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4.3“探界者”钟扬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4.3“探界者”钟扬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5:3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探界者”钟扬
援藏16年,在西藏行走50万公里,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
叶雨婷
问题激疑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
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说这句话的人已经长眠于地下,但他采集的种子却在孕育着崭新的生命。
1、了解时代楷模钟扬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成就, 根据小标题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精神品质。
3、体会钟扬在科学上的探索精神以及在工作上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所表现出的崇高美。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拟写一句话新闻。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体会选材特点和细节描写的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钟扬的优秀事迹,感受他们的人生情怀,认识劳动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目标引领
Part
01
自主探究
人物链接
钟扬,于1964年5月出生在湖南邵阳,后于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生前担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同时身兼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之职。作为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他不仅荣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称号,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获得者。钟扬教授长期致力于植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与教学,其成果斐然,为学术界贡献了众多重要发现。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前往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年仅53岁便英年早逝。他的离世,不仅令学术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袖,更让无数人深感痛惜。
作者介绍
叶雨婷
中国青年报社教育科学部记者,2008年被保送上大学。代表作《“探界者”钟扬》选入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
2018年1月赴上海、成都、拉萨等地进行实地采访,历时两月, 克服高原反应,深入挖掘了钟扬老师的家人、朋友、同事及学生的故事,写出《“探界者”钟扬》这篇报道。
写作背景
在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你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钟扬颁奖辞
写作背景
在采访前期,叶雨婷与部门主任堵力老师进行了周密的策划沟通。她发现钟扬教授是一个多面人物,既有少年天才的聪慧,又有种子达人的执着,科学队长的严谨以及接盘导师的温情。在历时一周的实地采访中,叶雨婷走访了钟扬的家和多个工作地点,与60多位相关人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收集了大量文字材料。她精心挑选出这些“小故事”,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立体的钟扬。
叶雨婷表示:“这种写作方式虽然不同于一般的典型报道,但却是中国青年报一贯坚持的新闻理念。我们致力于呈现新闻事实,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以期做出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报道。”
《“探界者”钟扬》刊发于2018年3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讲述了“探界者”、复旦大学已故教授钟扬的生平。
拟南芥( ) 调侃( ) 戛然而止( ) 毛坯房( )
屋脊( ) 悲怆( ) 撰写( ) 跌宕起伏( )
字词积累
jiè
kǎn
jiá


chuàng
zhuàn
dàng
戛然而止
鼎鼎大名
雷厉风行
跌宕起伏
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悲怆
意为“悲伤凄惨”。怆,伤也 。
奇葩
原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比喻某人(或某事物)不落世俗,个性十足。
戛:象声词。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形容名气很大。
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探学习工作之界——追梦者
探植物学之界——植物学家
探科普之界——科普达人
探教书育人之界——教育专家
探生命之界——援藏干部
充分体现了钟扬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题目解读
这篇新闻通讯是怎样搜集材料、组织材料、逐步展开的?请认真思考,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新知讲解
特点描述 课文标题 《“探界者”— 钟扬》
切入点
层次逻辑 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经典议论语句
材料来源
出自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的特点
钟扬的多重身份集中呈现
钟扬顺利的求学和仕途经历
钟扬在收集种子、坚持科普、“接盘”研究生等诸多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
钟扬的牺牲以及对他生命意义的理解
“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天……”“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
事实追述,文献资料,实物(小纸条),访谈接触过被报道者的人(卢老师的话)
Part
02
合作解疑
探究文本
1.文章第一段为什么从拟南芥写起,这对写钟扬有什么作用?
①从拟南芥写起能够揭示文章主人公钟扬的身份——植物学家,因为全世界有众多的植物学家都在研究它。
②从拟南芥写起,把钟扬与西藏、复旦联系在一起,从而揭示了他的其他身份——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也为下文写钟扬在西藏采集种子等事件做了铺垫。
③从拟南芥写起,有助于揭示人物品格。因为植物学家很少涉足西藏,而钟扬却凭执着的品格在西藏发现了拟南芥。
拟南芥
拟南芥,又名鼠耳芥,阿拉伯芥。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十字花科植物,拟南芥基因组大约为12500万碱基对和5对染色体。
拟南芥早先也就是一种无声无息、名不见经传的小草。但近一百年来,随着生物学和经典遗传学的蓬勃发展,科学家们逐渐注意到它的研究价值。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希望在植物中找到一种繁殖快、易于在实验室培养、适于遗传操作的实验材料,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植物遗传学研究的长期落后状况。拟南芥植株较小、生长周期短、结实多、易于转换。这些特点使得拟南芥适合进行多种实验研究。
自作主张参加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考试并被录取;
在大学及在工作岗位上广泛涉猎多专业的学习;
在感情婚姻问题上善于主导,颇有主见;
从武汉植物研究所放弃副局级待遇去做了一名大学教师。
2.在“英雄”少年 这部分内容里,作者介绍了钟扬的哪些故事?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钟扬?
在多领域多学科均有扎实的基础,志趣广泛,“不安分”,有主见。
“英雄少年”
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贬词褒用,点明他不安于现
状,勇于开拓进取,也照应作者给予他的“探索者”的评价。
⑵对母亲、妻子的回忆的描写的作用:从侧面烘托钟扬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特点。
⑶穿插钟扬与妻子的婚事的描写的作用:使人物形象真实的立在读者面前,也突出了人物的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又照应上文“不安分的人生”。
3.在“英雄”少年这一部分中,为什么要叙述钟扬开结婚证明的事?结婚是成人的行为,是否与“少年”二字不符?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叙写了钟扬的生活事例,为人物形象增添了生活气息,塑造更全面、立体。
②采用对话的方式描写,使文本语言更亲切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③用具体事例表现出了钟扬“外向热情”、雷厉风行的性格特征。
④“少年”的特点是自信坚定、坦率纯真、敢作敢当,钟扬独自开结婚证明一事表现出了他的这种“少年”气质,体现了他在生活中上的单纯、积极、热情、直率。
好处:文本中除了写他的婚事之外,还写了其他事例,如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毛坯房等等,都是在用事实说话,使表达更理性,更具有客观性。
种子达人
(1)对生活品质的“不讲究”与对工作的“不将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2)“作为一个植物学家……”一段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他的工作热情,又展示出他性格的幽默风趣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惊险和惊喜并存”:惊险,指工作环境,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惊喜,指工作有收获,能采集到珍贵的种子样本。
(4)采集到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他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而不畏艰辛、不懈努力。
4. 在 种子达人 这部分内容里,作者介绍了钟扬的哪些故事?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钟扬?
科学队长
⑴一开头直接引用钟扬的语言“生命诞生以来……”,表现了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而且语言与他的身份相符合,科学而严谨。
(2)“作为一个植物学家……”一段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他的工作热情,又展示出他性格的幽默风趣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⑶跟上海科技馆合作,有很多身份,都体现出对科普工作的火一样的热情,突出他对科普事业的热爱。
⑷从上海实验学校一位学生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钟扬在科普工作中什么都干,什么都做得令人肃然起敬,并归结到钟扬的育人上,从侧面突出他的工作上的热情和才华以及对人的影响。
5. 在 科学队长 这部分内容里,作者介绍了钟扬的哪些故事?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钟扬?
“ 接盘” 导师
⑴负责接收“转导师学生”,表明他的质朴、仁爱、责任心和担当精神。
⑵引用钟扬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就像我们……”,把培养学生比喻为采集种子,表现对教育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
⑶博士生的回忆,表明钟扬对学生的关爱,不怕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⑷钟扬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而且“各显神通”,再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学生的成功烘托钟扬教育的成功。
6. 在 “ 接盘” 导师 这部分内容里,作者介绍了钟扬的哪些故事?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钟扬?
生命延续
⑴线虫的实验证明,改变基因是可以控制生命的长短的,但代价是丧失生育能力。钟扬的回答表明,如果要放弃工作来实现长寿,那对他来说,这样的长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由此引出钟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⑵“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用钟扬自己的话进一步阐述了他眼中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自我。
⑶西藏大学老师展示的钟扬2017年6月24日的工作安排,表现了钟扬对待工作的“时不我待”的拼命精神。
⑷钟扬的愿望很多,他感觉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在他心目中,工作、愿望比生命更重要。
⑸结尾呼应文章开头,对钟扬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7. 在 生命延续 这部分内容里,作者介绍了钟扬的哪些故事?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钟扬?
Part
03
精讲点拨
探究文本
1.小标题之间的顺序能否颠倒?
本文是以时间为行文线索并结合人物身份变化来进行报道的。首先在第一部分第三段用总结性的句子“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来引起全文。然后回忆其少年事迹,工作后的身份变化(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最后跳回到时间线索(生命延续),突出人物的贡献和生命意义。报道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知识链接
正面刻画
a.刻画人物语言。直接引用钟扬的话,或是钟扬与别人对话,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或是钟扬写的文字。
b.刻画人物行为、事迹。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热心科普事业等。
侧面刻画
a.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
b.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
正侧结合的手法
2.这篇通讯报道在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1
3
2
以情动人,情真意切
作者将对恩师的缅怀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如“天堂里一定有花,有您最心爱的花”等,字字句句流露着真挚动人的情感,令人动容。
诗化语言,渲染意境
作者善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渲染意境,如“瀑布在山间奔腾而下,雾气在密林深处氤氲弥漫”,将大山的壮美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语言优美隽永,引人遐思。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细节,刻画了钟扬教授执着、朴实、无私奉献的品格。如“工作餐就是方便面和自带的腌菜”等,使钟扬教授的形象丰满而立体。
写作特色
①通俗易懂。如:“烫手山芋”“接盘”“流落街头”等。
②真实可信。运用人物原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颗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③朴素自然。如: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
磨白了的牛仔裤,带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等。
语言特色
知识建构
知识建构
“英雄”少年
种子达人
科学队长
“接盘”导师
生命延续
“不安分”
坚定乐观
“钟大胆”
爱岗敬业
“愿意救人”
热心科普
“暖”
担当关爱
“先锋者”
牺牲忘我
考入中科大;进入中科院工作;
“胁迫”妻子结婚
不讲究住房;致力于采集种子
热爱科普
敢于接收转导师学生
学生延续探索之路;
种子某一天会生根发芽
文章通过报道钟扬作为植物学家,作为耸立在雪域高原上的精神坐标,在植物学领域,在科普工作、教书育人、科技援藏等方面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展现了钟扬用有限的生命实践伟大的目标和理想的历程,表现了钟扬对国家对事业、对科学深沉的爱,赞扬了钟扬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勤于耕耘、甘于奉献的精神。
归纳总结
Part
04
拓展延伸
人物 身份 精神品质 劳动特点
袁隆平
张斌贵
钟扬
共同点 探究与拓展: 概括三人共同的精神品质。
农学家
爱岗敬业、高度责任心、无私奉献、不屈不挠、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爱国爱民
多重身份
面向未来——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普及性的科学传播;传承性的教书育人
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工匠精神
生命的高度与广度;自我超越
开创性的劳动,人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平凡中的伟大,贴近人民日常生活
售货员
这三篇人物通讯在结构和刻画人物方面各有哪些异同?
结构上 刻画人物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小标题
小标题
以正面描写人物为主
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概述事迹
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
既有人物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也有人物的心理描写
彩线串珠式
Part
05
巩固训练
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近日,“时代楷模”钟扬同志先进事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青年学子中引起强烈反响,网上也掀起学习钟扬热潮。据统计,截至4月1日,《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关于钟扬报道的阅读量已达2837万、点赞9.4万个、留言7441条(若加上秒拍、腾讯等渠道,合计阅读量达4500万)。大家表示,钟扬同志先进事迹感人至深,我们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刻苦钻研、勤奋工作,立德树人、爱国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牢实现中国梦的初心和梦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日,线上线下掀起了学习钟扬热潮,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解析:本新闻的第一段的主要信息是“近日,‘时代楷模’钟扬同志先进事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青年学子中引起强烈反响,网上也掀起学习钟扬热潮”,“据统计……合计阅读量达4500万)”是具体解说,是次要信息。第二段的主要信息是“大家表示”的内容,主要为“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把这两段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不超过60个字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标蓝句子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B.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C.“好香的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说。D.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句子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声音的中断。B.表示插入语。C.表示语意转换。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
3. 下列有关修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B.比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均用了比拟的手法。C.“百合花”“红烛”“云雀”这些意象在文中都具有象征意义,百合花象征纯洁的情感,红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云雀象征欢乐、光明、美丽。D.文中“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错,“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运用排比手法。而“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运用的是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让其拥有了人的行为“沉睡”;“黑暗怀里”也运用拟人手法,该句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故选A。
A
4. 文中画横线句子可以改写成“钟老师出现了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的严重的高原反应”,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①原句多是短句,读起来紧促而简洁有力,突出钟老师高原反应的严重性,而修改后变成一个长句,失去了原句的表达效果;②原句“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与后文“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联系紧密,相互呼应,更能突出钟扬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的忘我精神,改句没有这样的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句中“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多是短句,语言简洁,语气紧促,突出了钟老师高原反应的严重。改句把“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作定语,放在“严重的高原反应”之前,这样改句就成了一个长句,没有原句简洁;②原句的“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与后文“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呼应,更突出钟扬在自己生命随时都有危险时却不顾自身危险的忘我的工作精神。相较之下,改句没有收到原句这样的效果。
谢谢大家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