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新风向(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新风向(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1:0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高考新风向
新风向一 诗歌比较鉴赏
命题解读
  在新高考强化“教考衔接”、群文阅读的趋势下,古诗词比较阅读尤其是课内外
诗歌比较阅读已成为新的热点。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区
别,还是考查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的鉴赏;只有形式上的区
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或
求同,或辨异,或求同辨异。
解题路径
考查类型 解题路径
比较形象 形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的异同比较。
①形象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的比较,一个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异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看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②形象作用的异同比较主要从表情达意、营造意境、结构等方面展开。
比较语言 比较语言有微观、宏观两种方式:微观,比较诗歌重要词语、句子的运用;宏观,比较诗歌语言风格的不同。
①比较重要词语、句子,要结合词语、句子本身的特点,结合描写对象、呈现特征、创作目的等方面,在比较中揭示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比较语言风格,要熟知平淡、工丽、绚丽、直率、委婉、清新、明快等语言风格术语,掌握相关例句,据此判断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
比较表达 技巧 ①审清题干,明确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
②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
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比较思想 感情 ①根据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或情感变化。
②比较分析情感的由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③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对关键语句的具体分析。
典例1 (2022浙江,T2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楼 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 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
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
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比较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6分)
答案 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
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
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解析 《楼前》三、四句通过对飞龙厩中的老马“闻音举头”的动作细节描写,以小
见大,表现唐朝昔日的盛世之景,怀念、向往之情跃然纸上,同时可能暗含对唐玄宗骄奢
生活的感叹与深思之意。《过勤政楼》三、四句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如意地疯
狂生长,爬上了门环底座,遮掩了勤政楼当年辉煌的迹象,给人荒凉之感,借此抒发昔盛
今衰之感。
典例2 (2019全国Ⅲ,T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比较语言风格)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
同 (6分)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
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考虑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
分析。本诗是一首古体诗,本题选了其中前八句。一、二句中“花草齐”“东西飞”,
五、六句“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明白如话,朴素无华,犹如儿歌,和刘禹锡的诗风
十分相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格律诗,对仗工整,用语严谨,运用典
故,含蓄委婉。
典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树梢。
(比较形象和思想感情)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
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
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
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
冷,情感悲苦。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可以从诗歌所用意象的特征和感彩方面比较。王维的《晓
行巴峡》运用“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富有生活气息和生机
的意象,描写了巴峡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山乡之景。作为漂
泊的异乡人,难免有思乡之情,但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
的离别之情、思乡之苦。可见诗人的情绪并不消沉,情感并不悲苦。而“巴东三峡巫
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运用的意象,如“猿
鸣”“玉露”“枫树”等,都是表示凄冷、悲苦的,据此可知其情感更为悲伤。
新风向二 依托诗评的情境化鉴赏
命题解读
  古代诗歌情境探究类试题多以诗评鉴赏题的形式呈现,这类试题题干中往往会引
入古代诗词评论家的相关评论,要求结合诗歌内容对诗歌评论进行阐释,或用诗歌内容
印证诗评的观点。这类试题综合性较强,往往涉及对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等多方面
的鉴赏,答题时需要多角度思考。
解题路径 诗评鉴赏题答题“两步骤”

典例4 (2023新课标Ⅱ,T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C
解析 C项“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有误。尾联
写诗人不知不觉到达居所,隐约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这鸡鸣犬吠之声衬托出了此地的
清幽。“诛茅”指芟除茅草,引申为结庐安居,诗人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
的决心。因此,从安居之所传来的“鸡犬”之声可以增添生活气息,并未破坏诗人如处
仙境的感觉,诗人的心情仍然是愉快的,未发生变化。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
的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
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
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每点3分,意思对即
可)
解题示范
第一步, 明含意, 定角度 王国维名言的含意是:用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所以事物都会带有我的主观色彩。即作者在创作中带入了自己的感情,这种感情通过所描写的景物或叙写的场景传达出来,并让读者真切体会到。评论针对的是诗歌中的情景关系,考查对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
第二步, 扣关键, 找对应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题时要紧扣“情”与“景”两个关键点来分析:一方面答出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指出这种情感对景物描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诗中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