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6.1芣苢
《诗经》
【目标引领】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分析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问题激疑】
大家回忆一下下面几首诗出处分别是?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自主探究】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 ”。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 、 、 ”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指“ 、 、 、 、 、 ”。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 、 、 的方法。
写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选自《诗经 国风》中的《周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芣苢”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有种说法,先民们认为芣苢主子,采芣苢可以满足妇女们多子多孙的愿望。
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注意诗歌中字词发音。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体悟诗歌,感受劳动之美。
1.请大家找一找诗中的6个动词。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这六个动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2.大致翻译诗歌,初步想象《芣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合作解疑】
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
2.分析结构:全诗用6个动词就可以将全部劳动过程呈现,那为什么还要用48个字来写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②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3.《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有哪些?《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此分析每一种手法的特征。
【精讲点拨】
1.总结《芣苢》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2.结合文章内容,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
【知识建构】
【拓展延伸】
同样是《诗经》中对于植物的描绘,大家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主题有何不同?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
之子于归,宜③其室家。
注释
①夭夭:树枝柔嫩随风摇曳的样子。一说茂盛而艳丽的样子。灼灼:花朵鲜艳盛开的样子。”
②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③宜:和顺、亲善。室:指夫妻所居。家:指一门之内。此句指善处室家和家人。
【巩固训练】
1.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情景默写
(1)《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 , 。
(2)《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 , 。
(3)《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 , 。
(4)《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 ”到“ ”,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 ”到“ ”,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
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4.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6.1芣苢
《诗经》
【目标引领】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准确把握重点字词读音含义。
2.掌握《诗经》的文化常识,区别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重章叠句的特点。
3.赏析诗歌动词使用的妙处,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劳动热情。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分析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问题激疑】
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大家回忆一下下面几首诗出处分别是?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自主探究】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写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选自《诗经 国风》中的《周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芣苢”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有种说法,先民们认为芣苢主子,采芣苢可以满足妇女们多子多孙的愿望。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注意诗歌中字词发音。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体悟诗歌,感受劳动之美
1.请大家找一找诗中的6个动词。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这六个动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采:采摘
有:取得,获得
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捋:用手握物而脱取。
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襭:兜入衣襟扎并将衣襟系在腰间带子上。 (古文解读)
2.大致翻译诗歌,初步想象《芣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苡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合作解疑】
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
6个动词动作有序进行,完整地呈现了先民采摘芣苢的整个劳作过程,“采之”“有之”呼朋引伴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一颗颗“掇之”,一把把“捋之”,写出了劳作过程;最后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写出收获之丰。所以顺序不能调换。
师:通过如此有序的动作描写,我们能感受到先民们在劳作时心情十分?
生:喜悦、快乐。
师:从而表达了对劳动者的?
生:赞颂、歌颂、赞美。
师:这首诗是一首劳动的赞歌。(放PPT)(黑板上写上板书:劳动赞歌)
2.分析结构:全诗用6个动词就可以将全部劳动过程呈现,那为什么还要用48个字来写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②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师:重复出现,用了什么手法?
生:重章叠句
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回环往复,简单明快,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师:对,而且更能体现劳动的节奏感以及先民的喜悦之情。
师: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背诵一下这首诗,读出明快。
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3.《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有哪些?《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此分析每一种手法的特征。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 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精讲点拨】
总结《芣苢》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1)赋的手法
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全篇没有出现一个表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欢快的劳动节奏,氛围是极为和谐的。这样的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在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闲情逸致享受劳动的美好,才会出现和睦的集体劳作景象。因此,诗人对当时和谐社会的社会氛围的喜爱之情也不言自明。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采 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
2.结合文章内容,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拓展延伸】
同样是《诗经》中对于植物的描绘,大家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主题有何不同?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
之子于归,宜③其室家。
注释
①夭夭:树枝柔嫩随风摇曳的样子。一说茂盛而艳丽的样子。灼灼:花朵鲜艳盛开的样子。”
②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③宜:和顺、亲善。室:指夫妻所居。家:指一门之内。此句指善处室家和家人。
南宋·朱熹《诗集传》:“文王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桃夭》不过取其色以喻‘之子’,且春华初茂,即芳龄正盛时耳,故以为比。”
《周南·桃夭》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当代《诗经》研究者陈子展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女作家王安忆有一部小说,名字便叫《桃之夭夭》。
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
魏晋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北宋陈师道《菩萨蛮·佳人》“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
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周南·桃夭》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拙而已。
古代文学作品中形容女子面貌姣好常用“面若桃花”“艳如桃李”等词句,也是受到了这首《周南·桃夭》的启发,而“人面桃花”更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经典意境。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诗中思想正统、纯粹,没有邪恶的念头)
【知识建构】
【巩固训练】
1.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 ①兴 ②比 ③赋 ④比 ⑤兴
2.情景默写
(1)《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
(2)《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答案】
(1)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2)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3)采采芣苢 薄言撷之
(4)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
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答案】D项,“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错误,“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盛放芣苢的动作,间接突出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4.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答案】A [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答案】D [D项,“全部都是四言诗”错。《诗经》的语言形式多样,形象生动,丰富多彩。《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6.自从有了《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就成了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谚语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请你根据示例,再写出三条。
[解析] 起兴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即借另一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事物。
[答案] ①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7.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吗?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