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 5.关键能力五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 5.关键能力五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1:0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关键能力五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考真题练
一、(2024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赏析表现手法)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1.D 
2.答案 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3分)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3分)
二、(2022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送 别
李 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赏析抒情手法)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B 
2.答案 ①寓情于景: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以景结情: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高考模拟练
一、(2025届山东烟台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寄李儋元锡[注]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时节,韦应物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是年冬天,长安发生朱泚叛乱,德宗仓皇出逃。李儋,字元锡(一说李儋与元锡为两个人),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以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即景生情,由眼前的花开自然回想到去年的花里分别,萧索之意油然而生。
B.颔联巧用叠词“茫茫”,既写出了世事的变幻莫测,又写出了自己的前途未卜。
C.诗人怜贫恤苦,因辖区百姓疾病频发、不得安心耕作而四处流亡深感心中有愧。
D.末句以景结情,用“月圆”表达对友人别后的深切思念和来访重聚的强烈期盼。
2.(赏析结构技巧)本诗颇合诗歌写作的起承转合之妙,请简要说明。(6分)
1.C 
2.答案 ①首联以眼前花事起笔,想到离别之事,既奠定感情基调,又巧妙引起下文;(1分)②颔联承接上文,深化自己离别之后的内心愁苦,为下文转折做好铺垫;(1分)③颈联由个人情感转向社会责任,展现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之心;(2分)④尾联以期盼友人到来收束全诗,既照应开头离别,又点明寄诗用意。(2分)
二、(2025届河北唐山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寓居开元精舍①酬薛秀才见贻
许 浑
知己萧条信陆沉,茂陵②扶病卧西林③。
芰荷风起客堂静,松桂月高僧定深。
清露下时伤旅鬓,白云归处寄乡心。
劳君诗句独相忆,题在空斋夜夜吟。
[注] ①精舍:道士、僧人修炼居住之所。②茂陵:汉司马相如病免后家居茂陵,后用以指代相如,诗中是自指。③西林:寺名,晋太原中僧慧永建,后泛指寺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题目交代了创作原因,诗人在开元精舍寄居时收到薛秀才赠诗,于是作此诗以酬答。
B.首联先写自己知己不多,又写书信陆沉,再写卧病寺院,层层铺陈,深化了寂寞伤感之情。
C.“芰荷风起”是动态景物,“松桂月高”是静态景物,景物描写动静结合,表现了环境的幽寂。
D.清露落下时为羁旅中鬓发变白而伤心,白云飞归处聊以寄托思乡之心,愁绪中有几分欣慰。
2.(赏析表现手法和抒情手法)诗人是如何表达对薛秀才赠诗的感激之情的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1.D 
2.答案 ①前三联极写自己寓居开元精舍的孤独伤感,反衬薛秀才赠诗给自己带来的慰藉,凸显感激之情。②“劳君诗句独相忆”一句直抒胸臆,通过写只有薛秀才没有忘记自己,寄来诗作,直接表达感激之情。③“题在空斋夜夜吟”写自己要把赠诗题在空斋中夜夜吟咏,通过想象深化感激之情。(每点2分)
三、(2024河北承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插秧妇
戴 良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
  [注] 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
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
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
D.这首诗格调轻快,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
2.(比较分析人物塑造手法)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刻画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6分)
1.C 
2.答案 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中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摆动,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中,将“笠”和“蓑”比作“兜鍪”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中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杨诗中正面描写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状。(每点2分)
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杨诗中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的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