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6.清单六 高中教材古诗文文化常识(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6.清单六 高中教材古诗文文化常识(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5:1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清单六 高中教材古诗文文化常识
名号称谓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短歌行》)
【青矜】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衿,青色交领的服装,古代学子的常服,即学子之
服,后因此称读书人为“青衿”,明清科举时代专指秀才。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
【巫医】“巫”指以占卜、祝祷等术为人祈福、去灾的人,也用药物等给人治病。
“医”指以治病为职业的人。古代巫和医不分。
【乐师】指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3.《庖丁解牛》
【庖丁】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古代对一些
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名前面加一个表示职业的字,如“庖丁”“师襄”。
4.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秦师》)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用以尊称对方。
5.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执事】办事的官员。称呼对方时,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恭敬,可译为
“您”。
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季父】指叔父,多指父亲兄弟中年纪最小者。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
最小的称为季。
7.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
【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8.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谏逐客书》)
【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9.妃嫔媵嫱,王子皇孙(《阿房宫赋》)
【妃嫔媵嫱】“妃”指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和“嫱”都是古代宫廷中
的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是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
(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此处指六国王侯的宫妃。
10.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还用作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
的通称;也用于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
11.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孔雀东南飞(并序)》]
【卿】古代表示亲热的称呼。这里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也可用作君对臣、长辈对
晚辈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如:“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
1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
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13.为降虏于蛮夷(《苏武传》)
【蛮夷】古代指边远地区的民族。蛮,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夷,指我国东方的少数
民族。狄,对居住在北方的部族的泛称。羌,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之一。
14.思厥先祖父(《六国论》)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如先人、先祖。表示去世的词语有:“长逝”,称年高有
德的人之死;“百年”,称年高的长辈之死;“登仙”,旧时称老年人之死;“作古”,旧时
称年长者之死。
15.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先大母】指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
的人,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祖父)、大母(祖母)。
16.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
【先妣】指去世的母亲。
官职科举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其他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还有谪、贬、放等。
【司马】古代官职名称。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汉武帝时,罢太
尉,设大司马。到唐朝时,为军事主官的僚属,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
明、清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2.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并序)》]
【青衫】青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的情感。
3.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小相】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小相为公西华的谦辞。
4.谨庠序之教(《齐桓晋文之事》)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殷代称序,周代称庠。到汉代,最高一级学校叫
“太学”,后来改为“国子学”“国子寺”或“国子监”。
5.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
【侯、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和第三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
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
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6.楚左尹项伯者(《鸿门宴》)
【左尹】楚国官名,令尹的辅佐。令尹是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令尹
的助手分为左尹和右尹,左尹地位略高。
7.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答司马谏议书》)
【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后泛指官吏。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六国论》)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君主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
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9.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主要职责是参政议政、发布号令、应对外交。
10.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屈原列传》)
【大夫】古代官名。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为一般任职者之称。
11.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
【斥候】古代的侦察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一个重要的兵种。
12.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丞相】官名,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丞相之名起源于战国时期,为百官之
长。秦以后各朝,时废时设,后为明太祖所废。
13.归去凤池夸(《望海潮》)
【凤池】凤凰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此处代指朝廷。
14.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察、举】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即察举制。主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以官职。
【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1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洗马】官名,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宗法礼俗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宗庙之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
事。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
见天子。
【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端和章甫在这里都用作动词,
分别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的意思。
2.冠者五六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一般十五岁行笄
礼(女孩成年礼)。
3.将以衅钟(《齐桓晋文之事》)
【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4.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
度,不过分捕杀。
6.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兼爱》)
【国、家】在古代,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
记·王制》中有“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古代天子的宗庙。
8.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卫风·氓》)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9.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并序)》]
【结发】成婚。古代婚礼,成婚之夕,男女共髻束发。结发夫妻泛指第一次结婚的夫
妻。
10.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并序)》]
【伏惟】古时晚辈对长辈或下对上说话时表示恭敬的用语。
11.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情表》)
【皇天后土】天地。皇天,古代指天。后土,古代指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
万物。
1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代指成童。
13.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归】指女子出嫁。女子出嫁还可称“适”,如:“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
雀东南飞(并序)》]
14.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
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
15.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
戏,以祓除不祥。
1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期功】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
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天文历法
1.元嘉草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由汉武帝首创,“建元”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帝王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用新的
年号,叫作“改元”。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壬戌】是干支之一,可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赤壁赋》中指宋神宗元
丰五年(1082)。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
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
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称为“六十甲子”,古人以此作为年、
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既望】属于月相纪日法。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
相的特称来纪日。通常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月中叫“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叫“既望”。
3.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斗牛】斗宿和牛宿,为星宿名。星宿是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者多颗
恒星。古人将二十八星宿划为四大星野,并将其与青龙(苍龙)、朱雀、白虎、玄武相
配,称为四象(即东、南、西、北四方的守护神)。
4.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五鼓】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亦指
第五更的时候,《登泰山记》中即是此意。
5.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东曦】初升的太阳。曦,代指太阳。驾,指太阳乘车出来。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太阳乘
着六条龙拉的车子在天空中驰骋。
6.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并序)》]
【初阳】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古谓冬至一阳始生,因以冬至到立春以前的
一段时间为初阳。
7.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古代每月十九日,
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
8.有三秋桂子(《望海潮》)
【三秋】古时人们将农历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
秋”,代指秋季。“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此处指农历九月。
地理刑法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短歌行》)
【陌、阡】“陌”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2.海客谈瀛洲(《梦游天姥吟留别》)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3.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
【阳、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汉
阳”“河阳”“汉阴”“华阴”“江阴”“淮阴”等。
4.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此处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本句中的“河北”“河南”即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6.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谏逐客书》)
【三川之地】指黄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
7.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阿房宫赋》)
【九土】九州。我国古代将天下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九州”。《尚书·禹贡》记
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九
州”用作中国的代称。
8.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指离中原
极远的地方。犹指“天下”。
9.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六合】天地四方。
10.南取百越之地(《过秦论》)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
“百粤”。
1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过秦论》)
【敲扑】古代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