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5:33: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林为民
【目标引领】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人物通讯,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张秉贵的典型事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理解人物精神的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感受张秉贵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传承张秉贵 “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 的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执着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细节描写,深入分析张秉贵的优秀品质,理解 “一团火” 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学会运用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提升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
【问题激疑】
中国梦,劳动美。正是劳动,让我们今天得以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纵观国际格局,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素质。
——人民日报社论《光荣属于每一个劳动者》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人物简介
林为民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是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的共产党员林正亨之子,他18岁就进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作,直至退休,是一位知名的资深记者。
谈起父亲的过往,林为民感慨地说:“父亲作出的人生选择,作为孩子,我们完全理解,因为那是我们林家世代相传的家风——家国同构,国比家大!”
二.背景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实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翻身”,获得了主人翁和当家做主的地位,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感恩和报效国家的劳动热情。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党和政府坚持沿用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模运动。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抓准”的张秉贵作为商业系统的先进代表,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劳动者恢复生产林为民将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事迹加以整理,写成了一篇新闻作品—《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刊载在1977年12月24日的《北京日报》上,供全国人民学习。
三.走近人物通讯主角——张秉贵
燕京八景,作为北京的八张名片,各具特色,闻名天下。他,作为北京的一个普通售货员,却被称赞为“燕京第九景”,他的售货表演,引无数顾客前来观赏。他,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燕京第九景——张秉贵
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
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
2009——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张秉贵的独特影响力
北京百货大楼广场前,一个张秉贵半身铜像落成,刻着陈云题写的题词:“一团火”精神耀神州。
北京王府井集团把每年的9月18日设为张秉贵月,号召所有人都学习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
2009年,国家评选出了“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张秉贵就是其中一位。
四.整体感知
1.字音字形
字音
嗬(hē) 嘱咐(zhǔ) 亲昵(nì) 凌辱(líng)
字形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心神不定:指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不安: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心烦意乱,十分担心忧虑的样子。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2.解题入文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一标题意蕴丰富,含意深刻。表层意思是说张秉贵业务熟练,服务热情似火,市民被他的真诚和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的行为所感动;内在含意是歌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先锋人物们火一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的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担当和付出的精神。
作用:“心有一团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张秉贵接待顾客时有饱满的工作热情;
“温暖众人心”指顾客满意且以真心回馈张秉贵。这一标题句式整齐,揭示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引入
1929年,11岁的张秉贵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收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为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而被破格录取。从1955年开始,在他三十多年平凡的售货实践中,他胸怀“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职业信念,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30多年来,张秉贵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段):细心体贴地对待顾客。
第二部分(7-13段):耐心地对待生气的顾客。
第三部分(14-16段):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第四部分(17段):不断提高自己服务水平的匠心精神。
第五部分(18-20段)赢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合作解疑】
1.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干出不平凡的事,那么张秉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用糖哄哭闹的小孩
(2)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
(3)接待并开解不讲道理的女顾客
(4)女儿生病,他仍以笑容迎接顾客
(5)照顾买得多的顾客遭质问后受到触动
(6)忆往昔,想而今,感慨不已
(7)业余时间参观糖果厂,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8)在吃宵夜的特殊待遇下受到启发
2.本文第一部分详细叙述了张秉贵对待不同顾客的四件事,富有现场感,如同四个特写镜头,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这四个镜头的顺序是否可以打乱?说明你的理由。
(2)镜头之间是如何巧妙转换的?这样写有何妙处?
3.本文主要抓住张秉贵的那几个方面来写?为什么选取这几个方面来写?
4.如何理解张秉贵说的话:一个人哪能事事如意?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放军的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
5.文章开头的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以诗歌结尾,有何作用
4.他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联系全文内容,概括一下“一团火”的含义?
5.时代在不断进步,商品和服务方式也在更新,“一团火”式的服务态度是不是不需要了?
【精讲点拨】
1.张秉贵工作态度能给我们哪些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
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知识建构】
【拓展延伸】
阅读并仿写下面句子。
假如我是一束光,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光芒;
假如我是一阵风,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清凉;
假如我是一朵花,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份芬芳;
假如我是张秉贵,
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关爱。
【巩固训练】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秉贵今年59岁,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1955年他刚到百货大楼时,认为只要为商店多销货、多卖钱,就是做好了本职工作,报答了党的恩情,因此他比较注意抓大号买卖。一次,有位农民顾客来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让这位顾客等了很长时间。顾客生气地质问他:“你是不是嫌我买得少,看不起我?”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秉贵。党支部书记找他谈心,对他说:“过去资本家做买卖,唯一的目的是赚钱。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买卖,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有时,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后边的也嚷道:“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
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材料二:
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
“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还要受污辱,整天低声下气,提心吊胆。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得罪了这些人,资本家就得叫我们‘卷铺盖’,整天像是踩着‘地雷’干活……”
这时,我拿起笔来,向张秉贵同志笑着说:“我知道您是个忙人,我今天问您两个问题。第一是:请您把您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我好有点感性认识。”
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你们孩子们也自谋生活吧。’我的大哥就到十五间房一个卖烟卷煤油的杂货店里去当了学徒。我从七岁就出去捡柴、挖野菜,那些野菜都是人家喂鸡的,我们每天就是吃那些野菜。我八岁就去‘打执事’,那就是遇有什么红白喜事,出殡的、娶亲的,我就带上红缨帽,穿上大褂子,去给背小鼓什么的。旧社会,这是实在没办法的人才干的,可是我还唯恐人家嫌我小,不要我。天没亮就出去,太阳落山才回来,每天只挣两个‘铜子儿’。十岁那年,我和三哥到天津的一所地毯作坊去当学徒。父亲本在天津给一个资本家看门,这时失业了。我们在作坊里是七个人睡在一个小炕上,挤得大家都得侧着身子睡。这屋里又没有灯,炕上的臭虫就多得不能提了。那时我先学的是绕毛线,绕来绕去地,毛线都勒进手里去了,又流血又疼,只好用纸把手包起来再绕。资本家看见了就骂:‘你这是在绕毛球呢!’他踢了我一脚,把我撵出来了。
“年初六,原在一个厂的一位师傅来找我说:‘小秉贵儿,你跟我去到榄杆市乾祥瑞织布厂当学徒吧。’这个厂的资本家姓牛,很毒辣,每天一到下半夜,就从柜房里出来,挺着大肚子,喊‘嘟——咋’,说是轰乌鸦呢,把我们都叫醒了。这时间比摇上班的铃还早一个钟头!
“我在那里待了两年多,织一匹布挣两毛钱。十七岁上,我到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十九年没动……以后我就到了百货大楼,这些事您全知道了。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呵!”
说到这里,他停住了,我抬头望着他的从容而沉静的笑脸,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敬佩!
(摘编自冰心《颂一团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围绕着张秉贵这一中心人物来进行采访报道,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
B.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激励广大职工积极进取有重要意义。
C.张秉贵售货服务热情周到,有感受到党的温暖、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觉悟提高,以及受到顾客的尊敬和爱戴等原因。
D.材料一运用了对比手法,他在旧社会当童工学徒,备受压迫和欺凌,在新中国成立后做服务员,获得顾客的感激和尊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深感同情和非常好奇,所以采访的重点放在张秉贵在解放前的具体生活。
B.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张秉贵利用公休日、下班后的时间积极学习,刻苦钻研,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C.张秉贵十七岁到德昌厚食品店,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
D.张秉贵笑着回忆旧社会的经历,从容而沉静,可见,他感受到新中国的好,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直接写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一项是()
A.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
B.张秉贵具有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
C.张秉贵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
D.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的,有学习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结构思路。
5.张秉贵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两则材料的叙述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林为民
【目标引领】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人物通讯,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张秉贵的典型事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理解人物精神的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感受张秉贵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传承张秉贵 “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 的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执着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细节描写,深入分析张秉贵的优秀品质,理解 “一团火” 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学会运用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提升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
【问题激疑】
中国梦,劳动美。正是劳动,让我们今天得以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纵观国际格局,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素质。
——人民日报社论《光荣属于每一个劳动者》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人物简介
林为民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是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的共产党员林正亨之子,他18岁就进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作,直至退休,是一位知名的资深记者。
谈起父亲的过往,林为民感慨地说:“父亲作出的人生选择,作为孩子,我们完全理解,因为那是我们林家世代相传的家风——家国同构,国比家大!”
二.背景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实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翻身”,获得了主人翁和当家做主的地位,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感恩和报效国家的劳动热情。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党和政府坚持沿用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模运动。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抓准”的张秉贵作为商业系统的先进代表,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劳动者恢复生产林为民将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事迹加以整理,写成了一篇新闻作品—《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刊载在1977年12月24日的《北京日报》上,供全国人民学习。
三.走近人物通讯主角——张秉贵
燕京八景,作为北京的八张名片,各具特色,闻名天下。他,作为北京的一个普通售货员,却被称赞为“燕京第九景”,他的售货表演,引无数顾客前来观赏。他,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燕京第九景——张秉贵
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
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
2009——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张秉贵的独特影响力
北京百货大楼广场前,一个张秉贵半身铜像落成,刻着陈云题写的题词:“一团火”精神耀神州。
北京王府井集团把每年的9月18日设为张秉贵月,号召所有人都学习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
2009年,国家评选出了“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张秉贵就是其中一位。
四.整体感知
1.字音字形
字音
嗬(hē) 嘱咐(zhǔ) 亲昵(nì) 凌辱(líng)
字形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心神不定:指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不安: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心烦意乱,十分担心忧虑的样子。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2.解题入文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一标题意蕴丰富,含意深刻。表层意思是说张秉贵业务熟练,服务热情似火,市民被他的真诚和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的行为所感动;内在含意是歌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先锋人物们火一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的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担当和付出的精神。
作用:“心有一团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张秉贵接待顾客时有饱满的工作热情;
“温暖众人心”指顾客满意且以真心回馈张秉贵。这一标题句式整齐,揭示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引入
1929年,11岁的张秉贵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收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为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而被破格录取。从1955年开始,在他三十多年平凡的售货实践中,他胸怀“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职业信念,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30多年来,张秉贵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段):细心体贴地对待顾客。
第二部分(7-13段):耐心地对待生气的顾客。
第三部分(14-16段):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第四部分(17段):不断提高自己服务水平的匠心精神。
第五部分(18-20段)赢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合作解疑】
1.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干出不平凡的事,那么张秉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用糖哄哭闹的小孩 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2)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 体贴入微、急人所急
(3)接待并开解不讲道理的女顾客 热情大度、主动耐心
(4)女儿生病,他仍以笑容迎接顾客 隐忍克制、爱岗敬业
(5)照顾买得多的顾客遭质问后受到触动 自我反省、不断成长
(6)忆往昔,想而今,感慨不已 懂得感恩、乐于奉献
(7)业余时间参观糖果厂,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主动求知、严于律己
(8)在吃宵夜的特殊待遇下受到启发 善于剖析、觉悟很高
2.本文第一部分详细叙述了张秉贵对待不同顾客的四件事,富有现场感,如同四个特写镜头,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这四个镜头的顺序是否可以打乱?说明你的理由。
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呈现,而是以突出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作为组织线索,四个事例看似无序,但实际上层层递进,展现了张秉贵的精神品质。
(2)镜头之间是如何巧妙转换的?这样写有何妙处?
转换1:人们常用体贴入微来形容张秉贵的服务态度。
转换2:有人问,难道张秉贵从来没遇到过不讲理的个别顾客?张秉贵说:“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遇到个别顾客冷,决不能以冷对冷,而要以热对冷,变冷为热。
转换3:张秉贵服务态度这样好,有人问他:“难道你自己就没有过不顺心的事吗?”张秉贵回答:“一个人哪能事事如意?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放军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
转换语穿插了群众对张秉贵的评价和张秉贵自己的回答,正侧结合,既自然过渡,又点出人物精神,凸显了作品主题。
3.本文主要抓住张秉贵的那几个方面来写?为什么选取这几个方面来写?
工作上——练就“一抓准”的过硬本领;
态度上——为人真诚,看他的工作成了许多人的享受;
思想上——心中有一团火,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因为人物通讯要求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件来报道,而本文选取的这几个方面都是张秉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典型体现,同时可以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他。
4.如何理解张秉贵说的话:一个人哪能事事如意?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放军的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
采用类比的修辞方法,非常形象地说明在岗位上应该精神抖擞,始终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售货员,全神贯注地为人民服务。后文也讲到当自己的女儿有病时,送进医院,也不忘记上班,而且做到了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
5.文章开头的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以诗歌结尾,有何作用
开头的场面描写作用:文章开头的场面描写交代了新闻发生的时间,新闻人物的工作地点,顾客的言行举止,为新闻人物张秉贵的出场做了铺垫;文章开头的场面描写主要呈现了主人公张秉贵在工作过程中的真实面貌,表现出张秉贵工作热情、爱岗敬业的特点。
以诗歌结尾的作用:①直抒胸臆,升华文章主题,既赞扬了张秉贵,也表现了全国群众积极学习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热情;
②诗歌结尾,侧面烘托,突出主题,让人久久回味,意蕴丰富,韵味悠长。
③号召各行各业人们积极学习劳模精神,争当劳模。
4.他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联系全文内容,概括一下“一团火”的含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
5.时代在不断进步,商品和服务方式也在更新,“一团火”式的服务态度是不是不需要了?
虽然时代在不断进步,商品和服务方式也在更新,但那份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精神,应该一直传承至今,张秉贵式“一团火”精神从未熄灭,如今愈发明亮。这份精神的背后,是张秉贵也是我们对党和人民深深的热爱,是对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期盼。
【精讲点拨】
1.张秉贵工作态度能给我们哪些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
(1)一个平凡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一步步完善着自己的工作技能与服务方式。满足每一位顾客。他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虽然他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他真诚服务的工作精神却永远的激励着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2)他珍惜自己的工作,以自己的工作为自豪,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每天重复的也都是同样的工作。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而感觉工作是枯燥的。我们应该从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中发现工作的乐趣,为服务对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张秉贵在工作中的热情与服务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跟随前人的脚步。在自己的工作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之路。对自己的工作积极进取、态度认真、踏实肯干,在工作上体现自己的价值。
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②线索明确,层次清晰。“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③倒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④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和对比、烘托等侧面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的立体和真实。
【知识建构】
【拓展延伸】
阅读并仿写下面句子。
假如我是一束光,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片光芒;
假如我是一阵风,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阵清凉;
假如我是一朵花,
就要给别人送去一份芬芳;
假如我是张秉贵,
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关爱。
【巩固训练】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秉贵今年59岁,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1955年他刚到百货大楼时,认为只要为商店多销货、多卖钱,就是做好了本职工作,报答了党的恩情,因此他比较注意抓大号买卖。一次,有位农民顾客来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让这位顾客等了很长时间。顾客生气地质问他:“你是不是嫌我买得少,看不起我?”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秉贵。党支部书记找他谈心,对他说:“过去资本家做买卖,唯一的目的是赚钱。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买卖,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有时,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后边的也嚷道:“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
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材料二:
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
“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还要受污辱,整天低声下气,提心吊胆。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得罪了这些人,资本家就得叫我们‘卷铺盖’,整天像是踩着‘地雷’干活……”
这时,我拿起笔来,向张秉贵同志笑着说:“我知道您是个忙人,我今天问您两个问题。第一是:请您把您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我好有点感性认识。”
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你们孩子们也自谋生活吧。’我的大哥就到十五间房一个卖烟卷煤油的杂货店里去当了学徒。我从七岁就出去捡柴、挖野菜,那些野菜都是人家喂鸡的,我们每天就是吃那些野菜。我八岁就去‘打执事’,那就是遇有什么红白喜事,出殡的、娶亲的,我就带上红缨帽,穿上大褂子,去给背小鼓什么的。旧社会,这是实在没办法的人才干的,可是我还唯恐人家嫌我小,不要我。天没亮就出去,太阳落山才回来,每天只挣两个‘铜子儿’。十岁那年,我和三哥到天津的一所地毯作坊去当学徒。父亲本在天津给一个资本家看门,这时失业了。我们在作坊里是七个人睡在一个小炕上,挤得大家都得侧着身子睡。这屋里又没有灯,炕上的臭虫就多得不能提了。那时我先学的是绕毛线,绕来绕去地,毛线都勒进手里去了,又流血又疼,只好用纸把手包起来再绕。资本家看见了就骂:‘你这是在绕毛球呢!’他踢了我一脚,把我撵出来了。
“年初六,原在一个厂的一位师傅来找我说:‘小秉贵儿,你跟我去到榄杆市乾祥瑞织布厂当学徒吧。’这个厂的资本家姓牛,很毒辣,每天一到下半夜,就从柜房里出来,挺着大肚子,喊‘嘟——咋’,说是轰乌鸦呢,把我们都叫醒了。这时间比摇上班的铃还早一个钟头!
“我在那里待了两年多,织一匹布挣两毛钱。十七岁上,我到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十九年没动……以后我就到了百货大楼,这些事您全知道了。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呵!”
说到这里,他停住了,我抬头望着他的从容而沉静的笑脸,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敬佩!
(摘编自冰心《颂一团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围绕着张秉贵这一中心人物来进行采访报道,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
B.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激励广大职工积极进取有重要意义。
C.张秉贵售货服务热情周到,有感受到党的温暖、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觉悟提高,以及受到顾客的尊敬和爱戴等原因。
D.材料一运用了对比手法,他在旧社会当童工学徒,备受压迫和欺凌,在新中国成立后做服务员,获得顾客的感激和尊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深感同情和非常好奇,所以采访的重点放在张秉贵在解放前的具体生活。
B.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张秉贵利用公休日、下班后的时间积极学习,刻苦钻研,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C.张秉贵十七岁到德昌厚食品店,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
D.张秉贵笑着回忆旧社会的经历,从容而沉静,可见,他感受到新中国的好,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直接写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一项是()
A.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
B.张秉贵具有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
C.张秉贵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
D.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的,有学习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结构思路。
5.张秉贵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两则材料的叙述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
1.A
2.B
3.D
4.先介绍了张秉贵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然后具体写道他为了熟悉业务,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体现了张秉贵的敬业爱岗;最后写道张秉贵用“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人们在传颂张秉贵职业精神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温暖关怀张秉贵,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5.①叙述角度不同:材料一是旁观者(记者)角度叙述,材料二是张秉贵本人讲述。②详略处理不同:材料一简略叙述,材料二详尽具体。③写作目的不同:材料一在于突出新生活,努力为人民服务;材料二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两则材料都……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错,材料二的内容主要写张秉贵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与在新社会进行劳动的感受完全不同,体现新社会的优越性。可见并未特意突出其“一团火”的精神。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非常好奇”错,曲解了文意,材料二写冰心对张秉贵的会上发言非常感动,在采访时希望张秉贵把“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自己“有点感性认识”。可见“非常好奇”的表述是错误的。
C.“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错。由材料二“十七岁上,我到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十九年没动”可知,19年指“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而1949-1955年这是解放后,不能说他“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
D.“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错。材料二中说“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D.“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的,有学习的……”,这是通过他人来写传主,体现出大家对其爱岗敬业精神的认可和赞赏,并主动去学习他的先进事迹,这是间接体现张秉贵的精神,并非直接。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介绍了张秉贵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第一段中介绍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后来农民买桃酥的事件让他提高了思想觉悟,认识到新中国的工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然后具体写道他为了熟悉业务,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体现了张秉贵的敬业爱岗:第二段中提到“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刻苦钻研,获得丰富的商品知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体现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最后第三段写道“他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顾客……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体现出张秉贵用“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人们在传颂张秉贵职业精神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温暖关怀张秉贵,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从材料一“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等处可知,材料一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从材料二“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等处可知,材料二主要是张秉贵本人讲述。两则材料的叙述角度不同。
②从“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可知,材料一的叙述简略概括。从材料二“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可知,材料二的叙述详尽具体。两则材料的详略处理不同。
③从材料一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等处可知,材料一的叙述在于突出张秉贵的新生活和他努力为民服务。从材料二“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等处可知,材料二的叙述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两则材料的写作目的不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