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2.关键能力二 文言词语理解(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2.关键能力二 文言词语理解(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0:4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文言词语理解
关键
能力二
典例 (2023新课标Ⅱ,T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文本见关键能力一典例)(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B
解析 B项“闻金则止”的“金”指军中作信号用的乐器钲,后多指锣,古代军队行动
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刁斗”则是指三足长柄的锅,是古代军中兼用于炊煮
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
高适《燕歌行(并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中“寒声一夜传刁斗”中
的“刁斗”即是指此,故B项是错误项。C项中的“片善”与原文中的“小术”相对
应,“片”是“微小”的意思;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则是“一副”的意思,“片
甲”本指“一副铠甲”,代指“一兵一将”。两个“片”的意思不同。
方法小结 文言词语含义推断“七法”
1.语境推断法
  无论是文化常识还是文言实词,高考几乎不会孤立地考查它们的一般含义,而是结
合文本内容去考查,答题时回归文本,深入语境,才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其解说的正误。
词语解说 (2023全国甲,T11-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对应原文 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分析推断 原文中的“以意逆志”引自《孟子》,意思是“用自己的意思去揣测别人的意图”,此处的“逆”意为“揣测”;《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意为“寄居在旅店”,“逆旅”指迎客止宿之处,即旅店,故“逆”意为“迎接”。故两个“逆”字意义不同,选项表述为“意义相同”,是错误的。
2.音形推断法
  文言文中,如果按照词的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就要考虑通假现象。考生可以用
字音相同(相近)或字形相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字,推断出其意义。
词语解说 (2022全国甲改编)“楚王大说”的“说”同“悦”,意思是高兴,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秦
伯说,与郑人盟”的“说”含义相同。
对应原文 张仪南见楚王,曰:“……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分析推断 “说”的本义和引申义放在句子里解释不通,就需要考虑其是否存在通假的情况。张仪说“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听了自然高兴,此句中“说”同“悦”,意思是高兴。《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的“说”也同“悦”,意思是高兴。两处“说”的含义相同。
3.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许多句式整齐、结构相似的句子,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在这些句子
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
过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来推断出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词语解说 (2020全国Ⅱ改编)“蠹国害民”的“蠹”的意思是损害,与《促织》中“独是成氏子以蠹贫”的“蠹”含义相同。
对应原文 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分析推断 “蠹国害民”中,第二个字“国”与第四个字“民”均是名词,且意义有关联;第三个字“害”
是动词,与之对应的“蠹”也应该是动词,并且应和“害”的意思相近,由此可以推断“蠹”是损害的意思。“独是成氏子以蠹贫”的“蠹”是名词,本义是蛀虫,这里比喻胥吏。两处“蠹”的含义不同。
4.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相对固定的,考生可以运用语法知识,根据文言实词在句中所充当的
成分来推断其词性,再根据词性推断出其词义。如主语、宾语位置的字(词)一般是名
词或代词,谓语位置的字(词)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状语位置的字(词)一般是副词或介
宾短语。
词语解说 (2022全国乙,T11-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对应原文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 ”王曰:“不可。”(节选自《说苑·贵德》)
分析推断 “靡使有余”的“靡”在句中作状语,是否定副词,意思是“不”。“望其旗靡”的“旗靡”构成主谓结构,“靡”是动词,意思是“倒下”。所以两个“靡”含义不同。
5.邻字推断法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两个词性相同、词义相近(同)或相反的实词共同作句子中的
某一成分的现象,因此可以根据其中一个字(词)的词性和词义来推断出另一个字(词)的
词性和词义。
词语解说 (2021新高考Ⅰ改编)乖,文中是贬义词,指荒谬、违背事理的地方。
对应原文 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分析推断 “乖谬已多”中“乖”“谬”两个字连用,且都处于主语位置 ,“谬”的意思是“违背”,此处活用作名词,可以翻译成“荒谬、违背事理的地方”。运用邻字推断法,可推出“乖”的意思也应该是“荒谬、违背事理的地方”,是一个贬义词。
6.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含有大量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借助相关成语的意义与用法,来推断出一些
文言实词的含义。
词语解说 (2023新课标Ⅱ,T11-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对应原文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节选自《百战奇略》)
分析推断 根据语境“平易宽广之地”可知,原文中“平易”指地形平坦。联系成语“平易近人”可知,“平易”也可用来形容人性情温和。故选项正确。
7.课文推断法
  高考试题中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教材中出现过。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
进行知识迁移,推断出试题中同一文言实词的含义。
词语解说 (2023新课标Ⅰ,T11-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对应原文 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分析推断 可联系教材课文《劝学》中的“劝”的意思来理解“遏奸劝善”中“劝”的意思,此处“劝”意为“鼓励、劝勉”,该句的意思是“遏制奸邪,鼓励良善”;“不可以不劝爱人”意为“不能不去鼓励爱别人”,其中“劝”也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因此,两个“劝”的词义相同。故选项说两处“劝”字“词义不相同”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