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预测 4.风向四 开放思辨命题(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预测 4.风向四 开放思辨命题(真题练习)---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3:4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风向四 开放思辨命题
风向解读
  命题通过设计开放性和思辨性的情境与问题,聚焦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表达;通过设置多元视角或未定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分析、辩证思考,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试题不预设唯一答案,而是考查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合理性与表达的独创性,强调高阶思维能力,反映高考对创新人才的选拔导向。
预测小练
一、(2025浙江诸暨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驹齿[注]记(节选)
杜怀超
小孩子生来就得“打皮”,越打长得越结实。这话是鲍大牙说的,也是整个鲍村“说”的。
每次听到鲍大牙说这样的话,我都弓着身子,贴着土坯墙猫一般悄无声息地溜了。每一个鲍村少年的成长中,几乎都有一段“屈辱史”——随时会遭受一顿皮鞭棍棒的打。挨打是家常便饭。
用鲍大牙的话说:“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我清晰记得有年夏天,大地跟着了火般,干燥,燠热。空气里仿佛随时能冒出火星子,整个村子都处于炙烤之中。那时我年纪尚小,喂猪、割草一样都帮不上忙,鲍大牙便把我“丢”在家里,带着两个姐姐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割麦去了。我从家溜出来,踩着滚烫的地面,跟在村里一帮娃儿们后面,一起向村子中央的池塘走去。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鲍村,水多,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沟渠。再大一点儿的水洼、潺潺流淌的小河和浩瀚无边的大湖,也是常见的。那时鲍村人都觉得,什么事物都得保持本来的面目才好,不可胡作非为——在白茫茫的水面前,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敬畏。
鲍村人总把地看得跟命根子似的。流自己的汗,种自己的田,大地素朴,人亦然。
我们向池塘走去,想下水游泳。夏日,鲍村的水塘会长满荷叶,偶尔会有蜻蜓伫立在荷尖上,水下还有招摇的青荇和水藻,以及受惊逃窜的鱼虾。一个猛子下去,说不定还会挖半条藕或逮个把草鱼上来呢。小伙伴们会站在塘沿边或树丫间,捏住鼻子,像一发炮弹似的向池塘里跳,随即溅起一米多高的水花,紧接着他们会从水底缓缓浮出,划动双手,蹬动双脚。其实,鲍村人理解的“游泳”,就是站在水里玩水嬉戏而已。可偏有“旱鸭子”总想“打肿脸充胖子”,非要尝试,比如我。心想岂能在小伙伴面前丢脸,我也一个飞跃跌入水中。
池塘的水不太深,其他小伙伴都能从水里站起来,水面只触及他们的嘴唇。可我年岁尚小,个头儿不高,只能踩着淤泥慌乱挣扎。一开始我以为自己会和其他人一样从水里浮上来,可我拼命地胡抓乱挠,手脚并用,身体就是不上浮,反而越来越下沉,耳边满是响亮的水声。突然一只大手伸来,将我捞起又拽回岸边。我吓得魂飞魄散,以为自己差一点儿就淹死了。
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我,直至中年也不知到底是谁把我从水里救起,只知从那时起便不敢贸然下水。生命年轮上从此被刻下两道名为“惨痛”的纹理——一道叫“经历生死”,一道叫“皮开肉绽”。我知道池塘可以饶了我,但鲍大牙是绝对饶不了我的。没过多久,他就从田里回来,背上拴着缰绳,身后拉着满满一车麦子,浃背的汗水横流不止,汗珠落到地上,好似能砸出一个个土坑。
鲍大牙看见站在太阳下只穿着湿漉漉裤头的我,一个字:打!
他扔下牛车,从灌木林里折下一节荆条,那是村里人用来编筐的材料。荆条柔软,有韧性,抽打在皮肤上会留下一道道带血的印痕。鲍大牙不顾满身疲惫,用足气力挥动荆条,劈头盖脸朝我抽打过来。
斑斑血迹。皮开肉绽。疼得彻骨。
我咬紧牙关,一声不哭。多年后,回忆鲍大牙烈日下的“毒打”,我竟一点儿也不怨恨——在死亡面前,肉身的疼痛都可以忽略,要是那双手没有及时出现,我或许会葬身水底。
打,是一种成长的仪式,还是一种必须遭遇的磨难 鲍村里长大的少年,少有人没被打过。打与被打多是发生在父与子之间,是两个雄性动物之间的博弈。
硬如石头,脆若土碗。这是鲍村大人和鲍村少年活着的状态。
日子深处,我们随时都能听到“石头”与“碗”猛烈撞击时清脆的破碎声。细数过挨打的日子,我有些迷茫,那不单是我一个人的迷茫,也是大多数鲍村少年的迷茫——生于娘胎的我们,以后要到哪里去 每想到这个问题,我的眼前总浮现一些图景:白茫茫的世界里,一半是纯净的海水,一半是炽热的火焰。
很多时候,我会脱离鲍村小伙伴的队伍,在村子里四处乱窜,迎面总是弯弯曲曲的村路和看不见的、空荡荡的时间。散养,是当时鲍村乃至中国乡村的养娃模式。纵横的阡陌、疯长的野草、纷飞的鸟群、用篱笆保护的园子,还有遍地生长的庄稼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大人们每日拿着农具在田里干活儿,临近中午母亲便急急忙忙从地里扛着锄头回来,淘米做饭,锅上灶下忙碌一番,再从门口的菜园里摘些蔬菜,放锅里一顿猛炒,然后朝着村子深处喊几嗓子。在母亲洪亮的喊声中,我经常灰头土脸地回了家。
母亲看了,自然要短暂训斥一下:“快吃饭,枪打的,你看身上弄的,猪都比你干净。”
我低着头不敢说话,默默把手洗好,自觉到厨房给自己盛饭,就着桌子上的菜一个人吃起来。母亲呢,总是端着饭碗,站在门前,一会儿看看菜园,一会儿望望猪圈。土地不等人,母亲又匆匆下地了。
母亲走后,我继续沉浸在散养的自由里,不是拿着一根树枝对着流浪狗和鸡鸭打上一下,就是和其他小伙伴从村这头到那头单调地比赛,比如比谁跑得快或比谁爬得高。我们玩累了就坐在地上,对着一群奔走的黑蚂蚁逗弄起来,看着一只只蚂蚁为了米屑大小的食物忙得不亦乐乎,时而会心大笑,时而哀叹连连。我们都觉得蚂蚁真笨,忙了半天就为了颗鼻屎大小的食物。笑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忽然怔住——折腾了半天,不要说一口吃的没有,就是半瓢井水都没喝上,还不如那群蚂蚁呢!
随即,我们作鸟兽散。
(选自《胶东文学》2025年第1期,有删改)
[注] 驹齿,是儿童的乳齿,在本文中被隐喻为生命里那些无法剔除却又疼痛不已的部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文中“拼命地胡抓乱挠,手脚并用”等细节,生动勾勒了“我”溺水时慌乱、恐惧的情状,鲜明地凸显当时命悬一线的危险处境。
B.文章以回忆为叙事线索,按时间顺序铺展“我”的乡村生活与成长轨迹,叙事条理清晰,字里行间寄寓了对故土与成长的感慨。
C.文中“石头与土碗”的形象比喻,既是儿童眼中对父权力量的直观感受,也暗示了乡村生命哲学的辩证性——坚硬与脆性并存。
D.文中“生命年轮上从此被刻下两道名为‘惨痛’的纹理”的表述,借助形象化的语言,深刻揭示出成长历程中身心所历经的创伤及其深刻烙印。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鲍村人认为小孩子生来就得“打皮”,越打越结实,这种观念在当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育儿智慧。
B.“我”对鲍大牙的“毒打”从害怕到不怨恨的转变,主要是因为成年的“我”理解了父亲“苦其心志”的朴素生存哲学观。
C.对鲍村的水、沟渠等的描写,既勾勒鲍村自然风貌和地域特色,又与“我”的成长经历交织,体现了鲍村人对自然的敬畏。
D.结尾写“我”和小伙伴折腾半天一无所获,暗示乡村生活的艰辛和孩子们对未来的迷茫,含蓄表达对乡村艰苦环境的批判。
3.有学者认为文中画线句“以粗粝之语言,写厚重之情味”。请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4分)
答案 ①运用“枪打的”“猪都比你干净”等乡野俚语与夸张对比,以直白粗朴的表达呈现生活本真状态,充满乡土烟火气。②“快吃饭”的急切催促与“脏乱”责备形成反差,表面嗔怪,实则隐含对孩子安全与温饱的本能关切,粗话包裹着细腻牵挂。③乡村母亲以“粗粝”语言替代直白抒情,用“嫌弃式”表达传递宠溺,既符合人物直率性格,也折射传统亲情中“严慈相济”的文化特质。(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4.(逻辑思辨·反驳观点)语文课开展“乡村记忆的文学重构”专题研讨,有同学认为《驹齿记》过于美化苦难。请结合文本,撰写发言提纲反驳这一观点。(6分)
答案 ①苦难书写的真实性:以真实细节呈现原生苦难,如溺水挣扎、体罚创伤等细节,通过肢体动作与生理印记还原真实痛感,以细节“在场感”保留苦难真相,拒绝浪漫化。
②情感抒发的还原性:母亲嗔骂、水中获救等勾勒温情脉络,惨痛责打与自由散养形成张力,既表达少年的迷茫,也记录乡村亲情的独特表达,抒发人性的美好,还原了情感的复杂性。
③主题表达的反思性:借记录童年无法剔除的往事,交代少年迷茫与父辈艰辛,以少年视角反映那个年代乡村的独特风貌,将个体叙事置于时代坐标,引发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及对乡土生活、观念的慨叹,不仅没有美化苦难,而且有着文化反思与时代纵深感。(每点2分)
二、(2025安徽皖南八校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文本一:
阿巴河畔不眠的倾听
纪红建
外面的人不想来,里面的人不想走。
——题记
  大兴安岭的夜,宁静纯美。
看不到任何人为的光线,却时不时传来风吹林海的阵阵涛声,隐约听到百米之外阿巴河潺潺的流水声。这种宁静,这种纯美,令初次踏入这片土地的我沉醉不已。
“汪汪!”
“汪汪!”
…………
深夜11点多,营区前突然传来一阵狗叫声,荡漾在茫茫夜色中。它们边叫边跑,边跑边叫,越叫越勇,越叫越凶……
在奇乾中队的第一个夜晚注定无眠。
这是2021年7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我是头一天从长沙乘飞机到达海拉尔的。第二天一大早,在相关负责同志的带领下,我爬上越野车,赶往奇乾。近10个小时的行驶中,我们一直行走在茫茫的绿色海洋中。①奇乾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下辖乡,地处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而隶属于大兴安岭支队莫尔道嘎大队的奇乾中队,不仅身处祖国北部边疆最前沿,还守护着我国95万公顷唯一集中连片的未开发原始林区。
到达中队时,已是傍晚。晚饭后,中队指导员王德朋带我参观中队荣誉室。王德朋是个“90后”,戴着眼镜,帅气而又斯文。来自呼伦贝尔扎兰屯市的他,2008年考上北京林业大学的国防生,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兴安岭。在库都尔大队待了四五年后,他回到北京林业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又毫不犹豫地投入大兴安岭的怀抱,并义无反顾地来到奇乾中队。②不少同学和朋友说他傻。
荣誉室不大,但我却感受到它的厚重与分量。王指导员说,中队历史悠久,责任和使命重大。大兴安岭是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不仅抵御着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的寒风,还是巩固东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守护着“中国大粮仓”松嫩平原的粮食生产安全,生态价值特殊而重要。奇乾中队是1963年11月成立的,由解放军骑兵团改编而来。③从成立之日到今天,在大兴安岭守护了大约22 000个日夜。中队守护的这95万公顷原始林区,如果按中队人数平均算下来,每个人的防火区有两万多个足球场那么大。可以说,在这里,队员常年与大山为伍,与密林为伴,与寂寞抗争。离这里最近的乡镇是莫尔道嘎镇,有150多公里;这里一年有6个多月大雪封山,白雪皑皑。
冬天挑战的是生存极限,夏天则考验着打火水平。什么是打火 其实就是灭火、扑火的意思,但队员们都习惯叫打火,叫起来更加亲切,更加带劲。
“打火一定很危险吧 ”我说。
王指导员平静地说,和平年代,打火就是“战争”。“我们手里虽然不拿枪,但是拿着打火用的风机,这就是我们的枪。打火是森林消防队伍存在的意义,虽然我们是那么渴望没有火灾。”林火迅猛,火在树冠上燃烧,火头往往有十几米高,借着风势,从一棵树烧到另一棵树,在林子里肆无忌惮地游荡。④队员们抵达火场后就立即开始打火吗 不是的。风大、温度高的时候,火势最猛,这时候一般不直接打火,因为火势难控制,危险性很大。怎么办 马上观察地形和天气,预测过火面积,确定建立隔离带的位置。队员们则根据指令,砍倒林木,挖地壕,打出隔离带,把大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啥时候向“火魔”进攻呢 往往在风力变小、气温下降时开始。老队员组成尖刀班,冲在前面,背着风机打火头,年轻队员则跟在后面清理余火。在火场,“扣头”是最动听的一个词。“扣头”的意思是分布在不同火线的队伍实现碰面,这意味着队伍完成了对火线的合围,火势得到了控制。火场上,对讲机中“某某中队注意,前方多少米是某某中队,马上实现‘扣头’”的声音传来时,大家就知道,终于能从火的地狱回到温暖的人间了。
季夏的大兴安岭,晚间有了丝丝凉意。毫无睡意的我,披上外套,走出接待室,向营区大门走去。
刚才激烈而凶猛的狗叫声渐渐平息下来,很快恢复了之前的宁静。
快到大门口时,哨岗的一个消防员站着挺拔的军姿,向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我也习惯性地回了一个军礼。我曾在北方当兵12年,离开部队已有12年了,但很多在部队养成的习惯可能今生都无法改变。
“老师也当过兵 ”
我微笑着点头。
“我们是战友!”
他又回敬了个军礼。
“刚才狗怎么叫得那么凶 ”我问。
“它们看到熊瞎子(狗熊)了。”高班长说。
我一激灵。
“不要害怕,熊瞎子在对面的山上,它们不敢下来。呆瓜它们叫,是朝熊瞎子宣示主权,不让它们靠近营区。”高班长说。
呆瓜是谁
呆瓜是条狗,是中队指战员的亲密“队友”。说起呆瓜,高班长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他说,狗是我们奇乾中队最好的朋友,也是中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呆瓜小时候非常顽皮,老是跟着我们到处跑,有时候还会跟我们玩捉迷藏。冬天下雪,它会变得非常兴奋,喜欢在雪地里面打滚;夏天蚊虫飞舞,它只要看到,总喜欢飞奔而去。长大后,它渐渐成了中队的领头狗。晚上,它总是带领它的小分队,与中队消防员一起“站岗”。不论是碰上野猪,还是熊瞎子,它们都会勇猛地冲上去,与它们干仗。伤病,加上年纪大了,现在它跑不动了,但它还是跟着我们一起跑,尽最大努力跑。
…………
夜,更深了!
不远处的阿巴河和额尔古纳河,正潺潺地流向远方……
(选自《大兴安岭深处》,有删改)
文本二:
纪红建的报告文学创作的鲜明特点就是深入生活的“行走”。他两度深入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采访,与消防员同吃同住,深切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体悟他们“扎根边陲、笑傲风雪、充满生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才写出了这部细节生动的作品。
《大兴安岭深处》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其一,唱响了一曲时代英雄的赞歌。消防员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也是一个神圣而受人尊敬的群体。被誉为“原始森林守护神”的奇乾中队,无疑是消防队伍特别是森林消防队伍的一个缩影。《大兴安岭深处》一书用心用情书写这一动人故事,体现了致敬英雄、礼赞英雄的创作追求。其二,抒写了守护生态环境的炽热情怀。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大兴安岭具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包括奇乾中队在内的森林消防队伍,秉承“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信念,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北疆林海,守护这一道生态安全屏障。作品除了展现消防员的奋斗精神,更多的是书写消防员如何融入大兴安岭,如何成为大兴安岭不可分割的一分子。森林消防员的扎根,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诠释。
(摘编自邱华栋《<大兴安岭深处>——如松的青春 如山的精神》)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文本一开头以“狗叫声”打破宁静,氛围突转,既吸引读者,又推动情节发展;后文再点明原因,着力突出边区军营生活的凶险。
B.文本一中哨兵第一次向“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主要是出于军人的纪律素养,第二次又回敬军礼则主要源自战友间的情感共鸣。
C.文本一中作者如实记录眼前所见:队员们打火“扣头”及和呆瓜的亲密相处,生动的细节体现出文本二中提到的其创作具有“行走”的鲜明特点。
D.对于大兴安岭的认识,文本一中作为军人的王指导员,只知守护大兴安岭尽天职;文本二中作者关注时代,还认识到其生态价值。
2.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句子①属于背景资料介绍,指出奇乾特殊且重要的地理位置,为后文讲述队员们的工作生活等内容做了铺垫。
B.句子②将王指导员的选择与周围人的看法进行对比,凸显了人物形象,能引发读者对人生选择和价值的思考。
C.句子③综合运用数据和类比来增强真实性,这在报告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如《包身工》“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
D.句子④用三次设问推进叙述,加强与读者的互动,避免平铺直叙,使整个灭火过程重点环节突出,逻辑清晰有序。
3.为什么“外面的人不想来,里面的人不想走” 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外面的人不想来”是因为:①环境恶劣,生活单调。奇乾中队地处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腹地,位置偏远,每年长期大雪封山。②工作危险,艰难困苦。中队守护着95万公顷的未开发原始林区,森林灭火工作极具危险性,堪比“战争”,还常有野兽出没。(每点2分,任答一点,大意对即可)
“里面的人不想走”是因为:①责任担当,使命意识。奇乾中队的队员被誉为“原始森林守护神”,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神圣。②情感深厚,价值实现。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队员们融入大兴安岭,狗成为他们亲密的“队友”,中队荣誉承载了他们的人生价值。(每点2分,任答一点,大意对即可)
4.(多元视角·为文本选择校刊发布栏目)文学小组拟将文本一《阿巴河畔不眠的倾听》编入本期校刊,就发布栏目展开讨论,请你从以下两个栏目中任选一个并说明理由。(6分)
A.青春赞歌       B.生态中国
答案 (示例1)选A。理由:①人物上,文章的核心人物是奇乾中队的队员们,他们正值青春,为守护大兴安岭奉献青春热血。②主题上,本文赞扬了他们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坚守职责,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和担当、奋斗和奉献的青春精神。③读者感受上,奇乾中队队员们的故事能鼓舞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青春斗志。(每点2分)
(示例2)选B。理由:①环境上,文章呈现了大兴安岭独特的生态环境,突出其“绿色长城”“天然屏障”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价值。②情节上,文章叙写了奇乾中队护林、打火、与呆瓜相处的故事,展示了他们在守护林区生态、爱护动物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成就。③主题上,本文赞扬了奇乾中队投身守护生态的奉献精神与使命担当。④读者感受上,文章能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2025山东青岛、淄博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9分)
汉宫春·己未中秋作①
周紫芝
秋意还深,渐银床②露冷,梧叶风高。婵娟也应为我,羞照霜毛。流年老尽,漫银蟾、冷浸香醪。除尽把,平生怨感,一时分付离骚。
伤心故人千里,问阴晴何处,还记今宵。楼高共谁同看,玉桂烟梢。南枝鹊绕,叹此生、飘转江皋。须更约,他年清照,为人常到寒霄。
[注] ①写作本词时作者已58岁,尚未得官。②银床:指井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羞照霜毛”运用拟人手法,写明月“目睹”词人衰老而心怀不忍,表达年华逝去的伤感。
B.词人选取井栏、露珠等意象,以“银”“冷”等词加以修饰,创设出了清幽冷寂的意境。
C.“分付离骚”借《离骚》暗示怀才不遇,“南枝鹊绕”借乌鹊绕枝展现自身的孤高自守。
D.本词是一首中秋感怀之作,抒发了词人深沉复杂的情感,哀婉沉郁而又不失清旷。
2.(未定论问题·古代诗歌重点字词的不同理解)“须更约,他年清照,为人常到寒霄”,有人把“约”理解为与月亮约定,有人理解为与故人约定。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示例1)“约”应理解为与月亮约定。①跟月亮约定,在未来的日子里,让那清朗的月光,为我们照着寒夜。②“月”为本词的核心意象,也是情感载体,下阕虽想念故人,但重点落在望月怀人,词人通过月亮来传递情感。③将月当作人来对待,语言形象可感,借此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每点2分)
(示例2)“约”应理解为与故人约定。①与故人再次约定,在未来的日子里,常常在明月清照下相聚。②下阕写词人对远方故友的思念,将“约”理解为与故人相约,内容更为连贯。③运用虚写,想象未来在月光朗照下与故人相聚的场景,表现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