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 2.题型二 情感概括分析题(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 2.题型二 情感概括分析题(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5:3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张PPT)
题型二 情感概括分析题
题型解读 诗歌中的情感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②多是丰
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的;③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古代诗歌情感概
括分析题或要求概括诗歌整体情感,或要求分析诗歌局部情感,或要求梳理情感变化过
程。通过诗歌关键词句把握情感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
解题路径 把握诗歌情感“三路径”
1.找“情语”
显性 情语 指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
隐性 情语 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①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
“惟”“仍”“又”“只”“徒”“空”“尚”“犹”“岂”等词语。
②提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时间词:春(含生机或暮春时伤春)、秋(常见悲秋)、节日名(向往团圆)、夜(夜不能寐,心事重重,有所思)。
地点词:塞外(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他乡(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之地名(仕途坎坷)。
分析景 物特点 分析景物在声、色、形、味、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如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愉悦的心情,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当然也有特例,以哀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哀情。又如,早春之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多抒发愉悦、积极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多抒发感伤、惋惜之情。
把握景与情之间的 关系 景与情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景与情一致(相似),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景与情相反,即通常所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2.析“景语”
3.挖典故
用典的方式很多。从作者引用的意图讲,可分为“正用”和“反用”;从作者引用的形
式讲,可分为“明用”和“暗用”。具体如下:
正用 即诗词中引用的典故与其本身的含意相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如:曹操《短歌行》结尾“周公吐哺”一句以历史上周公求贤若渴的事迹,来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反用 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而用之。如:在王安石的《钟山即事》“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两句中,第二句就反用了王籍《入若耶溪》中“鸟鸣山更幽”之意。
明用 即直接引用典故,在使用中对典故进行简单概括或引述。如陆游《金错刀行》中的“楚虽三户能亡秦”直接引用了战国时楚民谣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
暗用 即间接引用或化用,将典故融入古诗词中,行文流畅贯通,
如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如贺知
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
“碧玉”一词其实出自乐府诗《碧玉歌》中“碧玉破
瓜时”一句,指少女,《咏柳》中把柳比作少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