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高三暑假线上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许多“北极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迁徙至北极地区后演化出适寒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B.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C.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D.本文语言兼具科学性与通俗性,既使用地质、气候等领域专业术语,准确阐释科学概念,又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生活化的比喻。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重塑作用显著。夏季,高原表面吸收太阳能,加热地表空气,导致①__________,地面气压降低,从而“抽吸”外围气流。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被卷入大陆,其中南亚季风携带大量水汽,②__________,或在山脉南缘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则深入内陆,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但高原同时阻挡了印度洋水汽北上,使得③__________。
4.青藏高原的生物演化过程,可以用来佐证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中的哪些观点 请简要概括说明。(4分)
5.如何理解文末“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这句话?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本一:
村子
贾平凹
我在城里就买了这一双高跟鞋,真皮的,五百元,把娘收捡来的两架子车废品卖掉了买的。为此,娘跟我怄气,说高跟鞋是城市人才穿的,你乱花的什么钱?!这话我不爱听,我告诉娘:我现在就是城市人!这钱算我借的,会还你的,五百元还五倍,两千五百元!
我穿上了高跟鞋,个头一下增高了许多,噔噔噔地到街道去,噔噔噔地又从街道返回出租屋大院。房东老伯说我是飞着走哩:呀呀,谁会觉得胡蝶是从乡下来的?娘说:乡下人就是乡下人,乌鸡是乌在骨头上的。老伯说:胡蝶天生该城市人么,现在城市姑娘都学外国人,不惜动手术要把墙面脸削成个墙棱角脸,她本身就长了个墙棱角脸啊!我就买菜买米时又偷偷私扣下了钱买个穿衣镜,每日一有空就在镜前照,照我的脸,照我的高跟鞋,给镜说:城市人!城市人!娘骂:让镜吃了你!
高跟鞋现在却提在黑亮爹手里。
从进了这个窑那天起,黑亮就脱去高跟鞋,给我换上了一双布鞋,说是他娘还活着的时候就给未来的儿媳妇做了鞋,一针一线在灯下做的。我不穿,失去了高跟鞋就失去了身份。我把布鞋踢飞了,宁愿打赤脚。
你穿上。黑亮把布鞋拾起来还要我穿:你穿上了,我娘在九泉下会笑的。
我说:你娘会笑哩,我娘正哭哩!
黑亮说:我可是掏了三万五千元呀,五千元还是我多给的。
我说:是不是看我是城市人又年轻漂亮就多给了五千元?你就是掏十万一百万,你觉得一头毛驴能配上马鞍吗?花是在牛粪上插的吗?
我看见黑亮蔫了下来,浑身上下腾起来的红光渐渐退了,又黑又瘦地站在那里。但是,他还是把高跟鞋抱在怀里不肯给我,后来就放在了他爹的窑里。黑亮爹从此每天晚上用绳子把高跟鞋拴吊在水井里,第二天早上再把高跟鞋从水井里提出来,一日一日,不厌其烦。
这是村里的一种讲究:凡是谁家有人丢失,或是外出了久久不归,家里人就把这些人穿过的鞋吊在井里,盼着能寻到和早日回来。我差不多已经知道了这个村子里许许多多的讲究。比如手的中指不能指天,指天要死娘舅。在大路上不能尿尿,尿尿会生下的孩子没屁眼。夜里出门要不停唾唾沫,鬼什么都不怕,就怕人的唾沫。稀稠的饭吃过了都要舔碗,能吃的东西没吃进肚里都是浪费。去拜寿就拿粮食,这叫补粮,吃的粮多就是寿长,拿一斗也可拿一升也可,但要说给你补一石呀给咱活万年。牙坏了或剃了头,掉下的牙和剃下的头发一定要扔到高处去。生病了熬药去借药罐,被借的人家要把药罐放在窑前路口,借的人家用完了要还回去,药罐也只能放到被借的人家窑前路口。养着的猪长着长着如果发现尾巴稍稍扁平了,就要用刀剁掉尾巴梢,扁平尾巴会招狼的。窑前的院子千万不能栽木桩,有木桩就预示了这户人家将不会再有女人。
是如此多的讲究,才维持了一村人生活在这里吗?可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他们还都这样,我只觉得荒唐和可笑。我是被拐卖来的,这本身就是违法犯罪,黑亮爹还把我的高跟鞋吊在井里,我就能不再反抗、逃跑,安安然然地给黑亮当媳妇,老死在这一个只有破破烂烂的土窑洞和一些只长着消化器官的光棍们的村里?
黑亮第一回扇了我耳光,警告我别污蔑他们。这个耳光非常响亮,我的嘴角出了血,同时肚子就刀绞一般地疼,在炕上打滚,两天不吃不喝。黑亮就害怕了,又手足无措,给我赔话。他见我两天不吃不喝,以为我吃不下他们的荞面和土豆,就去了镇上给我买了麦面蒸的白馍,而从此后,每隔六七天就买一次,一次一包,保障着我一天能吃到两个。白蒸馍放在一个柳条编织的小圆笼里,用绳子挂在窑里,为了防止老鼠,还在绳子中间系一个木盘,即便老鼠能爬到木盘上也无法翻过木盘到笼里去。他每次买来了白蒸馍,就给我说他家的事,说村里的事:你在这里住久了,就看我顺眼了,也会舍不得这里哩。
黑亮说,他是八年前就没有了娘的,他的娘活着的时候是村里最漂亮的女人,而且性情温顺。他娘之所以漂亮,是因为他娘每天在“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前点香,供上土豆,还把挖来的一棵完整的极花也放上。他娘敬了极花,他娘漂亮,他娘说:我将来的儿媳妇也要漂亮!他娘这话说准了,自从我来了黑家,村里好多人家都开始在镜框里装了极花供在中堂。但他们只供极花,却不知道他娘对未来的儿媳妇用了多大的心思,她做了布鞋,又攒了十斤棉花,打成了包就一直架在窑门脑上。现在炕上的新被褥里边就是那十斤棉花。
他娘去挖极花,在南梢子梁上挖到了一棵极花,天空上正飞过一架飞机,回去的立春带着才弄来的媳妇訾米,訾米说:飞机!飞机!我以前就坐过飞机!他娘也往天上看,脚下一滑滚下了梁,昏迷了三天,死了。
(节选自《极花》)
文本二:
我一直以为我的写作与水墨画有关,以水墨而文学,文学是水墨的。当今的水墨画要呈现今天的文化、社会和审美精神的动向,不能漠然于现实,不能躲开它。和其他艺术一样,也不能否认人和自然、个体和社会、自我和群体之间关系的基本变化。不过水墨画不是一个直接反映这些变化的艺术方式,不是一种社会现象,不能为任何主义或概念服务。中国二十世纪的水墨的弱点在于它是一个社会现象,不是一个艺术现象,或更多是社会现象少是艺术现象。水墨对现代是什么意思?跟其他当代艺术方式比的话,水墨画有什么独特性?水墨的本质是写意,什么是写意?通过艺术的笔触,展现艺术家长期的艺术训练和自我修养凝结而成的个人才气,这是水墨画的本质精髓。写意既不是理性的,又不是非理性的,但它是真实的,不是概念。艺术家对自己、感情、社会、政治、宗教的体验与内心的修养互相纠缠,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成为内在灵魂的载体。西方“自我”是原子化个体的自我,中国文化中的“自我”是人格,是人格理想,这个东西带有群体性和积累性。在西方现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纯粹个体的心理发泄是主要的创作动力,这是现代主义绘画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艺术和装置艺术的主要源泉。而在中国,动力是另一个,就是对人格理想的建构,而且是对积累性的、群体性的人格理想的建构。但它不是只完善自我,而是在这个群体性、积累性的理想过程中建构个体的自我。
(节选自贾平凹《<极花>后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全息体验的方式叙述了一个姑娘被拐卖到偏远山区的遭遇,展示了她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和经历的内心煎熬。
B.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事,便于读者更真切地感知人物的心理,还可以让作者难以抑制的情感借人物之口得以宣泄。
C.小说写高跟鞋,一方面借以揭示胡蝶的心理;另一方面,其作为城里人的象征,被拴吊在井里,也暗喻了城乡的截然对立。
D.小说叙事细腻,如对黑亮“在绳子中间系一个木盘”防鼠的描写,既调整了叙事节奏,又表现了环境的恶劣,极具生活感。
7.文中人物都具有多层面的人格,下列对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蝶是个有点文化而又贪图虚荣的农村姑娘,她为追求美好生活而来到城市,却被拐卖到更为偏远的农村。
B.黑亮愚昧,他花三万五千元从人贩子手中买来胡蝶,关在窑里,却能尽量迁就胡蝶,并没有泯灭仅存的人性。
C.黑亮爹作为同谋和“帮凶”,也有包容的一面,他没有急于让儿子伤害人,只是千方百计地要留住胡蝶的“魂”。
D.黑亮娘漂亮、温顺,被拐卖到黑家后,逆来顺受,把希望寄托在黑亮身上,为未来的儿媳留下了布鞋和棉花。
8.作者在文中不厌其烦地铺陈村里的“讲究”,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者在文本二中认为“写作与水墨画有关”,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他的“水墨画”创作观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题。
文本一:
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文本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既A写B忠C诚D亲E附F于G朕H实I藉J此K人L共M康N时O政P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中两个“而”都是连词,但用法不同,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并列关系。
B.材料三“遣使者四辈敦趣”的“趣”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用法不同。
C.材料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中的“摄”表示代理官职,这说明马周深受重用。
D.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不肖”意思相同,都是指“对父母不孝顺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荀子以“耀蝉”作比,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虽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但并不妨害君主的霸业。
C.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
D.材料三中,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二十多件事情,这些事都合太宗心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
14.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济州过赵叟家宴(节选)
王维
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
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
上客摇芳翰①,中厨②馈野蔬。
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
【注】①芳翰:敬称他人翰墨。翰墨,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②中厨:内厨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三、四两句描写主人的日常生活,富有田园情趣,赵叟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
B.诗歌第六句写赵叟以农家普通菜蔬招待客人,可见主人的真诚质朴,照应了诗题。
C.诗歌最后两句既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D.诗歌巧妙地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体现了王维诗歌手法中“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16.《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本诗开头两句也体现了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 , ”写出物是人非之感,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
(3)请用高中语文所学古诗词为右面图画配诗,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
运动对身心有益,这是毋庸置疑的共识。然而,对于天天伏案工作,低头抬头就是最大活动量的打工人而言,运动的需求虽然迫在眉睫,却很难实现。而且,虽然运动的好处 A ,但也难逃风险。跑步可能带来膝盖的损伤;瑜伽看似舒缓,若动作不当,也可能对腰背造成伤害;至于打球等剧烈运动,更是容易( 甲 )。
还有什么运动比散步更安全、更轻松、更适合“脆皮”打工人的呢?散步可以拉伸和放松肌肉,增加肌肉的柔韧性,减少久坐导致的肌肉疼痛。同时,散步有助于改善姿势,使身体各部分处于更自然、更放松的状态。
英国的研究人员指出,每隔30分钟站起来走动2分钟,能显著促进大脑血流量的恢复,强调了短期但有规律的散步休息对维持大脑健康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当我们以充满活力、步伐雀跃的“开心型”风格走路时,( 乙 );当我们以 B 、步履迟缓的“抑郁型”风格走路时,会记住更多消极、悲伤的词汇。
英国作家杰夫·尼科尔森在《失落的步行艺术》中写道:“我曾告诉自己,我不散步,是因为我沮丧、无力。但是,后来我又有了一个想法。也许我感到沮丧、无力,正是因为我没有散步。”散步,讲究一个不疾不徐,不骄不燥,悠然自得,随心所欲。当我们闲亭信步时,脚步自然而然会变得轻盈而有节奏,既不急于到达目的地,也不留恋过往风景,心境随之变得丛容不迫,每一步都踏出了属于自己的旋律,治愈一切不开心。散步,是“精神布洛芬”。
18.文中第五段用“精神布洛芬”比喻散步对人体的疗愈功能,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读书”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请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选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45年8月15日,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材料二:2025年5月9日,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现身云南麻栗坡民族中学,问学生们需要什么,学生们回答我们自己要努力。华春莹当着埃里克(美国NBC记者)的面骄傲点赞,并向记者诠释“麻栗坡精神”内涵——“国家至上、人民至上、奉献至上”的“老山精神”。
材料三:最近,很多美国网友专程到中国购物,他们说中国货质量好,价格便宜,这一举动被推上了热搜,“中国购”迅速走红。
上述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6届高考启思教育高三暑假线上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
2.A
3.①空气受热上升;②经峡谷形成水汽通道;③西北地区更加干旱
4.①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为适应高寒环境,演化出厚皮毛等性状,体现自然选择通过保留有利变异塑造生物适应性。
②豹亚科从高原扩散至东亚、美洲等地,分化出不同物种;冰期动物借耐寒特征迁移至北极,印证自然选择推动物种因环境差异演化并拓展生存范围。
③高原隆升形成的寒冷环境筛选出适应性生物,生物通过演化反映环境压力,符合自然选择中“环境主导生物进化方向”的观点。
5.①地理格局奠定:大碰撞形成青藏高原及三级阶梯,塑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立体地貌空间。
②自然环境分化:碰撞引发的气候、水系、生物等连锁反应,构建了中国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拓展了生存空间的维度。
③文明孕育基础:三级阶梯的地貌差异与季风气候配合,催生黄河、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西北绿洲等多元文明形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
7.D
8.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既解释了“把高跟鞋拴吊在水井里”的原因,又引出作者借“我”的口吻表达的对这些“讲究”的思考。
②内容上:介绍村里贫穷、封闭的现状。
③主题表现上:隐含对农村落后、衰败的担忧。
9.①直面拐卖人口的丑恶和农村日渐衰落的社会现实,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
②通过细腻的故事讲述,建构自己“平等、富裕、美好”的人格理想。
【①“直面现实”的写实性:如同水墨画不回避现实,文本一直接呈现拐卖人口的丑恶现象(“我是被拐卖来的”)、乡村的贫困封闭(“破破烂烂的土窑洞”“只长着消化器官的光棍们”),以及城乡差距下个体的挣扎,直面社会现实的“肌理”,不粉饰、不回避。②“人格理想的建构”:水墨画追求群体性“人格理想”,文本一通过“我”的反抗(拒绝布鞋、渴望逃离)与对城市文明的向往,暗含作者对“平等、富裕、美好”的人格理想的追求;同时,对乡村“讲究”的客观呈现,也隐含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考,体现“在群体理想中建构个体自我”的创作观。】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DHL【句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写”的宾语为“忠诚”,所以应在“诚”后断开,即在D处断开;“于朕”是作“亲附”的状语,所以应在“朕”后面断开,即在H处断开;“藉”的宾语为“此人”,所以应在“人”后断开,即在L处断开。】
11.D【A.正确。句意: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B.正确。同“促”,催促/同“取”。句意: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虽然取舍不同。D.“都是指‘对父母不孝顺的人’”错误。都是指没有才能的人。】
12.C【“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错误。由原文“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可知,范中行氏灭亡的原因是范中行氏没有尊贤而贱不肖。】
13.(1)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
(2)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
【(1)“害”,毛病;“诚”,确实;“必”,一定。(2)“不己用”,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用己”;“贱”,看不起;“仇”,仇恨。】
14.①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
②对马周推荐的人才,太宗都很满意,这体现出“任而信之”。
【由原文“太宗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可知,唐太宗知道马周世一位有才能得人,就重用他,授予他官职,这体现了管仲“知而用之”的观点。由原文“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可知,唐太宗重用马周之后,对他非常地信任,任用马周推荐的人,想要依靠马周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这体现了管仲“任而信之”的观点。】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那照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摇动树身而已;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好处。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
(节选自《荀子·致士》)
文本二:
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齐桓公说:“好的。”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它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能但是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起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受灭亡,能办得到吗?”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到了京师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说他的得失,马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结果都很符合圣意。唐太宗对此事感到很奇怪,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即刻召见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擅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16.①开头两句用“深巷”“斜晖”“门”“柳”等寻常所见之景,写出赵叟远离尘嚣的静美生活环境;
②“闲”“高”“疏”等平常之语,流露出主人恬淡闲适的人生追求,极富意趣,暗示出其隐者身份;
③于平淡之语中表达出对主人隐居生活的欣赏之情,立意初现。
【首先要提取题干中引用《红楼梦》中对诗歌评价内容的要点,即“第一立意要紧”“词句究竟还是末事”“词句不用修饰”。分析诗歌前两句的时候就要分别扣住立意、词句进行赏析。
先从词句上分析,词句不刻意修饰,只是用白描的手法描摹景物。“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写赵叟每日所见,深巷里的夕阳斜照之情景,深巷里的夕阳斜照,透过高高的、稀疏的柳枝,洒在小巷里,营造出了静美的氛围。语言质朴,不事雕琢。
再从立意上分析,立意情趣高雅。“深”“静”“闭”“疏”这些描写景物状态的词语,让我们联想到赵叟的日常生活,悠闲而舒适,极富田园情趣,流露出主人高洁的品行与美好的生活情趣。
最后总结,本句语言朴实平淡,但营造了幽美的意境,隐含了隐居生活的情趣,立意高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读书是品尝醇厚的佳酿,每一口都蕴含着知识的芳香。【仿写语句首先要分析原句,要注意话题、修辞、句式。原句“散步,是‘精神布洛芬’”以散步为话题,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词为“是”。题干要求以“读书”为本体写一个句子,所以所写句子的话题为“读书”,要求使用暗喻的手法,即比喻词为“是”。此题对句式没有要求。可以将“读书”比喻成“品尝醇厚的佳酿”,能够体会到知识的芬芳,即读书是品尝醇厚的佳酿,每一口都蕴含着知识的芳香。】
19.A显而易见 B无精打采
20.①“燥”改为“躁”;②“亭”改为“庭”;③“丛”改为“从”。
21.甲:因为碰撞而导致身体受伤 乙:会记住更多积极、开心的词汇【甲:前文列举了跑步、瑜伽因为各自运动的特点可能带来的身体损伤,此处承接“打球等剧烈运动”,既要体现其更易受伤的特点,也要体现受伤的原因,如对身体的碰撞,可填“因为碰撞而导致身体受伤”。
乙:后文“抑郁型”走路风格对应“记住更多消极、悲伤的词汇”,此处“开心型”需形成对比,故补写积极情绪相关的记忆内容,可填“会记住更多积极、开心的词汇”。】
22.因为我们散步时,既不急于到达目的地,也不留恋过往风景,心境随之变得从容不迫,所以散步是疗愈我们的药物。【最后一段首先引用了杰夫·尼科尔森关于散步的语句,然后阐明散步的状态以及散步对人精神上的疗愈作用,最后总结“散步,是‘精神布洛芬’”。所以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散步对人精神上的疗愈来说的,可以说是疗愈我们的药物;并且阐明了原因,即我们散步时,既不急于到达目的地,也不留恋过往风景,心境随之变得从容不迫。
题干要求使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来概括,可使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概括。】
四、写作(60分)
例文: 精神的力量:从抗战烽火到时代新篇
八十年前,抗战精神在血与火中淬炼而成;四十年后,麻栗坡精神在边疆山区生根发芽;而今天,“中国购”的热潮让世界重新认识这片土地。三种看似迥异的现象,实则贯穿着同一条精神脉络——中华民族在苦难中锻造的坚韧品格,在奋斗中凝聚的价值追求,在开放中展现的文化自信。这种精神力量,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时代的召唤,更是未来的指引。
抗战精神是民族危亡之际迸发出的集体意志。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四万万同胞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重庆大轰炸中,防空洞里的读书声从未间断;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炮火中坚持著书立说。这些并非虚构的英雄史诗,而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精神闪光。正如历史学家所言,抗战的胜利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精神的胜利,它证明了中华民族在面临存亡绝续的危急关头,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麻栗坡精神则是和平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在云南边陲的麻栗坡,孩子们不要施舍而要自强的回答,道出了中国人最朴素的价值观。这里曾是老山战役的前线,战士们“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誓言犹在耳畔。几十年后,这片土地上的新一代,依然保持着“国家至上、人民至上、奉献至上”的精神追求。从战场到课堂,从保家卫国到建设家乡,形式在变,精神的内核却一脉相承。这种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选择中。
“中国购”的走红,则是当代中国精神面向世界的自然流露。美国网友追捧中国商品,表面看是性价比的胜利,深层看是中国制造背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商户们,可以为了一个纽扣的改进熬夜钻研;深圳华强北的创业者们,能在七十二小时内将创意转化为产品。这种勤奋与智慧的结合,正是中国精神的现代表达。当世界通过商品认识中国,他们触摸到的是一个民族勤劳、创新、务实的精神质地。
从抗战精神到麻栗坡精神,再到“中国购”背后的工匠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在不断丰富发展。这些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流动在民族血脉中的活态基因。它们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崛起从来不只是经济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更是精神的挺立与价值的彰显。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需要继续守护这些精神财富,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