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题型 观点态度分析题
一、(2025黑龙江大庆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学 书[注]
陆 游
九月十九柿叶红,闭门学书人笑翁。
世间谁许一钱直,窗底自用十年功。
老蔓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孥虚空。
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
[注] 庆元四年(1198),陆游七十四岁时写了这首学习书法的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本诗首句以秋景起兴,暗示时光流转,烘托出静谧的学习氛围。
B.第二句中的“笑”字,写出了人们对诗人闭门学习书法的态度。
C.诗人认为学习书法不值一钱,但他也心甘情愿地付出十年努力。
D.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书态度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加以分析。(6分)
答案 ①埋头苦练,专心致志。首联直接点出诗人自己闭门不出,专注于书法学习。颔联指出,在世人眼中,或许学习书法不值一钱,但诗人却甘愿付出更多宝贵的时间学习书法。②执着与坚毅。颈联写老蔓缠绕松树,历经风霜雨雪而不屈不挠,象征了诗人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的执着与坚毅。③超脱世俗,不在乎嘲笑与批评。颔联和尾联都写出了诗人不在乎世人一时的评价,他坚定不移地学书法,并认为历史自有公论。(每点2分)
二、(2025福建厦门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追和东坡题李亮功归来图[注]
黄庭坚
今人常恨古人少,今得见之谁谓无。
欲学渊明归作赋,先烦摩诘画成图。
小池已筑鱼千里,隙地仍栽芋百区。
朝市山林俱有累,不居京洛不江湖。
[注] 苏轼曾在韶州与李亮功同游,应邀写了《李伯时画其弟亮工旧隐宅图》,其中有“乐天早退今安有,摩诘长闲古亦无”之句,亮工,即李亮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古人指陶渊明、王维等有隐逸之风的人;今人指时人,也包括先题诗的苏轼。
B.本诗标题与第三句都关联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点明李亮功的归隐之志。
C.鱼游欢快,芋叶飘摇,作者踏足亮功隐宅,亲身感受到了田园之趣和归隐之乐。
D.本诗既写古又写今,古与今映照;既叙事状物,又抒怀作评,理趣与情趣兼备。
2.请简要分析黄庭坚对归隐问题的看法与“今人”有何不同。(6分)
答案 ①今人,包括苏轼,都很欣赏隐者,向往归隐,认为山水田园生活不为世俗所累,自由自在;②而作者认为,朝市和山林都有让人身心疲累处,真正的自由在于内心,不在京洛也不在江湖间。(每点3分)
三、(2025新八省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秋怀(其二十一)
邵 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
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
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
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2.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6分)
答案 ①“德不孤,必有邻”,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伴;②秉持“千古心”的人,也如孔子所说有德之人一样,终究会遇到知音。(每点3分)
四、(2025广东东莞、揭阳、韶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和 棋
释宝昙
意适何曾较疾迟,战酣夜漏继朝晖。
骊山信有无双手,野老宁知第一机。
静等鱼龙潜夜壑,迅如鹰隼击秋围。
春风过尽花无数[注],我固无因客亦非。
[注] 花无数:古人常以落花来比喻棋盘上棋子的错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首联交代弈棋双方自夜及朝沉浸于对弈,“战酣”写出对弈场面的激烈。
B.“无双”“第一”分写双方棋道之深,不分伯仲,为后文写和棋埋下伏笔。
C.颈联形象地写出了弈者既有安静等待对手的耐心,也有出手时的迅速果断。
D.尾联既形象地呈现了棋局的态势,又流露出对弈双方的淡然、愉悦之情。
2.本诗既写弈棋,也表达了诗人的人生体悟,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①不执着于输赢才能专注投入,获得乐趣。“我固无因客亦非”,正是因为对弈双方都没有刻意争胜之心,才能“意适”,沉浸于棋局之中,不较“疾迟”,充分感受对弈的乐趣。②有静有动、张弛相间方为人生的理想状态。诗中的围棋高手有静有动,静如鱼龙夜潜,不见影踪,动如鹰隼秋猎,迅雷不及掩耳,这既是弈棋智慧,也是人生智慧。(每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