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1:2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中华美德,乃民族精神瑰宝,赓续千年,滋养华夏心田。值此“美德润心田,经典伴成长”主题活动开展之际,让我们共悟美德真谛,在经典传承中点亮文化薪火。
【活动一:美德润心 语林探微】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美德如璀璨星河,恒久闪烁。翻开书页,那些动人的篇章正绽放着永恒的光芒:“两弹元勋”邓稼先埋首戈壁,至死不懈;闻一多拍案而起,以殷切文字点燃民族热血;(yì路)梨花悄然绽放,哈尼小姑娘(修qì)的茅屋,温暖了多少深山迷路的旅人的心;井冈翠竹郁郁苍苍,在绝壁悬崖间书写着如履平地的诗行……
这些跃动的文字里,有鞠躬尽瘁的赤诚,有舍生取义的担当,有润物无声的善良。它们穿越时空,在墨香中迸发永恒力量,化作照亮心灵的火炬,指引新时代少年传承美德,续写时代华章。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和括号内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殷切(yīn) 驿路 悄然(qiǎo) 修葺
B.殷切(yān) 驿路 悄然(qiǎo) 修茸
C.殷切(yīn) 峄路 悄然(qiāo) 修茸
D.殷切(yān) 峄路 悄然(qiāo) 修葺
2.材料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至死不懈 B.郁郁苍苍 C.如履平地 D.鞠躬尽瘁
3.读了以上文字,小宁记录了自己的感受,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通过学习这段文字,使我对中华美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B.文中“驿路梨花”的意象,象征着哈尼小姑娘善良无私的美德。
C.邓稼先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至死不懈地为国防事业。
D.新时代少年要发扬和继承中华美德,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4.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美德,班长准备利用班会讲述美德故事,文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令人敬仰。他在饥荒时开仓放粮,创办义学,以济世之举践行了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展现了士大夫的担当。
②其实,美德从未走远,它就在这方寸校园流转:是踮脚擦拭黑板的专注背影,是俯身讲解习题的温柔声线,是为对手喝彩时的真诚微笑。
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朱子家训的这句箴言,正在校园的“光盘行动”中焕发新生。每一粒被珍惜的粮食,都是对辛勤劳动最真挚的礼赞。
④让我们并肩启程:从珍惜每一粒米的节俭开始,以孝心浸润家庭的温情,用担当丈量社会的责任,让五千年文明沉淀的美德,在青春的行动中绽放时代光芒!
⑤“黄香温席”的佳话如冬日暖阳,穿越千年时光。那个九岁孩童,用稚嫩双手焐热冰冷的床榻,以纯真孝心驱散严冬酷暑。这至纯至孝,至今仍在华夏儿女的心上,绽放着最柔软的光。
A.③⑤①②④ B.⑤③①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③①⑤④②
【活动二:美德薪传 孝润心田】
5.孝道文化千年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与美德基石。为弘扬传统,践行孝亲,学校七年级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从两幅图片中任选一幅,根据图的内容,设计一个开场白,字数在80字左右。(3分)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旧时称善于侍奉父母为“孝”。 古文字的“孝”字,上部是一个弯腰驼背白发飘飘的老人形,下边的子代表小孩,表示小孩搀扶老人的意思。敬重老人,帮助老人,这正是孝道的具体表现之一。“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图1 图2
(2)阅读下面的材料,仿照例句,把你对“孝”的理解表达出来。(3分)
【材料】2024年“最美孝心少年”张雨晴,年仅14岁,父亲因病离世,母亲身患重病。她每天清晨5点起床,为母亲熬药、做饭,再步行40分钟赶往学校。放学后,她赶回家做家务、照顾母亲,深夜才开始写作业。尽管生活艰难,她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用稚嫩的肩膀撑起整个家。
例句:孝是岁月长河里的温暖摆渡,孝是生命荒漠中的不竭甘泉。
仿写:孝是 ▲ ,孝是 ▲ 。
(3)在“孝道文化大家谈”环节,同学们踊跃分享名句。请结合“孝”的内涵,辨别下列名言中与 “孝”无关的一项(2分)
A.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
D.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活动三:美德淬炼 文心砺韧】
6.《骆驼祥子》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两部风格迥异却都发人深省的小说。下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骆驼祥子》叙写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语言生动亲切、质朴自然,而方言词汇和儿化音的大量使用更是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B.《骆驼祥子》中,虎妞大胆泼辣,敢于追求幸福却又好逸恶劳,控制欲极强,她难产而死是祥子走向堕落的根本原因。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保尔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起,经俄国十月革命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生活教科书”。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环境描写颇有特色,如“筑路”这一章节中,写自然环境,营造了一个恶劣的劳动环境;写社会环境,反映出苏维埃政权初创时期的艰辛。
7.祥子和保尔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命运也截然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坚韧”这一美德。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两位主人公如何在各自的奋斗历程中展现“坚韧”的。(4分)
【活动四:美德传诵 诗韵寻芳】
8.先贤智慧凝于诗行,美德精神永世流芳。请根据提示,默写相关诗句,感悟中华文明永恒的道德之光。(6分)
美德,是文人墨客笔下永不褪色的精神锋芒。它是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 ① ”的坚定信念;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 ② ”的苍凉忧思;是王维《竹里馆》中“ ③ ,明月来相照”的悠然心境;是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 ④ ”的深沉感慨;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⑤ , ⑥ ”无私奉献、春泥护花的崇高境界。
美德,是信念的坚守,是情怀的沉淀。让我们在诗词中感悟美德真谛,在文字里汲取品格力量。愿这精神之光,为生命添彩,为心灵引航。
二、阅读与鉴赏(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5分)
咏新荷
[宋] 蔡楠
朱阑桥下水平池①, 四面无风柳自垂。
疑是水仙②吟意③懒,碧罗笺④卷未题诗。
【注】①水平池:水与池面相平。②水仙:水中女神。③吟意:吟诗的兴趣。④罗:丝织品。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
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朱阑桥下水平池”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宁静的池塘景象,奠定全诗静谧的基调。
B.“四面无风柳自垂”以柳枝的静态,暗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惆怅。
C.后两句由实转虚,将新荷想象为水仙和诗笺,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想象力。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对新荷的描写,展现了初夏时节的静谧美好。
10.朗读诗歌时,选择合适的乐器伴奏能更好地传达诗意。请你为《咏新荷》选择最契合诗意的伴奏乐器,并结合诗句内容说明理由。(3 分)
A.古筝:音色清亮灵动,善现动态与静谧,契合清新明丽意境。
B.竹笛:音色清脆明快,以跳跃旋律传达清新活泼或悠远意境。
C.古琴:音色古朴醇厚,显文人雅趣,诠释诗词含蓄雅致韵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14分)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君子亭记
王守仁
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
【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濯清涟而不妖”中“而”表转折,意为“却”;“外坚而直”中“而”表并列,意为“并
且”。两者用法不同。
B.“中通外直”与“通而有间”的“通”均为“贯通”之意,前者形容莲茎内部贯通,后者形容竹节贯通却有间隙。
C.乙文中,“环植以竹”的“以”是“用”的意思,与“因以竹名”的“以”意思相同,均表示“用(某物)”。
D.“揖逊俯仰”描写竹子在风中摇曳如君子行礼的动态美,与“亭亭净植”表现莲直立洁净的静态美相映成趣。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甲文以“出淤泥而不染”写莲之高洁品性,乙文以“应蛰而出,遇伏而隐”状竹之通变智慧。
B.甲文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含蓄批评世俗之风,乙文以“端冕正笏”之喻展现君子之仪。
C.甲文以菊、牡丹为衬突出莲花品格,乙文直述竹具“君子之德、操、明、容”四品。
D.两文皆托物言志,甲文借莲表达对高尚情操的追求,乙文借竹表达对仕途理想的坚持。
13.乙文中划线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每答对一处给1分,作答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竹A有君子之道B四焉C中虚而静D通E而有间F有君子之德
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 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5.甲文中的“莲”与乙文中的“竹”都被赋予了君子的品格,但二者的象征意义略有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0分)
井冈翠竹
袁鹰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⑤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⑥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
⑦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⑧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
⑨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送出了一百多万根毛竹。这一百多万根毛竹,流去了井冈山人多少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三十万根毛竹的任务。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
⑩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1960年10月,井冈山
16.文中第⑧段加点“等待”一词在描写毛竹时反复出现,这样写的主要作用是(2分)
A.赋予毛竹人的情感,象征对革命战士的怀念与胜利期盼。
B.突出毛竹在恶劣环境中“不向敌人弯腰”的坚贞品格。
C.强调毛竹在革命时期做梭镖、摆竹钉阵的实际战斗用途。
D.描绘毛竹“郁郁苍苍”的自然生长状态与旺盛生命力。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第②段勾勒出毛竹“郁郁苍苍”的广袤林海全景,又以“岗哨”“奇兵”等比喻细致刻画其挺拔、茂密的不同姿态。
B.第⑤段用五个“用它”的排比句,强调了毛竹在革命时期搭帐篷、做梭镖、当容器、摆竹钉阵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C.第⑦段引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隐喻手法表现毛竹所象征顽强重生的革命力量,深化其象征意义。
D.全文通过描写毛竹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贡献,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18.请结合内容分析文中第⑦段划线句中三个加点的“还”字的表达效果。(3分)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19.如果为《井冈翠竹》设计一幅插图,你认为最适合的背景色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对毛竹的描写及其象征的革命精神,说明你的选择理由。(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13分)
麦收与粽子
周国利
  ①中原田地里长大的我,心里对端午节的印象不仅仅是屈原、粽子、龙舟,还与麦收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②遍布的竹林,四十年前是我们家乡的一景,以毛竹和斑竹为主。许多村落就隐藏在一片片茂密的竹林里,家家户户使用的桌椅、板凳、床、柜都是竹制的,许多农户就是靠经营竹子而生存。
  ③竹笋在二三月份时亭亭玉立。孩子们天天到竹林里采集脱落下的笋叶,抬头看一下翠绿挺拔的新竹,顶部已经生成一把蓬蓬松松的绿伞,中下部的笋叶则发黄、卷曲,握住竹竿轻轻一摇,这些一尺长的棕黄色笋叶便纷纷扬扬地脱落下来。笋叶捡回来,要放在大锅里好好煮一下,变成黄褐色,非常柔韧结实。
  ④粽子在麦收时节是农家最方便、实惠的食物。白天洗净、泡好的糯米、大枣、花生,连同再一次蒸煮的笋叶都准备好,晚上大家围坐在院子中间的竹桌旁,一家人边说说笑笑边包粽子。两片笋叶交叉对折成一个小兜,抓一把洁白的糯米放里边,两头塞进鲜红的大枣和花生、糖块,笋叶折过来一裹,用细绳绑扎好。锅台上的大铁锅里烧好开水,粽子丢进去,一会儿工夫,院子里、竹林中就飘散出糯米和竹叶的阵阵清香。粽子煮熟后要盛在一个水桶里,然后吊进自家的井底,用清凉的井水“冰”一晚上。
  ⑤第二天,粽子捞出来,拿在手里,那么冰凉舒服。解开细绳,打开粽叶,晶莹黏糯的米里藏着深红色的大枣,讲究点的再蘸一下桂花酱,咬一口在嘴里,米的软糯、竹的清香、枣的甜润、桂花的浓香融合在一起,令人从口到心都感觉到一股凉爽、舒心、通畅。
  ⑥煮熟的粽子就盛在家里的大水桶里,随吃随捞。大人孩子收麦回来,一身大汗,满心疲惫,进屋先捞两个粽子,吃进肚里,消暑顶饥,清凉解渴,香甜解馋。基本上,整个麦收期间,粽子都伴随着我们,可谓最便利、最可口的食品。
  ⑦“麦熟一晌”,五月成熟的麦穗在烈日的暴晒下,一晌午就会变得焦黄,必须分秒必争地抢割、抢收。我们农场的大型收割机按顺序排成行,依次围着麦田由外到里进行收割、吞进、碾轧、吐籽、倒出麦秸,广阔的麦田弥漫着浓郁的麦香与草香。
  ⑧从六七岁开始,我们这些孩子就加入了麦收的大军。挎个竹篮,拿把剪刀,一大群孩子到收割完的麦田里拾麦穗,一天定量为20斤,完成任务有奖励。再大一点,拖着锄头,带把镰刀,到麦田里填河沟(地里灌溉用的小沟,填平后才不至于导致收割机颠簸、丢撒麦粒),把地角的麦子收割干净。初中时,跟着解放牌大卡车,在麦田、晒麦场之间来回奔跑,收割机卸麦子时,帮着推平车厢里的麦堆、堵塞缝隙。高中的大孩子要协助大人夜间看护麦田、麦场、仓库,女孩子负责收集孩子们捡到的麦穗,装入大麻袋,用大杆秤称重,装车运回,或者给麦田里的父母兄弟姐妹们送水送饭。
  ⑨漫长的麦收季节,除了劳累与炎热,也充满了田地里长大的孩子们才能体会到的乐趣。当收割机收割到麦田中心时,集中在里面的野兔、野鸡会炸窝般四散奔逃,一大群孩子也发疯一样大喊大叫、追捕猎物。守护麦子的夜间,饥饿难耐,几个孩子在麦田的机井泵房里点起一小堆篝火,烧烤几把刚刚发黄的麦穗,咀嚼焦香清甜的麦粒当野餐,佐菜是白天捕捉到的麻雀、野鸽、斑鸠,用泥巴一裹,丢火堆里熏烤,体会一把“叫花鸡”的香甜。
⑩就这样,每到端午就想到麦收,每到麦收就想起端午。吃到面食,就想起麦子收获的艰辛;品尝到粽子,就想起家乡笋叶粽子的香甜。收麦与端午,成为一段无法割舍的记忆。
(选自《齐鲁晚报》,2025年05月27日)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中既描写了紧张的麦收劳动场景,也展现了孩子们田间嬉戏的欢乐时光。
B.孩子们在麦田里追逐野兔的描写,为紧张的劳动增添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C.文中写夜间烤麦穗、麻雀等情节,主要是为了表现农村孩子生活的无拘无束。
D.文章通过端午粽子和麦收劳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深切怀念。
21.请从感官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3 分)
解开细绳,打开粽叶,晶莹黏糯的米里藏着深红色的大枣,讲究点的再蘸一下桂花酱,咬一口在嘴里,米的软糯、竹的清香、枣的甜润、桂花的浓香融合在一起。
2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句“收麦与端午,成为一段无法割舍的记忆”的理解
(4分)
23.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多年后回到家乡,看到如今的麦收场景和端午节习俗发生了变化(如机械化收割普及、粽子改用成品粽叶等),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以第一人称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悟。(4分)
三、写作(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命中最珍贵的美德,往往在平凡处绽放出最温暖的光芒:那是阿长省吃俭用,用微薄积蓄换来《山海经》时执着的赤诚;是老山界险峻山路上,战士们用肩膀托起战友时无言的担当;是梨花姑娘在寒夜茅屋中,为陌生人点亮油灯时真挚的善良。这些平凡的身影,如同散落在人间的星辰,他们虽不及日月辉煌,却在岁月的长河里始终闪烁着最纯粹的光芒。
请以“藏在岁月里的 ”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补全题目,自选文体;
②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③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七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答案仅供参考,如有异议,阅卷组酌情处理)
积累与运用(28分)
1.(2分)A 2.(2分)C 3.(2分)B 4.(2分)A
5.①【示例1】各位同学:大家好!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探究活动,一起来感受“孝”,践行“孝”。
【示例2】各位同学:大家好!小时候,长辈们牵着我们的小手,呵护我们慢慢成长;现在,面对渐渐老去的他们,我们能做些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探究活动“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
②【示例1】孝是晨曦中那碗温热的药汤,孝是深夜里那盏不灭的台灯。
【示例2】孝是清晨灶台上升起的炊烟,孝是深夜书桌前不灭的灯光。
【示例3】孝是风雨中撑起的那把伞,孝是病榻前熬煮的那碗汤。
(评分标准:句式一致1分;体现"孝"的内涵1分;表达流畅生动1分,共3分)
③(2分)C
6.(2分)B
【参考示例】祥子的“坚韧”主要体现在他为实现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这一目标而“三起三落”
的奋斗历程,无论是第一次买的车被大兵抢走,第二次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第三次买了车又被迫卖掉,这期间他从未彻底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坚韧”贯穿始终;
保尔的“坚韧”展现在革命和战争的过程中,无论是面对战争的残酷,还是身体的残疾(双目失明、瘫痪),他都没有向命运低头。即使在病床上,他依然坚持写作,完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共4分)
①自缘身在最高层 ②独怆然而涕下 ③深林人不知④隔江犹唱后庭花⑤落红不是无情物
⑥化作春泥更护花(每空1分,添字、漏字、错别字0分,共6分)
二、阅读与鉴赏(42分)
9.(2分)B 【解析】全诗通过 “无风”“柳自垂”“新荷” 等意象,展现的是初夏的静谧与生机,并未体现 “时光流逝的淡淡惆怅”,B 项分析有误。
10.【示例1】选择 古筝。古筝音色清亮灵动,像溪水叮咚。“朱阑桥下水平池” 的平静水面,可用悠长音调表现;“碧罗笺卷” 的新荷卷叶,琴弦声似露珠滴落,活泼轻快。旋律呼应 “柳自垂” 的宁静生机,契合清新明丽意境,凸显新荷鲜嫩雅致。
【示例2】选择竹笛。竹笛音色清脆明快,旋律如露珠滚动。“朱阑桥下水平池” 的开阔,用悠远笛声勾勒;“碧罗笺卷” 的新荷卷叶,借跳跃旋律显生机。笛声活泼与 “柳自垂” 静谧对比,凸显清新灵动的夏日氛围与灵动的意境。
【示例3】选择古琴。古琴音色古朴醇厚,像文人轻声讲故事。“朱阑”“碧罗笺” 的雅致,与它深沉的音调契合;“未题诗” 的新荷卷叶,似琴弦未弹尽的余韵,充满想象。琴声缓缓渲染 “无风” 的静谧,勾勒出古朴含蓄的赏荷意境。
(语句通顺、能结合诗句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
11.(2分)C 【解析】“环植以竹”的“以”是“用”,“因以竹名”的“以”是“凭借”。
12.(2分)D 【解析】乙文借竹表达的是对君子品格的赞美,而非"仕途理想的坚持"。原文通过描写竹子的四种君子特质(德、操、明、容),展现的是儒家理想的人格修养,乙文“托物言志” 的核心是君子德行而非政治理想。
13.(3分)C D F
14.【参考译文】(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3分)
15.①生长态度与处世智慧不同:莲“出淤泥而不染”,就像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中,依然保持本心,不随波逐流,体现出高洁坚贞的品格;竹“应蛰而出,遇伏而隐”,说明竹子懂得顺应时节,该生长时生长,该潜藏时潜藏,展现出知时而动、灵活应变的明达智慧。
②君子品格侧重点不同: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借莲茎中空外直、不横生藤蔓的特点,突出君子正直坦率、不攀附权贵的独立精神;竹“贯四时而不改”,意思是竹子历经四季,枝叶常青,始终保持本色,彰显出君子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坚贞品性。
③审美意境不同:莲“亭亭净植”呈现静谧端庄的静态美,犹如君子端方自持的仪态;竹“揖逊俯仰”展现谦恭有礼的动态美,暗喻君子谦恭有度的修养。
(答出任意两点且结合原文关键词句分析即可,共4分)
16.(2分)A 【解析】“等待”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毛竹人的情感,“等待亲人(红军)” 既体现对革命战士的深切怀念,又暗含对革命胜利的期盼,紧扣文本 “借竹颂人” 的主旨。B 项描述的是毛竹的坚贞品格,与 “等待” 无关;C 项是毛竹的具体用途,D 项是自然特征,均未体现 “等待” 的情感象征意义。
17.(2分)D 【解析】全文借毛竹象征革命精神,核心是赞美井冈山人民和革命战士坚贞不屈、勇于奉献的品质,以及革命精神的传承,而非 “对自然景物的喜爱”。
18.(3分)【参考示例】三个 “还” 字构成顶真修辞,层层递进地突出毛竹被破坏后仍顽强存续的生命力(1 分),体现其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1 分),暗指革命力量如竹根般不可摧毁、代代传承(1 分)。
19.【示例1】我认为红色最合适。因为红色是革命的色彩,象征着先烈们为了理想与信念抛洒的热血。竹子顽强生长如同革命力量不屈不挠,红色底色与竹子所代表的革命精神呼应,展现井冈山军民保卫根据地的坚定决心与牺牲精神。
【示例2】我认为绿色最适合。因为绿色是希望与新生的象征。即使历经竹叶被烧、竹枝被断等磨难,竹子仍凭借顽强生命力延续,绿色底色寓意无论环境多恶劣,希望都不会熄灭,革命力量终将蓬勃发展。
【示例3】我想用土黄色为照片加底色,因为土黄色代表土地,竹子扎根土地,如同革命力量深植于人民群众之中。这种颜色作为底色,象征着革命根基深厚,军民鱼水情深,共同守护根据地,抵抗敌人的围剿。
【示例4】我想用褐色为照片加底色,因为褐色常让人联想到大地、沧桑与坚韧。竹子的竹根多为褐色,它深埋地下,默默积蓄力量,支撑着竹子的生长。褐色底色能体现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就像在艰难岁月里,革命军民扎根土地,默默坚守,凭借坚韧的毅力度过难关。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
20.(2分)C 【解析】原文中夜间烤麦穗等情节主要表现的是孩子们在辛苦劳动中寻找乐趣的生活智慧,而非单纯强调"无拘无束"。
21.【参考示例】这句话以多感官描写展现粽子美味:视觉上,“晶莹黏糯的米” 与 “深红色大枣” 形成色彩对比;味觉上,“软糯”“甜润” 凸显口感;嗅觉上,“竹香”“桂香” 营造香气层次。多感官融合,既绘出粽子色香味,又传递乡村生活的质朴温馨。
(评分标准:感官角度(至少2种)、结合关键词分析效果、情感各 1 分,共 3 分)
22.【示例1】这句话是说麦收和端午深深印在 “我” 的童年记忆里(1分)。“无法割舍” 是因为回忆里既有劳动的艰辛与田间的乐趣,也有亲情的温暖,(2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深切怀念(1分)。
【示例2】这句话是说麦收和端午深深印在 “我” 的童年记忆里(1分)。麦收时既有抢割、拾穗的紧张劳作,也有追野兔、烤麦穗的田间乐趣(1分);端午时全家包粽子的温馨场景,既缓解疲惫又饱含亲情(1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深切怀念(1分)。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共4分)
23.【示例1】站在田边,看着收割机轰鸣着掠过金黄的麦田,再也不见当年孩子们拾麦穗的身影。井台边的水桶空了,超市里的粽子包装精美,却闻不到笋叶蒸煮时的清香。那些蹲在篝火旁烤麦穗的夜晚,全家围坐包粽子的笑声,终究成了心底最柔软的怀念。虽然有些遗憾,但看到乡亲们不再那么劳累,又感到欣慰。也许真正的传承,是把那份勤劳和温情留在心里。
【示例2】漫步在田埂上,收割机吞吐着麦浪,不见当年拾穗的身影。超市里速冻粽子泛着冷光,封存了记忆中全家包粽子时笋叶的清香和指尖的温热。虽然尝不到井水冰镇的清甜,但看着乡亲们不再熬红双眼,孩子们不必烈日挥汗,又觉得这是最好的传承——那些消逝的旧时光,都化作麦田里永恒的风,轻轻拂过心间。
(评分标准:人称与字数1分;语言流畅1分;文本关联1分;情感表达1分。共4分)
三、写作(50分)
24.【评分标准】:按照山东省中考试题评分标准执行。
【优秀作文】
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岁月是条温柔的河,左岸是难忘的回忆,右岸是璀璨的年华。而记忆深处,姥姥的桂花糕与电话里的细语,便是最暖的星光。
小时候寄养在姥姥家,后院那棵三人合抱的桂花树,是我童年的坐标。中秋时节,姥姥总穿蓝布围裙,在树下铺粗麻布。她踮脚摇枝的模样像跳舞,金黄花雨落进布里,也落进我掌心。“慢些接,别扎手。” 她的叮嘱混着桂花香,成了记忆里最甜的调味剂。
最盼做桂花糕的时刻。姥姥把晒干的花瓣拌进米粉,蒸笼掀开时,满屋子都是清甜。我总忍不住伸手抓,被蒸汽烫得缩手,姥姥便用竹筷夹起一块,吹了又吹:“小馋猫,等凉些吃。” 她眼角的皱纹盛着阳光,比桂花还柔软。咬一口糕点,唇齿间都是姥姥揉进面团的疼爱。
七岁回到父母身边,离别时姥姥往我书包塞了袋桂花干:“想姥姥了就闻闻。” 此后每个周末,电话总会准时响起。她的声音穿过电话线,带着小院的风声:“乖乖学了什么?”“有没有好好吃饭?” 她絮叨着邻居家的鸡下蛋、姥爷给桂树修枝,琐碎的日常,让异乡的月光都染上暖意。
有次数学考砸,我躲在房间掉眼泪。妈妈的安慰隔了层纱,直到电话里传来姥姥的轻唤:“乖乖是不是难处了?” 我哽咽着说完委屈,听筒里一阵窸窣后,是她笃定的声音:“我家乖乖灵透,这点坎算什么?你看那桂花树,年年被风雨折枝,春天不还郁郁葱葱?” 她的话像温暖的手,拭去我眼角的泪。
如今回姥姥家,她总往我包里塞吃的:“你妈准顾不上做饭。” 那棵桂花树依旧繁茂,只是树下的身影不再挺拔。我扶着她晒桂花,看她鬓角白发在阳光下闪光,忽然懂得: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用爱筑了温柔的巢。
藏在桂花香里的牵挂,浸在电话中的守望,早酿成岁月的蜜。深夜街角闻见桂花香,总会忆起姥姥笑靥----温暖从未走远,藏于时光褶皱,默默照亮生命旅程。
藏在岁月里的微光
时光是片静谧的海,左岸是斑驳的过往,右岸是葱茏的未来。而记忆深处,爷爷的糖画摊与巷口的守望,便是最亮的星辰。
小时候总爱黏着爷爷去摆摊。他的木质推车吱呀作响,铜锅里的糖浆在晨光中泛着琥珀色的光。爷爷卷起蓝布袖口,手腕悬在青石板上方,竹筷尖的糖浆如金丝坠落----时而蜷成绽放的荷花,时而游走成腾跃的锦鲤。“慢些看,糖要凉了。” 他的提醒混着焦糖香,成了童年最甜的歌谣。
最喜看爷爷画龙。他指尖轻抖,糖浆便甩出龙须,点睛时竹筷利落上挑,龙眸瞬间活了过来。我举着糖画在巷口蹦跳,阳光穿过半透明的糖体,在地面投下晃动的光斑。爷爷坐在槐树下,草帽檐压得低低的,却总在我回头时,露出被皱纹揉碎的笑意 —— 那是比蜜糖更浓的温柔。
九岁随父母迁居城市,离别时爷爷往我兜里塞了包冰糖:“想爷爷了就含一颗。” 此后每个黄昏,放学路过巷口的糖画摊,总会驻足张望。那些摊主的手法娴熟却机械,糖浆画出的花鸟虽精致,却少了爷爷腕间的灵动。直到某天,电话里传来爷爷的咳嗽声:“乖乖在城里吃得惯吗?” 他的声音裹着老槐树的风声,让异乡的夕阳都暖了几分。
有次英语竞赛失利,我趴在窗台发呆。暮色漫过街道时,突然收到爷爷的彩信 —— 是张糖画照片,两条锦鲤在青瓷盘里游弋,附言:“乖乖看,爷爷新学的‘鲤跃龙门’。” 像素模糊的图片里,糖浆边缘已有些许结晶,却依然看得出勾勒时的用心。我忽然想起他教我画糖画时说的话:“手抖不怕,心稳就成。” 这话像盏小灯,在胸腔里悄悄亮起。
如今回老家,爷爷的推车已落了灰,铜锅搁在厨房角落。他颤巍巍地从橱柜深处摸出冰糖罐:“你小时候最爱含着糖听故事。” 槐树影落在他佝偻的背上,我帮他择去头发里的槐花瓣,看阳光穿过他掌心的老茧,忽然懂得:所谓岁月沉香,不过是有人用时光熬了温暖的糖。
藏在糖画里的匠心,浸在听筒中的絮语,早凝成岁月的光。那束微光始终蛰伏在时光,以不声不响的姿态,温柔照亮着成长路上每一个需要暖意的瞬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