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清单三 古代诗歌常见十大题材
一、送别怀人诗
题材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好友离别。送别之际,往往会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这类诗即为“送别怀人诗”。
题 材 特 征 内容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
题材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好友离别。送别之际,往往会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这类诗即为“送别怀人诗”。
题 材 特 征 内容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
题 材 特 征 标志 词语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
“赠”“酬”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
亭、短亭、阳关、舟、灞桥、南
浦、渡口等。
教材典例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
《送友人》
题材内涵 指作者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等情感的诗。
二、羁旅思乡诗
题 材 特 征 内容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幽怨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
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标志 词语 ①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字词或“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明月、秋风、秋霜、杜鹃、猿
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西楼、危楼、危栏、砧声等。
教材典例 杜甫《登高》、王湾《次北固山下》、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题材内涵 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所咏之“物”往往
与作者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思
想感情。
三、咏物言志诗
题 材 特 征 内容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与处境的失意,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标志 词语 ①标题特点: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标题。
②常见意象:梅、兰、竹、菊、莲、松、草、鹰、燕、蝉、蜂、
琴、棋、丁香、桃李等。
教材典例 陆游《卜算子·咏梅》
题材内涵 指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作者对历史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的诗。
四、咏史怀古诗
题 材 特 征 内容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抒忧国忧民之情。
标志 词语 ①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字,或在古
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字词。
②诗中或有前代的都城名如咸阳、长安、金陵等,或有发生过重大历史
事件的地名如骊山、赤壁、马嵬、乌江亭等,或有前代帝王与名人的故
居、陵墓、祠庙名如乌衣巷、湘妃祠等。
教材典例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题材内涵 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自然风光、战争场面为题材的诗。
五、边塞征战诗
题 材 特 征 内容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标志 词语 (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
(2)常见意象: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雨雪等。
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楼兰、蓟北等。
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剑等。
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渭城曲》等。
教材典例 高适《燕歌行(并序)》
题材内涵 指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
诗。可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六、山水田园诗
题 材 特 征 内容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之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标志 词语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教材典例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陆游
《游山西村》
题材内涵 指画家本人或鉴赏者对绘画的内容有感而作之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
者的感情,或谈论对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题(咏)画抒怀诗除了
体现其所特有的诗情画意之艺术美,还多方面表现自然之美。
七、题(咏)画抒怀诗
题 材 特 征 内容 情感 ①通过丰富的绘画意境来表现绘画的美妙和画家高超的技艺等,表达对绘画本身、画家高超技术的赞美。
②借助绘画内容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标志 词语 ①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等字眼或画家名号、画作名称等内容。
②常见意象: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山水画题画诗中所绘之景,人物画题画诗中所画之人,花鸟画题画诗中所状之物。
教材典例 王维《画》
题材内涵 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一些文人为求得
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展
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八、干谒言志诗
题 材 特 征 内容 情感 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
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
③对推荐者的赞美。
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
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
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标志 词语 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等字眼或显贵的官名(姓)等内容。
教材典例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题材内涵 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朋友之间常常互相以诗词唱和,此谓“酬唱”。
古人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
志。
九、酬唱赠友诗
题 材 特 征 内容 情感 ①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安慰和答谢。
②借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标志 词语 标题中往往有“赠”“奉和”“和”“酬”“酬赠”“答”“见赠”等字词。
教材典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题材内涵 指作者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而写的
诗。即事(景)抒怀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
怀亲、送友、思乡及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的诗作,也可笼统地
称为“即事(景)抒怀诗”。
十、即事(景)抒怀诗
题 材 特 征 内容 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以及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标志 词语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教材典例 杜甫《客至》、姜夔《扬州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柳永
《望海潮》、李白《将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