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题型一 结构构思题
类型一 行文思路题
必备知识 常见的三类散文的行文思路
类型 行文思路
写人记事散文 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
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写景状物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
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
议论,升华主旨
议论说理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对类似事情作相近或
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
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第二讲 散文
考查类型 题例
明考型 (梳理文章整体或局部的行文思路) (2020全国Ⅲ)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
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暗考型 (梳理人物心理/思想情感变化过程) (2021北京)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
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
(2016北京)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题型解读
明考型 (1)划分层次法。总结归纳每一段的段意,分析段落之间
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进而厘清文章的思路。
(2)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围绕线索,分步骤、
分阶段地厘清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
(3)抓关键词句法。如中心句、首括句、结尾句,在结构
上起过渡作用的词句、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
这些词句把握文章的思路。
解题路径
暗考型 心理词(情感词)组合法。优先从文本中直接圈画出表现作者心理活动或情感状况的词语;若无这类词语,可根据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或者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心理)分析、概括作者的心理活动或情感状况;最后,厘清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再对以上圈画或者概括的词语进行归类合并。
类型 阐释
时间线索 时间的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的经历等,如《雨的四季》。
空间线索 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等,如《荷塘月色》。
事物(物象)线索 赋予事物(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事物(物象)行文,如《猫》。
人物线索 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行文,如《藤野先生》。
情感心理线索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行文,如《记念刘和珍君》。
事件线索 以某个事件为中心行文,如《秋天的怀念》。
必备知识 散文常见线索类型
类型二 行文线索题
题例 命题特点
(2025安徽合肥一模)本文用“火车”串联起一段段有关
成长的故事,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以“火车”为中心
谋篇布局的。 (2020新高考Ⅰ)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
分别加以简析。 对散文线索的考查,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阐释线索,即分
析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线索来组织材
料、串联全文的;二是分析线索的作用。答题时要注意
区分:题目是要求阐释线索,还是要求分析其作用,还是两
者兼有。
题型解读
题材猜“线” 写景散文多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该
物或对该物的理解、情感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人物之
间的交往为线索,叙事散文多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抒情或
议论散文多以情或理(认识)为线索。
标题判“线” 有的标题即线索,如以景、物为题的散文。
时空缀“线” 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
语连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以物求“线” 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
贯穿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
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解题路径
1.“五法”识线索
以情导“线” 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情感
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
在联系,厘清情感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2.分析线索作用“两角度”
(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另外,还要注意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事物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
诗意;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解题路径 赏析构思特点“三注意”
1.善抓关系
类型三 构思特点题
题型解读 构思特点就是谋篇布局的特点,包括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组织上的特色,
涉及文章的方方面面,前面所讲的“行文思路”“行文线索”仅仅是赏析构思特点中
的两个思考角度。
把握局部与 整体的关系 概括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分析其对组织材料、抒发情
感、表现主旨等有哪些作用。
注意上下文 的关系 如上文与下文存在主次、实虚、正反、总分、抑扬、
点面的关系。
线索角度 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
结构技巧 如善用抑扬、巧设伏笔、虚实相映等。散文阅读的关
键点不在于记叙、描写的客体(实体),而在于记叙、描
写中所体现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体)。其文体思
维一般是先实写后虚写。
段落特点 分析开头段是开门见山还是由虚入笔、逆向起笔,中间
段有无衬托对比、虚实相映,结尾段是总结全文、卒章
显志还是以景作结,等等。
2.多角度分析
选材组材 (1)选材方面
思考材料有何独特性以及选材的不同角度及作用。如以小见大,选取日常生活小事或选择普通个体;穿插其他材料,以及引用古诗文或神话传说等;选材具有时代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等。
(2)组材方面
①材料顺序的角度: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的变化过程,或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
②材料详略的角度:详略得当,主要内容详写,浓墨重彩地渲染;次要内容略写,一笔带过。
③整体结构方面:看是否用总分或分总或并列等结构方式组织材料。
文章自身 鲜明的结 构特点 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
忆交织等。
3.分析效果
(1)结构方面。如形散神聚、结构谨严、曲折有致、大开大合、新颖别致等。
(2)内容方面。一是在表现景、物、人、事上的作用,如更形象,更深入,更有表现力;二
是在表达主旨上的作用,如凸显主旨,揭示或深化主旨,丰富主旨意蕴,等等。
(3)读者感受方面。如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或引发读者的思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