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 2.练题型 情感概括分析题(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 2.练题型 情感概括分析题(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5:3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练题型 情感概括分析题
一、(2025广东梅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鹿鸣宴①
张 栻②
从昔山川夸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
秋风万里携书剑,春日端门拜冕旒③。
圣世取才先实用,儒生报国岂身谋。
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
[注] ①鹿鸣宴,旧时科举考试后,由州县长官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②张栻,南宋著
名理学家和教育家,作此诗时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③冕旒,古代帝王的礼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从昔”与“只今”呼应,夸赞了广西不仅风光秀美,而且人文兴盛。
B.“秋风”“春日”,不仅是写季节的转换,在时节上也暗合“乡试”与“殿试”。
C.颔联上句想象儒生赴考的情景,“万里”表现路途遥远,“书剑”衬托儒生形象。
D.尾联的“畎亩忧”指儒生对田地收成的担忧,体现了他们生活的贫寒和艰辛。
D
解析 “指儒生对田地收成的担忧,体现了他们生活的贫寒和艰辛”错。“畎亩”
指农田,古代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畎亩忧”指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对读书人大济苍
生的期许。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儒生怎样的情感态度 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
答案 ①颔联想象儒生赴京赶考的情形,“万里”“书剑”衬托儒生意志坚定、才
学与胆识兼备的形象,表达对他们的赞美;②“拜冕旒”想象儒生殿试面圣的情景,表达
了对他们科举高中的祝福和期待;③颈联上句的“先实用”点明了当时社会重视有真
才实学的人,表达了对读书人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的期许;④颈联下句的“岂身谋”和尾
联的“畎亩忧”,勉励儒生读书不能为个人谋私利,要关心民生疾苦,报效国家。(答对
一点得2分,其中对诗句的分析1分,情感态度1分;答对三点得6分)
解析 ①颔联上句“秋风万里携书剑”写儒生带着书剑,不远万里奔赴考场,“万
里”突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艰辛,衬托出他们坚定的意志,“书剑”象征着他们的才学和
胆略。“万里”“书剑”寄寓了诗人对儒生的赞美之情。②颔联下句“春日端门拜
冕旒”想象儒生在春天里,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成功,得以面见帝王,这一想象表达了诗人
对他们能够科举高中的美好祝福和期待。③颈联上句“圣世取才先实用”表达了对
当下选才标准的认可,同时也流露出对儒生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够具备真才实学,并且将
所学运用于实践中,为社会做出贡献。④颈联下句“儒生报国岂身谋”直接表明观点,
即儒生读书不应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应该有更高的志向,那就是报效国家。尾联
“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中,诗人鼓励儒生在策论中表达出对百姓疾苦的
关心,希望他们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进一步勉励他们忧民报国。
二、(2025福建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燕堂春夜
陆 游
南楼 ①下疏更,一点纱笼满院明。
映月疏梅入帘影,读书稚子隔窗声。
呻吟药裹身宁久 汛扫胡尘意未平。
草檄北征今二纪②,山城仍是老书生。
[注] ① :形容击鼓的声音,这里指更声。②纪:十二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以声光入诗,营造出夜的静谧与孤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疏梅月影与稚子书声相映成趣,流露出诗人书斋生活的自适与旷达。
C.颈联中岁月无多的感伤与北伐未成的愤慨相互交织,形成巨大的张力。
D.“草檄北征”与“王师北定”都表达了收复北方河山的决心与渴望。
B
解析 “流露出诗人书斋生活的自适与旷达”错。颔联“映月疏梅入帘影,读书稚
子隔窗声”看似描绘静谧美好的书斋生活,但结合全诗尤其是颈联和尾联可知,诗人的
内心充满了岁月无多的感伤和壮志未酬的愤慨,所以这里的描写是以乐景衬哀情,突出
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而非表现自适与旷达。
2.末句“仍”字意涵丰富厚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历经二十四年岁月波折与磨洗,山河未复的遗恨还在;②对朝廷懦弱苟安、
不思进取的愤恨如故;③建功立业的书生理想犹存。(每点2分)
解析 ①“草檄北征今二纪”表明诗人草檄北征已经过去二十四年,陆游早年为北
伐撰写檄文,然而历经漫长的岁月,如今“山城仍是老书生”,“仍”字揭示了山河依旧
未收复的现实,蕴含着诗人深深的遗恨。②诗人一心想要“汛扫胡尘”,但现实却是朝
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诗人壮志始终未得实现,只能在山城空等年华老去。“仍”字暗
含对南宋朝廷懦弱苟安的尖锐批判。③“老书生”之“仍”还表明诗人初心未改,理
想信念没有被岁月磨灭。尽管年迈病弱,但依然是那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书生”。
三、(2025山西一模)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9分)
岳州城上
姚 鼐
高接云霄下石矶,城头终日敞清晖。
孤筇[注]落照同千里,白水青天各四围。
山自衡阳皆北向,雁过江外更南飞。
人间好景湘波上,却照新生白发归。
[注] 筇: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可以制手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写岳州城楼的雄伟壮丽,“高接云霄”夸张地写出城楼之高,“敞清晖”写出城
楼的开阔明亮。
B.颔联写出登临的时间、人物及所见景象,千里夕照下,诗人登楼远眺,周围天水相接,
江波荡漾。
C.颈联在写景的同时又陈述了事实,写北雁南飞,到了湘江外衡山的回雁峰就更改方向,
待春而回。
D.全诗前六句写景,分别写出高城、天光、夕阳、白水、远山,层次井然,虚实结合,结
尾直抒胸臆。
D
解析 “虚实结合”错,全诗前六句主要是实写眼前之景,高城、天光、夕阳、白
水、远山等都是诗人实际看到的景象,并没有运用虚写的手法。
2.“人间好景”本应让人心旷神怡,可这首诗却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情绪,请结合诗歌
内容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①“孤筇落照同千里”,写诗人独自拄杖登临,面对千里夕照、荡漾江波,渺小
的个体与壮阔的背景形成反差,带给人孤寂悲凉的情绪。②“山向北”“雁南飞”都
带有背井离乡之意,与诗人此时羁旅的心境相呼应,引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淡淡
的乡愁油然而生。③尾联中夕阳下的“人间好景”与“新生白发”形成反差,容易引
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从而产生韶华不再的淡淡哀愁。(每点2分)
解析 诗歌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答题时要逐联分析。对于景物描写,要结合景物的
特点把握其中所蕴含的忧愁情绪;抒情句则可结合虚词“却”来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愁
情。
四、(2025山西太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9分)
剑潭赠李似表
刘子翚[注]
夜窗把酒对鹅峰,分手悠悠各转蓬。
舣棹相逢烟浪际,有家皆在乱离中。
胡儿久占清河地,壮士谁收赤壁功
它日著鞭先后耳,飘零不用叹途穷。
[注] 刘子翚:南宋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夜窗把酒”运用细节表现与友人相聚的场景,“各转蓬”则暗示此后的漂泊生
活。
B.二人在烟雾弥漫的波浪间停船相遇,感叹“皆在乱离”,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
C.诗人借助赤壁典故和反问句式表达国土沦陷、渴盼收复失地的强烈情感。
D.诗人劝勉友人不要为眼前的分离而忧叹,相信将来定有并肩缓辔而行的时候。
D
解析 本项是对尾联“它日著鞭先后耳,飘零不用叹途穷”的理解,尾联的意思是未
来你我实现抱负不过有先有后,不要因漂泊的生活而绝望。尾联表达了与友人积极进
取,奋勇抗金、收复失地,实现理想抱负的决心,将离散的伤感之情上升为家国之情。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请简要梳理诗歌离散之情的发展脉
络。(6分)
答案 ①首联回忆曾经的相聚与如今的漂泊,“各转蓬”表达漂泊无定、相逢无期
的感伤之情。②颔联“有家皆在乱离中”指出战乱背景,道出了人们流离失所的悲哀,
离愁进一步加深。③颈联“谁收赤壁功”与尾联“著鞭”相呼应,勉励友人与自己要
相信抱负终将会实现,化解离愁的同时也将诗情格调上升为家国之情。(每点2分)
解析 首联通过“夜窗把酒”的温馨回忆,勾勒出与友人昔日相聚的场景,继而以
“各转蓬”的比喻,喻指二人如蓬草般漂泊无定、相逢无期,奠定了离散后漂泊难定的
感伤基调。颔联转向现实,叙写二人停船偶遇的情境,“有家皆在乱离中”将个人离散
置于战乱的社会背景下,由个体离愁扩展至百姓流离失所的群体命运,使离愁因时代苦
难而更显深重。颈联直言国土沦丧的现实,借赤壁典故反问“壮士谁收”,抒发渴盼收
复失地之情,将个人离散之愁与家国之痛交织。尾联则进一步跳出个人离愁的局限,以
“著鞭”自勉与勉人,坚信未来必能建功立业、实现抱负,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家国复
兴的坚定信念,既化解离愁,又以慷慨之气提升全诗格调,最终使离散之情在报国之志中
得到超越与升华。
五、(2025浙江杭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读陶渊明归去来
邵 雍
归去来兮任我真,事虽成往意能新。
何尝不遇如斯世,其那[注]难逢似此人。
近暮特嗟时翳翳,向荣还喜木欣欣。
可怜六百余年外,复有闲人继后尘。
[注] 其那,即“其奈”,怎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赞扬了陶渊明坚守本真的精神,表达诗人对其人生选择的高度认同。
B.颔联将“如斯世”与“似此人”对比,以强调污浊世风中陶渊明的独特品格。
C.颈联化用陶渊明辞句,既表现其归隐之乐,又暗含诗人读辞后的人生感受。
D.尾联“闲人”实为诗人自况,表明对陶渊明的追随非慕形迹,而是心魂相契。
B
解析 “对比”错误。“如斯世”指陶渊明所处的世道,“似此人”指陶渊明这样
的人,二者不能形成对比。颔联意思是“现在的世道还是像陶渊明那时一样(都是浊
世),但像陶渊明这样的人却难以遇到了”,是通过“世道常有”衬托陶渊明精神难
得。
2.诗歌尾联的“可怜”,或解为“可喜”,或解为“可惜”,你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诗简
要分析。(6分)
答案 (示例1)认同“可喜”:①前两联表达对陶渊明坚守本真的钦佩,指出世道常
有,但像他这样拥有率真自适情怀的人难得。②颈联化用《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既
表现陶渊明归隐的快乐,又表达自己的洒脱情怀。③尾联“闲人”指作者自己,陶渊明
精神难得、可慕可钦,作者为自己能在六百余年后继其遗风感到“可喜”和自豪。(每
点2分)
对功利世俗难容本真的批判。(每点2分)
(示例2)认同“可惜”:①颔联既以“世道常有”衬托陶渊明精神难得,又以“斯世”的
普遍性表现文人历来难申己志的遭际,暗含对世道的批判。②颈联化用《归去来兮
辞》中的句子,既写陶渊明归隐之乐,又暗含对其生命时光流逝的慨叹。③六百余年后,
仍有“我”这样的“闲人”步陶渊明后尘,多年过去世道仍无变化,令人“可惜”,暗含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若解为“可喜”,则可基于诗人对陶渊明人格精神
的崇拜和向往来分析,“可喜”体现在诗人对自己能够传承陶渊明人格精神的自豪和
满足方面。若解为“可惜”,则应基于世道“如斯世”来分析,“可惜”主要在于世道
未改,诗人以及与诗人一样有操守、有追求的知识分子依然只能像陶渊明一样以“闲
人”身份避世,难伸志向,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批评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情。
题目要求结合“全诗”分析,答题时逐联梳理诗歌内容,概括各联中与“可喜”或“可
惜”有关的内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