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能力三 文言文翻译
高考真题练
一、(2023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 ”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 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3分)
1.CEG
2.B
3.C
4.答案 (1)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大意2分,“骄侮”“先”各1分)
(2)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大意2分,“请”“审”各1分)
5.答案 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共3分;只抄原文,且找准位置,即可以认为考生理解考题,给2分;只写年代有差别但不具体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二、(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 ”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 ”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 ”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1.D
2.A
3.D
4.答案 (1)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 ”(大意3分,“克”“奈……何”各1分)
(2)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大意3分,“不室”“论”各1分)
高考模拟练
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1)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2)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1)
(2)
答案 (1)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 ”(“中民”、“羞”、反问句式各1分,大意1分)
(2)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晋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他,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贵”“报”“去”各1分,大意1分)
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1)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2)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摘编自《韩非子·有度》)
(1)
(2)
答案 (1)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是大臣也不回避;奖赏善行,即使是平民也不遗漏。(“刑”“辟”“匹夫”各1分,大意1分)
(2)治理纷乱,判断谬误,削减多余,纠正错误,统一民众的规范,没有比得上法的。(“齐”“一”“如”各1分,大意1分)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1)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2)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
(节选自《韩非子·心度》)
(1)
(2)
答案 (1)所以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并不是因为憎恨民众,而是以爱护为根本。(“与”、“所以”、判断句式各1分,大意1分)
(2)民众努力立功,政府的事务就不受侵犯;民众服从命令,奸邪就无从产生。(“劝”“犯”“萌”各1分,大意1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初,王安石既与吕惠卿议定,出示苏辙等,曰:“此青苗法也,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1)以钱贷民,本以救民,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笞必用,州县之事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2)有贱必籴,有贵必粜,以此四方无甚贵甚贱之病。今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能有意于民,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1)
(2)
答案 (1)把钱借给百姓,本来是为了救济百姓,但是在钱款出入的时候,官吏趁机作奸,即使有法令也无法禁止。(“贷”“缘”“虽”各1分,大意1分)
(2)物价低时就一定买进,物价高时就一定卖出,因此各地没有物价过高或过低的弊病。(“籴”“粜”“病”各1分,大意1分)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要此三欲,辟此三恶,果何道而便 曰:在慎取相,道莫径是矣。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不急得,不知;得而不用,不仁。无其人而幸有其功,愚莫大焉。今人主有大患:(1)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知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污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 (2)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
(节选自《荀子·君道》)
(1)
(2)
答案 (1)让贤能的人去做事,却与不贤的人去限制他;让聪明的人来考虑,却与愚蠢的人去评判他。(“不肖”“规”“论”各1分,大意1分)
(2)这就像竖立直木而担心它的影子弯曲一样,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景”“枉”“惑”各1分,大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