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命题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强化“语文+”的复合思维,构建多维度知识网络;打破语
文学科各模块边界,考查学生在阅读、语言运用、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认知能力。此类
题目要求学生建立不同知识体系间的逻辑关联,进行跨学科、跨模块的迁移与重构,进
行深度思考与表达,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一、(2025福建宁德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文本一:
徒步走到终点(节选)
西 元
营长树生从橱子里找出背包,认真地装了几样东西。他拿起那只布面文件盒,端详了一
风向一 跨界融合命题
风向解读
会儿,小心地把文件盒一同装进背包里。政委说:“派辆车吧!”树生嘴角动了一下,没
说什么,只是摆摆手走出了办公室。树生要到两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看海崽。他
徒步走着,不少路过的卡车司机向他招手,他都拒绝上车。
(甲)
海崽的老家在大海边的一个小镇子上。镇子面朝海面,背靠终年郁郁葱葱的小山。海
风湿湿的,夏季墙壁上会结出一层薄薄的水珠。初上高原的日子,海崽觉得这里的空气
是火辣辣的,肺子、气管、喉咙、舌头、嘴唇统统给风干了,好似晒干的鱼,每呼吸一口
气,都像有条锯子在胸腔里拉过一遍。好多次从梦里醒来,海崽都觉得不可思议,自己早
已离开家乡十万八千里,来到了世界上一个最荒凉的地方。这里的天空蓝得发紫,远处
的雪山纤毫毕见,仿佛就在眼前,可实际上却在几百公里之外。
树生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那天新兵训练结束后,海崽对班长说,他受不了部队生活,
要回家,否则……树生和他谈了好多回,花了很多精力。海崽说自己怕,怕班长,怕战友,
怕干部,怕营房,怕黑夜,一切都怕,就是想离开,回海边去。后来有一天,海崽真的跑了。
他身无分文,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长途汽车站被找到了。树生狠狠地在海崽屁股上踹了
一脚,关了他三天禁闭。
十月的一天,山脊一线的观察点都走了一遍后,队员们排成一线向一号山口处攀爬。海
崽有些犹豫要不要踩在营长的肩头上。树生看了他一眼,鼓励道:“小伙子,放心踩,要
踩实了!”接近山顶,山风骤然变大,使得人的身体变得轻飘飘的,像风筝一样歪歪斜斜
要飞起来。虽说脚上穿了羊毛防寒靴,但脚还是最脆弱的地方。海崽脚尖开始疼痛,仿
佛被锤子砸上了。后来脚掌麻了,渐渐失去知觉。强风夹带着沙子一样的雪粒,打在脸
颊上,好似万千钢针刺在皮肉上。外面严寒如刀,防寒迷彩作训服下面却很快涌出一层
热汗,蒸气顺着脖子和手腕向外冒,内层衣物湿漉漉地贴在皮肤上。但海崽知道不能停
下来,每次出发前,班长都会重点强调。只要一停下来,这层热汗就会瞬间变成一层凉
水,甚至是薄冰,冷冷地覆在身上。钢枪枪身在你拼尽全力攀登时一下一下狠狠撞击着
胯骨和屁股,像个脾气暴躁的兄弟。你更不能徒手去摸它,否则会被粘掉一层皮。海崽
听说,过去军用水壶必须放在大衣下,贴在胸前或肚子上,要不过不了多久,里面的水就
要冻实心儿,一滴也休想倒出来。直到去年,上级给配发了边防巡逻水壶。这东西是钛
合金的,双层保温,带肾形饭盒和叉勺一体的餐具,能保证一天都喝上带热乎气儿的水,
饭盒还能架在火上加热。海崽简直是太爱它了。
中午时分,巡逻队到达山顶。这里是观察点东侧一处平坦的高地。四周的山峰连绵起
伏,一望无际。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天空又高又远,蓝得让人发慌。刺眼的光线在雪白山
峰上随着狂风飞舞,好似金色的波涛。树生在附近察看了一番,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于
是,他让队员们摘下护目镜,站成两排,中间展开一面国旗,留了张合影。尽管想象过很
多回,可当国旗在大风中展开的那一刻,海崽的身心还是为之一振。夹着呼呼的风声,海
崽听到树生喊:“海崽,我当初踹你一脚,是要你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做个硬骨
头的好兵!”
(乙)
树生用双手捂住脸,掩不住嘴角的抽动。树生仿佛做了一个梦,那一天的天空是铅灰色
的,密密麻麻下着灰色的冰雹。有几个战友被困住了,于是树生和大家冲进冰雹里把他
们拉回来。拳头大的冰雹打在身上竟然不疼,焦急之中,身体麻木了。胳膊、头发湿漉
漉的,沾满了黏糊糊、热乎乎的东西。这时,有人大喊:“还有人落在后头了!”于是,树
生猛地扭过头,向铺天盖地的冰雹里望过去,但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有更多的
战友呐喊着冲进去,冰雹漫天飞舞。树生还记得自己喘着粗气,焦急地抬着一个战友的
腿,战友的迷彩服和靴子上有一块一块血迹,身体竟然真的像沉重的岩石。那个画面,树
生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一个身影张开双臂跑进冰雹里,像一只拥有矫健翅膀的鹰冲向风
暴,那翅膀在奋力扇动,替他挡住了迎面砸来的冰雹……
树生这时还不知道,文件盒里有一封信,信中写着——
海崽:
这封信是我让你姐代我写的。
你的来信我知道了。如果哪天留不下,也莫难过了,回来就好。你已经去那苦地方十年
了,心里头该透亮了。……要是能继续干下去,可称了你的心愿,爹和你姐都打心眼儿里
欢喜。听说有任务落下来了,还是想对你说一句,你是国家的人了,只要是国家需要,都
要卖力去做,甭惦记家里。
(有删改)
文本二:
树生走了五天五夜,来到了一个由红砖墙围起来的地方。这里大门敞开,无人看守,但行
人无不心怀虔敬,经过的车辆鸣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过。树生坐到一块墓碑前,用手
掌擦了擦,放上一枝白色的雪莲花,点燃三支烟,连同文件盒一起放在石台上,他的嘴角
微微抽动了一会儿,说道:“海崽,我来看你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的“踹一脚”和“关禁闭”,既是树生对海崽的惩罚,也是他对海崽的关爱,希望
海崽能认识错误并成长。
B.文中树生“嘴角抽动”与《荷花淀》中水生嫂“手指震动”的笔法相似,都通过细
节描写折射人物内心波澜。
C.文中“行人无不心怀虔敬,经过的车辆鸣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过”暗示墓园安葬
着令人尊敬的人物。
D.“雪莲花”与《百合花》中“白色百合花被子”同是人物精神的象征和军民情谊
的见证,体现“物象人格化”的手法。
D
解析 “同是人物精神的象征和军民情谊的见证”错,《百合花》中“白色百合花
被子”是军民情谊的见证,而文本二中的“雪莲花”主要是表达对海崽的祭奠和敬意,
没有体现军民情谊。另外,文章也没有关于军民情谊的内容。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准确把握边防生活紧张艰险的特点,节奏紧凑明快,使读者始终保持强烈的阅读
期待。
B.小说中军营、海岛、高原和墓园等场景,营造氛围,既感染读者,也感染作品中的人
物。
C.文本一中的文件盒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串联情节,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紧
密。
D.小说人物语言契合身份,如营长树生的言辞严厉,斩钉截铁,饱含对年轻战士的期待与
关怀。
B
解析 A.“节奏紧凑明快”错,小说节奏并非紧凑明快,而是张弛有度。如对海崽逃
跑及其被找到的情景叙述简略,一笔带过(“后来有一天,海崽真的跑了。他身无分文,
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长途汽车站被找到了”),节奏较快;而对海崽爬山、救人的场景写
得细致,节奏较慢。C.“文件盒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串联情节”错,文件盒不
是线索,只在小说开头结尾处出现,属于伏笔与照应;小说主要围绕海崽的成长经历展
开,从海崽来到军营再到他救人,都未出现文件盒,不能说是“贯穿全文始终”。D.“营
长树生的言辞严厉”错,文中营长树生的言辞不全都是严厉的,如爬山时,树生鼓励海崽
说“小伙子,放心踩,要踩实了”,这里的言辞是诚恳而亲切的。
3.有人评价“小说在常态和艰险的双重境遇中,书写家国意志和崇高信仰的深沉力
量”,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你对这句话中“双重境遇”的理解。(4分)
答案 (1)常态:①新兵严格训练和教官严厉管教,是军营常态生活的写照;②海崽入
伍时的不适与思乡,父亲的叮嘱,都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2分)
(2)艰险:①高原自然环境的艰险,是对战士们身心的极限挑战;②在艰险境遇中营救战
友的壮举,是以生命铸就家国信仰的赤诚担当。(2分)
解析 本题为“评论-文本”互证题,答题时应围绕“常态”和“艰险”的境遇,从
“是什么”,即“体现在哪里”的角度思考,结合文本归纳对应内容。注意,要结合“书
写家国意志和崇高信仰的深沉力量”的主题来回答,不可随意发散。
4. 跨模块命题·融合语言表达连贯与文学鉴赏 文本二是原属于文本一中的一段内容,若
要将其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在甲处,还是乙处 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案 (示例1)应放在甲处。①情节上,承接上文树生徒步的行为,又启下引出海崽,
顺畅自然。②人物上,开篇运用墓碑、雪莲花等意象,暗示海崽形象的崇高。③主题上,
祭奠场景与海崽成长回忆形成对照,凸显家国使命下军人精神蜕变的过程,突出小说主
题。④读者感受上,开篇由墓园祭奠提示海崽牺牲结局,形成悬念,引发阅读兴趣。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
(示例2)应放在乙处。①情节上,与第一段的“文件盒”形成照应,使小说情节更加完
整。②主题上,墓园祭奠与上下文之间的叙事时空跳跃转换,凸显海崽牺牲的壮烈、战
友的深情和家人的厚望,深化家国同构的主题。③读者感受上,保留悬念,使开篇营长坚
持徒步的异常行为到此得以回应,增强戏剧性和吸引力。④艺术表现力上,国旗下合影
的激昂突转至祭奠的肃穆,使作品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力。(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
点给6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可将文本二分别代入文本一的甲处和乙处,然后梳
理情节结构,从“为什么”,即“有何作用”的角度,思考文本二在不同的位置时,对于
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读者感受、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分别有何作用。
二、 跨学科选材·古代科技著作 (2025福建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
题。(22分)
江汉课船。身甚狭小而长,上列十余仓,每仓容止一人卧息。首尾共桨六把,小桅篷一
座。风涛之中恃有多桨挟持。不遇逆风,一昼夜顺水行四百余里,逆水亦行百余里。国
朝盐课,淮、扬数颇多,故设此运银,名曰课船。行人欲速者亦买之。其船南自章、贡,
西自荆、襄,达于瓜、仪而止。
三吴浪船。凡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内,尽是深沟,小水湾环,浪船(最小者曰塘船)以万
亿计。其舟行人贵贱来往,以代马车、屝履。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质料多用杉木。
人物载其中不可偏重一石偏即欹侧故俗名“天平船”。此舟来往七百里内,或好逸便
者径买,北达通、津。只有镇江一横渡,俟风静涉过。又渡清江浦,溯黄河浅水二百里,
则入闸河安稳路矣。至长江上流风浪,则没世避而不经也。浪船行力在梢后,巨橹一枝,
两三人推轧前走,或恃纤索。至于风篷,则小席如掌,所不恃也。
福建清流、梢篷船。其船自光泽、崇安两小河起,达于福州洪塘而止,其下水道皆海
矣。清流船以载货物、商客,梢篷船大差可坐卧,官贵家属用之。其船皆以杉木为地。
滩石甚险,破损者其常,遇损则急舣向岸,搬物掩塞。船梢径不用舵,船首列一巨招,捩头
使转。每帮五只方行,经一险滩,则四舟之人皆从尾后曳缆,以缓其趋势。长年即寒冬不
裹足,以便频濡。风篷竟悬不用云。
四川八橹等船。凡川水源通江、汉,然川船达荆州而止,此下则更舟矣。逆行而上,自夷
陵入峡,挽纤者以巨竹破为四片或六片,麻绳约接,名曰火杖。舟中鸣鼓若竞渡,挽人从
山石中闻鼓声而咸力。中夏至中秋川水封峡,则断绝行舟数月。过此消退,方通往来。
其新滩等数极险处,人与货尽盘岸行半里许,只余空舟上下。其舟制腹圆而首尾尖狭,所
以辟滩浪云。
广东黑楼船、盐船。北自南雄,南达会省。下此惠、潮通漳、泉,则由海汊乘海舟矣。
黑楼船为官贵所乘,盐船以载货物。舟制两旁可行走。风帆编蒲为之,不挂独竿桅,双柱
悬帆,不若中原随转。逆流凭借纤力,则与各省直同功云。
(摘编自宋应星《天工开物·杂舟》)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 )
人物载A其中B不可偏C重D一石E偏即欹侧F故G俗名“天平船”。
BEF
解析 “人物载其中”主谓宾结构完整,故A处不断,B处应断开。“偏重”是一个
词,意为“一头重,不平衡”,“一石”作“偏重”的后置定语,故C处、D处不可断开;
“偏即欹侧”说的是“偏重”的结果,意思完整,故其前E处应断开。“故”为句首关
联词语,其前应断开,故F处应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恃,依赖,倚仗,与成语“有恃无恐”的“恃”字意思相同。
B.差,大体,与《咏雪》“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差”字意思相同。
C.濡,动词,词典义为“沾湿”,语境义引申为“涉水”。
D.直,同“值”,与《促织》“昂其直”的“直”字意思相同。
D
解析 意思不同。文中“各省直”的“直”指直隶(地区),“直”不是通假字;“昂
其直”的“直”意为“价格,价值”。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江汉课船是官府用来运税银的船只,船身狭长,行驶利索,不遇上逆风,一昼夜顺水可
行四百多里,逆水也可行一百多里。
B.福建清流船、梢篷船控制航向的构件很特别,不是常见的安装在船尾的船舵,而是安
装在船头的一把名叫“巨招”的大桨。
C.四川八橹等船进入三峡,船上响起竞渡般隆隆鼓声,岸边山石之间拉纤的人随着鼓声
有节奏地出力,船只便在鼓声中慢慢前行。
D.广东黑楼船是达官贵人坐的,盐船则用来运载货物,用的都是单桅杆,不是双桅杆,船
帆转动的自由度比中原的船只好得多。
D
解析 “用的都是单桅杆,不是双桅杆,船帆转动的自由度比中原的船只好得多”说
法错误,文中说“不挂独竿桅,双柱悬帆,不若中原随转”,意思是广东黑楼船、盐船用
的是双柱悬帆,并且船帆转动自由度不如中原的船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舟行人贵贱来往,以代马车、屝履。(4分)
(2)其舟制腹圆而首尾尖狭,所以辟滩浪云。(4分)
答案 (1)旅客无论尊贵、卑贱都搭乘这种船往来,来代替车马或者步行。(“贵贱”
“屝履”各1分,大意2分)
(2)这种船的形制是腹部圆而两头尖小,以便在险滩中破浪前行。(“制”“辟”各1分,
大意2分)
解析 (1)“贵贱”,无论尊贵、卑贱;“以”,表目的,来;“屝履”,草鞋,此处代指步
行。
(2)“制”,形制;“所以”,以便;“辟”,开,开辟。
5. 跨学科命题·融合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 “古代农耕时期手工创造所蕴含的技术理性
与人文精神,仍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案 ①杂船多种多样,结构因地制宜,能常态化运行于多种水域;②杂船设计人性
化,满足各地多种生活需要,帮助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③传统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协
同发展对今天依然有启示价值。(技术合理有效2分,技术以人为本2分,今天仍然有价
值1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①技术理性层面:文中描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船只,如江汉课船、三吴浪船、
福建清流船、四川八橹船等,不同地域的船只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功能,人们都是根据
当地水域状况设计结构,使其能在相应环境稳定运行的。如四川八橹船“腹圆而首尾
尖狭”,契合三峡险滩地形;福建船“五船结队”“曳缆缓势”,以应对滩石险峻的航行
需求。这都体现了依据实际、因地制宜的技术理性。②人文精神层面:船只功能紧贴
社会需求。课船既运税银又载商旅,浪船“代马车、屝履”便利民生,梢篷船供“官贵
家属”乘坐,盐船承载货物运输,满足不同阶层的交通与经济需求,体现以民为本的实用
导向。③现代启示价值:传统工艺将实用功能与地域特色深度融合,在技术受限的农耕
时代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其“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智慧为当代科
技发展提供了人文与技术协同的思路,彰显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价值。
【参考译文】
长江、汉水上的课船:船身非常狭小并且修长,船上有十多个舱,每舱内只容一人躺下休
息。船首及尾部共有六把船桨,另有一座小桅帆。船在风浪中依赖这许多桨推动划
行。如果不遇逆风,一昼夜可顺水行四百余里,逆水也能行一百多里。本朝(明朝)盐税,
以淮安、扬州收缴的数额为多,故设此船运送税银,名叫课船。旅客要想抢时间办事,也
租用此船。其船航行路线南自江西的章水、贡水,西自湖北的荆州、襄州,到达江苏的
瓜埠、仪真为止。
三吴浪船:在浙江西部到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之间纵横七百里内,尽是深沟和弯曲的小
水湾,上面行驶的浪船(最小的叫塘船)数以万亿计。旅客无论尊贵、卑贱都搭乘这种
船往来,来代替车马或者步行。即使是小船,也都在上面建造有窗户的堂房,材料多用杉
木。人与货物载入其中,船的两边不可有一石的偏重,否则船便要倾斜,所以也俗称“天
平船”。这种船往来于七百里水路内,有些图安逸、讨方便的人,租浪船一直向北到达
北京通州和天津。沿途只有到镇江要横渡一次长江,待江面风止时过江。再渡过运河
上的清江浦,沿黄河的浅水逆行二百里,进入大运河的闸口,以后便是安稳的航路了。因
长江上游风浪太大,浪船终生都会避开,不去经历。此船的推进力全在船尾,有一支巨
桨,由二三人摇动使船前进,或靠纤绳在岸上牵拉而走。至于风帆,是个像手掌一样的小
席子,船的行走完全不依靠它。
福建清流船、梢篷船:从光泽、崇安两县的小河开船,到达福州洪塘而止,再往下的水道
都是海路了。清流船用以运载货物、客商,而梢篷船形状大,大体可以供人坐卧,官员和
富贵人家会乘坐梢篷船。这类船都是以杉木作船底。沿途浅滩岩石甚险,常使船破损,
遇到船破便急忙靠岸,搬出货物并堵塞漏洞。船尾不使用舵,而是在船首安一巨桨,掉转
船头使之改变方向。每次都要有五只船结队航行,经过险滩,则四只船的人都用绳索拉
前一船的船尾,以减慢速度。船工常年即使是寒冬也不穿鞋,以便经常涉水。其风帆竟
是挂而不用的。
四川八橹船等:四川水源本来与长江、汉水相通,然而从四川来的船行至荆州便停止,再
往下就要换船。逆流而上,从夷陵(今湖北宜昌)进入三峡,要靠拉纤,拉纤的人将巨竹破
成四片或六片,用麻绳绑接起来,名叫火杖。船中鸣鼓有如赛船,拉纤的人在岸边山石上
听到鼓声而一齐用力。中夏至中秋四川涨水封峡,便会有数月停止行船。此后江水消
退,船才能通行往来。在新滩(今湖北秭归)江面上有几处极其危险,这时人和货物都要
在岸上行半里路,只剩下空船在江里行走。这种船的形制是腹部圆而两头尖小,以便在
险滩中破浪前行。
广东黑楼船、盐船:北从广东南雄航行,南达省会广州。再往下从惠州、潮州通往福建
漳州、泉州时,便要在海道出海口乘海船了。黑楼船是达官贵人所乘,盐船则运载货
物。船的两侧有通道可以行人。其风帆则以蒲编织成,船上不立独桅杆,而是以两根立
柱悬帆,不像中原的船帆那样可以转动。逆流航行要靠纤绳牵拉,这是与其余各省一样
的。
三、(2025云南红河州、文山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①
苏 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②浮云天。
深沉□可喜,旷荡□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注] ①苏轼于元丰二年调任湖州知州,他与秦观、参寥子(道潜)等众友在湖州游诸寺
且分韵作诗,他被分到“禅”字。②震泽,湖名,即今江苏太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开篇的“任所适”“辄留连”两处,体现出诗人此行“依心而行”的漫游态
度。
B.“微雨”四句,描绘出五月湖州的景物特点,对天气变化和自然景观的描写细腻传
神。
C.“墟落生晚烟”与《归园田居》(其一)中“依依墟里烟”情境相似,展现出乡村静
谧的氛围。
D.诗歌语言自然朴素,意境飘逸清隽,空旷浩渺的景中融入诗人对人生起伏无常的慨
叹。
D
解析 “对人生起伏无常的慨叹”错,本诗应是在“空旷浩渺的景中融入豁达淡泊
之情”。诗人游山寺所见所感中存自然、适意、清净、淡泊之意,自然之景涤荡了其
内心的是非功名和烦恼忧愁,他收获的是自然淡泊之情,而非“对人生起伏无常的慨
叹”。
2. 跨模块命题·融合诗歌鉴赏与正确使用词语 根据诗歌语境,从下列关联词中选择一组
填入诗中空缺处,请写出你的选择,并阐明理由。(6分)
①虽……但……(转折关系) ②既……亦……(并列关系) ③如……就……(假设
关系)
答案 选择:②既……亦……(并列关系)(1分)
理由:①“深沉”和“旷荡”是诗人对所见之景的概括,描绘出诗人登上最高塔后所见
景象的深厚沉静和空阔宽广,景物的特点是并列的。②“可喜”和“所便”是诗人对
所见之景的态度,诗人既欣赏太湖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情感
态度是并列的。③并列关系的“既……亦……”能写出诗人对不同自然之美的欣赏
与接纳,也表现出他包容和豁达的心境。(5分)
解析 诗的开头四句,直叙作者乘坐小轿任性而适,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或焚香探
幽;或品茗开筵,筵席上都是素净之物。由此可见其是在寺中游览,四句诗紧扣题目中的
“遍游诸寺”。
“微雨”四句,转笔描绘五月湖州的自然景色,蒙蒙细雨,时下时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
丽,四面环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故少见天日。草木郁郁葱葱,自生自长,苍然一片。这
四句诗捕捉到了五月湖州的景物特点。
“忽登”四句写诗人登上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放眼观看大千世界时所见的阔大景
象。“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二句,既写出卞山的山色之佳,又传神地描绘出浮天无
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
“深沉”两句,是诗歌写景达到高峰时,插入的两句议论,表达了诗人对所见之景特点的
评价以及自己对景物的情感态度。意思是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
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无论是对景物特点的概括,还是对景物
的情感态度,前后两句间都是并列关系,因此应选择“既……亦……”表示并列关系的
关联词。
另外,结合全诗,根据诗人对游览所见之景的喜爱之情,再联想我们教材《赤壁赋》中的
诗人对自然风物的情感态度,可以看出,诗人欣赏自然、热爱自然,善于从自然之景中找
到心灵的慰藉,获得思想的启迪,释放出自己的旷达洒脱情怀,诗人在此不仅是对自然景
色的接纳,更是对人生百态、世间万物的宽容与理解,这也符合苏轼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