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题型 情感概括分析题
一、(2025广东梅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鹿鸣宴①
张 栻②
从昔山川夸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
秋风万里携书剑,春日端门拜冕旒③。
圣世取才先实用,儒生报国岂身谋。
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
[注] ①鹿鸣宴,旧时科举考试后,由州县长官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②张栻,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作此诗时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③冕旒,古代帝王的礼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首联“从昔”与“只今”呼应,夸赞了广西不仅风光秀美,而且人文兴盛。
B.“秋风”“春日”,不仅是写季节的转换,在时节上也暗合“乡试”与“殿试”。
C.颔联上句想象儒生赴考的情景,“万里”表现路途遥远,“书剑”衬托儒生形象。
D.尾联的“畎亩忧”指儒生对田地收成的担忧,体现了他们生活的贫寒和艰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儒生怎样的情感态度 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
答案 ①颔联想象儒生赴京赶考的情形,“万里”“书剑”衬托儒生意志坚定、才学与胆识兼备的形象,表达对他们的赞美;②“拜冕旒”想象儒生殿试面圣的情景,表达了对他们科举高中的祝福和期待;③颈联上句的“先实用”点明了当时社会重视有真才实学的人,表达了对读书人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的期许;④颈联下句的“岂身谋”和尾联的“畎亩忧”,勉励儒生读书不能为个人谋私利,要关心民生疾苦,报效国家。(答对一点得2分,其中对诗句的分析1分,情感态度1分;答对三点得6分)
二、(2025福建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燕堂春夜
陆 游
南楼①下疏更,一点纱笼满院明。
映月疏梅入帘影,读书稚子隔窗声。
呻吟药裹身宁久 汛扫胡尘意未平。
草檄北征今二纪②,山城仍是老书生。
[注] ①:形容击鼓的声音,这里指更声。②纪:十二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开头以声光入诗,营造出夜的静谧与孤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疏梅月影与稚子书声相映成趣,流露出诗人书斋生活的自适与旷达。
C.颈联中岁月无多的感伤与北伐未成的愤慨相互交织,形成巨大的张力。
D.“草檄北征”与“王师北定”都表达了收复北方河山的决心与渴望。
2.末句“仍”字意涵丰富厚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历经二十四年岁月波折与磨洗,山河未复的遗恨还在;②对朝廷懦弱苟安、不思进取的愤恨如故;③建功立业的书生理想犹存。(每点2分)
三、(2025山西一模)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9分)
岳州城上
姚 鼐
高接云霄下石矶,城头终日敞清晖。
孤筇[注]落照同千里,白水青天各四围。
山自衡阳皆北向,雁过江外更南飞。
人间好景湘波上,却照新生白发归。
[注] 筇: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可以制手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首联写岳州城楼的雄伟壮丽,“高接云霄”夸张地写出城楼之高,“敞清晖”写出城楼的开阔明亮。
B.颔联写出登临的时间、人物及所见景象,千里夕照下,诗人登楼远眺,周围天水相接,江波荡漾。
C.颈联在写景的同时又陈述了事实,写北雁南飞,到了湘江外衡山的回雁峰就更改方向,待春而回。
D.全诗前六句写景,分别写出高城、天光、夕阳、白水、远山,层次井然,虚实结合,结尾直抒胸臆。
2.“人间好景”本应让人心旷神怡,可这首诗却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情绪,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①“孤筇落照同千里”,写诗人独自拄杖登临,面对千里夕照、荡漾江波,渺小的个体与壮阔的背景形成反差,带给人孤寂悲凉的情绪。②“山向北”“雁南飞”都带有背井离乡之意,与诗人此时羁旅的心境相呼应,引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淡淡的乡愁油然而生。③尾联中夕阳下的“人间好景”与“新生白发”形成反差,容易引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从而产生韶华不再的淡淡哀愁。(每点2分)
四、(2025山西太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9分)
剑潭赠李似表
刘子翚[注]
夜窗把酒对鹅峰,分手悠悠各转蓬。
舣棹相逢烟浪际,有家皆在乱离中。
胡儿久占清河地,壮士谁收赤壁功
它日著鞭先后耳,飘零不用叹途穷。
[注] 刘子翚:南宋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夜窗把酒”运用细节表现与友人相聚的场景,“各转蓬”则暗示此后的漂泊生活。
B.二人在烟雾弥漫的波浪间停船相遇,感叹“皆在乱离”,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
C.诗人借助赤壁典故和反问句式表达国土沦陷、渴盼收复失地的强烈情感。
D.诗人劝勉友人不要为眼前的分离而忧叹,相信将来定有并肩缓辔而行的时候。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请简要梳理诗歌离散之情的发展脉络。(6分)
答案 ①首联回忆曾经的相聚与如今的漂泊,“各转蓬”表达漂泊无定、相逢无期的感伤之情。②颔联“有家皆在乱离中”指出战乱背景,道出了人们流离失所的悲哀,离愁进一步加深。③颈联“谁收赤壁功”与尾联“著鞭”相呼应,勉励友人与自己要相信抱负终将会实现,化解离愁的同时也将诗情格调上升为家国之情。(每点2分)
五、(2025浙江杭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读陶渊明归去来
邵 雍
归去来兮任我真,事虽成往意能新。
何尝不遇如斯世,其那[注]难逢似此人。
近暮特嗟时翳翳,向荣还喜木欣欣。
可怜六百余年外,复有闲人继后尘。
[注] 其那,即“其奈”,怎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首联赞扬了陶渊明坚守本真的精神,表达诗人对其人生选择的高度认同。
B.颔联将“如斯世”与“似此人”对比,以强调污浊世风中陶渊明的独特品格。
C.颈联化用陶渊明辞句,既表现其归隐之乐,又暗含诗人读辞后的人生感受。
D.尾联“闲人”实为诗人自况,表明对陶渊明的追随非慕形迹,而是心魂相契。
2.诗歌尾联的“可怜”,或解为“可喜”,或解为“可惜”,你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示例1)认同“可喜”:①前两联表达对陶渊明坚守本真的钦佩,指出世道常有,但像他这样拥有率真自适情怀的人难得。②颈联化用《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既表现陶渊明归隐的快乐,又表达自己的洒脱情怀。③尾联“闲人”指作者自己,陶渊明精神难得、可慕可钦,作者为自己能在六百余年后继其遗风感到“可喜”和自豪。(每点2分)
(示例2)认同“可惜”:①颔联既以“世道常有”衬托陶渊明精神难得,又以“斯世”的普遍性表现文人历来难申己志的遭际,暗含对世道的批判。②颈联化用《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既写陶渊明归隐之乐,又暗含对其生命时光流逝的慨叹。③六百余年后,仍有“我”这样的“闲人”步陶渊明后尘,多年过去世道仍无变化,令人“可惜”,暗含对功利世俗难容本真的批判。(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