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 6.题型六 语言鉴赏题(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 6.题型六 语言鉴赏题(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5:3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题型六 语言鉴赏题
类型一 炼字赏析题
必备知识 诗歌常见炼字类型及其作用
类型 作用
动词 ①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具有凝练、传神的效果;
②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态美。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
形容词 ①从形、声、色、味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
②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直观、具体、形象。如“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肥”“瘦”。
虚词 ①能体现动作的情状和人物心理的变化,或者表现某种状态的程度;
②对情感的表达起强化作用;
③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生动。
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两字。
叠词 ①形式上,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②内容上,丰富语言内涵,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有强调的作用。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这七组叠词,读来韵律感十足,形象、细致且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创痛后的愁苦之情。
数量词 ①高度概括数量、时间、距离;②夸张渲染;③凸显动态。
如“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中,“六千里”和“十二年”高度概括出作者被贬的距离之远、时间之长;“万死”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自己的处境,写出了作者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
拟声词 使诗歌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嘈嘈”“切切”“呕哑”“嘲哳”。
考查类型 题例
直接赏析型 (2024全国甲)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
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比较型 (2020天津)“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
同意吗 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2016全国Ⅲ)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
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请简要分
析。
题型解读
解题路径 赏析炼字“四角度”

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语言变形方法
  古人写诗,或因为受字数、句数和韵律的严格限制,或为了追求某种特殊的表达效
果,常常对语言进行变形,变形的具体方法包括改变词性、颠倒词序和句序、对句子进
行反常组合、省略词句等。了解诗歌的语言组织规律,才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
把握诗歌的情感。
类型二 炼句赏析题
变形方法 解说 示例
改变词性 诗人因炼字、炼意的需要,
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
的词性。词类的活用,有化
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且在诗
歌中最为多见。在理解诗
意时可以参考文言文中的
词类活用。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到来后千
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象变化,极其富于表现力。
颠倒词序 和句序 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
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的效
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
求,而改变某些词语和句子
的顺序。阅读古诗,要重视
词序和句序颠倒的现象,避
免机械理解。 颠倒 词序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
洲”的正常语序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
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
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
象。诗人颠倒词序的目的是突出表现“汉阳树”
“鹦鹉洲”“历历”“萋萋”的特点。
颠倒 句序 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把
句序完全颠倒了,所以此诗只有从后往前吟读,其意才
明白晓畅,即:诗人是夜半时分听着钟声,停泊于姑苏城
外寒山寺下的,漂泊羁旅的忧愁,使诗人难以入眠,就在
这“愁”中,不知不觉“月落乌啼”,拂晓来临了。
对句子进行 反常组合 普通的句子组接,一般要遵
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件
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
演进等方面的规律。但在
古典诗歌中,为了突出引人
入胜的情景,渲染突兀奇警
的气势,诗人常常会突破此
规律,对句子进行反常组
合。 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诗人先说自己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交代伤心之原因
是“万方多难”,因果倒装,起势突兀。
省略词句 诗歌言简义丰,诗歌语句之
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
产生了有意省略句子成
分、过渡和关联的字句的
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
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
间。 省略 对话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但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去补充完善。
省略 联结词 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这两句用名词意象,中间没有任何联结词语,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
题型解读 所谓炼句,就是根据表情达意或结构的需要,在句中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或
对句子做语法方面的调整。从总体上来看,赏析炼句重在赏析句中的“意”和句中的
“技”,也就是从情感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赏析。
解题路径 赏析炼句“两角度”

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常见语言风格
类型三 语言风格赏析题
风格 特点
清新自然 一般以新颖轻巧的构思、生动活泼的语言,描摹大自然的清幽秀美,抒写轻快、隽永的情思。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如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平淡质朴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潜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含蓄隽永 不直接表露情思,而是将其藏在形象中,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自己思索、体味。如李商隐的《锦瑟》。
绚丽飘逸 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具有绚丽飘逸之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雄奇豪放 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意境高远,气势雄伟;境界缥缈,极目无垠。如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柔、细”的特点,即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沉郁顿挫 “沉郁”表现为情感上的深沉蕴藉,“顿挫”表现为语势上的停顿转折。即用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将内心的沉郁之情深刻地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
悲慨凄怆 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
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如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歌》。
幽默讽刺 此在诗词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如章碣的
《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
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工整典雅 即诗句对仗工整,具有古典语言的韵味与雅致,用典精
当。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题路径
1.判断诗歌语言风格“四方法”
观题材 如边塞诗的语言悲凉慷慨,讽喻诗的语言沉郁激愤,咏史诗的语言雄浑壮阔,怀古诗的语言幽深绵长,送别诗的语言意蕴深远,田园诗的语言平实质朴,山水诗的语言清新优美,等等。
找意象 分析诗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风格一般清新自然。
品用词 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
联作者 如陶渊明的作品朴素自然,杜甫的作品沉郁顿挫,白居易的作品通俗浅显,李白的作品豪放飘逸,高适的作品悲壮苍凉,李商隐的作品隐晦朦胧,苏轼的作品豪放旷达,温庭筠的作品绮丽香艳,李清照的作品婉约悱恻,等等。
2.赏析诗歌语言风格题答题“三步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