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新风向(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新风向(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1:0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新风向
高考真题练
一、(2022全国甲)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 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比较分析物象和景物形象的作用)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1.A 
2.答案 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二、(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 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2.(比较表达技巧)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A 
2.答案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②本诗中的“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
高考模拟练
题组一 诗歌比较鉴赏
一、(2024山东青岛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荷花①(其一)
陆 游
风露青冥水面凉,旋移野艇受清香。
犹嫌翠盖红妆句,何况人言似六郎②!
荷花(其二)
陆 游
南浦清秋露冷时,凋红片片已堪悲。
若教具眼高人看,风折霜枯似更奇。
[注] ①两首诗歌均为陆游晚年归居山阴镜湖期间所作。②六郎:指粉面六郎,形容面容姣好的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湖面上移动小船,只是为了感受荷花的清香,“旋移”写出了诗人赏荷的迫切。
B.世人常用“翠盖红妆”“六郎”突出荷的艳丽,而诗人认为这样的描绘过于俗媚。
C.秋荷片片凋落,香消玉殒,“已堪悲”直抒胸臆,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D.两首诗歌都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严谨,第三句都“转”出了新的诗意。
2.(比较思想内容和情感)两首诗歌都是陆游的咏荷之作,请从内容和主旨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6分)
1.C 
2.答案 ①内容:两首诗歌均以秋荷为描写对象,第一首侧重描写秋荷的清香、雅致,第二首着重描写荷的神韵和风骨。②主旨:两首诗歌均表达赞美之情,第一首赞美荷花的清雅出尘,第二首则托物言志,借遭受风霜摧折风骨依旧的荷花,寄托自己于逆境中初心不改的坚贞。
二、(2024吉林省吉林市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①(其三)
苏 轼
麻叶层层艹冧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②捣③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鹧鸪天
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④,荐溪毛⑤,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注] 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②青:指新麦。③:干粮。④玉友:此处指酒。⑤溪毛:溪边的野菜。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词和辛词题材大体相同,都描绘了乡村生活图景,语言清新质朴,富有情趣。
B.苏词用泛出光亮的繁茂麻叶暗示“雨后”,与辛词中“雨”所蕴含的情感相同。
C.苏词中的“一村香”是从嗅觉角度着笔,而辛词是从视、听角度描写田园风光。
D.苏词上片提及了村里煮茧、缫丝等农事活动,辛词对农事活动则并未涉及。
2.(比较形象特点和作用)这两首词的下片都塑造了乡野老人的形象,其特点和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句子简要分析。(6分)
1.B 
2.答案 (1)①苏词塑造了年迈拄杖、摘取食物果腹的乡野老人形象。(形象1分)老人白发苍苍,拄着藜杖,捋下新麦捣成干粮充饥。(结合诗句分析1分)②表达了苏轼爱护百姓、渴望丰收之情。(情感1分)
(2)①辛词塑造了热情待客的村居老人形象。(形象1分)老人几次三番邀请,拄着藜杖出门迎接“我”,在雨中躲避着行人辨认“我”。(结合诗句分析1分)②体现了词人对淳朴邻里的赞美,对邻里和谐相处的田园生活的喜爱。(情感1分)
题组二 依托诗评的情境化鉴赏
一、(2025届陕西安康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山居寄同志
杜荀鹤①
茅斋深僻绝轮蹄,门径缘莎细接溪。
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
风生谷口猿相叫,月照松头鹤并栖。
不是无端过时日,拟从窗下蹑云梯②。
[注] ①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曾数次进京应考,不第还山;后于晚唐大顺年间得中进士。②云梯:高山石路,喻仕进之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山居住所非常偏僻,远离尘嚣,少有车马经过,门口的莎草小径与溪水相接。
B.颔联描写垂钓的石台、招待宾客的茶灶,真实再现了诗人富有雅趣的日常生活。
C.以“绝轮蹄”写归隐之心,但又说茶灶待宾,表现出彷徨无奈的矛盾心理。
D.描绘风起时猿猴互相呼唤的情境与月下鹤栖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谐。
2.有人评价此诗“有陶诗表,无陶诗骨”,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1.C 
2.答案 ①本诗描绘了杜荀鹤僻居山野的日常生活情景。远离尘嚣,宁静简朴,意境优美,风格平淡自然,与陶渊明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②本诗通过“拟从窗下蹑云梯”句表达希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的志向。与陶渊明诗中厌弃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意风骨不同。(每点3分)
二、(2025届浙江杭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游西湖(其二)[注]
[宋]朱熹
越王城下水融融,此乐从今与众同。
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
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
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
[注] 亦作《伏承侍郎使君垂示所与少傅国公唱酬西湖佳句,谨次高韵,聊发一笑》,“西湖”指福州西湖,为赵汝愚主持开浚,用以灌溉农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湖开浚后,越王城下水波荡漾,既有风景之美,又带来民生之利。
B.放眼望去,诗人将宽广的湖面、盛开的荷花、丰收的稻谷尽收眼底。
C.湖光尽头,天地一片辽阔,让人联想到湖水随江潮涨落,与大海气息相通。
D.全诗写景富有层次,诗人由近及远,通过不同景物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
2.有人说,朱熹这首诗体现了儒家“仁以为己任”的思想。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1.B 
2.答案 ①“仁”即“爱人”,“仁以为己任”要求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朱熹此诗便体现出这种精神。②首联中诗人初见西湖,便想到它的成功开浚可使官民同乐;颔联中诗人见眼前的“芰荷”,而联想到秋日粮食丰收,体现其心系百姓的仁爱精神。③尾联中的“一心忧国愿年丰”更是直抒忧国忧民之情。诗人虽与人唱酬,但并未陶醉于山水玩乐之中,而是心忧国家百姓,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每点2分)
三、(2024湖北十堰四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题崔公池亭旧游
温庭筠
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
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
檐前依旧青山色,尽日无人独上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句回忆昔日游览崔公池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
B.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读来别有韵味。
C.“红艳影多风袅袅”中的“红艳”指荷花,此句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花枝一起在风中摇曳。
D.诗题曰“题崔公池亭旧游”,末句云“尽日无人独上楼”,可见此次重来,乃是尽日独自一人,自始至终既无主人崔公,亦无他人陪伴。
2.清代诗人屈复《唐诗成法》评此诗曰:“情景兼到,照应有法。”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1.A 
2.答案 ①全诗情景交融,意蕴绵长。首联和颈联,诗人描绘出荷花盛开、波光摇曳、碧空云断、池水悠悠的秋日荷塘之景,清馨幽静的景致中透露出物是人非的空阔失落之感;尾联触景生情,抒发青山依旧而故人杳然的无穷感慨。(3分)
②本诗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颈联中的“红艳影多风袅袅”与首联中的“菡萏秋”照应;颈联中的“碧空云断水悠悠”与首联中的“皎镜方塘”照应;前三联内容照应诗题之“池”,尾联照应诗题之“亭”。(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