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预测
风向一 跨界融合命题
风向解读
命题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强化“语文+”的复合思维,构建多维度知识网络;打破语文学科各模块边界,考查学生在阅读、语言运用、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认知能力。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建立不同知识体系间的逻辑关联,进行跨学科、跨模块的迁移与重构,进行深度思考与表达,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预测小练
一、(2025福建宁德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文本一:
徒步走到终点(节选)
西 元
营长树生从橱子里找出背包,认真地装了几样东西。他拿起那只布面文件盒,端详了一会儿,小心地把文件盒一同装进背包里。政委说:“派辆车吧!”树生嘴角动了一下,没说什么,只是摆摆手走出了办公室。树生要到两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看海崽。他徒步走着,不少路过的卡车司机向他招手,他都拒绝上车。
(甲)
海崽的老家在大海边的一个小镇子上。镇子面朝海面,背靠终年郁郁葱葱的小山。海风湿湿的,夏季墙壁上会结出一层薄薄的水珠。初上高原的日子,海崽觉得这里的空气是火辣辣的,肺子、气管、喉咙、舌头、嘴唇统统给风干了,好似晒干的鱼,每呼吸一口气,都像有条锯子在胸腔里拉过一遍。好多次从梦里醒来,海崽都觉得不可思议,自己早已离开家乡十万八千里,来到了世界上一个最荒凉的地方。这里的天空蓝得发紫,远处的雪山纤毫毕见,仿佛就在眼前,可实际上却在几百公里之外。
树生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那天新兵训练结束后,海崽对班长说,他受不了部队生活,要回家,否则……树生和他谈了好多回,花了很多精力。海崽说自己怕,怕班长,怕战友,怕干部,怕营房,怕黑夜,一切都怕,就是想离开,回海边去。后来有一天,海崽真的跑了。他身无分文,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长途汽车站被找到了。树生狠狠地在海崽屁股上踹了一脚,关了他三天禁闭。
十月的一天,山脊一线的观察点都走了一遍后,队员们排成一线向一号山口处攀爬。海崽有些犹豫要不要踩在营长的肩头上。树生看了他一眼,鼓励道:“小伙子,放心踩,要踩实了!”接近山顶,山风骤然变大,使得人的身体变得轻飘飘的,像风筝一样歪歪斜斜要飞起来。虽说脚上穿了羊毛防寒靴,但脚还是最脆弱的地方。海崽脚尖开始疼痛,仿佛被锤子砸上了。后来脚掌麻了,渐渐失去知觉。强风夹带着沙子一样的雪粒,打在脸颊上,好似万千钢针刺在皮肉上。外面严寒如刀,防寒迷彩作训服下面却很快涌出一层热汗,蒸气顺着脖子和手腕向外冒,内层衣物湿漉漉地贴在皮肤上。但海崽知道不能停下来,每次出发前,班长都会重点强调。只要一停下来,这层热汗就会瞬间变成一层凉水,甚至是薄冰,冷冷地覆在身上。钢枪枪身在你拼尽全力攀登时一下一下狠狠撞击着胯骨和屁股,像个脾气暴躁的兄弟。你更不能徒手去摸它,否则会被粘掉一层皮。海崽听说,过去军用水壶必须放在大衣下,贴在胸前或肚子上,要不过不了多久,里面的水就要冻实心儿,一滴也休想倒出来。直到去年,上级给配发了边防巡逻水壶。这东西是钛合金的,双层保温,带肾形饭盒和叉勺一体的餐具,能保证一天都喝上带热乎气儿的水,饭盒还能架在火上加热。海崽简直是太爱它了。
中午时分,巡逻队到达山顶。这里是观察点东侧一处平坦的高地。四周的山峰连绵起伏,一望无际。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天空又高又远,蓝得让人发慌。刺眼的光线在雪白山峰上随着狂风飞舞,好似金色的波涛。树生在附近察看了一番,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于是,他让队员们摘下护目镜,站成两排,中间展开一面国旗,留了张合影。尽管想象过很多回,可当国旗在大风中展开的那一刻,海崽的身心还是为之一振。夹着呼呼的风声,海崽听到树生喊:“海崽,我当初踹你一脚,是要你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做个硬骨头的好兵!”
(乙)
树生用双手捂住脸,掩不住嘴角的抽动。树生仿佛做了一个梦,那一天的天空是铅灰色的,密密麻麻下着灰色的冰雹。有几个战友被困住了,于是树生和大家冲进冰雹里把他们拉回来。拳头大的冰雹打在身上竟然不疼,焦急之中,身体麻木了。胳膊、头发湿漉漉的,沾满了黏糊糊、热乎乎的东西。这时,有人大喊:“还有人落在后头了!”于是,树生猛地扭过头,向铺天盖地的冰雹里望过去,但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有更多的战友呐喊着冲进去,冰雹漫天飞舞。树生还记得自己喘着粗气,焦急地抬着一个战友的腿,战友的迷彩服和靴子上有一块一块血迹,身体竟然真的像沉重的岩石。那个画面,树生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一个身影张开双臂跑进冰雹里,像一只拥有矫健翅膀的鹰冲向风暴,那翅膀在奋力扇动,替他挡住了迎面砸来的冰雹……
树生这时还不知道,文件盒里有一封信,信中写着——
海崽:
这封信是我让你姐代我写的。
你的来信我知道了。如果哪天留不下,也莫难过了,回来就好。你已经去那苦地方十年了,心里头该透亮了。……要是能继续干下去,可称了你的心愿,爹和你姐都打心眼儿里欢喜。听说有任务落下来了,还是想对你说一句,你是国家的人了,只要是国家需要,都要卖力去做,甭惦记家里。
(有删改)
文本二:
树生走了五天五夜,来到了一个由红砖墙围起来的地方。这里大门敞开,无人看守,但行人无不心怀虔敬,经过的车辆鸣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过。树生坐到一块墓碑前,用手掌擦了擦,放上一枝白色的雪莲花,点燃三支烟,连同文件盒一起放在石台上,他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会儿,说道:“海崽,我来看你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文中的“踹一脚”和“关禁闭”,既是树生对海崽的惩罚,也是他对海崽的关爱,希望海崽能认识错误并成长。
B.文中树生“嘴角抽动”与《荷花淀》中水生嫂“手指震动”的笔法相似,都通过细节描写折射人物内心波澜。
C.文中“行人无不心怀虔敬,经过的车辆鸣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过”暗示墓园安葬着令人尊敬的人物。
D.“雪莲花”与《百合花》中“白色百合花被子”同是人物精神的象征和军民情谊的见证,体现“物象人格化”的手法。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小说准确把握边防生活紧张艰险的特点,节奏紧凑明快,使读者始终保持强烈的阅读期待。
B.小说中军营、海岛、高原和墓园等场景,营造氛围,既感染读者,也感染作品中的人物。
C.文本一中的文件盒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串联情节,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紧密。
D.小说人物语言契合身份,如营长树生的言辞严厉,斩钉截铁,饱含对年轻战士的期待与关怀。
3.有人评价“小说在常态和艰险的双重境遇中,书写家国意志和崇高信仰的深沉力量”,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你对这句话中“双重境遇”的理解。(4分)
答案 (1)常态:①新兵严格训练和教官严厉管教,是军营常态生活的写照;②海崽入伍时的不适与思乡,父亲的叮嘱,都是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2分)
(2)艰险:①高原自然环境的艰险,是对战士们身心的极限挑战;②在艰险境遇中营救战友的壮举,是以生命铸就家国信仰的赤诚担当。(2分)
4.(跨模块命题·融合语言表达连贯与文学鉴赏)文本二是原属于文本一中的一段内容,若要将其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在甲处,还是乙处 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案 (示例1)应放在甲处。①情节上,承接上文树生徒步的行为,又启下引出海崽,顺畅自然。②人物上,开篇运用墓碑、雪莲花等意象,暗示海崽形象的崇高。③主题上,祭奠场景与海崽成长回忆形成对照,凸显家国使命下军人精神蜕变的过程,突出小说主题。④读者感受上,开篇由墓园祭奠提示海崽牺牲结局,形成悬念,引发阅读兴趣。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
(示例2)应放在乙处。①情节上,与第一段的“文件盒”形成照应,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②主题上,墓园祭奠与上下文之间的叙事时空跳跃转换,凸显海崽牺牲的壮烈、战友的深情和家人的厚望,深化家国同构的主题。③读者感受上,保留悬念,使开篇营长坚持徒步的异常行为到此得以回应,增强戏剧性和吸引力。④艺术表现力上,国旗下合影的激昂突转至祭奠的肃穆,使作品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力。(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
二、(跨学科选材·古代科技著作)(2025福建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江汉课船。身甚狭小而长,上列十余仓,每仓容止一人卧息。首尾共桨六把,小桅篷一座。风涛之中恃有多桨挟持。不遇逆风,一昼夜顺水行四百余里,逆水亦行百余里。国朝盐课,淮、扬数颇多,故设此运银,名曰课船。行人欲速者亦买之。其船南自章、贡,西自荆、襄,达于瓜、仪而止。
三吴浪船。凡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内,尽是深沟,小水湾环,浪船(最小者曰塘船)以万亿计。其舟行人贵贱来往,以代马车、屝履。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质料多用杉木。人物载其中不可偏重一石偏即欹侧故俗名“天平船”。此舟来往七百里内,或好逸便者径买,北达通、津。只有镇江一横渡,俟风静涉过。又渡清江浦,溯黄河浅水二百里,则入闸河安稳路矣。至长江上流风浪,则没世避而不经也。浪船行力在梢后,巨橹一枝,两三人推轧前走,或恃纤索。至于风篷,则小席如掌,所不恃也。
福建清流、梢篷船。其船自光泽、崇安两小河起,达于福州洪塘而止,其下水道皆海矣。清流船以载货物、商客,梢篷船大差可坐卧,官贵家属用之。其船皆以杉木为地。滩石甚险,破损者其常,遇损则急舣向岸,搬物掩塞。船梢径不用舵,船首列一巨招,捩头使转。每帮五只方行,经一险滩,则四舟之人皆从尾后曳缆,以缓其趋势。长年即寒冬不裹足,以便频濡。风篷竟悬不用云。
四川八橹等船。凡川水源通江、汉,然川船达荆州而止,此下则更舟矣。逆行而上,自夷陵入峡,挽纤者以巨竹破为四片或六片,麻绳约接,名曰火杖。舟中鸣鼓若竞渡,挽人从山石中闻鼓声而咸力。中夏至中秋川水封峡,则断绝行舟数月。过此消退,方通往来。其新滩等数极险处,人与货尽盘岸行半里许,只余空舟上下。其舟制腹圆而首尾尖狭,所以辟滩浪云。
广东黑楼船、盐船。北自南雄,南达会省。下此惠、潮通漳、泉,则由海汊乘海舟矣。黑楼船为官贵所乘,盐船以载货物。舟制两旁可行走。风帆编蒲为之,不挂独竿桅,双柱悬帆,不若中原随转。逆流凭借纤力,则与各省直同功云。
(摘编自宋应星《天工开物·杂舟》)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BEF)
人物载A其中B不可偏C重D一石E偏即欹侧F故G俗名“天平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恃,依赖,倚仗,与成语“有恃无恐”的“恃”字意思相同。
B.差,大体,与《咏雪》“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差”字意思相同。
C.濡,动词,词典义为“沾湿”,语境义引申为“涉水”。
D.直,同“值”,与《促织》“昂其直”的“直”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江汉课船是官府用来运税银的船只,船身狭长,行驶利索,不遇上逆风,一昼夜顺水可行四百多里,逆水也可行一百多里。
B.福建清流船、梢篷船控制航向的构件很特别,不是常见的安装在船尾的船舵,而是安装在船头的一把名叫“巨招”的大桨。
C.四川八橹等船进入三峡,船上响起竞渡般隆隆鼓声,岸边山石之间拉纤的人随着鼓声有节奏地出力,船只便在鼓声中慢慢前行。
D.广东黑楼船是达官贵人坐的,盐船则用来运载货物,用的都是单桅杆,不是双桅杆,船帆转动的自由度比中原的船只好得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舟行人贵贱来往,以代马车、屝履。(4分)
(2)其舟制腹圆而首尾尖狭,所以辟滩浪云。(4分)
答案 (1)旅客无论尊贵、卑贱都搭乘这种船往来,来代替车马或者步行。(“贵贱”“屝履”各1分,大意2分)
(2)这种船的形制是腹部圆而两头尖小,以便在险滩中破浪前行。(“制”“辟”各1分,大意2分)
5.(跨学科命题·融合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古代农耕时期手工创造所蕴含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仍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案 ①杂船多种多样,结构因地制宜,能常态化运行于多种水域;②杂船设计人性化,满足各地多种生活需要,帮助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③传统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协同发展对今天依然有启示价值。(技术合理有效2分,技术以人为本2分,今天仍然有价值1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三、(2025云南红河州、文山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①
苏 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②浮云天。
深沉□可喜,旷荡□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注] ①苏轼于元丰二年调任湖州知州,他与秦观、参寥子(道潜)等众友在湖州游诸寺且分韵作诗,他被分到“禅”字。②震泽,湖名,即今江苏太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诗歌开篇的“任所适”“辄留连”两处,体现出诗人此行“依心而行”的漫游态度。
B.“微雨”四句,描绘出五月湖州的景物特点,对天气变化和自然景观的描写细腻传神。
C.“墟落生晚烟”与《归园田居》(其一)中“依依墟里烟”情境相似,展现出乡村静谧的氛围。
D.诗歌语言自然朴素,意境飘逸清隽,空旷浩渺的景中融入诗人对人生起伏无常的慨叹。
2.(跨模块命题·融合诗歌鉴赏与正确使用词语)根据诗歌语境,从下列关联词中选择一组填入诗中空缺处,请写出你的选择,并阐明理由。(6分)
①虽……但……(转折关系) ②既……亦……(并列关系) ③如……就……(假设关系)
答案 选择:②既……亦……(并列关系)(1分)
理由:①“深沉”和“旷荡”是诗人对所见之景的概括,描绘出诗人登上最高塔后所见景象的深厚沉静和空阔宽广,景物的特点是并列的。②“可喜”和“所便”是诗人对所见之景的态度,诗人既欣赏太湖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情感态度是并列的。③并列关系的“既……亦……”能写出诗人对不同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接纳,也表现出他包容和豁达的心境。(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