时还通过描写青年专心致志阅读理论著作等行为及其与他人围绕理论学习
的谈话,反映了青年的精神状态。
类题延读 (2016北京《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
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答案 (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
腔的艺术价值。
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
撼力。
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
精神享受。
方法小结 赏析表达技巧“三要点”
“三要点” 阐释
细审题,明方向 抓题干关键词,明确题目是定向赏析型还是综合赏析型;若是定向赏
析型,弄清题干指向的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还是表现手法、结构
技巧。
结合内容,明确表达技巧 若要求赏析的内容是景物描写,则优先考虑景物描写手法,其次是修
辞手法;若要求赏析的内容是人物描写,则优先考虑写人手法,如正面
描写与侧面描写;若要求赏析的内容是叙事,则考虑叙述的人称、方
式;若要求赏析的内容是抒情与议论,则要考虑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
式等。
“四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内容方面 看它表现了“景”“物”“人”
的什么特点。
情感方面 看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表现的情感结果如何(是否强
烈、是否含蓄等)。
结构方面 看它在结构上是否起到设悬念、
做铺垫、埋伏笔等作用。
表达技巧 自身效果 如比喻、拟人的效果大多是生动
形象,对比手法起到强调作用,等
等。
突破二 理解重要词句的含意
回扣教材1
1.《记念刘和珍君》中“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
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有何深刻含意
答案 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这次请愿(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了反对
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人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便是“苟活者”,也将
从牺牲的事件中“依稀”看到哪怕是“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
驱者不惧牺牲的精神将激励他们更加勇猛地斗争,更加勇敢地前进。
2.如何理解《我与地坛》(节选)结尾“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
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 “车辙”是“我”在地坛里走过的“路”,也是“我”的心灵求索之旅。而母
亲的“脚印”和“我”的“车辙”同在,说明“我”的每一次精神跋涉,都有母亲的陪
伴。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
中永远的地坛。这句话歌颂了母爱的崇高和伟大。
3.(1)下列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去 为什么
(2)下列文段中“原来如此!……”中的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感情 试把这句话的
深层含意说出来。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
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
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节选自《为了忘却的记念》)
答案 (1)不可以删。这句话详写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
是虐杀,表达了作者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2)“原来如此!……”单独成段,
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震惊与愤怒,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
情。深层含意: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个“很好的青年”竟会
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
典例3 (2022北京,T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6分)
(文本见第二讲关键能力一突破三典例4《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
答案 内涵:①“无尽的原野”和“地层深处”喻指北京广阔的文化空间和深厚的历
史底蕴。②“柔韧的枝条”和“长长的根须”喻指作者在北京得到的成长和发展。
③这组比喻展现出作者融入北京、北京也融入了他生命的过程。
效果:这段话形象生动,意味深长,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格外深沉,提炼和升华了文章主
题。
解题示范
内容 思考角度 分析
内涵 看句子 修辞 整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尽的原野”和“地层深处”,一个指广度,一个指厚度。结合文章第三至五段可知,广度对应北京的语言、气候、居住、饮食、情调等,尤其是北京的饮食特点,这些都体现了北京广阔的文化空间。厚度对应倒数第二段的北京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突出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柔韧的枝条”是写“我”在北京获得的成长,“长长的根须”是写“我”在北京获得了充
足养分,突出“我”的发展。
联系句子 位置 是文章的结尾句,是对全文的总结,形象地点出“我”与北京相互融合的关系,照应标题“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
效果 手法本身 的效果 扣住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其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表情达意 的效果 一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即满含深情,无限眷恋与热爱;二要思考其对突出主题的作用,本文主题是“融入”与“再造”,篇末更是形象地表达了北京与
“我”的互相融入,且北京为“我”提供了“再造”的空间,升华了主题。
方法小结
一、理解重要词语含义“两关注”
二、理解重要句子含意“三看”“三联”
句内 “三看” 看句中 词语 词语含义丰富,句子含意自然就复杂。句中代词的指代意义,名词的特殊含义,动词的动作发出者及表现的情态、情感,形容词的感彩,等等,都影响着句子的含意。
看句子 修辞 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要将其转化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看结构 和句式 ①针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分析其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其主谓宾是什么;如果是复句,其内部层次、关系又是怎样的。
②句式不同,作者的情感态度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气势磅礴。
句外 “三联” 联系句 子位置 ①总领句,从其总领的内容入手;②过渡句,前瞻上文,后顾下文;③总结句,根据上文内容归纳;④照应句,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
联系句子 上下文 一是看有无邻句可以互解;二是看其所在段落的段意,结合段意分析句意。
联系文 章主旨 联系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作者情感态度等来分析句意。
突破三 赏析散文的语言艺术
散文的语言艺术赏析题主要有两种考查角度,一是赏析词句之美,二是赏析语言特
色。相关知识和方法同小说,也主要是从遣词造句、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赏析,
详见第一讲关键能力五突破二赏析语言艺术。
回扣教材2
1.《故都的秋》中“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
蟹,黄犬之与骆驼”一句饶有情味,请简要赏析。
答案 连用四组比喻性的对比,目的是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
特点。具体来说,“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
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
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小,北国之秋范围
大。这些比喻虽取于平常事物,却饶有情味。
2.《荷塘月色》中写月光、月影时使用了“泻”“浮”“洗”“画”一连串
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①泻——既照应了前文的以流水比喻月光,又描绘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
象,使月光有了动感;②浮——写夜里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景象,
以动景写静景,描绘了雾的轻盈状态;③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的状
态;④画——有人的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
荷叶上的月影之真、美。
典例4 (赏析词句之美)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4分)(文本见第二讲关键能力二突破二
典例3《牛铃叮当》)
答案 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
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
性。②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
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解析 本题画线处是描写动物和人物的文字,可以从刻画动物或人物的手法入手,如运
用动作、神态描写等。答题时一方面要指出手法,另一方面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在塑
造形象、营造气氛、表情达意、读者感受等方面的作用。
类题延读 (2018浙江《汴京的星河》)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
的艺术效果
答案 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
有合。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
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典例5 (2018上海,T9)(赏析语言特色)第⑦⑧两段的语言呈现不同特点,请结合内容加
以赏析。(4分)(文本见第二讲关键能力一突破三典例5《错位之思》)
答案 第⑦段记录母亲和儿女的话,体现了平实、质朴、自然等口语特点,符合人物特
点和生活情境;第⑧段写作者对母亲的生活态度的认识,语言凝练而厚重,与作者深刻的
思考相一致。对象不同,要达到的效果不同,两个段落便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
解析 本题答题指向非常明确,即赏析第⑦⑧段呈现的不同的语言特点。需要聚焦这
两个段落语言的使用主体和各自的使用语境。第⑦段记录母亲和儿女的日常生活中
的话语,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第⑧段是作者的议论,用的是书面语体,作者对母亲的生
活态度以及生活中的“错位”有了深刻的认识,语言蕴含哲理,凝练而厚重。
类题延读 (2017全国Ⅲ《我们的裁缝店》)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
此加以赏析。
答案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
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