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1.题型一 断句题(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1.题型一 断句题(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5:1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题型一 断句题
必备知识 文言文断句“六标志”
1.名词和代词(主语、宾语)
文言文中,名词和代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主语前或宾语后,往往要进行断
句。所以我们断句时,可先找出其中的名词和代词,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
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核心题型
词性 类别/例词
名词 人名、地名、事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愚
【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卿
【第三人称】之、其、彼(可代人、代事、代物)、厥
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
【远指代词】彼、夫、其
【无定指代词】或、某、莫、靡、无
疑问代词 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盍
特别提醒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可能只提名不提姓
了。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后面的如“肃径迎之”“肃宣
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2.动词和形容词
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
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主语、状语,谓语后的宾语、补
语,断定语句的停顿点。如果句子中出现多个动词,要先弄清动词间关系,以下情况一般
不能断开:
(1)两个动词之间有“而”“以”等连词联结,构成顺承、修饰、目的或并列关系:如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中,“撞”和“破”两个动词由“而”联结,构成顺承
关系;“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许”和“负”两个动词由“以”
联结,构成目的关系。
(2)兼语结构:如“公使阳处父追之”(《左传》)中,兼语“阳处父”既作动词“使”的
宾语,又作后面“追”的主语,这种情况下,前后的两个动词之间不能断开。
(3)连动结构:如“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中,“开”与“延(迎击)”是两个连续
的动作,中间不可断开。
3.虚词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固定的位置和作用,因而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
类别 常见例词 断句技巧
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唯、今、凡、且(夫)、维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时间词 顷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有的其后也会断开,如顷之、未几等
句末 语气词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其后一般断开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乎 感叹句末尾 哉、斯 复句 关联词 虽、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
则、或、况、于是 其前一般断开
复音 虚词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足
以、何以 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
点断
其他 虚词 以、于、为、而、及 一般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
不能断开(“为”放在疑问
句末尾时,其后要断开)
特别提醒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其后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时,其后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
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
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
开。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其前后不能
断开。如:“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赤壁赋》)
4.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对话标志词来判断人物的对
话,从而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给出人名,之后就可以只用“曰”等
对话标志词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明辨句
读。
特别提醒 慎重判断对话标志词
  ①“曰”表“叫作”的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如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
人曰王叔远。”
②“云”有两种情况需要慎重判断。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儒效》:“云
能,则必为乱。”二是表“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袁术传》:“虽云匹夫,霸王
可也。”这两种情况下,“云”后面不能断开。
③“言”表示“谈论”“告诉”的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例如《子路、曾皙、冉
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5.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根据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等和固定句式可进行断句。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
式详见《知识清单》。
6.对偶、排比等修辞
古人写文章讲究语言工整,因此多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
匀称,富有节奏感。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凭借句子的对称、节奏等进行断句。
解题路径 文言断句题答题“三步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