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6.2插秧歌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6.2插秧歌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5:33: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6.2插秧歌
杨万里
【目标引领】
1.朗诵诗歌,正确发音每个字词,掌握诗歌的结构特色。
2.领悟诗歌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学习其独特的表达手法。
3.感受劳动人民的质朴与勤奋,体会劳动精神的深层含义。
4.探究杨万里及其“诚斋体”的相关知识,理解诗中蕴含的劳动之韵。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中白描、比喻等手法,品味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问题激疑】
劳动之美无与伦比,不懈的辛勤定能孕育丰硕的果实。今日,我们伴着优美的诗篇,追随诗人杨诚斋的视线,回望百年前田野的景象,亲身感受先辈耕作的情景,细听那穿越时光的插秧之歌。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人物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来自吉州吉水。宋光宗亲笔题写“诚斋”二字赐予他,因此学者们尊称他为“诚斋先生”。他一生创作了两万多余首诗,其中四千二百首传世,被尊为一代诗宗。其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形成了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清新自然并带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同时,他还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苦难和表达爱国情怀的作品。《诚斋集》是其传世之作。
二.背景介绍
淳熙六年(1179年)春季,杨万里在常州任期届满,启程返回故乡吉水。途中经过衢州(现今浙江衢州),恰逢农忙时节。他目睹了一户农家辛勤插秧的情景,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三.了解文学成就
1.诗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2.词
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3.散文
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4.相关知识
(1)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当时杨、陆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各有特色。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杨万里创立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杨万里、陆游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杨万里有《诚斋集》,范成大有《范石湖集》,陆游有《陆放翁集》传世。
(2)“诚斋体”
诚斋体的得名源于杨万里,因其号诚斋,故称。杨万里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诗材,启发诗思,并将这些从自然美景中发掘出的某种活泼的奇趣,熟练而巧妙地运用于其诗歌创作中,这样便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
“诚斋体”的突出特点是以活法为诗,具体表观为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这在杨万里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中表观得最为显著。他对自然界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诸如高山流水、蓝天白云、日月星辰、风雷雨雪、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无不拾敛入诗,而且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得细致,领会得深刻,描写得生动有趣。
(3)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4)了解种植水稻的步骤
①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②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③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④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⑤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⑥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四.整体感知
1.听朗诵音频,订正字音
兜(dōu) 鍪(móu) 蓑(suō) 胛(jiǎ) 渠(qú) 朝(zhāo)
霎(shà) 莳(shì) 匝(zā)
2.词语含义
(1)抛秧:插秧前,须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做抛秧。
(2)插秧: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
(3)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
(4)胛:肩胛骨。这里指肩膀。
(5)渠:他,代词。朝餐:吃早饭。半霎:很短的时间。
(6)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3.划分节奏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4.疏通诗意
(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农夫将秧苗高高一抛,农妇稳稳接住;小儿子轻轻拔起秧苗,大儿子则将其细心插入土中。
(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将斗笠当作头盔,把蓑衣视为铠甲,雨水顺头而下,湿透了肩胛。
(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农妇召唤农夫稍作休息共进早餐,但农夫俯身专注于劳作,并未应允,仅是口头回应了一声。
(4)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秧苗的根基尚未稳固,此块稻田中的秧苗尚处于栽插阶段,务必提醒家人留意,防止小鹅和小鸭闯入,以免它们损坏了秧苗。
5.假如谷雨诗会需要你提供一个配套的朗诵背景视频,你会选取《插秧歌》中的哪几幅劳动图景?请你用简洁的四字词语加以概括。(提示:可运用诗歌中出现的动词来概括。)
【合作解疑】
思考:“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中的“抛”“接”“拔”“插”,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描绘了一幅紧张而忙碌的劳作画面:家中老少齐心协力,各展所长,配合得天衣无缝。俗语有云“农时不等人”,插秧的时机直接影响到来年的收成。因此,每当插秧季节来临,无论男女老幼,皆需早起晚睡,全力以赴于农活。诗篇正是捕捉这一特色,运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全家老少弯腰插秧、聚精会神的情景。
2.思考: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这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又表现了怎样的效果呢?
巧妙地运用两个比喻,将草笠喻为战士的头盔,将蓑衣喻为勇士的铠甲,这样的比喻生动而形象。它们不仅化静止为动态,还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仿佛是生死攸关的场面,因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如果要你给诗歌定一个“诗眼”作为朗诵背景视频的主题,你会选择哪一个字?为什么?其中蕴含了什么情感?
忙 艰辛 吃苦耐劳 勤奋乐观
【精讲点拨】
一.回顾炼字题
“炼字”类题目,涉及将诗句中的特定字词独立出来,深入剖析其精妙之处。解答此类题目通常遵循三阶段步骤:
首先阐释该字在句子里的具体含义;
接着展开联想,将该字重新嵌入原句,描绘其呈现的景象;
最后指出该字营造了何种意境,传达了哪些情感,或产生了哪些表达效果(明确其修辞技巧)。
巩固训练(2013·湖北卷)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这首句描绘了钟声在苍翠的暮色中响起的情景。以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来衬托山林静谧的气氛;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用“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表达了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感受。
第一步:点出手法
第二步:具体分析
第三步:点明作用
二.分析诗歌特色
思考: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从内容角度审视,该作品直接提炼自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既显得栩栩如生、贴近自然,又充满趣味,令人耳目一新。
在语言表达上,其想象别出心裁,却并未使用生僻难懂的字眼,而是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词汇和流畅自如的句法,近似口语,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
就情感表达而言,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映射到客观事物之中。
从内容角度审视,该作品直接提炼自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既显得栩栩如生、贴近自然,又充满趣味,令人耳目一新。
在语言表达上,其想象别出心裁,却并未使用生僻难懂的字眼,而是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词汇和流畅自如的句法,近似口语,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
就情感表达而言,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映射到客观事物之中。
【知识建构】
《插秧歌》巧妙借鉴了民间歌谣的表现手法,精心挑选了农民日常劳作的情景。诗中生动刻画了一家人在春雨中抢插稻苗的紧迫生活:他们团结一心,各司其职,田间劳作既热烈又有序。这首诗展现了农家辛勤劳作与忙碌农活的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字句之中透露出坚韧不拔、勤奋向上的乐观精神。
【拓展延伸】
什么是劳动?
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采芣苢的人、收麦的人都是劳动者。
那么学习是不是劳动?体育锻炼是不是劳动?玩电子游戏是不是劳动?为什么?看这几个定义有没有缺陷。
什么是劳动?
①劳动是任何心智或身体上的努力,部分地或全部地以获得某种好处为目的,而不是以直接从这种努力中获得愉快为目的。(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版第84页)
②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201—202页)
小结:
劳动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必须提供对他人的有用性。学习和体育锻炼,主要提供的是对自己的有用性,所以不应该算劳动。但是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就应该算劳动。玩电子游戏主要获得自己精神上的愉悦,当然也不算劳动。犯罪行为对整个社会构成危害,也不是劳动。
劳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一号工厂首席技师王树军,从“小王”到“王师傅”再到“王工匠”,用数十年修炼内功,在很多专业领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砌筑工人许纪平,立志要在建筑工地学一门手艺,从砌一般墙体的工匠变成了能砌各种造型的多面手,每天的砌砖速度高达4000多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工程师崔蕴,从一名普通的火箭装配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地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穿透岁月历久弥新,为广大劳动者树立了价值坐标。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践行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才能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巩固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听荡气回肠咏流传。从《诗经·芣莒》这类耳熟能详的远古经典,到《沁园春·长沙》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 。当下社会,我们更需要赋予经典诗词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随着优美的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哺育新时代的青少年,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成才。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类节目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 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 )。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 。我们将传承诗词精品,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继续 当代文化风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沁人心脾 萌发 心悦诚服 引领
B.感同身受 焕发 心悦诚服 指引
C.感同身受 萌发 心驰神往 指引
D.沁人心脾 焕发 心驰神往 引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
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
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答案】1.D 2.A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语境强调的是经典诗词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应用“沁人心脾”。
第二空:萌发:①种子或抱子发芽。②比喻事物发生。焕发:①光彩四射。②振作。由“蓬勃生机”可知,应用“焕发”。
第三空: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语境形容文学经典让品读历史的人非常向往,应用“心驰神往”。
第四空:引领:引导、带领。指引:指点引导。由“文化风尚”可知,应用“引领”。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不仅体现了……而且是……的展现”结构不一致,应当是“不仅体现了……而且展现了……”或“不仅是……的体现,而且是……的展现”,排除CD。
二是“蜕变”与“智慧精髓”搭配不当,可改为“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排除B。
故选 A 。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由分析可知,所填语句承接前文“文学经典”,以“其中”开头与前文衔接紧密可排除CD。
从语境看,强调的重点是“永恒不灭”,排除A。
故选 B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插秧歌扬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诗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刘诗中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刘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2.《插秧歌》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B 2.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为下文的“雨从头上湿到胛”做铺垫,突出农事之艰苦,体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也突出了农事紧张这一题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子作用的能力。
依据“笠是兜鍪蓑是甲”,可知第三句是对雨具的刻画,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
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同时,这句话为下文的“雨从头上湿到胛”做铺垫。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突出农事之艰苦,体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也突出了农事紧张这一题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6.2插秧歌
杨万里
【目标引领】
1.朗诵诗歌,正确发音每个字词,掌握诗歌的结构特色。
2.领悟诗歌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学习其独特的表达手法。
3.感受劳动人民的质朴与勤奋,体会劳动精神的深层含义。
4.探究杨万里及其“诚斋体”的相关知识,理解诗中蕴含的劳动之韵。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中白描、比喻等手法,品味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问题激疑】
劳动之美无与伦比,不懈的辛勤定能孕育丰硕的果实。今日,我们伴着优美的诗篇,追随诗人杨诚斋的视线,回望百年前田野的景象,亲身感受先辈耕作的情景,细听那穿越时光的插秧之歌。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人物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来自吉州吉水。宋光宗亲笔题写“诚斋”二字赐予他,因此学者们尊称他为“诚斋先生”。他一生创作了两万多余首诗,其中四千二百首传世,被尊为一代诗宗。其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形成了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清新自然并带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同时,他还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苦难和表达爱国情怀的作品。《诚斋集》是其传世之作。
二.背景介绍
淳熙六年(1179年)春季,杨万里在常州任期届满,启程返回故乡吉水。途中经过衢州(现今浙江衢州),恰逢农忙时节。他目睹了一户农家辛勤插秧的情景,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三.了解文学成就
1.诗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2.词
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3.散文
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4.相关知识
(1)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当时杨、陆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各有特色。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杨万里创立了活泼自然的诚斋体。杨万里、陆游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杨万里有《诚斋集》,范成大有《范石湖集》,陆游有《陆放翁集》传世。
(2)“诚斋体”
诚斋体的得名源于杨万里,因其号诚斋,故称。杨万里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诗材,启发诗思,并将这些从自然美景中发掘出的某种活泼的奇趣,熟练而巧妙地运用于其诗歌创作中,这样便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
“诚斋体”的突出特点是以活法为诗,具体表观为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这在杨万里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中表观得最为显著。他对自然界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诸如高山流水、蓝天白云、日月星辰、风雷雨雪、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无不拾敛入诗,而且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得细致,领会得深刻,描写得生动有趣。
(3)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4)了解种植水稻的步骤
①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②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③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④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⑤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⑥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四.整体感知
1.听朗诵音频,订正字音
兜(dōu) 鍪(móu) 蓑(suō) 胛(jiǎ) 渠(qú) 朝(zhāo)
霎(shà) 莳(shì) 匝(zā)
2.词语含义
(1)抛秧:插秧前,须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做抛秧。
(2)插秧: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
(3)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
(4)胛:肩胛骨。这里指肩膀。
(5)渠:他,代词。朝餐:吃早饭。半霎:很短的时间。
(6)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3.划分节奏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4.疏通诗意
(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4)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5.假如谷雨诗会需要你提供一个配套的朗诵背景视频,你会选取《插秧歌》中的哪几幅劳动图景?请你用简洁的四字词语加以概括。(提示:可运用诗歌中出现的动词来概括。)
【合作解疑】
思考:“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中的“抛”“接”“拔”“插”,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2.思考: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这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又表现了怎样的效果呢?
3.如果要你给诗歌定一个“诗眼”作为朗诵背景视频的主题,你会选择哪一个字?为什么?其中蕴含了什么情感?
【精讲点拨】
一.回顾炼字题
“炼字”类题目,涉及将诗句中的特定字词独立出来,深入剖析其精妙之处。解答此类题目通常遵循三阶段步骤:
首先阐释该字在句子里的具体含义;
接着展开联想,将该字重新嵌入原句,描绘其呈现的景象;
最后指出该字营造了何种意境,传达了哪些情感,或产生了哪些表达效果(明确其修辞技巧)。
巩固训练(2013·湖北卷)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二.分析诗歌特色
思考: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知识建构】
【拓展延伸】
什么是劳动?
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采芣苢的人、收麦的人都是劳动者。
那么学习是不是劳动?体育锻炼是不是劳动?玩电子游戏是不是劳动?为什么?看这几个定义有没有缺陷。
什么是劳动?
①劳动是任何心智或身体上的努力,部分地或全部地以获得某种好处为目的,而不是以直接从这种努力中获得愉快为目的。(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版第84页)
②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201—202页)
小结:
劳动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必须提供对他人的有用性。学习和体育锻炼,主要提供的是对自己的有用性,所以不应该算劳动。但是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就应该算劳动。玩电子游戏主要获得自己精神上的愉悦,当然也不算劳动。犯罪行为对整个社会构成危害,也不是劳动。
劳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一号工厂首席技师王树军,从“小王”到“王师傅”再到“王工匠”,用数十年修炼内功,在很多专业领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砌筑工人许纪平,立志要在建筑工地学一门手艺,从砌一般墙体的工匠变成了能砌各种造型的多面手,每天的砌砖速度高达4000多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工程师崔蕴,从一名普通的火箭装配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地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穿透岁月历久弥新,为广大劳动者树立了价值坐标。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践行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才能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巩固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听荡气回肠咏流传。从《诗经·芣莒》这类耳熟能详的远古经典,到《沁园春·长沙》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 。当下社会,我们更需要赋予经典诗词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随着优美的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哺育新时代的青少年,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成才。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类节目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 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 )。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 。我们将传承诗词精品,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继续 当代文化风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沁人心脾 萌发 心悦诚服 引领
B.感同身受 焕发 心悦诚服 指引
C.感同身受 萌发 心驰神往 指引
D.沁人心脾 焕发 心驰神往 引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
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
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插秧歌扬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诗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刘诗中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刘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2.《插秧歌》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