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风向解读
命题打破固化的考查形式或考查内容,挖掘新的考点,选取体裁或形式新颖的文本,
探索新颖的命题形式,以陌生化、创新性的情境打破考生固有的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
突出文本个性,引导考生关注文本具体内容,展现真实能力,从而提升考查效度。
一、 新文本·深度访谈 (2025四川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小题。(19分)
王文静:从六朝到唐宋再到明清,无论是扬州、杭州、长安,还是数不清的“京都赋”中
风向五 反套路命题
的都城,都彰显了悠久的城市书写传统,那么,我们今天谈论的“城市文学”与这个书写
传统的关系是什么
【甲】王力平:在农耕文明背景下,这种城市经济所代表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依然是农
耕文明的组成部分。虽然与士大夫阶层的田园诗、台阁体相比,那些勾栏瓦舍的俗词
艳曲,“引车卖浆者”的“丛残小语”以及那些传奇、话本和变文,已然是一个别开生
面的世界,然而这种反映市民阶层生活内容和审美趣味的文学艺术实践,只能看作是城
市文学发展的滥觞形态。当代城市文学的审美特质,更多的还要从当代社会实践和审
美实践中去发现。
王文静:我们把“城市”与“文学”的复杂联系留到下一节,先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城
市。您认为在文学的意义上,“城市”应该表现为何种形态
【乙】王力平:从直观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中的城市就是作家笔下的城市景观。在作品
中,它是环境和景物描写,是街道、车站、码头、桥梁、工厂、商铺、学校、寺院、博
物馆和交易所,是车水马龙、万家灯火。
在文学作品中,环境和景物描写的核心问题,是怎样与情节和人物保持紧密的关联性和
契合度。从这个角度看,城市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性。用更学术化的
语言来说,城市是人工建造的人类聚居地,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
和更单纯的自然景观相比,城市景观确实与人的生活、与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有着更
紧密的关联性。
王文静:谈到城市文学,您首先提到了对于城市景观的呈现,谈到城市景观具有的自然景
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性。城市的清晨,往往是一幅在建工地和工人的剪影,或者是急匆
匆上学上班的车流,是带着运动发带的晨跑青年,或者是高速飞驰的地铁上那些日常又
复杂的表情。城市的夜晚,月色下鳞次栉比的楼宇,万家灯火的窗口,霓虹闪烁,觥筹交
错……城市景观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性,相比常见的自然景观描写,城市景
观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吗
王力平: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当作家面对自然景观构建“情”“景”相生的审美关系时,
单纯的自然景观在季节、地理以及景物特征方面的限制是很少有弹性的。而当作家
面对城市景观借景抒情时,城市景观自然与人文的复合性特点,能够赋予作家更大的想
象空间。大仲马在《基度山伯爵》中这样描写巴黎夜晚的万家灯火:“从那个高处望
出去,巴黎像是一个黑色的海,上面汹涌着万盏灯光,像那些银光闪烁的浪头一样,——
但这些浪头实在比那些海洋里骚动不息的波浪更喧闹、更激奋、更多变、更凶猛,也
更贪婪。这些浪头从不平静下来,像大洋上的浪涛一样。这些浪头是永远险恶、永远
吐着白沫、永不止息的。”这段描写包含了表、里两层比喻关系。在表层比喻关系
中,俯瞰之下的城市夜空是本体,“黑色的海”是喻体;巴黎夜晚的“万盏灯光”是本
体,“银光闪烁的浪头”是喻体。在里层比喻关系中,巴黎夜晚的“万盏灯光”是喻体,
夜色遮掩不住的人性的贪婪、多变,欲望的喧闹、凶猛才是本体。表、里两层比喻的
城市景观描写,很好地呈现了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双剑合璧的魅力。
王文静:景观之外,城市文学还必须写好活动在这个环境里的人和事。如同您刚才所说
的,环境和景物描写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与情节、人物的关联性、契合度。
【丙】王力平:的确如此。所谓“写城市”,其实核心是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写发生在
城市里的事。这样说容易让人觉得重点是人和事,而城市只是一个人物活动的场所、
故事发生的地点。但其实不然。先不谈人和事,单说“生活在城市里”“发生在城市
里”,就不是虚词空话,它们意味着对这个“人”、对那件“事”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定
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和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会有不同,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
生活内容,不同的情感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并且,生活在县城又不
同于生活在省城,生活在北京的胡同也不同于生活在上海的石库门。不管是城里人还
是乡村里的人,都会有勇敢、有怯懦、有豪爽、有孤僻,但他们勇敢、怯懦、豪爽和孤
僻的表现方式是具体的,独特的,各不相同的。总之,写的城里人要像个城里人,说的城
里的事果然就是在这座城市里才能发生的事。其中存在种种规定性,所谓“城市文
学”或者“关于城市的文学”,说的其实就是这些规定性。不过,这些规定性有些是客
观的,比如城市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些则是刻板印
象,比如城里人衣帽光鲜,谈吐文雅;有些则是主观的心理感觉和情感体验,比如“人丛
中这些幽灵似的面庞/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王文静:在看得见的景观、人物和故事之外,能够体现“城市”辨识度的又是什么呢
比如人们常说的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气质。
【丁】王力平:当然,前面所说的,都是直观可见可验证的,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
更上层楼的是,由此切入城市内在的欲望和企盼、活力和喧嚣、挣扎和反抗中去,写出
城市的本质、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精气神。但这已经是“器”之上的“道”,有些
“不可说”的意味了。
(摘编自王文静、王力平《文学对话:寻找文学里的“城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力平认为与士大夫阶层的那些田园诗、台阁体相比,书写“丛残小语”的传奇等
城市文学实践开启了别开生面的世界。
B.城市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城市文学中“街道、草木”等直观
形态描写必然融合着社会意识形态。
C.在文学创作中,城市景观描写具有自然与人文双剑合璧的魅力,其审美价值高于受限
于季节、地理等的自然景观描写。
D.“写城市”规定了“写的城里人要像个城里人”“写这座城市里才能发生的事”,
城市景观的描写要与此高度关联、契合。
D
解析 A.“书写‘丛残小语’的传奇”错误。原文是“那些勾栏瓦舍的俗词艳曲,
‘引车卖浆者’的‘丛残小语’以及那些传奇、话本和变文”,可见“丛残小语”以
及“传奇”是并列关系,前者是城市文学的一种形态,并非后者的书写特色。B.“城市
文学中‘街道、草木’等直观形态描写必然融合着社会意识形态”错误。原文是
“和更单纯的自然景观相比,城市景观确实与人的生活、与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有着
更紧密的关联性”,“更紧密的关联性”不能推出“必然”的结论;另外,“社会意识”
不能等同于“社会意识形态”。C.“其审美价值高于受限于季节、地理等的自然景
观描写”错误。原文是“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当作家面对自然景观构建‘情’‘景’
相生的审美关系时,单纯的自然景观在季节、地理以及景物特征方面的限制是很少有
弹性的。而当作家面对城市景观借景抒情时,城市景观自然与人文的复合性特点,能够
赋予作家更大的想象空间……”,只是比较了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不同特点,不能得
出有关两者审美价值高低的结论。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我国有历史悠久的城市书写传统,但已然不同于现代文明背景下的城市文学,当代城
市文学需脱离传统立根当代。
B.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将“商店和饭馆的门”比作“饥饿的嘴巴”,这一景观描写
中也包含了表、里两层比喻关系。
C.写城市里的人,他们和乡村里的人或有相同性格,但表现方式却是各不相同的,这是由
“生活在城市里”规定的。
D.王力平所谓的“器”是指“城市景观”“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发生在城市里的
事”;“道”则是指城市内在的精神气质等。
A
解析 A.“当代城市文学需脱离传统立根当代”错误。原文是“……然而这种反
映市民阶层生活内容和审美趣味的文学艺术实践,只能看作是城市文学发展的滥觞形
态。当代城市文学的审美特质,更多的还要从当代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中去发现”,可
见“城市书写传统”与“当代城市文学”在起源发展上有一定的承续联系,且原文说
的是“更多的”从当代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中去发现,故“脱离传统”的表述过于绝
对。另,滥觞:泛指事物的起源。
3. 新题型·信息性文本论据复位 将下面的材料作为王力平老师观点的论据,你认为引用
在文中哪一次回答中最合适(3分) ( )
对于构造和形态各异的巴黎建筑,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谈到:“它们分布在各处,熟
悉它们的人很容易把它们辨认出来。只要你善于观察,你就能重新发现一个世纪的灵
魂和一个帝王的相貌,甚至他敲门的样子。”
A.【甲】 B.【乙】
C.【丙】 D.【丁】
B
解析 材料是关于雨果对构造和形态各异的巴黎建筑的论述,雨果用形象的语言表
示巴黎建筑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反映帝王的意识形态。此论述可作为论据支撑
【乙】处“城市景观确实与人的生活、与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有着更紧密的关联
性”的看法。
4.请简述第七段中王力平回答采访问题“城市景观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吗 ”的思路,
并对其阐述思路作出简要评论。(4分)
答案 思路:针对采访问题,首先在与自然景观的对比中突出城市景观的独特性,(1
分)再以大仲马《基度山伯爵》中的描写为例进行详细解读,突出观点。(1分)
评论:王力平老师将观点与事例解析相结合,回答细致深入,说服力强。(2分)(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如突出论证方法“对比”“举例”等)
解析 先梳理思路:第七段“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当作家面对自然景观构建‘情’
‘景’相生的审美关系时……城市景观自然与人文的复合性特点,能够赋予作家更大
的想象空间”这一部分在与自然景观的对比中提出观点。接下来,作者以大仲马在
《基度山伯爵》中对巴黎夜晚的万家灯火的描写为例,具体论述了其“表、里两层比
喻的城市景观描写,很好地呈现了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双剑合璧的魅
力”。
然后进行评论:评论其阐述思路,本质上是对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的赏析,作答时需点出
论证方法、语言特点及其效果。
5. 新考点·采访人如何做到将话题引向深入 深度访谈是一种重要的调查研究方法。本
篇访谈中,采访人是如何做到将话题引向深入的 请依据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①访谈前准备充足,为深入访谈提供专业条件,如了解我国悠久的城市书写传
统。②从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如先从与“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相关的简单问题谈
起,将复杂问题放到后面。③在交流中认真倾听并积极回应,拉近距离,如谈“城市景观
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性”的启发理解。④对重要问题用不同方式重复提
问,走向更细致更深入,如“城市景观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吗 ”“能够体现‘城市’
辨识度的又是什么呢 ”都在强调城市文学的独特性。(每点2分,分析1分,举例说明1
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对于“采访人是如何做到将话题引向深入的 ”这一问题,可从访谈前的准
备、访谈过程中提问的技巧以及与被访人的互动等角度思考。作答时需要先概括特
点,然后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二、(2025山西、陕西、宁夏、青海四省新高考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小题。(16分)
隆福寺
张中行
我的老同事王泗原先生永远不看电视,理由说过,我没注意听。他看戏,也许因为戏里的
人有血有肉,电视上的没有,在“渐近自然”方面有高下之分吧 王先生同时是我的畏
友。小畏是他的治学,深入而精粹,不吹吹拍拍,不华而不实。大畏是他固执,严谨,有所
信必坚持到底,有时近于违反常情也不在乎。畏,就因为有不少我认为可学的,我学不
了。大事难说,说小事,如看戏与看电视间,我和他就正好相反。我也有理由。一是经
济。看戏要先去买票,至时到场,都要挤车,还有,万一看到半路觉得没意思,会感到冤
枉。看电视就没有这些麻烦,足不出户,不愿意看,手指一按,关上了事。二是可以开开
眼,见识一些新事。如时装表演,霹雳舞,等等,我虽然无欣赏能力,知,较之不知总当近于
现代化吧
且说电视上看到的新事之一是隆福寺的再变,由人民市场变为隆福大厦。楼很高,有电
动阶梯助人之懒,货当然很多,只要有钱,据广告说,是有求必得。有求必得,而且是在不
举步可上楼的大厦中,推想这在热心现代化的人的心目中,是“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
至于道”(《论语》)了。是否真就至于道,我没去看,不敢说,也可以不管。①我想说说
的是这一变再变使我记得的一些旧事都化为黄鹤,飞去而不复返。这旧,不是几年前的
道之前的鲁,而是半个世纪前的鲁之前的齐,即隆福寺是寺而不是市时候的情况,地道的
东京梦华之类,也许有好事的年轻人愿意听听吧
三句话不离本行,由书说起。书有新旧之分。新与旧,那时候与现在,意义不尽同。那时
候旧书指昔人所作木板刻印的线装书,反之为新书,指近人、今人作的铅印的新装书。
讲书业的集中地,总是说:旧书,一是琉璃厂,二是隆福寺,即隆福寺街;新书,一是东安市
场,二是西单商场。隆福寺街旧书店不少,我上学时期已近于强弩之末,印象深的只有三
家。两家大,一是路北的文奎堂,一是路南的修绠堂,都在寺门之东。一家小,名三友堂,
在寺门稍偏西的对面。大的两家书多,气派大,也许由于店大欺客吧,连是否从那里买过
书也不记得了。三友堂买过,还记得两种。一种是玉勾草堂本《杜工部集》,一种是
《阅微草堂砚谱》。②而万幸,这两种都闯过秦火,现在还卧在书柜中。
售精神食粮之外,售物质食粮的店铺也有值得说说的。大众化而名声也大众化的“灶
温”在寺门稍偏东的对面,以卖面条闻名。面条名一窝丝,形容其细,调料是碎块烂肉,
合起来名烂肉面。余生也晚,更遗憾的是余生也懒,三十年代早期竟没有去尝。四十年
代早期亡羊补牢,去过一次。店里人说,温师傅还在,年纪太大,不上案了,再有,面质量差,
也抻不了那样细了。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只好吃一碗名为灶温实非灶温的面而返。还
有一家不大众化的,在街东口内不远路北,名福全馆,包办酒席,有戏台,可以办堂会。我
穷而无位,没有机会去吃。大概是四十年代早期吧,某巨公在此庆祝什么,有堂会,演空
城计,余叔岩扮王平,杨小楼扮马谡,小报大事渲染,我也得耳食一次。现在是,灶温迁往
东四北大街,其他都消灭,原址或翻修或不翻修,改为卖时装或冷饮了。
街指寺之外。应该着重说寺之内。旧时代,北京内城东西有两个大寺,东为隆福寺,西为
护国寺。护国寺建于元朝,时代更早,古迹更多。隆福寺建于明朝,古迹不多,却有个著
名的木雕艺术珍品:三宝殿藻井(天花板)。这藻井实物,我只从门缝看过;见过照片,确实
很美,稀有。三四十年代,虽然寺内建筑尚存而破旧,北京本地没有人去看,但东城人免
不了要去,分两类,买家常用物的是间或,吃吃玩玩的是常常。这是指去逛庙会。旧时
代,北京长年有定期定地的庙会,九十一二隆福寺,三土地庙(今之宣武医院),五六白塔
寺,七八护国寺。彼时我的住处离隆福寺近,记得结伴游过几次庙会。一进寺门是古玩
摊,珠光宝气,不懂,不敢问价。往前走,是卖各种用物的,即使不买,可以看看买东西的男
女老少,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北京。再往前走,是可吃可看的,即各种小吃,各种杂耍。记
得总要在豆汁摊上坐一会儿,喝一两碗,以享受自己也成为老北京的优越感;还有个优越
性,是喝完算账,一个人不过几分钱。
庙会什么时候绝灭,我不知道;只记得五十年代中期我去,三宝殿还在,已经是人民市场,
天天营业了。我去,是因为那里有两个摊,卖旧砚。靠北一个摊在路西,这个摊大本营在
琉璃厂,这里设摊,专卖砚。物美者不多。我去过不少次,只买得一方,明坑,蕉白,很好
用。靠南一个摊在路东,不专卖砚。因为不专营旧砚,物美而价尚可者更少。有一次我
去,齐君拿一方砚给我看,说可以看看,有人让留一下,他不要才能卖。砚为端石,清初坑,
石不薄而制为轻的行砚。背面有恽南田的铭,还记得末尾是,“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
西南北走,仍不嫌我丑”。款署“云溪外史”。像这样的旧砚,石质、做工、年代、铭
文和书法的风格,都看不出破绽,属于可真可假(良砚工照真品做)一类。价也属于可真
可假一类,三十元。我说如果那位不要,我可以要。过几天去问,说那位要了。我问是
谁,小声告诉我,是邓拓。其后不很久,这位邓公去世了,这方砚有康熙年间的铭,下场也
就不可问了。
后来,寺内的商业建筑一再增多,一再升高,终于成为大厦,出入大厦的人五方杂处,不要
说三宝殿及其藻井,就是喝豆汁、看小戏、买锅盆碗箸的老北京味儿,也再也找不到
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对王泗原先生的为人治学做了很高的评价,不华而不实,用“固执”一词评价王
泗原的信念,其实是褒扬,暗含对王泗原的敬意。
B.文章写王泗原先生不看电视,喜欢看戏,可能是因为戏里的人有血有肉,而作者正好相
反,不喜欢高雅的戏剧,喜欢看通俗的电视。
C.文章列举了与旧隆福寺的书店、饭馆、庙会相关的事例,由寺之外到寺之内,着重突
出一个旧字,作者对这些旧事物有爱与憎的矛盾。
D.文章写作者去人民市场的两个卖旧砚的摊上买旧砚的情形,特别是齐君给“我”看
的一方行砚,表明了此地的砚不仅物不美,而且多是赝品。
A
解析 B项,选项中说戏剧高雅、电视通俗是对原文“有高下之分”的错误解读。
作者与王先生相反,喜欢看电视,是因为看电视“经济”和“可以开开眼”。C项,“作
者对这些旧事物有爱与憎的矛盾”错,原文第三、四、五、六段分别较为客观地描写
了与旧隆福寺的书店、饭馆、庙会相关的旧事物。从情感倾向的角度判断,作者对旧
事物没有“憎”,反而在新旧交替的变化中流露出一丝怀念。D项,“表明了此地的砚
不仅物不美,而且多是赝品”错,齐君拿的这一方行砚表明此地也有物美价尚可接受的
情况,由原文“石质、做工、年代、铭文和书法的风格,都看不出破绽”可知,不好判断
这是不是赝品。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通过今昔对比手法,将昔日隆福寺的书香、市井气息与如今的商业大厦进行对
照,突显时代变迁中的文化失落感。
B.文中对“灶温”烂肉面、福全馆堂会等细节的细腻描摹,以味觉与听觉记忆激活老
北京的生活图景,增强了怀旧的感染力。
C.文章以“我”的回忆为脉络,碎片化串联书店、食肆、庙会等场景,形散神聚地勾勒
出隆福寺的百年沧桑。
D.作者引用《论语》中“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一句,意在辛辣讽刺现代商
业发展对传统文化空间的粗暴侵占。
D
解析 “辛辣讽刺现代商业发展对传统文化空间的粗暴侵占”过度解读。文中引
用《论语》的句子实为客观描述隆福寺的演变逻辑,暗含对“道”的质疑,但并无讽刺
之意,更多是冷静审视变迁中的文化断裂。另外,作者在讲述未变的“旧”之前,先明确
表示自己喜欢看电视,“见识一些新事”,表明其对“新”至少是不排斥的;由原文“是
否真就至于道,我没去看,不敢说,也可以不管。我想说说的是这一变再变使我记得的一
些旧事都化为黄鹤,飞去而不复返”也可以看出作者只是对“旧”的逝去流露出淡淡
的感慨,并无“讽刺现代商业发展对传统文化空间的粗暴侵占”之意。
3.请结合上下文,分别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答案 (1)句子①中用黄鹤象征旧事,并化用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的诗句,表明
作者对旧事的怀念,以及对旧事随时间流逝的无奈,给人一种物是人非之感。(2)句子②
中的“闯”和“卧”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这两种书的珍贵,而“万幸”一
词表现了作者内心因书幸存下来并得以珍藏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
解析 在文学性文本阅读中,赏析句子应主要从思想情感的角度分析作答,再从表现
手法、修辞手法、结构作用等方面补充。句子①的关键词“一变再变”“旧事”
“去而不复返”,体现了作者对旧事物的情感态度,手法上该句化用了古诗句;句子②的
关键词“万幸”“闯过”“卧”,表达了对旧书的情感态度,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 新考点·作者的创作倾向在文本中的体现 关于散文创作,作者曾说将回忆当作历史来
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的这一主观愿望在文中是怎样做到的。(6分)
答案 ①时间脉络的清晰呈现。文章以隆福寺的“三变”为线索,串联起半个世纪
的社会变迁。从旧书店的兴衰、食肆的消亡,到庙会文化的湮灭,作者以细腻的细节勾
勒出北京城市风貌的嬗变,暗含对现代化进程中本土文化消逝的客观记录。②历史细
节的真实还原。余叔岩与杨小楼的堂会、邓拓买砚等具体事件,通过亲历者视角还原
历史现场。“明坑蕉白砚”“恽南田铭文”等细节,既具文物考据价值,又以私人记忆
折射时代洪流。(每点3分)
解析 题目要求分析作者“将回忆当作历史来写”这一主观愿望在文中是怎样做
到的,即文章是如何把个人的回忆写出历史的客观感的。答题时一方面可从行文思
路、记叙线索等方面分析文章内容所体现的历史感,另一方面还要从文章选材的客观
真实性、时代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2025山东淄博、滨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
材料一:
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肄书传,滋滋昼夜,衎衎不怠,善矣!人之讲道,惟问其志,取必以渐,
勤则得多。山霤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夫霤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
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 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
佳。”故学者所以饰百行也。
(节选自孔臧《与子琳书》)
材料二:
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
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
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吾惟幼而失
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
悔,如吾今日也。习俗移人,如油渍面,虽贤者不免,况尔曹初学小子能无溺乎 然惟痛惩
深创,乃为善变。
(节选自王阳明《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材料三: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汝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
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 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
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甲】以汝为
质不敏耶 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 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
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
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乙】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
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徒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
谆者几年矣,而潦草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 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 吾
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节选自张居正《示季子懋修书》)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 )
乃其所造A尔B尔C是必志骛于高D远E而力疲F于兼涉G所谓之楚H而北行也!
CEG
解析 “尔尔”为叠词,表“如此、这般”,“其所造尔尔”为主谓结构,语意完整,
“是”指“这”,作下一句的主语,故A处、B处不断,C处断开;“志骛于高远”与“力
疲于兼涉”结构对称,“高远”“兼涉”分别作“骛”“疲”的补语,中间无需断开,故
D处、F处不断,E处断开;“所谓之楚而北行也”为总结性判断句,故在G处断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弊,倒下,与《过秦论》“率疲弊之卒”中的“弊”意思不相同,与《答司马谏议书》
“以兴利除弊”中的“弊”意思也不相同。
B.鉴,以……为借鉴,与《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意思相同,与
《陈情表》“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中的“鉴”意思不相同。
C.丙子,与《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均为干支纪年,与《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纪年法不同。
D.武,足迹、脚步,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武”意思不相同,
与“孔武有力”中的“武”意思也不相同。
C
解析 A.“率疲弊之卒”中的“弊”意为疲惫,“以兴利除弊”中的“弊”指弊
端。B.“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中的“鉴”意为照察、审辨。C.“均为干支纪年”错
误。“戊申”为干支纪日。“庆历四年”为年号纪年法。D.“以乱易整,不武”中的
“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孔武有力”中的“武”意为勇猛。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听说儿子与朋友们勤勉学习,探讨学问,孔臧非常高兴,并勉励、告诫儿子要有坚定的
意志,脚踏实地,不要急于求成。
B.侄子们在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王阳明对他们充满信心,寄予厚望,叮嘱他们要珍惜当
下,洁身自好,好好学习。
C.张懋修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怨天尤人,张居正对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同时也殷切希
望他继承先辈的志向,将其发扬光大。
D.三封书信的作者都针对后辈的表现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强调读书学习不能仅仅
为了功名利禄,更要重视修身成人。
D
解析 三封书信并非都“强调读书学习不能仅仅为了功名利禄,更要重视修身成
人”。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强调了学习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且要将所学付诸实践
来修正品行,但未明确提及“读书学习不能仅仅为了功名利禄”这一点。材料二中,作
者明确提到“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
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强调了读书学习不能只为功名利禄,更要重视修身
成人。材料三中,作者主要针对儿子考试失利、学业退步的情况进行教导,指出儿子
“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的问题,强调学习要专注,不可好高骛远,涉猎过广,侧重
于学习态度和方法,并非强调“要重视修身成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5分)
(2)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4分)
答案 (1)我并非只希望你们仅仅获取高官厚禄,使自身荣耀、家庭富裕,如同世俗之
人所崇尚的那样,拿这些去向市井小儿夸耀。(但,1分;青紫,1分;荣、肥,1分;尚,1分;以夸
市井小儿,1分)
(2)假使才质愚钝低下,命运本不可勉强。然而有能力去做却不去做,这是谁的过错呢!
(驽下、分、强、咎,各1分)
解析 (1)“但”,仅仅;“青紫”,代指高官厚禄;“荣”“肥”,使动用法,使……荣
耀、使……富裕;“尚”,崇尚;“以夸市井小儿”,省略句,应为“以(之)夸(于)市井小
儿”。
(2)“驽下”,愚钝低下;“分”,命运;“强”,勉强;“咎”,过错。
5. 新题型·以语句复位考查文言文文意理解 下面语句是从材料三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
应该放在【甲】【乙】中的哪一处 请说明理由。(3分)
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答案 (示例1)应该放在乙处。(1分)原因:①乙处前文提到要继承先辈的志向,而抽
出来的内容中“辕下驹”批评儿子鼠目寸光,内容上衔接要更紧密。②而甲处前后内
容都没有与“志向”相关内容,放在甲处显得突兀。(2分)
(示例2)应该放在甲处。(1分)原因:甲处前文写儿子考试失利后变得颓废,后文写儿子
才能、努力都没有问题,放在此处可做到批评与鼓励并重。(2分)
解析 放在乙处:乙处之前,作者强调“继志绳武”的殷切期望,后以“毋甘自弃”直
接告诫。抽出的语句中“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是对儿子自甘平庸的严厉批评,
“爱汝之深,望汝之切”则点明批评源于深切期望,将其放在乙处,可与前后形成“期望
—批评—告诫”的逻辑,且与“继承志向”的意旨一脉相承。而甲处后面聚焦“质不
敏耶 ”“行不力耶 ”的归因分析,未涉及“志向”,插入此句会打断对学习方法与态
度的分析,故放在乙处更契合。
放在甲处:甲处前面写儿子“愈作愈退,愈激愈颓”的消极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儿子消极
状态的不满与批评,抽出语句放在甲处,先以“爱汝之深,望汝之切”柔化批评语气,再
以“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直指其因挫折而自我放弃的心态,进一步表达对儿子颓
废表现的痛心、批评,这之后再以两个反问句肯定儿子“质敏”“行力”,最后再揭示
问题的根源在于“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故放在此处可做到批评与鼓励并
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近来听说你和各位学友一起讲解研习经书典籍,日夜孜孜不倦,和乐而不懈怠,这很好
啊!人们谈论学问道理时,只需考察他的志向,求取知识一定要循序渐进,勤奋就能获得
更多知识。山间的滴水极其柔弱,却能穿透石头;蝎虫极其弱小,却能蛀坏木头。那水滴
不是石凿,蝎虫也不是木钻,然而它们却能用微小脆弱的形体,侵蚀坚硬刚强的物体,这
难道不是逐渐积累所达到的结果吗 古训说:“仅仅通过书本学习知识是不值得推崇
的,亲身去实践它才是最好的。”所以学习是用来修正自己的各种品行的。
材料二:
最近听说你们学业有进步,有关部门考核校对,你们名列前茅,我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睡
不着觉。这是我们家门的好消息啊。继承我们家读书传统,就靠你们这些人了。努力
吧,努力吧!我并非只希望你们仅仅获取高官厚禄,使自身荣耀、家庭富裕,如同世俗之
人所崇尚的那样,拿这些去向市井小儿夸耀。你们必须把仁爱和礼仪放在心中,把孝顺
父母、敬爱兄长作为根本,把成为圣贤作为自己的目标,务必做到光耀祖先、惠及后代,
这样才可以。我只是因为年幼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没有好的品行,又没有老师和朋友
的帮助,所以现在到了中年,还没有什么成就。你们应当以我的过去为借鉴,抓紧时间努
力,不要再给自己留下日后的悔恨,就像我现在这样。习俗能改变人,就像油能把白面弄
脏一样,即使是贤能的人也难以避免,何况你们这些刚开始学习的年轻人,怎么能不被影
响呢 然而只有严厉惩戒,才是善于改变。
材料三:
丙子年的春天,我本来不想让你去参加考试,可是你的几位兄长都来劝我,说不应该挫伤
你的锐气,我不得已勉强听从了他们的意见,最终你遭遇失败。你的学业本来就不好,这
能怪别人吗 然而我私下里暗自庆幸地想:“上天或许是想让你先大量积累知识,然后
再有大的发挥吧。”又料想你一定会以两次失败的耻辱为教训,低下头来遵守规矩。
哪里知道一年之中,你越学习越退步,越受激励越颓废。要说你天资不聪慧吧 本来就
没有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却变得糊涂的人。要说你学习不努力吧 我本来就听说你
整天闭门苦读,手不离开书本。然而你所取得的成就却如此,这一定是你的志向追求过
于高远,而精力却在多方面的涉猎中疲惫不堪,这就是所说的想到楚国去却往北走啊!
想要谋求进步,难道不是很难吗
我们家凭借读书而发迹,我一生苦心孤诣、砥砺品行,本来就希望你们能继承志向、遵
循先辈的足迹,更加发扬光大,和伊尹、巫咸那样的人一样,一同名垂史册啊!哪里只是
想让你仅仅考取一个功名,来光大家族呢!你应该深深地思考,不要甘心自我放弃。假
使才质愚钝低下,命运本不可勉强。然而有能力去做却不去做,这是谁的过错呢!自己
的行为荒谬错误,却只是推托说是命运的安排吗!真是糊涂得太厉害了!就拿写字这一
件小事来说,我唠唠叨叨、谆谆教导了好几年了,可是你写的字依然潦草错误,一点儿也
没有改变,这难道也是命运造成的吗 这小小的技艺,难道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写得
好吗 我的话就说到这里了,你好好想想吧!
1. 新考点·句式的用法和作用 (2025广西桂林一模节选)下列选项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文
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句式的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虽然世卫组织跟各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要求添加剂必须经过严格的
检测和审批,非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使用不可。
A.他性格内敛沉稳,不喜热闹,看到陌生人经过,非急着躲开不可。
B.这次考试,她做了充分准备,和朋友约定好,非拿到第一名不可。
C.听说这个方法行不通,想全面了解情况,非要有人从中介绍不可。
D.在全然陌生的环境中,我听到熟悉的乡音,非勾起无限遐想不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
C
解析 文中与C项中画线部分的“非……不可”用法相同,都强调客观必要性,意为
“必须”,表示某种客观情况的达成要有必要条件。A、B两项画线部分中,“非……
不可”强调主观意愿的强烈,意为“想要”;D项画线部分中,“非……不可”强调主观
必然性,意为“一定会”。
2. 新考点·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效果 (2025安徽滁州二模节选)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处“老
祖宗审美在线”的表达极富表现力,请简析其效果。(4分)
走进博物馆,一大感受就是美不胜收:商周的威严之美,春秋战国的朴拙之美,秦汉的豪
放之美,唐代的雍容华贵之美,宋代的优雅清丽之美……令人目不暇接。中华民族自古
就追求和谐之美、意境之美,提出“美善合一”的理论,为世界美学贡献巨大。中华民
族把美融进了日常生活,举凡一砖一瓦、一屋一室、一杯一碗、一衣一履、一笔一画,
无不承载美、托举美、展现美。今天,很多以传统纹样为灵感开发的文创产品风靡一
时,购买者纷纷赞叹“老祖宗审美在线”。
答案 ①“在线”是网络流行语,“老祖宗”是创造出传统纹样的祖先。②用现代
网络流行语来形容老祖宗的审美,形成了一种古今结合的幽默感。③这种结合表现出
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答题时先结合语境解说含义,再分析其艺术效果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
3. 新题型·修改错别字并根据形旁说明原因 (2025四川绵阳三诊节选)汉字的形旁能提示
汉字的字义,我们在知道词语的意思后,可借助汉字的这一特性,判断汉字使用是否正
确。下面文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其中的一处,参照表中示例进行修改。(3分)
就在前一天,我似乎已经预感到大雪要来临。空气中,凛冽寒意辐射开来。我劈好足够
烧半个月的木柴,整齐地码在窗台下。我无意与想要找我聊天的老乡寒喧,把院子扫得
干干净净,像在迎接一位久违的贵宾——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扫到一边,腾出干净的一
片地方来让雪落下。下午我还走出村子,到田野里转了一圈。我没顾上割回来的一地
苞米竿,它们将在大雪中站一个冬天。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
事而被搁置一个冬天。
词语 错字 修改 原因说明
甘之如怡 怡 饴 词语意思是“感到像糖一样甜”,“忄”旁多与心理活动相关,“饣”旁多和食物相关,“糖”属于食物范畴,所以应用“饴”字。
词语 错字 修改 原因说明
寒喧 喧 暄 词语意思是“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口”旁多和语言相关,“日”旁多与太阳有关,这里与“寒”相对,所以应用“暄”字。
苞米竿 竿 秆 词语意思是“玉米的秸秆”,“?”旁多和竹子相关,“禾”旁多与农作物有关,“玉米”是农作物,所以应用“秆”字。
答案 (示例)
解析 本题是对汉字书写、词义理解与仿写的综合考查,答题时先找出错别字并修
改,再结合错字与正确字形旁的含义及词语的整体含义,说明原因。说明原因时注意应
先解释词语意思,再分析错字和正确字的偏旁的含义,进而得出结论。
(找出错别字1分,改对1分,说明原因1分,任选一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