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一讲 小说
题型一 叙述艺术题
核心题型
必备知识 小说的叙述艺术
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讲究叙述的技巧。小说的叙述艺术主要体现在“谁在
讲述”和“怎样讲述”两个方面:“谁在讲述”包括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等要点,“怎
样讲述”包括叙述时间、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腔调、叙述方式、叙述技巧等
要点。
一、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1.小说常见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型 特点 示例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叙述者凌驾于故事之上,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进行评论,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全知视角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传统小说多采用这种视角。 在《红楼梦》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回中,作者就是运用了第三人称,站到全知视角的高度,描写了刘姥姥的感受和所有动作及其他人的反应。
第一 人称 限知 视角 见证人 视角 ①“我”是故事的目击者或参与者(次要人物)。作为见证人的“我”来讲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
②“我”还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为作者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 ③“我”和主要人物之间形成映衬、矛盾、对话关系,可以加强
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祝福》开头和结尾采用
第一人称限知视角,通过
“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增加真实性。
主人公 视角 “我”讲述“我”自己的故事,便于揭示“我”的深层心理,带有强烈的抒彩,也因此具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使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
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
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
写作,“我”是小说的主人
公。
第三人称 限知视角 叙述者虽然以第三人称去观察和叙述,但放弃了第三人称无所不在的自由,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也就是“从这个人物的眼睛看出去的故事”。 《哦,香雪》最后一部分转向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叙述者故意将观察范围限制在
香雪的视野内,她所不知道的不写,使得最后香雪和她的伙伴们的相遇变得意外
惊喜。
知识拓展 小说的叙述者
叙述者是作者安排、选定的“讲故事的人”,与作者不是一回事,他有时是文本中
的某个角色,如《祝福》《百合花》中的“我”;有时以隐蔽形式藏在文本的“外面”,
站在故事之外说故事,相当于作者的“代言人”,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荷花淀》
的叙述者。
视角类型 优点
全知视角 ①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叙述者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全方位展现人物和事件。
②便于叙述者自由地描写人物对话、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限知视角 ①由于只限写某个人物的所见、所思、所感,比全知视角更贴近生活实际,情感更真挚,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人物之间的距离,读者往往会有一种亲切感和代入感。
②由于所知有限,也会留下更多的悬念和空白,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程度。
2.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优点
类型 阐释 表达效果
儿童 视角 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②儿童简单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③儿童的丰富想象和不谙世事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复杂、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
3.几种特殊视角及其表达效果
老人 视角 用饱经沧桑的老人的视角叙事。 ①老人视角叙事多为回忆性质的,所以经常会有一种怀旧情怀;②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对事情会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小说一般会有一种深沉思考意味,包括对自身、民族、国家命运的思考;
③老人历经世事,叙述的故事会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女性 视角 以女性的心理、情感以及眼光观察
生活,讲述故事。 ①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来叙述,情感更加细腻,容易发现常人不注意的“细小”“平凡”的生活现象,引人入胜;
②以其母性情感笔触来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动物 视角 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将动物拟人化。 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②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
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动物视角更客观冷静真实,以动物视角来观照人类生活,可以见到人类生活中
的种种问题。
人称转换的作用 ①从“你”到“我”式: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②从“我”到“你(他)”式: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③人称交叉式:使用第
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
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多个叙述视角 交织转换的 作用 ①可以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更富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
②强化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增强了故事的丰富性,使主题意蕴更丰厚深刻。
4.人称与视角转换的作用
二、叙述时间、叙述顺序与叙述节奏
1.叙述时间
小说的叙述,本身就是在一个时间过程中完成的,这使得小说存在一个“叙述时
间”(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呈现给读者的文本秩序)。而在小说所叙述的故
事中又存在一个“故事时间”(被叙述的故事本身原有的时间,即自然时间)。一般来
说,作者可以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即按照“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相一致的
原则来讲述故事;也可以打乱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事件安排在一个新的、人为设置
的时间次序中来讲述。很多小说家,为了凸显故事所蕴含的某种特殊的含意,或者为了
取得某种特殊的叙事效果,常常采用后一种方式。
2.叙述顺序
类别 释义 作用
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小说中,作者对故事时间的不同处理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叙述顺序,主要有以下五种: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2)叙述的过程中宕开一笔,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曲折有致,能增加阅读趣味。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拓展作品容量。
易混辨析 插叙和补叙的区别
①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不是情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删去它虽然会
影响和削弱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补叙是情节构成的一个有机
部分,删去它会直接影响情节本身的完整性。
②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3.叙述节奏
事情的进展有快慢,故事的叙述也有快慢。在小说中,我们会发现有用几笔就写完
十几年生活的片段,也有用几百页来描写一天生活的场景。故事时间长、叙述时间短,
则叙述节奏快;反之,则叙述节奏慢。
加速:次要情节或无关紧要之处,一笔带过或省略。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
叙述手法。加快叙述节奏的方法有概括叙述、省略叙述、利用对话、利用书信等。
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多用描
写手法。延缓叙述节奏的方法有铺张叙述(情节延迟摇摆)、增加描写、增加抒情、增
加议论等。
按照处理情节的方式,叙述节奏可分为五种形式:场景、概要、省略、延缓、停顿。
形式 释义 示例
场景 又叫“等述”,即叙述时间约等于故
事时间,是对故事实况的叙述。 《祝福》中“我”与祥林嫂关于
“魂灵”的对话场景。
概要 又叫“概述”,即叙述时间小于故事
时间,是简短精练地叙述故事。小说
中对故事背景、人物的基本信息的
交代常采用这种叙述形式。 《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身世以及她
初到鲁镇时做工勤快的叙写。
省略 指与故事时间相比较,叙述时间为零,
即在叙述中省略实际存在的事件,以
此来快速推进情节或者留下空白以
增加想象空间。 《孔乙己》只写了孔乙己几次到店
里喝酒的情形,其他的事情都没有
说。
延缓 又叫“扩述”,即叙述时间大于故事
时间,是指在叙述时对人物、事件、
环境、背景的描写极力延长。 《孔乙己》中讲述孔乙己坐着蒲
包、用手走到店里并走出去的片
段。
停顿 又叫“静述”,即叙述时间无限大于
故事时间,是指在叙述时使故事情节
处于静止状态,文本中出现对其他事
物的叙述或者评论。 《故乡》中对宗族祭祀的介绍。
三、叙述腔调、叙述方式与叙述技巧
1.叙述腔调
叙述腔调是叙述者流露出的感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
以“讲述”为主的小说,叙述者直接在作品中现身,主观地将故事讲述出来,并对作
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和判断,告诉读者怎样看待人物,怎样评价事件,叙述腔调较
为明显,小说中夹杂着叙述者的主观情感与判断。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以“显示”为主的小说,叙述者隐藏在故事背后,不在作品中露面,只是将故事给读
者客观地显示出来,不流露任何情感态度,是非曲直交由读者去判断,叙述腔调不太明
显。如《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让圣地亚哥自己“显示”,对他的表现不作判断,表现得
叙述方式 释义 作用
对话式 在作品人物之间的对话中叙述事件、展开情节、交代环境和刻画人物性格。对话的内容可以是对话人亲身经历的叙述和心理感受的自白,也可以是对别人的生活见闻的转述;可以是两人对话,也可以是一人自白或多人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①以对话为主体,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②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使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③语言简洁凝练,便于在叙述中留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④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相对客观、冷静。为凸显“显示”的效果,运用较多的是对话和心理再现方式,它通常
出现在对话体和意识流小说中。
2.叙述方式
独白式 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历史 (往事、 回忆) 与现实 交织 运用插叙,将过去的内容和
当下的现实内容交织在一
起。两个时空一主一辅,形
成对接或穿插。 ①营造了历史氛围,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读起来更加
沉凝有力;
②历史内容与现实叙述相呼应,结构灵活,层
次分明,使文章情节完整、内容丰富;
③从历史与现实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刻画,使人物更为立体可感;
④在变换的时光中表达不变的主旨,多层次地表现中心
思想;
⑤补足背景,使读者易于理解文章的情节内容。
梦境(想 象、幻 觉)与现 实交织 “梦境(想象、幻觉)”为
虚,“现实”为实;两者形成
对接或穿插。 ①使语言富有文采,优美动人;
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富有变化,生动活泼;
③主题思想含蓄,意蕴深长;
④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⑤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
场景集中 与转换 场景集中就是指故事情节
集中在一个场景发生;场景
转换就是空间场面的转换。 场景集中可使故事结构紧凑;场景是小说的环境的一种,可紧扣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叙述与写 景结合 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放慢叙述节奏,使小说具有一种诗意美,突出主题。
穿插新闻报 道、地方志、 谈话等 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与主旨有关的新闻报道、地方志、谈话等内容。 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反复 即作品中多次出现相同的或类似的内容,包括事件的重复(反复出现相似的事件)和话语、细节的重复(反复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话语、细节)。 其作用需要根据反复的内容具体分析,或突出人物形象,或突出某种氛围,或突出某种情感。
考查类型 题例
定向考查型 (2024新课标Ⅱ)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 请简要分析。
(2024九省高考适应性考试)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1新高考Ⅰ)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2018全国Ⅰ)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综合考查型 (2019浙江)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2014全国Ⅰ)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3.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详见题型二情节题)
题型解读
1.“三角度”分析叙述视角(人称)的作用:
①视角人物本身的特点(身份、性别、年龄等)带来的叙述效果。
②视角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故事的旁观者/参与者、中心人物/次要人物)所起的作用或带来的叙述效果。
③视角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对小说各要素(人物、情节、主题、环境、读者感受)的作用。
2.分析叙述效果五角度: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环境、主题、读者感受。
解题路径
第一步,准确判断叙述特征。先看叙述人称、视角,弄清小说是借谁之口在讲述故事;再看叙述方式、技巧等,弄清是怎样讲述故事的。
第二步,说出其具体表达效果。一要结合每一种叙述手法的自身效果。二要结合文本内容,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和读者感受等方面具体展开分析。答题时注意运用专业术语,如悬念迭起、激发阅读兴趣、增加可读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