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 4.关键能力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 4.关键能力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1:0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关键
能力四
体系构建

突破一 赏析炼字(含诗眼)
诗歌常见炼字类型及其作用
类型 作用
动词 ①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具有凝练、传神的效果;
②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态美。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
形容词 ①从形、声、色、味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②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直观、具体、形象。
如“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绿肥红
瘦”。
虚词 ①能体现动作的情状和人物心理的变化,或者表现某种状态的程度;②对情感的表达起强化作用;③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生动。
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两字。
叠词 ①形式上,增强诗歌的韵律感;②内容上,丰富语言内涵,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有强调的作用。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这七组叠词,读来韵律感十足,有音乐美,形象、细致且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创痛后的愁苦之情。
拟声词 使诗歌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嘈嘈”“切切”“呕哑”“嘲哳”。
数量词 ①高度概括数量、时间、距离;②夸张渲染;③凸显动态。
如“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中,“六千里”和“十二年”高度概括出作者被贬的距离之远、时间之长;“万死”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自己的处境,写出了作者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
典例1 [2020天津,T1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数量词)“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 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
分)
答案 (示例1)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
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2)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
静和谐的氛围。
解题示范
第一步,定字词,释含义 本题为开放性设问,答题时应先确定观点,进而确定所要赏析的字词。若选择同意,则应赏析“一声”,即一声笛音;选择不同意,则应赏析“数声”,即远处传来的阵阵笛音。
第二步,明手法,描情景 “一声”,从手法上来看,属于以动衬静:正是因为乡村环境特别静谧,才能听见这偶尔传来的一声笛音,“一声”突显了乡村环境的静谧。若选择“数声”,手法上则属于动静结合,乡村的静谧与牧童的阵阵笛音相映成趣,突显了乡村环境的热闹、优
美和牧童的悠闲快乐。
第三步,找角度,析作用 无论是“一声”还是“数声”,其主要作用都是展现乡村的美好环境、气氛,因此分析作用时可以从“营造意境(氛围)”角度入手。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
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形容词)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2)(诗眼)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软”可形容风,即微风吹拂,给人以软绵绵的感受;又可形容江水,即微风
吹拂,江面微波荡漾,江水像绸缎一样波动铺展开来。“软”既是一语双关,又运用了通
感的修辞手法,化视觉为触觉。
(2)“过”,路过,经过,首联介绍经过大通驿的时间,晨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颔联
写过大通驿时景物与地点的变化,远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便过了河湾,红树已在身后;
颈联写通过大通驿的舒适心情;尾联则写通过大通驿的美景,由眼前美景联想到绘画美。
解析 (1)本题中的“软”既可以看作形容词,形容风很软,也可以看作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微风吹拂,使江水变得绵软,这是一语双关的用法。答题时,理解“软”字的意思,并
指出手法,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回答本题首先明确“过”的词义,“过”有路过、经过的意思。诗题中的“过”字
在文中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与景物的变化上。答题时抓住“遥辨市”“忽移湾”
“一江水”“九子山”等表示移步换景的词语来回答。
典例3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
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
盘山道登上山巅。
(动词)“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
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
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题示范
联语境, 明含义 “斗”和“攒”都是动词。“斗”的意思是“相争、相斗”,“攒”的意思是“聚在一起”。
抓特征, 描情景 “斗”“攒”赋予物生命感、动态美。“斗”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仿佛在相争相斗;“攒”写山峰相连、相叠,层次莫辨。
典例4 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
终老山林。
(虚词)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答案 “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
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
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解题示范
  本题要求赏析的是虚词中的“副词”,对于虚词的赏析,首先要明确其在诗句中的
用法和含义,其次要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联语境, 明用法 和含义 “常”字意思是“常常,经常”,强调时间频度,诗中指山常常带着落日的金色;“偏”意思是“偏偏”,强调“有意为之”,赋予月以人的情状,是说落叶时候月亮格外明亮。
联意象, 析情感 诗中所写的秋天日暮时分寒山、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常”与“偏”融情于景,是诗人主观情绪的流露。
方法小结
1.赏析炼字“四角度”

2.赏析诗眼“三步骤”
觅诗眼 ①情感角度。寻找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其主要包含直接揭示(如“愁”)和间接揭示(如“冷”)。②词性角度。诗眼多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③结构角度。全诗都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④技巧角度。看是否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是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若题干已经指明诗眼,则可以省略此步骤)
找体现 分析诗句,梳理围绕该诗眼写了哪些内容。
析作用 结合诗句,分析诗眼在诗歌结构、主题、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突破二 赏析炼句
  所谓炼句,就是根据表情达意或结构的需要,在句中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或对句子
做语法方面的调整。从总体上来看,赏析炼句重在赏析句中的“意”和句中的“技”,
也就是从情感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赏析。
典例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
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题示范
赏“意” 这句诗描绘了考生们答题的场景,大意是试题下发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表现了作者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时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赏“技” 首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生动地写出了考生们应考的情形。其次,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该句以声衬静,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庄严寂静。
典例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
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题示范
赏“意” 尾联的意思是:明天早上我要去被烟雨笼罩的桐江岸边,选一株丹枫树系我的渔船。尾联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烟雨”“钓舟”,暗指归隐,结合前三联中的“白发”“病入中年”“空许国”“只生愁”等内容来看,当时国土沦丧,战事未宁,而诗人中年多病,壮志难酬,对爱国诗人而言,“归隐”是无奈之举,表达了内心的苦闷之情。
赏“技” “明朝”意味着其后内容是设想,属于虚写;因为是尾联,且是写景内容,技法可以说是“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等;另外,“丹枫”是秋天典型的景物,照应了标题和首联中的“秋”。
方法小结 赏析炼句“两角度”

突破三 赏析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常见语言风格
风格 特点
清新 自然 一般以新颖轻巧的构思、生动活泼的语言,描摹大自然的清幽秀美,抒写轻快、隽永的情思。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如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平淡 质朴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潜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含蓄 隽永 不直接表露情思,而是将其藏在形象中,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自己思索、体味。如李商隐的《锦瑟》。
绚丽 飘逸 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具有绚丽飘逸之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雄奇 豪放 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意境高远,气势雄伟;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如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婉约 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柔、细”的特点,即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沉郁 顿挫 “沉郁”表现为情感上的深沉蕴藉,“顿挫”表现为语势上的停顿转折。即用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将内心的沉郁之情深刻地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
悲慨 凄怆 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
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幽默 讽刺 此在诗词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如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工整 典雅 即诗句对仗工整,具有古典语言的韵味与雅致,用典精当。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典例7 (2018北京,T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
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
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
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
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
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答案 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②比如上
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
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
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题示范
第一步,明风格
题干中已经明确这首词的语言风格为“龙吟虎啸”“和缓”,“龙吟虎啸”和“和
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放和细腻。
第二步,列例证
  通读全词,找出能体现两种风格的例证。如上阕中“东北看惊诸葛表”,选用诸葛
亮上表出师北伐曹魏的典故;而“西南更草相如檄”则选用司马相如作《喻巴蜀檄》
的典故。两则典故的运用,大气磅礴。而“中年多病”“儿女泪”则感慨自身体弱多
病,怀才不遇;“不堪离别”“须相忆”等句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这些词句
则给人“和缓”之感。
方法小结
1.判断诗歌语言风格“四方法”
观题材 如边塞诗的语言悲凉慷慨,讽喻诗的语言沉郁激愤,咏史诗的语言雄浑壮阔,怀古诗的语言幽深绵长,送别诗的语言意蕴深远,田园诗的语言平实质朴,山水诗的语言清新优美,等等。
找意象 分析诗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风格一般清新自然。
品用词 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
联作者 如陶渊明的作品朴素自然,杜甫的作品沉郁顿挫,白居易的作品通俗浅显,李白的作品豪放飘逸,高适的作品悲壮苍凉,李商隐的作品隐晦朦胧,苏轼的作品豪放旷达,温庭筠的作品绮丽香艳,李清照的作品婉约悱恻,等等。
2.赏析诗歌语言风格题答题“三步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