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练题型 观点态度分析题
一、(2025黑龙江大庆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学 书[注]
陆 游
九月十九柿叶红,闭门学书人笑翁。
世间谁许一钱直,窗底自用十年功。
老蔓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孥虚空。
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
[注] 庆元四年(1198),陆游七十四岁时写了这首学习书法的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诗首句以秋景起兴,暗示时光流转,烘托出静谧的学习氛围。
B.第二句中的“笑”字,写出了人们对诗人闭门学习书法的态度。
C.诗人认为学习书法不值一钱,但他也心甘情愿地付出十年努力。
D.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C
解析 “诗人认为”错误,那是世人的想法。“世间谁许一钱直”的意思是:世间有
谁认为学书法值一钱呢 “窗底自用十年功”是说虽然人们认为学习书法不值一钱,但
是诗人自己却甘愿花费多年的宝贵时光坚持学书法。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书态度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加以分析。(6分)
答案 ①埋头苦练,专心致志。首联直接点出诗人自己闭门不出,专注于书法学习。
颔联指出,在世人眼中,或许学习书法不值一钱,但诗人却甘愿付出更多宝贵的时间学习
书法。②执着与坚毅。颈联写老蔓缠绕松树,历经风霜雨雪而不屈不挠,象征了诗人在
学习书法过程中的执着与坚毅。③超脱世俗,不在乎嘲笑与批评。颔联和尾联都写出
了诗人不在乎世人一时的评价,他坚定不移地学书法,并认为历史自有公论。(每点2分)
解析 ①首联“九月十九柿叶红,闭门学书人笑翁”直接写诗人闭门不出,专心学习
书法。颔联“世间谁许一钱直,窗底自用十年功”进一步表明,尽管在世人眼中学习书
法可能没有什么价值,但诗人依然愿意花费多年的工夫学习书法,体现出诗人专心学书
法的态度。
②颈联中的“老蔓缠松饱霜雪”,描绘了老蔓缠绕松树,饱经霜雪的景象,以老蔓的坚韧
来象征诗人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的执着与坚毅,就像老蔓历经艰难仍紧紧缠绕松树一样,
诗人在学书法的道路上也会不畏困难,坚持到底。
③颔联中提到诗人不顾世人对学习书法价值的看法,坚持学书法。尾联“即今讥评何
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更是直接表明,诗人不在乎当下人们的讥讽和批评,坚信即使现
在不被理解,五百年后历史也会对自己的书法及学书法行为做出公正的评判,体现了诗
人超脱世俗的态度。
二、(2025福建厦门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追和东坡题李亮功归来图[注]
黄庭坚
今人常恨古人少,今得见之谁谓无。
欲学渊明归作赋,先烦摩诘画成图。
小池已筑鱼千里,隙地仍栽芋百区。
朝市山林俱有累,不居京洛不江湖。
[注] 苏轼曾在韶州与李亮功同游,应邀写了《李伯时画其弟亮工旧隐宅图》,其中有
“乐天早退今安有,摩诘长闲古亦无”之句,亮工,即李亮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人指陶渊明、王维等有隐逸之风的人;今人指时人,也包括先题诗的苏轼。
B.本诗标题与第三句都关联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点明李亮功的归隐之志。
C.鱼游欢快,芋叶飘摇,作者踏足亮功隐宅,亲身感受到了田园之趣和归隐之乐。
D.本诗既写古又写今,古与今映照;既叙事状物,又抒怀作评,理趣与情趣兼备。
C
解析 “踏足亮功隐宅,亲身感受到了田园之趣和归隐之乐”错,颈联写的是画中之
景,而非眼前实景。
2.请简要分析黄庭坚对归隐问题的看法与“今人”有何不同。(6分)
答案 ①今人,包括苏轼,都很欣赏隐者,向往归隐,认为山水田园生活不为世俗所累,
自由自在;②而作者认为,朝市和山林都有让人身心疲累处,真正的自由在于内心,不在
京洛也不在江湖间。(每点3分)
解析 诗中“今人常恨古人少,今得见之谁谓无”表明“今人”常常遗憾古代归隐
的贤人太少,如今看到李亮功有归隐之举,便觉得有了效仿的对象,这说明“今人”羡慕
古人的隐逸之风,希望效仿归隐。而黄庭坚则认为“朝市山林俱有累,不居京洛不江
湖”,即无论是在繁华的朝市还是在幽静的山林,都存在着各种束缚和牵累,能不能归隐
并不取决于居住在繁华热闹的京城还是偏远的江湖,只要内心宁静,能够摆脱世俗的羁
绊,保持超脱,那么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实现归隐。由此可见,黄庭坚对归隐问题的看法
更注重内心的状态,而非外在的环境,比“今人”更为深刻、豁达。
三、(2025新八省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秋怀(其二十一)
邵 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
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
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
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C
解析 “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错误。诗中“节改一时事,人
怀千古心”的意思是季节变换带来的萧瑟衰败景象是暂时的,人心却常怀千古不变的
情愫与思索。C项是对“节改一时事”的曲解。诗中的“节”是“时令”“季节”,
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气节”。
2.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6分)
答案 ①“德不孤,必有邻”,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
他做伴;②秉持“千古心”的人,也如孔子所说有德之人一样,终究会遇到知音。(每点3
分)
解析 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德之人不孤单,总会有知音相伴。诗歌
首联“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冷清、落寞的氛
围。颔联“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既展示了自然景象的多样性,也隐喻了人生的起
伏不定。颈联“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表达了诗人对于季节更替和人生境遇的感
慨,季节的变换代表着时光的流逝,而人们的心中却怀着千古不变的情感。尾联“谁云
子期死,举世无知音”意思是:谁说子期死后,举世再无知音呢 诗人相信真正有德行与
高尚情操的人,必定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呼应了孔子的观点。
四、(2025广东东莞、揭阳、韶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和 棋
释宝昙
意适何曾较疾迟,战酣夜漏继朝晖。
骊山信有无双手,野老宁知第一机。
静等鱼龙潜夜壑,迅如鹰隼击秋围。
春风过尽花无数[注],我固无因客亦非。
[注] 花无数:古人常以落花来比喻棋盘上棋子的错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交代弈棋双方自夜及朝沉浸于对弈,“战酣”写出对弈场面的激烈。
B.“无双”“第一”分写双方棋道之深,不分伯仲,为后文写和棋埋下伏笔。
C.颈联形象地写出了弈者既有安静等待对手的耐心,也有出手时的迅速果断。
D.尾联既形象地呈现了棋局的态势,又流露出对弈双方的淡然、愉悦之情。
C
解析 “安静等待”错,“等”意为如同、等同,与对句之“如”意思接近,颈联上句
意为安静时如同鱼龙潜入夜间的深渊。
2.本诗既写弈棋,也表达了诗人的人生体悟,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①不执着于输赢才能专注投入,获得乐趣。“我固无因客亦非”,正是因为对
弈双方都没有刻意争胜之心,才能“意适”,沉浸于棋局之中,不较“疾迟”,充分感受
对弈的乐趣。②有静有动、张弛相间方为人生的理想状态。诗中的围棋高手有静有
动,静如鱼龙夜潜,不见影踪,动如鹰隼秋猎,迅雷不及掩耳,这既是弈棋智慧,也是人生智
慧。(每点3分)
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激烈且沉浸的对弈场景,展现了弈者的智慧与耐心,同时表达
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首联中,诗人强调“何曾较疾迟”,即人生的重点不在于快慢胜
负,而在于精神的专注与陶醉,即“意适”。颔联通过对弈两者的“无双手”“第一
机”隐喻人各有所长,未必要竞争赢输。颈联借弈棋时安静的样子和迅速出击的场景
传达了一种静动相生的生存哲学和人生智慧,即人生既要有耐性,也要有果断决策的勇
气。尾联的“我固无因客亦非”强调对弈双方都没有刻意争胜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