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题型 表达技巧鉴赏题
一、(2025河南安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上 元①
郭利贞
九陌②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
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③。
[注] ①上元:正月十五。②九陌:《三辅旧事》有“长安城中八街、九陌”。③落梅花:笛曲《梅花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上元节的夜晚,全城出动,人们骑上骏马,大路上满是华美的香车。
B.颈联从游人的心理落笔,以其流连忘返的心态侧面衬托出上元夜的美妙。
C.游兴正浓时,一阵清越的笛声响起,不免引发人们曲终人散的失落感。
D.本诗选取“灯影”“宝骑”“香车”等典型意象,再现了大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2.从章法上说,律诗的四联分别为起、承、转、合,它们在艺术构思上的功用各不相同。请联系全诗,谈一谈本诗首联作为起句在艺术构思上的妙处。(6分)
答案 ①交代了京城上元日这一特定地点和时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所和时间背景。②开篇直接呈现节日的繁华景象,奠定全诗热烈欢乐的情感基调,引领读者迅速进入情境。③以“千门”引出颔联的具体场景描写,使起句与承句连贯一体。④首联为颈联和尾联的情感抒发做铺垫,人民极尽欢愉,乐而忘归。(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2025广东六校第四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刘仙岩①
曹 辅
石磴仙岩路,登临莫倦攀。
乱泉归万壑,一目尽千山。
障雨收云后,松风吹莫还。
道人今不见,无处觅玄关。
刘仙岩
吕愿中
平明小队出郊墟,尽日登临据隼旟②。
闻道仙人尸解去,尚应犹学世间书。
[注] ①刘仙岩:位于桂林南溪山,相传北宋初年一个名叫刘仲远的人在此修道成仙。②隼旟(yú):画有鸟隼的旗帜,古代为州郡长官所建,也用来指代州郡长官。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曹诗前两句说努力攀登莫倦怠,吕诗前两句说爬了一整天才登顶,表明刘仙岩地形险峻,不易登临。
B.由曹诗颔联中的“乱泉”“万壑”“千山”等意象,可知作者在刘仙岩上极目远眺,风景开阔雄浑。
C.曹诗的颈联写到了山上天气变化莫测,林间清风吹拂,令人不禁流连忘返,营造出清新幽静的意境。
D.曹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运用了以动衬静和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手法描写登山所见,摹景状物层次丰富。
2.两首诗的标题和题材相同,但表达方式和主旨不尽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表达方式不同:曹诗以描写和抒情为主,颔联和颈联描写了登山所见,尾联抒发了不见道人的感慨;吕诗则以叙述和议论为主,前两句概括记叙了登山的过程,最后阐明了自己领悟的道理。(3分)
②主旨不同:曹诗尾联的“无处觅玄关”,流露出一种失望、失落的情绪,表达了未能寻访到道人遗踪的怅惘之情;吕诗最后说“尚应犹学世间书”,表达了不必执着于求仙问道,而应该关心现实生活,学以济世的观点。(3分)
三、[2025八省八校(T8)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问题。(9分)
阎典史①祠
[清]王家枚
斗大孤城扼暨阳②,留将遗发见高皇。
惨罗雀鼠充军食,尽化沙虫吊国殇。
此日冠裳新俎豆,当年竹木旧戈枪。
阴风萧飒栖霞寺,毅魄常存振大纲。
题阎典史祠(节选)
[清]赵翼
明季虽多殉节臣,乙酉之变殊少人。
将帅降幡蚤竖垒,公卿款表先趋尘。
高门王谢献城亟,盛名巢由拜路频。
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史。
[注] ①阎典史:阎应元,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志士。1645年,离任江阴典史的他返城率10万义民,面对24万清军铁骑,困守孤城81天。②暨阳:江阴市古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王诗开篇以夸张的笔法描摹出阎典史率义军坚守的孤弱无援的江阴小城,守城将士们遗发明志,以死捍卫家园。
B.赵诗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开篇,讲述了明朝末年乙酉之变,清兵南下之际,阎典史抗击清军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C.王诗借“冠裳”“俎豆”表现了百姓告祭英烈的场景,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片神鸦社鼓”的立意一致。
D.赵诗结句采用反问手法加强抒情,诗人表面质疑阎典史此类节烈非凡的英勇将领的出现,实则对其充满赞叹与敬佩。
2.两首诗均展现了对历史英雄阎典史的敬仰与怀念,但描写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答案 ①王诗从作战的角度切入,侧重于正面描写阎典史率领义军抗击外侮的英勇事迹。诗的首联、颔联着重描绘阎典史及其部下坚守孤城、誓死不屈的英勇形象,并通过战争期间的艰难生活进一步强化为国捐躯的悲壮场景。颈联和尾联侧重抒情,强调其英勇精神激励后人坚守正义。(3分)
②赵诗更侧重于将其置于历史背景中,通过对比凸显阎典史的守节精神。节选的诗歌开篇即对比明朝末年众多殉节之臣与乙酉之变中屈指可数的坚守节操之士。接着,第三句至第六句则列举将帅、公卿、高门之人、隐士等在关键时刻的背叛行为,使其与阎典史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精神的可贵与难得。(3分)
四、(2025湖北武汉二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题临安西湖
[南宋]高孝
朱帘白舫乱湖光,隔岸龙舟①舣②夕阳。
今日欢游复明日,便将京洛③看钱塘。
武林④春游即事
[南宋]李德真
风光如此莫伤春,云树烟花一色新。
杜宇不啼真解事,帝乡谁是肯归人
[注] ①龙舟:龙形的船,古代常供帝王专用。②舣(yǐ):停船靠岸。③京洛: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④武林:杭州别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高诗中“乱”字点出船只往来穿梭的情形,“舣”字写出龙舟停靠的姿态,用词讲究。
B.李诗中“云树”句,与《望海潮》中的“云树绕堤沙”一样,状写杭州自然风物之美。
C.高诗写景,渲染西湖的繁华热闹;李诗描绘杭州春日,则突出其清新优美的特点。
D.两首诗都起笔写景,然后抒情,在对美景的描绘中巧妙融入诗人对现实的思考。
2.东汉郑玄认为诗歌有“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的作用。这两首诗都有“刺过讥失”的功能,同为讽刺诗,请简要分析它们在写法上的异同。(6分)
答案 两首诗都讽刺了南宋统治者沉湎于享乐、苟且偷安的行径。(1分)写法上的相同点:都写了临安春日的美景,以乐景反衬悲愤之情。(2分)写法上的不同点:高诗直接批判统治者在西湖边欢游作乐,把现在的临安当作昔日的国都;(1分)李诗活用杜鹃的典故,以问作结,对时人安于现状、流连忘返的行为表达感慨和批评,更显委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