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 3.关键能力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 3.关键能力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1:0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关键能力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高考真题练
一、(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分析景物形象的作用)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1.B 
2.答案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二、(2022北京)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12分)
病 柏①
杜 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②。
出非不得地③,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④,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⑤,浩荡难倚赖。
[注]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长。④鸱鸮:猫头鹰。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3.(分析物象的内涵)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 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6分)
1.C 
2.B 
3.答案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三、(2020北京)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12分)
寄东鲁二稚子①
李 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 ①这首诗作于金陵。②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3.(分析物象的内涵和作用)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6分)
1.B 
2.D 
3.答案 (要点)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高考模拟练
(202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9分)
题小松
李商隐①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②柱石功③。
为谢④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注] ①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少年早慧,品行高洁,有才华抱负。他一生坎坷不平,后不幸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旋涡之中,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有观点认为此诗为会昌五年(845)所作。②方资:正可用作。③柱石功:栋梁之材的功用。④谢:告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以“怜”字起笔,奠定感情基调,“怜”也贯通全篇,处处表达对小松的同情。
B.这首诗善用对比,如颔联以桃李春日之盛来衬托小松的寂寞,突出小松的“孤秀”。
C.颈联以百花的“一年几变”来反衬小松艰难成材的坚定,小松终将长成栋梁之材。
D.尾联写西园车马客争驰看花,怎奈荣华百态,转首飘零,着一“空”字,发人深省。
2.(比较分析物象和人物形象)有同学读完此诗后认为:通过诗人笔下的小松形象仿佛看到了诗人自身。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6分)
1.A 
2.答案 ①诗人笔下的小松孤独秀美地挺立在庭院中,给人们带来满座的清风,从中可见诗人孤傲高洁的君子形象;②诗人笔下的小松在桃李争艳的季节耐得住寂寞,在霜雪凛冽的严冬郁郁葱葱,从中可见诗人坚强不屈的刚毅品格;③诗人笔下的小松在困难中静静等待成长为百尺苍松,从中可见诗人内心的坚定及对成就栋梁之功的不懈追求;④诗人笔下的小松备受冷落,无人关注,从中可见诗人仕途不顺,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坎坷命运。(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