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5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2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利玛窦在评价中国的一项制度时指出:这是一个不看出身、不论等级的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有天壤之别,是中国伟大的秘诀之一。这项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下表为唐初部分官员的来历,反映的主题是
不拘原属敌我 不拘地域 不拘门第 不拘民族背景
魏征、王珪—原为李建成的心腹 长孙无忌—关陇 萧瑀—贵族 阿史那社尔—突厥
尉迟敬德、程知节—原为降将 李勣—山东 马周—门客 契苾何力—铁勒
A.唐太宗广纳贤才 B.民族关系融洽
C.唐玄宗选贤任能 D.科举制度完善
3.在男权主导的封建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很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对武则天评价恰当的是
A.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B.创立殿试,发展科举制度
C.整顿漕运,改革税制 D.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4.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
A.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B.在《史记》中有其详细的描述
C.是唐朝发明和推广的耕作工具
D.对孙吴开发江东起到关键作用
5.下列诗句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全面展现了唐朝
诗句 来源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卢照邻《长安古意》
A.社会经济繁荣 B.农业科技改进 C.对外交往频繁 D.体育活动丰富
6.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各地文臣出身的节度使或是被杀,或是狼狈逃亡,取而代之的或是地方武人,或是朝廷任命的武将,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噬……国法莫能制”的局面。这反映出,黄巢起义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促使节度使的职权进一步扩大
C.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使唐王朝的统治受到致命打击
7.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是由于受到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且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使当时社会始终存在一个客观趋势。材料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
A.经济获得很大发展 B.政局动荡不安
C.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中央集权加强
8.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撰医学著作特以“千金”命名。这体现了孙思邈
A.秉持医德至上 B.重视食疗养生 C.精通针灸疗法 D.系统整理古方
9.2025年的春节不同寻常,这个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节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时光的刻度,更是千年文明的活态传承。回溯这份文化基因的形成过程,盛唐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巅峰,始终是无法绕开的一个关键节点。下列文化成就属于唐朝时期的是
A.屈原创作的新体诗歌“楚辞” B.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
C.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D.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全宋朝三百一十九年的记录,无非是军事的挫败和退却,所有的例外则是以‘岁币’为名向北方少数民族购得的和平。”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郾城大捷 B.澶渊之盟 C.《尼布楚条约》 D.凉州会晤
11.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到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财政赤字达到1570余万缗。王安石实施变法后,到熙宁、元丰年间出现了“中外府库,无不充衍”的盛况。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A.提升了宋朝军事实力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 D.改变了经济发展格局
12.文天祥在就义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等诗句,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标杆。诗句反映了文天祥
A.英勇不屈的精神 B.改革领袖的形象
C.抵抗金军的决心 D.尊孔复儒的主张
13.“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迁徙、大融合时期。此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唐蕃会盟碑的设立 B.形成新的民族——回回
C.驿传制度普遍实行 D.与辽、西夏订立和约
14.下列一组示意图所反映的主题是
A.民族交融加强 B.边境贸易兴旺
C.疆域面积逐步扩大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5.《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在《资治通鉴》中可以看到的历史事件是
A.王安石变法 B.岳飞抗金
C.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D.周世宗改革
16.“一条鞭法实施后,全国赋税银两占比从30%提升至70%,实物劳役大幅减少。”这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是
A.彻底消除农民起义根源 B.推动白银货币化和商品经济活跃
C.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 D.确立资本主义税收体系
17.有学者认为,这场斗争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第一次以纲领的形式明确提出了土地和赋税问题,把我国农民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场斗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18.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对中国明清时期的某项政策有这样的评价:“这一政策使得中国如同处于一个自我封闭的蛋壳之中,逐渐与世界发展的大势脱节,失去了与外部交流和进步的机会。”他评论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轻徭薄赋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闭关自守政策
19.《山西票号史料》记载:“日升昌票号汇通天下,各省设分号二十余处,岁汇白银数千万两”。清朝前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农村集市贸易空前繁荣 B.跨区域长途贸易的兴盛
C.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20.提花机是中国古代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它的出现对世界近代科技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精美的织物多是由提花机织造的。如图是明代织工操作提花机的场景,它可能出自于
A.《大唐西域记》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 21 题 14分,22 题 10 分,23 题6分。)
21.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古代中国的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七年级(2)班探究小组围绕“和谐”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邀你一起来完成。(14分)
【打造经济和谐】
材料一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2分)
【创造政治和谐】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汪洙《神童诗》
(2)材料二反映宋代政治的特点是什么?(2分)其积极影响是什么?(2分)
【营造民族和谐】
材料三
从汉族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 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牲畜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3)材料三中西藏民歌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分)从民歌中可以看出这一事件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2分)
【塑造交往和谐】
材料四
(4)请在上图两个人中任选一个进行介绍,要求写出主要事迹和影响。(4分)
22.国家治理与中央集权密切相关,是保持政权稳固的重要条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向商旅征税设场,本是政府的事情。而( ▲ )后,各地方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长庆年间,武宁军节度使王智兴拥兵自重,向中央政府强行要求在泗口设立税场,之后其继任者充分领受了这个税场的好处,便“不革前弊”。
——摘编自张剑光《唐代藩镇割据与商业》
(1)材料一“▲”处为唐代某一重大史实,请将其补充完整。(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初统治者应对材料中反映的现象而采取的措施。(2分)
材料二 元朝在行省边界划分上,主要呈犬牙交错布局,以防地方借地理天险自重。行省权力虽重,但权力行使上仍受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等中央机构的节制。行省官员内部也呈现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正因如此,元朝行省没有重蹈唐代节度使的覆辙。
——整理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行省制的主要特征,(2分)并分析其历史意义。(2分)
材料三 清朝时期的中国人“生活在最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惧之中”。
——法国学者佩雷菲斯
(3)列举出可用于支撑材料三观点的历史史实。(1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发展趋势。(2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郑成功像 注: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清朝台湾府城 雅克萨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达赖、班禅金印 驻藏大臣令牌 新疆伊犁将军府
阅读上述表格材料,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情调研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ABCA 6——10 DCACB
11——15 BABDD 16——20 BCDBC
二、非选择题
21.(1)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巩固国家统治;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2)特点:崇文抑武。(2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3)历史事件:文成公主入藏;(2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历史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去了丰富的粮食种子、工匠和牲畜,为吐蕃经济、工艺发展奠定基础);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与文化交流)。(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4)鉴真主要事迹:鉴真东渡;(2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影响: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分)
郑和主要事迹:郑和下西洋;(2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影响: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提高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推动了中外贸易发展。(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22.(1)“ ▲” :安史之乱;(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措施:文臣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加强对地方税收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通判分知州权力。(任答一点得2分)
(2)特征:呈犬牙交错布局;权力虽重但受中央限制;行省官员互相牵制(行省官员内部也呈现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任答一点2分)
历史意义 :维护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任答一点得2分)
(3)史实:军机处设立;文字狱;文化专制政策(任答一点得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从中央集权和皇权加强两个方面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一个方面得1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23.示例1
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1662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先后两次击败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保卫了祖国的疆土。
明清时期面对外来侵略进行了有力的抗击,捍卫了国家的主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示例2
清政府有效的边疆治理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清军平定了西北地区分裂祖国的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推动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向统—国家认同的演进。
示例3
清政府有效的边疆治理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政府统一台湾,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清军平定了西北地区分裂祖国的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前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推动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向统—国家认同的演进。
示例4
明清时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1662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
明清时期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有效管辖,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示例5
清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清朝时期,顺治帝接见西藏宗教首领五世达赖,赐予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册封另—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清朝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清朝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措施,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有效管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向统一国家认同的演进。
说明:观点、综述各占1分,论述4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