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苏教版二上1.1《相同加数连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苏教版二上1.1《相同加数连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8 15:39: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相同加数连加》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相同加数连加》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乘法运算意义的抽象过程,理解乘法的含义,能识别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并用乘法算式表示。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意识,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认识乘法”是表内乘法(一)起始内容,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加法基础上教学,为后续学习乘法口诀、解决乘法实际问题奠基,是构建乘法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教材以舞台跳舞、摆花等生活情境引入,呈现相同加数连加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抽象出乘法意义,符合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认知特点,便于理解乘法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本节课前承加法运算,后启乘法口诀学习,是加法向乘法运算过渡的桥梁,通过对相同加数连加的研究,为乘法运算的简便性提供直观感知。
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100以内加法,对“几个相同数相加”有生活经验,但未形成乘法概念,需从具体实例抽象出乘法意义。低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能力弱,对生动情境感兴趣,需借助实物、图形等直观手段理解乘法抽象概念。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数生活情境中相同加数的个数、计算总数,感受数的意义,建立对“几个几”的数感。2.经历从相同加数连加情境抽象出几个几相加的过程,初步建立模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乘法问题,运用乘法知识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能识别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明确“几个几相加”的表述,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意义,准确区分“几个几相加”,体会乘法与加法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真正理解乘法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瞧!在美丽的月圆之夜,这一家人正开心赏月呢。课件出示:师:仔细观察,桌上的糕点、水果,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加法知识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师:要是算糕点总数,怎么列加法算式?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师:你还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师:你能列出算式吗?课件出示:2+2+2 3+3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师:你真会观察,发现了相同数相加。刚才我们在家庭赏月场景里,发现了相同数相加的数学秘密。现在,咱们要去热闹的中秋联欢晚会的舞台逛逛!课件出示:师:瞧,好多小朋友在跳舞,舞台两边还有漂亮的花和气球,这里藏着好多数学秘密,咱们一起找一找!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桌上一共有几个月饼? 学生:2+2+2。 学生:我看到3盘月饼,每盘2块,算式是2+2+2。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一共有几个石榴? 学生:我看到2盘石榴,每盘3个,算式是3+3。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每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以“月圆之夜家庭赏月” 为场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元素,将数学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 “数学源于生活”,降低对抽象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激发探究欲望。从 “观察赏月场景中的物品,提出加法问题”入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并通过对比“2+2+2”和“3+3”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相同数相加” 的共同特点,而非直接灌输概念。这一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知识本质。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探究几个几相加师:我们先看看跳舞的小朋友。课件出示:师:大家仔细看看,跳舞的小朋友是怎么站的?每组有几个人,有几组?师:一共有多少人跳舞?数一数,想想可以怎么数?师:那要算总人数,就是把这4组的人数合起来,怎么列加法算式?师:刚刚咱们算出了跳舞的人数,现在大家自己看看花盆。大家仔细看看,舞台边上的花盆是怎么摆放的?每组有几盆,有几组?师:那么舞台边上一共有多少盆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师:谁能像刚才算跳舞人数那样列出一道加法算式算出花盆总数,试试吧!师:现在咱们来比一比这两道加法算式,找找它们的相同点,深入认识这种算式!课件出示:2+2+2+2 5+5+5师:小朋友们,这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追问:各是几个几相加?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指出:2+2+2+2是4个2相加,这里的“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2”是相同的加数。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连续相加,就是咱们要研究的一种新的数学情况。那么5+5+5呢?师:这里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指出:5+5+5是3个5相加,“3”是个数,“5”是相同加数。刚才算跳舞人数是4个2相加,算花盆是3个5相加,它们的加法算式里,加数都相同,以后碰到这样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咱们就要清楚是几个几相加。师:舞台上除了人和花,还有谁能用几个几相加算总数?师:大家观察气球,先看看每组有几个气球,有几组,然后用“几个几相加”的方法,列加法算式算出总数,动手试试!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几个几相加?师请学生分享。 师:对啦,用“几个几相加”的思路,就能清晰算出总数,这就是相同加数连加的巧妙用法!2个5相加这里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师:今天咱们在舞台上,咱们认识了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知道算式里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就是几个几相加。这可是学习乘法的重要基础,后面咱们会发现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每组2人,有4组。学生独自数一数:2,4,6,8,有8人跳舞。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一共有4个2人,2+2+2+2=8。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每组5盆,有3组。学生独自数一数,然后回答:5,10,15,有15盆花。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一共有3个5盆,5+5+5=15。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加数都相同。学生:2+2+2+2是4个2相加。学生:5+5+5是3个5相加。学生自由说说。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气球。学生独自观察观察、思考,然后列出算式计算。学生:每组5个气球,有2组,是2个5相加,算式是5+5=10。学生:相同的加数是5,个数是2。 以 “跳舞的小朋友、花盆、气球” 为载体,引导学生观察“每组数量”和“组数”,通过 “数一数、列算式” 的过程,将抽象的“相同加数连加”与具体场景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加次数”的含义,避免概念的空洞灌输。通过对比“2+2+2+2”和“5+5+5”,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加数相同”的共同特点,并明确 “几个几相加” 的表达。这一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让学生从“具体算式”中抽象出“相同加数连加”的本质特征,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探究2:试一试课件出示——试一试:用摆一摆,写出加法算式。(1)用3个4相加。_______________ (2)用4个3相加。_______________师:先看第一题“3个4相加”。小朋友们想想,“3个4”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小方块摆一摆吗?现在请大家拿出小方块,动手摆一摆。展示:师:大家看,他摆了3组,每组4个,那把这些小正方体的数量加起来,怎么列加法算式?师:对啦,就是把3个4加起来,算式是4+4+4。咱们来算一算。师带领学生算一算:4+4=8,8+4=12,所以 4+4+4=12。师:这里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师:对啦,4+4+4=12,相同的加数是4,有3个这样的加数,就是3个4相加!大家太棒啦,轻松解决了“3个4相加” 。接下来挑战“4个3相加”,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课件出示——试一试:用摆一摆,写出加法算式。(1)用3个4相加。_______________ (2)用4个3相加。_______________师:现在看“4个3相加” ,按照刚才的思路,先想想怎么摆小正方体?师:对,“4个3”就是有4组,每组3个!快动手摆一摆,摆完试着列加法算式。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谁来分享自己的摆法和算式?展示反馈:师:大家瞧,他摆了4组,每组3个,加起来就是 4个3相加,算式是3+3+3+3。咱们来算一算。师带领学生算一算:3+3=6,6+3=9,9+3=12,所以3+3+3+3=12。师:这里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 师:是的,这里相同加数是3,有4个,就是4个 3 相加!课件出示:师:小朋友们发现了吗?“3个4相加”和“4个3相加”,虽然摆法不一样,算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 12 !这说明“几个几相加”里,交换组数和每组个数,总数可能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一样。课件出示:师:咱们一起把两道题的摆法、算式再对比看看。“3个4相加”是3组,每组4个,算式 4+4+4;“4个3相加”是4组,每组3个,算式 3+3+3+3。大家记住:“几个几相加”,前面的“几”是组数(也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后面的 “几” 是每组的个数(也就是相同加数),摆的时候要分清组数和每组数量,列算式就不会错了! 学生独自摆一摆,然后展示反馈:一组摆4个小方块,摆3组。学生:4+4+4。学生自由说说:相同的加数是4,个数是3。学生:一组摆3个,摆4组。学生独自摆一摆。请学生展示4组、每组3个的摆法,汇报算式 3+3+3+3。学生自由说说:相同的加数是3,个数是4。 设计“摆小方块”活动,让学生通过“3个4相加”和“4个3相加” 的实操,直观感受“组数”与 “每组数量”的区别。通过对比“3个4相加”和“4个3相加”的摆法、算式及结果,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总数可能相同,但“组数”和“每组数量”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同。这一环节旨在澄清 “几个几相加”中“前后数字的不同含义”,避免学生混淆 “相同加数的个数” 和“相同加数本身”。
三、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 2.照样子画一画、写一写。 3个2相加 2个3相加 2个5相加 ○○ ○○ ○○ 2+2+2=□3.连一连。4. □+□+□=□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四、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掌握了这个知识,以后遇到很多相同数量的东西,算总数就会更轻松啦!下节课我们还会学到更简便的方法,一起期待吧! 学生1:我认识了相同加数的连加。 学生2:我还知道“几个几相加”里,前面的“几”是组数,后面的几”是每组的个数。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连加 2+2+2+2 4个2相加5+5+5 3个5相加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填一填。2.数一数,填一填。每个鱼缸中有( )条鱼,有( )个鱼缸,一共有( )条鱼。□+□+□+□=□能力提升:1.想一想,填一填(1)横着看,每行有( )辆,有( )行,一共有( )辆。□+□+□=□(2)竖着看,每列有( )辆,有( )列,一共有( )辆。□+□+□+□+□=□2.先用○摆一摆,再写出加法算式。3个7 4个4拓展迁移:回家后,用家里的小物件(比如积木、硬币),自己设计“几个几相加”的摆法,写出加法算式,明天和小伙伴分享你的“数学小创意”!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相同加数连加”展开,以情境探究和动手操作为主线,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构建。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舞台场景中“跳舞的小朋友、花盆、气球”等具象素材,学生能直观感知“每组数量相同”的特点,顺利列出连加算式并归纳出“几个几相加”的表达,初步理解了相同加数连加的意义。“3个4相加”与“4个3相加”的对比环节是亮点,借助摆小方块的操作,学生能清晰区分“相同加数”和“加数个数”的不同,突破了“形式相似但意义不同”的认知难点。但部分学生对“几个几”的表述仍不够熟练,后续可增加“看算式说意义”“听描述列算式”的针对性练习,强化理解。此外,课堂时间分配可进一步优化,动手操作环节可适当缩短,预留更多时间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 “相同加数连加” 场景,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后续乘法学习做好更充分的铺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表内乘法(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表内乘法(一)》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的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阶段,围绕“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展开。先通过具体生活情境(如舞台跳舞、坐碰碰车等),引导学生认识相同加数连加,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再以乘法意义为基础,结合直观操作(摆积木、数人数等),逐步编制1~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掌握表内乘法的基本运算,为后续学习更高阶的乘除法知识奠定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与加法紧密相连,乘法是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借助加法理解乘法意义,又通过乘法口诀简化加法运算,实现从加法到乘法的认知跨越,完善学生的运算知识体系。
《表内乘法(一)》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后续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多位数乘法、除法的试商等内容提供知识支撑,是构建数学运算能力的关键环节。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在前期已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法运算,对“几个几相加”有一定生活感知(如数物品数量),但未形成系统的乘法概念,对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理解不深。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兴趣,具备初步的观察、动手实践和简单归纳能力,但抽象概括、自主探究复杂数学规律的能力较弱,需要借助直观素材逐步引导。
二、单元目标拟定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乘数和积。
2.经历1~6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口诀含义,熟练掌握并能准确运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计算。
3.能根据乘法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形成“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的数学思维。
5.在编制乘法口诀和探寻口诀表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感悟数学的结构化与规律性。
6.结合生活情境学习乘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2.经历1~6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计算。
3.运用乘法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乘法的实用性。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乘法口诀表示的意义,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发现并清晰阐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实现对口诀的系统记忆与灵活调取。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知道符号表达的现实意义;能够初步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知道用符号表达的运算规律和推理结论具有一般性;初步体会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符号意识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丰富的生活情境(舞台表演、游乐设施、摆积木等)为载体,将乘法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乘法的现实意义,降低知识理解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如通过 “坐碰碰车”“骑旋转木马” 等情境,自然引出乘法运算,使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可感 。
2.强调“做数学”的理念,安排大量动手操作活动(摆积木、画图形、数人数等)。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逐步构建乘法概念和乘法口诀。例如,编制2~4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摆积木直观感受“几个几相加”,再抽象出口诀,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3.知识编排遵循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的原则。先认识乘法的意义,再编制1~6的乘法口诀,且口诀编制从简单到复杂(1、2 的口诀较易,5、6 的口诀稍复杂)。同时,注重知识的前后关联与拓展,如在认识乘法后,通过不同情境巩固乘法意义;在编制口诀后,整理口诀表并探寻规律,促进知识系统化。
4.教材设计了诸多探究性活动,如小组合作编制口诀、探究口诀表规律、用乘法讲故事等,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推理和创新能力,助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表内乘法(一) 相同加数连加 1
认识乘法 1
从不同角度理解乘法算式 1
5的乘法口诀 1
6的乘法口诀 1
2、3、4的乘法口诀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1.1《相同加数连加》 目标: 经历从相同加数连加情境抽象出几个几相加的过程,初步建立模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探究1:探究几个几相加 → 探究2:试一试 → 1.能列出连加算式并归纳出“几个几相加”。 2.能用摆一摆,写出加法算式。
1.2《认识乘法》 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理解乘号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 探究1:碰碰车中的数学——认识乘法 → 探究2:旋转木马中的乘法应用 → 探究3:创编故事 → 1.能用连加和乘法解决问题,理解乘号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 2.能用相同加数连加和乘法算式表示出旋转木马的总人数。 3.能用6个2、4个3讲一个乘法故事。
1.3《从不同角度理解乘法算式》 目标: 理解同一排列情境可列出两个乘法算式,明确不同方向中乘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探究1:从不同角度数人数,列加法算式 → 探究2:认识乘法算式,理解乘法意义 → 探究3:试一试 → 1.能根据横着数、竖着数的方式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2.能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3.能正确涂色、写出乘法算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1.4《5的乘法口诀》 目标: 掌握5的乘法口诀,能快速准确进行乘法计算,提升运算的熟练度与灵活性。 探究1:计算不同节数车厢的人数 → 探究2:编乘法口诀 → 探究3:试一试 → 1.能用数数和计算的方法得出不同节数车厢的人数。 2.能编出5的乘法口诀。 3.能利用5的乘法口诀灵活计算。
1.5《6的乘法口诀》 目标: 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快速准确进行乘法计算,提升运算的熟练度与灵活性。 探究1:计算不同次数坐的总人数 → 探究2:编6的乘法口诀 → 探究3:试一试 → 1.能计算出不同次数坐的总人数,并完成表格的填写。 2.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 3.能利用6的乘法口诀灵活计算。
1.6《2、3、4的乘法口诀》 目标: 经历2~4乘法口诀编制过程,理解口诀含义,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运用;梳理1~6乘法口诀表,明确其横竖排列规律。 探究1:编制2、3、4的乘法口诀 → 探究2:乘法口诀表的整理与规律探究 → 1.能借助摆积木,编制出2、3、4的乘法口诀。 2.能把乘法口诀表填写完整,并找出表中的规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