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天立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天立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6:2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春宜宾天立学校第二学月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连翘(qiào) 归醒(xǐng) 束缚(shù) 销声匿迹(xiāo)
B.迁徙(xí) 欺侮(wǔ) 斡旋(wò) 嘎然而止(jiá)
C.狩猎(shòu) 震撼(hàn) 枯燥(zào) 人情世故(shì)
D.龟裂(guī) 严峻(jùn) 踊跃(yǒng) 草长鹰飞(yī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看到老师突然进来,他肆无忌惮的大笑声戛然而止。
B.老人们常常抱怨年轻人不懂人情世故。
C.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此。
D.他在演讲时目空一切,侃侃而谈,深深地吸引了听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发展现阶段,要加强5G商用步伐,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B.初三学生能否在中考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心态。
C.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让“君子文化”代表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追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D.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以上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
4.对下列句子排序,并将正确的顺序写在横线上。(5分)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5.请依照例句仿写2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表达通顺。(6分)
例句:河岸上,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8题。(9分)
十二生肖的秘密
[材料一]
①在没有考古发现之前,关于十二生肖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东汉王充的《论衡》,在书中完整记录了十二生肖,与后世记载一致。
②但在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将生肖的起源时间大大提前。提到“十二生肖”的《日书·盗者》篇很有可能来自楚人,因此,十二生肖的说法大约在战国时就已存在。
③《日出·盗者》中十二地支与动物的关系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兔 ? 虫 鹿 马 环 水 老羊 豕
④说明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地支与动物之间的对应。
⑤而汉代以前文物中没有猫的痕迹,我们熟悉的家猫并不是本土驯化的生物。根据资料记载,猫最早是由埃及人驯化的,早在7000多年前,猫就和古埃及人一起生活。在他们的观念里,猫是丰产和康复女神巴斯特的化身,因而非常崇敬猫,甚至连法老墓里都有猫的木乃伊。
⑥我们对猫的理解是从东汉开始的,等它被我们祖先熟知的时候,十二生肖早就排满了。
⑦虽然虎、蛇等动物也没有被驯化,甚至龙根本不存在,但是它们为先人所熟知,在远古时期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氛围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文字记录。于是在用动物指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时,被放上了台面。
⑧此外,还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生肖的产生与地支、纪年密切相关,现在的十二生肖代替十二支,也是语音、字形的影响。
⑨比如“子鼠”,“鼠”在秦简中多与“予”相通,两字读音也相同,而“予”与“子”字形相似。数术家可能因此有所附会。而“丑牛”,在《说文解字》中“丑,纽也”,“牛”与“纽”古音相近。“寅虎”中的“寅”字,其金文写法像虎形,且“寅”也有虎纹的含义……
⑩其实十二生肖并非中国独有,在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生肖。
(选自《喵!十二生肖里为什么没有猫?》,有删改)
[材料二]
①卯兔:“卯”是“寅”之后,新生事物快速出现,从细小微弱到形貌初具状态。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
②在常见动物中,兔子看上去身体不大,柔弱温驯,但跑起来很快。兔子睡在地下洞中,白天钻出来活动。兔子的这种形象和习性好比一件新生事物、一个新的生命,虽然还不够强大,但生命力旺盛,在迅速成长。所以古人用兔和卯相配合,用“兔肖卯像”。有意思的是猫和兔子的个头差不多,样子也很招人喜爱,也许这正是称其为“猫”的由来,所以好像用“猫”和“卯”搭配也可以。但“猫”不像兔子那样每天总是从地下钻出来,同时猫也很少长时间奔跑,所以还是“兔”和“卯”搭配更贴切一些。
(选自《十二生肖哲学思想初探》,有删改)
[材料三]
毫无疑问,叙说生肖,就是用动物来标记年份,生肖年可以对应、替换用地支字表示的年号。比如人们常说的“猴年马月”。猴年就是申年,马月就是午月。可见用生肖动物名替换地支字,不仅同样能起到标记时间的作用,还更为生动形象。
(选自《十二生肖是中国人的生物钟?》,有删改)
[材料四]
①受中国文化影响,越南民间传统节日的时间和风俗,也基本和中国一样。越南也有十二生肖,而且给每种动物赋予了不同的品性。不过,越南生肖有猫无兔,也就是说,越南会过“猫年”,有人属猫。
②为什么越南生肖有猫而无兔呢?有一种说法是,十二生肖传入越南时,“卯兔”的“卯”与汉语“猫”的读音相似,结果“卯年”误读成“猫年”。这种“错误引进”在现代越南语中非常普遍,越南语至少70%的词汇为汉语借词,借着借着,意思就和原产地大不相同了。
③另一种说法认为,有猫而无兔,是因为越南人更熟悉猫及猫鼠相克的平衡性所决定的。越南学者阮越山在《越魂》中说,“猫是十二种用来与地支相配的动物之一(中国为兔,但兔不属于六畜)。”越南地处热带,气候炎热多雨。兔子怕热不怕冷,在越南极少见,而猫比较亲近人,更为人们所熟悉。于是,猫就成了越南的十二生肖之一。
(选自《十二生肖有猫吗?》,有删改)
6.下列关于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例子 B.引资料 C.下定义 D.列数字
7.某同学对中国的十二生肖没有猫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对猫的理解是从东汉开始的,等它被人们熟知的时候,十二生肖早就排满了。
B.“猫”不像兔子那样,每天总是从地下钻出来,“兔”和“卯”搭配更贴切。
C.虽然猫是十二种用来与地支相配的动物之一,但是猫不属于六畜,所以落选。
D.虽然在不少国家猫也是生肖之一,但我们熟悉的家猫并不是本土驯化的生物。
8.下列有关生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3分)
A.在远古时期,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文字记录,影响了人们对生肖的选择。
B.关于中国的十二生肖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是王充的《论衡》,其中完整记录了十二生肖,与后世记载一致,
C.中国的十二生肖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国家。
D.用动物来标记年份,用生肖动物名替换地支字,可以起到标记时间的作用,还更为生动形象。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1题。(9分)
识人待人慎“爱屋及乌”
匡吉
①心理学上有一种“光环效应”,即看到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是优秀的,就会认为他方方面面都优秀;与之相应还有“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方面有不良印象,就会对这个人的整体评价偏低。因此识人待人,须理性客观,全面公正。
②识人待人要警惕“光环效应”与“恶魔效应”。“光环效应”或“恶魔效应”,皆属典型的情感旁移。据《说苑》记载,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询问姜太公拿殷商臣民怎么办。姜答道:“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遂建议把他们斩尽杀绝。尽管建议未被采纳,但“爱屋及乌”“恶其余胥”两句成语却广为流传。
③要防止因“爱”或“恶”而产生偏见。因“爱”或“恶”,最终将态度与情绪覆盖到与对象相关的一切,其实很不理性。“一俊遮百丑”“一丑遮百美”的片面倾向,影响对人或事物本质的认知。一家企业需要选聘一名总经理秘书,人力资源总监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了推荐,但却无视了被推荐人文笔不佳、爱出风头、不能严守公司秘密等不适合秘书岗位的特点,最终给总经理的工作带来了诸多麻烦。
④使用一名不合适员工造成的后果,可能污染的只是河流;但如果以爱屋及乌与憎屋及乌的情绪覆盖去识人待人的话,污染的就不仅是河流,而且是污染了整个水源,从而损害了整个社会精神文化基因。
⑤与人相处要避免“爱屋及屋”或“憎屋及乌”。如果喜爱一个人,就觉得这个人一切都是好的,哪怕品行不端、作恶多端、为非作歹的恶人,都是自己圈子里的朋友,都要处处袒护,甚至越过法律与道德的底线,不惜违法乱纪。某人协助好友贩毒,结果自己身陷囹圄。如果不喜欢一个人,“憎而不知其美”,以为这个人一切皆恶,哪怕他品德高尚、心地善良、作风正派,便处处排挤挤他,并牵连其周围的所有人。结果会自陷孤立,即使春暖花开之季也觉冷如三九冬日。
⑥干部用人也要防止“爱屋及乌”或“憎屋及乌”。如果领导干部一旦对某个人有好感,就对他百般信任、非用不可,甚至连缺点也不在乎,可能就会“带病提拔”;一旦对某个人有成见,一点余地也不留,甚至因为一句话、一件事就坚决不用,极易“因瑕废玉”。并且,这样的“爱”“恶”如果通过一个人迁移到与其相关的人身上,欣赏一个人就对被他推荐或与他亲近的人也特别好,反感一个人就连跟他同地域、同单位的人也一并打压……这样“推爱”“导恶”,不仅导致用人不公,而且污染整个社会生态环境。
⑦其实,无论识人用人还是交友待人,都应努力规避主观因素的消极影响。跳出片面、偏执的怪圈,不被所处的位置、特定的情绪所左右,我们必定能看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景,收获“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5日04版)
9.下列对文章的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识人待人慎“爱屋及乌”。
B.识人待人,须理性客观,全面公正, 要警惕“光环效应”与“恶魔效应”。
C.识人待人要警惕“光环效应”与“恶魔效应”。
D.识人待人要防止因“爱”或“恶”而产生偏见。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第①段分析一正一反两个心理学效应是为了更好的提出中心论点。
B.选文通过识人待人要警惕“光环效应”与“恶魔效应”;要防止因“爱”或“恶”而产生偏见;与人相处要避免“爱屋及屋”或“憎屋及乌”;干部用人也要防止“爱屋及乌”或“憎屋及乌”等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爱屋及乌”与“憎屋及乌”是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基因的破坏,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选文的结构方式为:总(①)——分(②③④⑤⑥)——总(⑦)。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第⑤段画线句给人的启示是:如果与人相处带着“憎屋及乌”的偏见便会自陷孤立,体验不到人生的温暖幸福。
B.选文第②段讲的姜太公“把殷商臣民斩尽杀绝”的建议,是为了更有力地证明“恶魔效应”的危害。
C.事例“明朝有个吏部尚书叫王翱,他最疼爱的女儿嫁给京城周边一个地方官吏,女婿请求王翱把他调到京城做官,王翱拒绝了。”可以证明“用人要防止‘爱屋及乌’”这论点。
D.无论识人用人还是交友待人,都应全部规避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8分)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渠渠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③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④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⑥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⑦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⑧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纷纷点头应答……
12.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3分)
A. 夸张,突出太行山的险峻高大。
B. 拟人,将太行山人格化,赋予其母亲般的形象。
C. 对比,强调太行山刚柔并济的特点。
D. 借代,用“母亲”代指太行山的植被。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④段中“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表现出太行山区的人们对家乡小草非常熟悉。
B.第⑤段中“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突出黄芩生命力顽强,对生存环境别无他求。
C.第⑦段写采收益母草到制成膏状的过程,用了割、晾晒、清洗、熬等动词,准确精练。
D.第⑧段的景物描写,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有听觉,展现了大山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14.文章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请从以上两个角度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作者通过写黄芩、小柴胡和益母草这三种小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古诗文阅读。(28分)
文言文阅读。(16分)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②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③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④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⑤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有删改)
【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②悬水:瀑布。③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④山烧:夕照景象。⑤击汰:击水。
16.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复与过饮酒:又
B.书与付过:书信
C.顾影颓然:回头看
D.循山而东:向东。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B.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C.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D.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二)诗歌鉴赏。(6分)
【甲】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乙】
山中流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9.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一句用简洁的语言点出了白云泉的位置。
B.【甲】诗中,诗人笔下的白云泉从容自得地奔流,白云也自在舒卷。
C.由“映地为天色”可知【乙】诗中的“流泉”和天空一样是白色的。
D.【乙】诗中的流泉涨满了山涧,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小池塘。
20.下列对两首诗的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理趣盎然。
B.【甲】诗表达了诗人渴望能在动荡社会中建立一番功业的追求。
C.【乙】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净淡泊、飘逸出俗、自强不息的个性和境界的追求。
D.【乙】诗中,诗人咏物抒怀,将个人情怀寄寓在山泉之中。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1.周鸟南鸣,“(1) ,在河之洲”掀开了《诗经》中谦谦君子的思恋篇章;身处困境,劳动者以“微君之躬,(2) ”表达对统治者的驱使和剥削的控诉;送友宦游,王勃以“(3) , ”的心意相通来劝慰友人要豁达乐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4) , ”展现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四、名著阅读。(6分)
22.请运用阅读《经典常谈》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他是个节士,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剧。可是他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原”是他的号,“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做“左徒”的官。左徒好像现在的秘书。他很有学问,熟悉历史和政治,口才又好。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头头是道。怀王很信任他。
(1)语段里提到的,延续至今的端午节两种习俗是 、 。(2分)
(2)《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是为了给中学生做个向导,因此既有知识性又有通俗性。请结合语段,说说这本书的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五、写作。(60分)
23.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烦恼积压在心头,沉甸甸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无意间打开窗户,蔓延的绿意扑面而来,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