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5:3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2
林为民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问题激疑
中国梦,劳动美。正是劳动,让我们今天得以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纵观国际格局,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素质。
——人民日报社论《光荣属于每一个劳动者》
目标引领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人物通讯,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张秉贵的典型事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理解人物精神的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感受张秉贵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传承张秉贵 “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 的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执着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细节描写,深入分析张秉贵的优秀品质,理解 “一团火” 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学会运用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提升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
第一部分
自主探究
走近作者
林为民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是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的共产党员林正亨之子,他18岁就进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作,直至退休,是一位知名的资深记者。
  谈起父亲的过往,林为民感慨地说:“父亲作出的人生选择,作为孩子,我们完全理解,因为那是我们林家世代相传的家风——家国同构,国比家大!”
创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实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翻身”,获得了主人翁和当家做主的地位,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感恩和报效国家的劳动热情。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党和政府坚持沿用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模运动。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抓准”的张秉贵作为商业系统的先进代表,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劳动者恢复生产林为民将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事迹加以整理,写成了一篇新闻作品—《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刊载在1977年12月24日的《北京日报》上,供全国人民学习。
燕京八景,作为北京的八张名片,各具特色,闻名天下。他,作为北京的一个普通售货员,却被称赞为“燕京第九景”,他的售货表演,引无数顾客前来观赏。他,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走近人物通讯主角——张秉贵
初读感知
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
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
2009——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燕京第九景——张秉贵
初读感知
张秉贵的独特影响力
销冠
偶像
劳动楷模
北京百货大楼广场前,一个张秉贵半身铜像落成,刻着陈云题写的题词:“一团火”精神耀神州。
北京王府井集团把每年的9月18日设为张秉贵月,号召所有人都学习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
2009年,国家评选出了“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张秉贵就是其中一位。
整体感知
字音
嗬(hē) 嘱咐(zhǔ) 亲昵(nì) 凌辱(líng)
词义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心神不定:指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不安: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心烦意乱,十分担心忧虑的样子。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字音字形
解题入文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一标题意蕴丰富,含意深刻。表层意思是说张秉贵业务熟练,服务热情似火,市民被他的真诚和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的行为所感动;内在含意是歌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先锋人物们火一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的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担当和付出的精神。
解题入文
“心有一团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张秉贵接待顾客时有饱满的工作热情;
“温暖众人心”指顾客满意且以真心回馈张秉贵。这一标题句式整齐,揭示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有何好处?
文 章 引 入
1929年,11岁的张秉贵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收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为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而被破格录取。从1955年开始,在他三十多年平凡的售货实践中,他胸怀“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职业信念,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30多年来,张秉贵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段):细心体贴地对待顾客。
第二部分(7-13段):耐心地对待生气的顾客。
第三部分(14-16段):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第四部分(17段):不断提高自己服务水平的匠心精神。
第五部分(18-20段)赢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整体感知
了解人物通讯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一般来说,人物通讯是指反映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这里的新闻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类人。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主体,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
1.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干出不平凡的事,那么张秉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合作探究
用糖哄哭闹的小孩
概括文中张秉贵的事迹并分析其精神品质。
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
体贴入微、急人所急
接待并开解不讲道理的女顾客
热情大度、主动耐心
女儿生病,他仍以笑容迎接顾客
隐忍克制、爱岗敬业
照顾买得多的顾客遭质问后受到触动
自我反省、不断成长
忆往昔,想而今,感慨不已
懂得感恩、乐于奉献
业余时间参观糖果厂,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主动求知、严于律己
在吃宵夜的特殊待遇下受到启发
善于剖析、觉悟很高
总而言之,张秉贵是一个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乐于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售货员。
概括文中张秉贵的事迹并分析其精神品质。
镜头探究
小组讨论:
本文第一部分详细叙述了张秉贵对待不同顾客的四件事,富有现场感,如同四个特写镜头,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这四个镜头的顺序是否可以打乱?说明你的理由。
2、镜头之间是如何巧妙转换的?这样写有何妙处?
典型事例 精神品质
帮助抱小孩的顾客
帮助赶火车的顾客
服务带着怒气的顾客
克制私人情绪服务顾客
层层递进
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呈现,而是以突出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作为组织线索,四个事例看似无序,但实际上层层递进,展现了张秉贵的精神品质。
2.这四个镜头的顺序是否可以打乱?说明你的理由。
体贴周到
体贴周到
耐心热情
爱岗敬业
镜头探究
转换1:人们常用体贴入微来形容张秉贵的服务态度。
转换2:有人问,难道张秉贵从来没遇到过不讲理的个别顾客?张秉贵说:“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遇到个别顾客冷,决不能以冷对冷,而要以热对冷,变冷为热。
转换3:张秉贵服务态度这样好,有人问他:“难道你自己就没有过不顺心的事吗?”张秉贵回答:“一个人哪能事事如意?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放军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
2.这四个镜头之间是如何巧妙转换的呢?这样写有何妙处?
转换语穿插了群众对张秉贵的评价和张秉贵自己的回答,正侧结合,既自然过渡,又点出人物精神,凸显了作品主题。
镜头探究
细节探究
3.本文主要抓住张秉贵的那几个方面来写?为什么选取这几个方面来写?
工作上——练就“一抓准”的过硬本领;
态度上——为人真诚,看他的工作成了许多人的享受;
思想上——心中有一团火,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因为人物通讯要求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件来报道,而本文选取的这几个方面都是张秉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典型体现,同时可以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他。
4.如何理解张秉贵说的话:一个人哪能事事如意?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放军的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
采用类比的修辞方法,非常形象地说明在岗位上应该精神抖擞,始终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售货员,全神贯注地为人民服务。后文也讲到当自己的女儿有病时,送进医院,也不忘记上班,而且做到了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
细节探究
3.文章开头的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以诗歌结尾,有何作用
开头的场面描写作用:文章开头的场面描写交代了新闻发生的时间,新闻人物的工作地点,顾客的言行举止,为新闻人物张秉贵的出场做了铺垫;文章开头的场面描写主要呈现了主人公张秉贵在工作过程中的真实面貌,表现出张秉贵工作热情、爱岗敬业的特点。
以诗歌结尾的作用:①直抒胸臆,升华文章主题,既赞扬了张秉贵,也表现了全国群众积极学习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热情;
②诗歌结尾,侧面烘托,突出主题,让人久久回味,意蕴丰富,韵味悠长。
③号召各行各业人们积极学习劳模精神,争当劳模。
细节探究
4.他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联系全文内容,概括一下“一团火”的含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
细节探究
5.时代在不断进步,商品和服务方式也在更新,“一团火”式的服务态度是不是不需要了?
虽然时代在不断进步,商品和服务方式也在更新,但那份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精神,应该一直传承至今,张秉贵式“一团火”精神从未熄灭,如今愈发明亮。这份精神的背后,是张秉贵也是我们对党和人民深深的热爱,是对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期盼。
细节探究
第三部分
精讲点拨
整体感知
1.张秉贵工作态度能给我们哪些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
(1)一个平凡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一步步完善着自己的工作技能与服务方式。满足每一位顾客。他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虽然他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他真诚服务的工作精神却永远的激励着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2)他珍惜自己的工作,以自己的工作为自豪,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每天重复的也都是同样的工作。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而感觉工作是枯燥的。我们应该从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中发现工作的乐趣,为服务对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张秉贵在工作中的热情与服务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跟随前人的脚步。在自己的工作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之路。对自己的工作积极进取、态度认真、踏实肯干,在工作上体现自己的价值。
写法探究
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②线索明确,层次清晰。“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③倒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④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和对比、烘托等侧面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的立体和真实。
②_________________
体贴入微,热情
受尽压迫和凌辱
表现
原因
赢得了⑦____________
广大顾客
各地群众
刻苦钻研商品知识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经历
解放前
解放后
翻身谢党恩
一件事让他触动
一件事让他受到教育
①________________
不因私事让顾客不顺心
对抱孩子的顾客
对赶火车的顾客
对气呼呼的顾客
……
③___________________
受国民党兵痞欺负
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
学习糖果的营养知识
了解人们吃糖的习惯与各种糖果的味道
爱戴和尊敬
反响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总 结
文章记叙了全国劳动模范、售货员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刻苦钻研业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赞扬了他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服务态度,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我们以后可能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但不管干什么,张秉贵这种服务群众的意识、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都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四部分
知识拓展
引 入
假如我是一束光,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光芒
  假如我是一阵风,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清凉
  假如我是一朵花,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芬芳
  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要给别人送来一片阴凉
  假如我是一首歌,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悠扬
结 束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