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5.关键能力五 文意概括分析(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5.关键能力五 文意概括分析(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0:4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文意概括分析
关键
能力五
突破一 概括、分析原因
典例1 (2023四省高考适应性考试,T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
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
伐之,可无一出乎 ”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
这是什么原因 (3分)
答案 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季路)长处不在此;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
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
解题示范
第一步,审准题干——明确题干重点,找准答题区间
  本题问“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需要比较颜渊、子路(季路)和子
贡的不同,答题区间在材料一。
第二步,定向精读——理解文句含意,筛选关键信息
筛选信息 分析概括
材料一:“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
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颜渊的特点在“德行”,子贡的特长在“言语”,
子路(季路)的特长是“政事”。
材料一提到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孔子说“行己有
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子贡请教学业之时曾涉及过出使之事。
第三步,规范作答——分点整合概括,表达简洁准确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德行好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会说话的:宰我,子
贡。能办理政事的: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 ”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
为,出使外国,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
材料二:
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他想作乱篡位自立,但心中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
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非常忧虑,于是
召集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间互相攻打,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
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
止一下吗 ”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
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
方法小结 概括、分析原因“三注意”
(1)分清因果,理顺逻辑关系。针对此类考题,我们可以先从题干中找出“果”,由果溯
因,找出文中与“果”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
(2)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原因。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客观原因,主要、次要原因,外因、
内因。外因如国家局势、地方势力、当地风俗、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内因如人物
的天赋特点、性格特征、能力修养、努力程度等。一定要多维度思考,尽可能找全原
因。
(3)组织答案时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转述。答题时不能只是翻译或复述原文语句,必须
根据找到的原文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转述。
突破二 概括、分析人物特点
典例2 (2020江苏,T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
袁宗道
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 将无寒
乎 “辄取衣食衣食之。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无殊乎在母膝下也。
  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外祖父),俾迎医,医无问遐近。恭人不食,
外大母亦绝噉。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
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
无忘先姑哉!”
丙寅,方伯公佥宪江西,时长宪者喜敲扑,公庭号楚声不绝。太夫人闻之,戚然曰:
“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 ”方伯公为之改容
曰:“请佩此言当韦。”戊寅,方伯公以大参备兵通、泰,寻由河工超迁河南右辖。未几,转左。日夜期会簿书间,力渐耗。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 ”方伯公曰:“所谓拂衣者难妻孥也,汝若是又奚难!”
而癸未需次调补,竟请告归,从太夫人意也。居尝语诸子曰:“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
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
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语识大义类若此。
(选自《白苏斋类集》,有删节)
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心系幼孤,疼爱后辈;不忘祖德,推惠及人;珍惜生命,宽仁善良;关心丈夫,淡泊名
利。(每点1分)
解题示范
  本题要求概括的是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的具体表现,因此答题
时应先从文本中找出赵太夫人的“言语”,再对其中“识大义”之处进行概括。
赵太夫人的“言语” 概括
儿饥否 将无寒乎 心系幼孤,疼爱后辈
吾今裕,故能施耳……子孙无忘先姑哉! 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不忘祖德,推惠及人
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 珍惜生命,宽仁善良
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 关心丈夫,淡泊名利
参考译文
不成器的我幼年丧母,外祖母每次见到我,眼泪就止不住落下,一边哭泣一边抚摩着
我说:“儿啊,你饿吗 莫非你冷了 ”就取来衣服让我穿,拿来食物给我吃。所以我虽然
是孤独的幼子,却与在母亲膝下无异。
  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请医生,
不管医生是远是近。恭人不吃饭,外祖母也不吃饭。恭人卧病不起,太夫人的悲痛就可
想而知了。即使距今已五十多年了,(外祖母)谈及此事还是会痛哭流涕。(她)居家曾经
告诫子孙:“我现在比较宽裕了,所以才能够有所施舍,不像去世的婆婆虽然贫穷却还乐
善好施。你们之所以有今日,如果没有去世的婆婆的德行是到不了这地步的,希望后代
不要忘了去世的婆婆(的德行)啊!”
丙寅年,方伯公任江西佥都御史,当时的长官喜用鞭笞之刑,公庭之上哀号痛苦之声不断。太夫人听说了这件事,愤怒地说:“你们的怒气容易消解,人的生命却难以接续,你
们为什么用别人灼骨般的痛苦来博取自己一时的畅快呢 ”方伯公因此改变态度说:
“请允许我时刻铭记这句话作为训诫。”戊寅年,方伯公以大参之职备军于通州、泰
州,不久因治理水患破格升迁为河南右辖。没过多久,又升为河南左辖。夜以继日地处
理公文,精力渐渐耗损。太夫人常常劝说方伯公:“还是辞官退休吧!即使不能焚琴煮
鹤以饱腹,难道没有双田的庄稼、东湖的水吗 ”方伯公说:“(人们)说的归隐山林是让
妻子和儿女生活艰难,你这样通情达理,我又有什么难的呢!”癸未年按例依次补缺调
任官职,最终请求告老还乡,顺从了太夫人的意愿。(太夫人)居家时曾告诫各个孩子说:
“你们的父亲用积攒的俸禄稍微扩展田地和房屋,然而没有尽数分给你们,却推及而供
养族人,除了是顾念你们的祖父之外,(还想让你们明白)不可以独自享有这些。你们要
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能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
地生活,不也很好嘛!”她平素说的话就像这样识大义。
方法小结 概括人物特点“四方法”
(1)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来确定思考的方向。若人物是武将,可根据其军事生涯,概括
出其作为一名武将的品质;若人物是文官,可从其政绩和人品方面进行概括。
(2)根据文本中人物具体的言行和他人、作者的评价等概括其性格特点、思想品质。
(3)多角度概括。人物形象具有多重性,相关信息通常分散在文本的不同地方,筛选信息
时要注意完整全面,不可遗漏。
(4)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古人的品质追求和情趣等,储备形容古人在治学、为
政、处世、治军等方面的特点的常见词语,比如,治学类的有学有专精、博古通今、涉
猎广泛等,为政类的有清正廉明、克己奉公、勤政爱民等,处世类的有乐善好施、急人
所难、谨言慎行等。
突破三 概括内容要点
典例3 (2023北京,T10)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
几方面弊端。(6分)
第二段原文:“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
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
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习于计簿、
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
孝弟为 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 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 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
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
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
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诸侯国相、郡守)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
也。” [取材于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日知录》]
答案 (要点)
为官方面:①任用奸恶;②贪腐横行。
社会方面:①法度废弛;②社会混乱;③世风败坏;④百姓困苦。
解析 作答本题,应先从文段中找出体现“赎罪之法”所滋生的弊端的相关语句,然后
进行概括。
“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
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任用奸
恶、贪腐横行、法度废弛。“天下奢侈”“俗之败坏”——世风败坏。“官乱民
贫”——官场混乱(贪腐横行)、百姓困苦。“盗贼并起,亡命者众”——社会混乱。
最后根据以上概括内容,从为官和社会方面整合作答。
参考译文
“武帝即位之初,尊重贤才,任用士人,开拓疆土数千里。他自以为功绩盛大,威望
很高,于是开始放纵自己的欲望。费用不足,就变更各种旧有制度,使得犯法的人能用财
物赎罪,交纳一定谷物的可以补为官吏。于是,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
盗贼蜂起,亡命之徒增多。各郡国官吏担心祸殃及身,所以挑选那些善于舞文弄墨、熟
悉赋税簿籍、善于巧言蒙骗上级官府的人,授以高官;为非作歹之事层出不穷,就任用凶
狠而能够威胁百姓的人、以暴虐手段胁迫人屈服的人,使他们身居要职。所以无义而有
财的人显赫于世,欺诈而善于舞文弄墨的人尊贵于朝廷,违反正道又凶狠的人显达于仕
途。所以,民间流传这样的话:‘要孝悌有何用 钱多就光荣。要礼义有何用 善于舞文
弄墨就能显贵。要谨慎有何用 凶狠暴虐就能做官。’于是,受过黥、劓、髡、钳等刑
罚的人,也在世间奋起参政,言行虽同猪狗,但家庭富裕、势力强大,颐指气使,这就是所
谓的贤能之人。于是称因做官而致富的人为英雄豪杰,称因奸诈而获利的人为壮勇之
士。哥哥用这些劝勉弟弟,父亲用这些鼓励儿子,社会风俗败坏,已经到了如此地步!考
察其原因,都是犯法却允许拿钱赎罪,难以求得真正的贤能之士,诸侯国相、郡守贪图钱
财私利而诛罚措施施行不力所导致的。”
方法小结 概括内容要点“三注意”
  概括内容要点既可以是对文章某一个或几个段落内容要点的概括,也可以是对某
一特定指向内容(意义、影响等)的概括。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切分内容层次。围绕题目明示或暗示的要求,对相关内容切分层次,找出能整合为答
案的具体材料,初步拟出答题要点。
(2)分角度整合。比如典例3,要注意分“哪几方面”,还要从“弊端”角度入手作答。
突破四 概括、分析观点态度
典例4 (2023新课标Ⅱ,T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
分)(文本见关键能力一典例)
答案 ①为慕容垂所陷害;②用兵能合不能分。
解析 本题从表面上看是分析“原因”,但实际上是考查李靖对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原
因的观点和看法。同时题干也指明了答题的信息区间。
材料二中唐太宗问“苻坚甚处是不善 ”后,李靖阐述了苻坚失败的原因。根据原文
“此有以见秦师之乱……苻坚之类是也”可知,苻坚被手下慕容垂陷害。再根据原文
“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可知苻坚不懂用兵,不知道
用兵的分聚之道,因此溃败。
方法小结 把握观点态度“两方法”
(1)从直接表达观点态度的语句入手。大部分文章都会有直接表达观点或情感倾向的
语句,抓住这些句子,就抓住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
(2)从文体特征入手。写人记事类的历史散文,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
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流露出来;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主要
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其相关事件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来推
测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论说类的历史散文,我们可以通过对论点、论据、论
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记言类
的古代散文,如《论语》以及典例4的文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所记的人物的言论
就是其观点的表达,抓住人物言论基本可以把握其观点态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