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一组 (2025新八省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分)
彗星,也称“帚星”,是由冰、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一类小天体,因形状如
扫帚而得名。大多数彗星比较暗弱,通常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其他专业设备才能观
测和拍摄到,因而肉眼可见的彗星① 。近来引发观星热潮的紫金山
-阿特拉斯彗星,正是一颗肉眼可见的大彗星,它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先发现
的。这颗彗星在一个近抛物线的椭圆轨道上运行,环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61 751年,即
每过六万多年才有机会见到。该彗星亮度很高,2024年10月中下旬是最佳观测期,在此
期间人们裸眼就能看到壮观的彗尾。
练综合 模拟题组
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在网友们分享的众多照片和视频中,还出现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与北京西郊玉峰
塔、颐和园十七孔桥、西藏的雪山“同框”的作品,天文景观与地理景观②
,美不胜收。有“追星人”表示,能够目堵这六万多年一遇的星际邂后,堪称宇
宙级的浪漫体验。10月下旬之后,这位天外来客托着修长的大尾巴渐行渐远,从人们的
视野中消失。
交相辉映/
相映成趣
1.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帚星”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 )
A.汤勺 B.云鬓 C.草堂 D.花车
B
解析 “帚星”和“云鬓”是“像……的(星星/鬓发)”,而“汤勺”是“用于……
的(勺子)”,“草堂”“花车”则是“由……构成的(堂/车)”。
2.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答案 “堵”改为“睹”;“后”改为“逅”;“托”改为“拖”。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解析 ①处,前文说大多数彗星需要专业设备才能观测和拍摄到,故这里应是说肉眼
可见的彗星很少,故可填“屈指可数”等成语,形容稀少、珍贵;②处,结合后文“美不
胜收”可知,此处应是说天文景观与地理景观相互配合得好,故可填“交相辉映”等成
语。
4.文中画波浪线的“追星人”指什么 为什么要加引号 (3分)
答案 第一问:“追星人”指跟踪观测和拍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人。
第二问:加引号是为了表明此处“追星人”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崇拜当红明星的追星的
人。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引号的常考基本用法:①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②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
容;③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
5.某少儿科普栏目计划在最佳观测期前夕,推出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卡通形象。请
根据以上材料,替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写一段自我介绍,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
超过80个字。(6分)
答案 (示例)我叫紫金山-阿特拉斯,是一颗彗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最先发
现了我,我绕太阳转一圈要六万多年呢!2024年10月我们就要见面了,不要错过我美丽
的大尾巴哦!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某少儿科普栏目”可知,自我介绍面向的群体是孩子,语言表
述要亲切、通俗易懂。自我介绍中要包含名字、特点、最近的最佳观测时间等信
息。
第二组 (2025广东广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8分)
在《说文解字》中,“木”是作为木本植物的专用字。
本字 增笔 减笔 重笔
木 本 末 朱 片 才 林 森
在小篆中,“木”可以直接生成不同的汉字(见图表):“木”加上一笔,可以变成“本”
“末”“朱”。加在下面是“本”,“本”的本义是树根,用一横标示出树根的位置。
(甲 (3分))。
在中间加一横是“朱”,标示出树木的主干,如果“朱”再加上木字旁,就成了“株”,
它的本义为露出地面的树根部,即树桩、树干。如“①: ”中的“株”
指的就是树桩。我们再来看“片”字,它实际上是(乙 ),
表示木头的一半;把“木”右面去掉一笔,就是“才”,也就是“材”的古字,树木劈开
后就成为木材。此外,汉字构形中,双木为林,三木为森。在汉语中,“林”和“森”也
是有区别的:林是树林,森则是树木更多、更为密集的树林,A ,
如杜甫歌颂诸葛亮的诗《蜀相》的名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即是此义。
(示例)守株待兔
(示例)因此森有茂密之义
加在上面是“末”,“末”的本义是树木的末梢,用一横标示出树梢的位置
把“木”从中间砍掉一半(1分)
在《说文解字·木部》中还介绍了树木的各种功用。其中,树木最高的使用价值是
用作建筑材料。由于中国古代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无论是地基、支撑,还是打板、
夯墙,因而都离不开木头。所谓“建材贵直”,建筑房屋的木材以直为贵。而在种种建
筑材料中,栋梁的价值和重要性仍是最高的。在房屋结构中,栋梁指的是房屋的大梁,承
担了整个房屋的主结构,要选用上好的木材制成。后来,我们把能够支撑起事业、能派
上大用场的人,也称“②: ”。木材的第二种重要功用是做车轮。古
代没有橡胶,车轮是以木材制成的。具体的办法就是荀子所说的“ 以为轮”,即把木
头一边烤,一边掰弯,经过工匠漫长而细心的制作,最终将原本直的木材,加工成圆形的
车轮。因此,做车轮的木头就需要有韧性,能够达到弯曲而且还不断的标准,这就是所谓
“B ”。
栋梁之材(每处1分)
轮材贵韧(每处2分)
1.依据图表所示,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增笔”与“减笔”的表述,在文中甲、乙
两处括号内填写句子,分别解释“末”与“片”两字的构形。(4分)
解析 甲处:“末”属于增笔,画横线的句子对“本”的解释“加在下面是‘本’,
‘本’的本义是树根,用一横标示出树根的位置”包含“加笔位置、本义、构形说
明”三部分,故甲处对“末”也应按此仿写。观察图表可知,“末”是“木”上加一笔,
位置在“木”的上方,“末”本义是树梢,用一横标示出树梢的位置。
乙处:“片”属于“减笔”,应仿照“把‘木’右面去掉一笔”这一句来写,观察图表中
的“片”可知,其只保留了“木”的右半边,故仿照“把‘木’右面去掉一笔”这一句
的句式,可写为:把“木”从中间砍掉一半。
2.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解析 ①处,文中明确“株”的本义为树桩,需寻找含“株”且“株”指树桩的成语,
如“守株待兔”。
②处,前文提到“栋梁”在房屋中承担主结构,后引申为“能够支撑起事业、能派上大
用场的人”,故填“栋梁之材”。
3.请在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解析 A处,前文强调“森”是“树木更多、更为密集的树林”,后文以“锦官城外
柏森森”为例,其中的“森森”形容树木茂密,因此补写内容需强调“森”有茂密之义,
衔接前后文,故可填“因此森有茂密之义”。
B处,前文提到做车轮的木头需“有韧性,能够达到弯曲而且还不断的标准”,此处需用
简洁短语概括这一标准,且要与前文“建材贵直”结构一致,故可填“轮材贵韧”。
4.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词语有两处使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答案 第一处:删去“因而”。第二处:“仍”改为“也”。(每处2分)
解析 第一处,“因而”赘余,前面出现“无论……还是……”句式,后面应直接接
“都……”表结果;且前面的“由于”是介词,后面无需“因而”呼应,应直接删掉。
第二处,“仍”表示延续之前状态,但前文未提及栋梁此前的价值情况,无“延续”依
据,逻辑不当,故可改为“也”,直接强调栋梁价值和重要性的程度。
5.文佳同学看到一副有趣的对联,“□森淼焱垚五行俱全,□羴骉猋麤万物祥和”,但上
联和下联首字都模糊不清了,请你运用汉字构形中“重笔”的知识,帮她补写出这两字,
并简要说说理由。(4分)
答案 上联补写:鑫 理由:上联前五字均为重笔构形,且缺五行中“金”。
下联补写:犇 理由:下联前五字均为重笔构形,且应填入与“羊、马、犬、鹿”相类似
的驯养动物。
(补写对一字1分,理由各1分)
解析 本题以补写对联为情境综合考查汉字构形理解和逻辑补写。上联中“森淼
焱垚”分别含“三木、三水、三火、三土”,对应五行中的“木、水、火、土”,缺
“金”,然后根据“重笔构形”(多个相同部件构字)规则,可补充由三个“金”组成的
“鑫”字。
下联中的“羴骉猋麤”分别含“三羊、三马、三犬、三鹿”,可补充与“羊、马、
犬、鹿”同类的驯养动物组成的重笔字,如由三个“牛”构成的“犇”字。
第三组 (2025福建泉州适应性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6分)
汉语的具象思维特征可以从多方面来看。例如从汉语的造词心理习惯来看,汉语经常
使用形象譬喻,而不是诉诸本质特征,如我们经常用的“吹牛”“吃醋”“狐疑”等。
从句子的组织来看,汉语可以用具象定格或具象组合的方式描摹人貌、物状,或者叙述
行为动作。例如“季孙练冠、麻衣、跣行,伏而对曰”,句中带点的成分,都是名词性的
具象组合。再如:“嗖,一皮带,嗡,一链条,喔噢,一声惨叫……嗖和嗡,皮带和链条,火和
冰,血和盐。钟亦成失去了知觉。”“大娘望着她的背影,一声长叹,两行热泪。”
“一声长叹,两行热泪”的意思就是“长叹一声,流下两行热泪”,但前者用名词性的词
组凸显形象,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状。这种在西方句法“主—动—宾”模式中不可
想象的、于动态中凸现瞬间的表现方法具有电影语言中“定格”的强烈效果。
汉语语词组合的灵活自由,使汉语行文免除了许多规矩,与具象组合无关的成分都可以
省去。因此汉语的表达往往言简意赅、辞约义丰。由于汉语的单词蕴藏了丰富的语
文感受,因此将这些基本粒子排列组合起来,就成为一组组生动可感的具象。例如温庭
筠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传达了六种具象,未着一个动词而早行旅
人的动作自在其中,未用一字抒情而孤独的心境溢于言表。
1.下列各组词语中,不全都具有“形象譬喻”造词特点的一项是(3分) ( )
A.银河 柳叶眉 紧锣密鼓 B.蛇行 蘑菇云 举棋不定
C.热浪 斑马线 胸有成竹 D.错觉 鸭舌帽 胶柱鼓瑟
D
解析 形象譬喻,顾名思义,就是借助具体、生动的事物或现象来比喻抽象概念、情
感或行为,其核心在于以直观可感的形象传递本质含义。四个选项12个词,只有“错
觉”一词不具有这一特点。“错觉”,意为“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不正
确的感觉”,它由两个抽象概念“错误”和“感觉”直接组成,不是借助具体、生动的
事物或现象传递本质含义,因此不具有“形象譬喻”的造词特点。其余11个词都具有
“形象譬喻”的造词特点:“银河”,以“银白色的河”喻指天空中的一条由恒星组成
的光带;“热浪”一词把“猛烈的热气”形容成阵阵涌来的“浪”;“柳叶眉”“蘑菇
云”“斑马线”“鸭舌帽”,都以具体的事物为喻来呈现某一事物的外在特点;“紧锣
密鼓”“蛇行”“举棋不定”“胸有成竹”“胶柱鼓瑟”,都以具体的、形象化的动
作或状态来比喻某一行为动作或状态。
2.“嗖,一皮带,嗡,一链条,喔噢,一声惨叫”,上述语句具有什么样的构成特点和表达效
果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用拟声词和名词性短语构成具象组合,听觉和视觉形象鲜明突出,表达简洁
有力。②词和短语单独成句,构成三个定格的画面,具有现场感和冲击力,节奏感强。
(每一点答案由“构成特点”和“表达效果”两部分组成,前者1分,后者2分)
解析 这道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特殊之处在于,考生要先理解文本的内容,而后运用
文本中的知识来分析评价具体的语言运用,要求考生具有迁移运用的能力。文本指出
“汉语可以用具象定格或具象组合的方式描摹人貌、物状,或者叙述行为动作”,对
“大娘望着她的背影,一声长叹,两行热泪”,文本评价为“用名词性的词组凸显形象,
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我们直接套用这句话来分析评价题干中的语句,大体能适
用,但并不全面,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题干中的语句的构成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用语,二是句式。在用语方面,它不用动词,直接用拟声词(“嗖”“嗡”“喔噢”)和
名词性短语(“一皮带”“一链条”“一声惨叫”)构成具象组合,起到了听觉和视觉
形象鲜明突出的表达效果,且表达简洁有力;在句式运用方面,词和短语单独成句,构成
三个定格的画面,具有现场感和冲击力,且语句简短,节奏感强。
3.请把文中画波浪线处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使前后文衔接更连贯,并突出中西方的不
同。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案 (示例)这种表现方法于动态中凸现瞬间,具有电影语言中“定格”的强烈效
果,这在西方句法“主—动—宾”模式中是不可想象的。(每个短句1分)
解析 本长句的主干为“这种表现方法具有‘定格’的强烈效果”(修饰语与中心
词结合紧密的,不再拆分)。“在西方句法‘主—动—宾’模式中不可想象”和“于动
态中凸现瞬间”为修饰“表现方法”的定语,“电影语言中”为修饰“定格”的定
语。故本长句据此可以先分成三个较短的句子:①这种表现方法在西方句法“主—动
—宾”模式中是不可想象的。②这种表现方法于动态中凸现瞬间。③这种表现方法
具有电影语言中“定格”的强烈效果。
接着,还要考虑“突出中西方的不同”,以及与前后文的衔接连贯。②句和③句分别说
的是这种方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应先说特点,再说具有什么效果,所以②句在③句前。
①句说的是中西方的不同,把它放在最后,可以起到突出的作用,同时可以跟后文有关汉
语的独特之处的论述相衔接。
最后,整合出三个短句,要简洁流畅。
4.请参照文中画横线处语句的写法,再举一个古诗例子并加以阐释。(4分)
答案 (示例1)例如马致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十八个字传达了九种具象,未着一个动词而凄凉萧瑟的秋景如在眼前,未用一字抒情而
天涯游子的愁苦流于笔端。
(示例2)例如陆游的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十四个字传达了六种具
象,未着一个动词而勾勒出壮阔的战场画面,未用一字抒情而蕴含了诗人对往昔战斗生
活的怀念之情。(答对“古诗例子”给1分;答对“阐释”给3分,“阐释”答对一点给1
分)
解析 先把握所举诗例的特点,根据前文及画横线句子分析可知,所举的诗例应是不
用动词,而是用名词性词语组合而成的“一组组生动可感的具象”。符合此要求的诗
句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雨”(贺铸《青玉案》)等。
然后,我们再参照文中画横线处语句的写法,对诗例加以阐释。“十个字传达了六种具
象”,指出诗例有几种具象;“未着一个动词而早行旅人的动作自在其中”,指出用词特
点及其具象组合的效果;“未用一字抒情而孤独的心境溢于言表”,指出这种具象组合
在诗歌情感意蕴方面的表达效果。参照这种写法,对所举诗例进行阐释即可。
第四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2025广东大湾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阳下山了,又是一日之程,步行人,也觉得有点疲劳了。
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这村落对你很生疏。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
些也许还在半掩,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后面跟随着狗或牛羊,有的女人正站
在门口张望,或用了柔缓的声音在招呼谁来吃晚餐,也许,又听到几处闭门声响了,“如
果能到哪家的门里去休息下多好呀”,这时候你会这样想吧。但走不多远,你便会发现
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虽然明早还须赶路,而当晚你总能做得好梦了。
“ , ”,这样的对
联,会发现在一座宽大而破陋的店门上,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感到心暖吧。在这儿你
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会遇到一对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
你产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觉。但有时,你也会遇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
村镇还有多远,而实在并不那么远;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
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许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什么又不是拙
笨的呢。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
尽够一个人喝半天,也许有人会说是非常古雅呢。饭菜呢,则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
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店主人会对每个客人这样说。
1.请根据语境,将以下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填在文中画横线处。(4分)
宜 野店 起 风霜 迟 荒村 眠 雨露 早 要
答案 (示例1)荒村雨露眠宜早 野店风霜起要迟
(示例2)雨露荒村眠宜早 风霜野店起要迟
(示例3)荒村雨露宜眠早 野店风霜要起迟
(示例4)雨露荒村宜眠早 风霜野店要起迟
(示例5)野店风霜要迟起 荒村雨露宜早眠
(词性相对1分,平仄相谐1分,意义相关2分)
解析 对联基本要求是词性相对,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①词性相对:“荒村”对“野店”,“雨露”对“风霜”,“眠”对“起”,“宜”对
“要”,“早”对“迟”。“荒村”和“野店”写的是环境,可分别与写天气的“雨
露”和“风霜”相搭配,构成“荒村雨露”“野店风霜”等,放在两联的开头。②平仄
相谐: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故上联末字可为“早”“起”,下联末字可为
“迟”“眠”。③意义相关:“荒村”和“野店”,“雨露”和“风霜”,必须分散于两
联中。另外,结合文章语境,上下联在组合的过程中,还必须包含“早睡晚起”的意思,
以“叫旅人感到心暖”。
2.文中画波浪线的“这村落对你很生疏”,有人说表达不当,有人说运用巧妙。你的看
法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 (示例1)表达不当。该句主客颠倒,应是“你对这村落很生疏”,才符合表达逻
辑。
(示例2)运用巧妙。该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村落”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村落
与“你”之间的不熟悉感。
(观点1分,理由2分)
解析 若认为该句表达不当,可从语法规则的角度来说明理由。若认为该句“运用
巧妙”,则可从使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去阐释理由。
3.行文中运用的第二人称“你”,如果改为第一人称“我”,效果不好,为什么 (3分)
答案 ①用“你”邀读者走进野店,增强代入感;改为“我”则削弱了参与感和文章
感染力。②用“你”意味着任何人进野店都能感受其古雅环境与朴实人情,具有普遍
性;改为“我”则侧重叙述个人观察与感受。③用“你”引导读者用经验和想象填充
野店见闻细节,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改为“我”则缺乏想象空间。(一点2分,任答两点
得3分)
解析 答题时需要立足文本分析第二人称“你”的好处和第一人称“我”的不足,
在书写答案时应注意将两者对比起来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025海南学业水平诊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太平年月,北平的夏天是很可爱的。从十三陵的樱桃下市到枣子稍微挂了红色,这是
一段果子的历史——看吧,青杏子连核儿还没长硬,便用拳头大的小蒲篓儿装起,和“糖
稀”一同卖给小姐与儿童们。慢慢地,杏子的核儿已变硬,而皮还是绿的,小贩们又接二
连三地喊:“一大碟,好大的杏儿喽!”不久,挂着红色的半青半红的“土”杏儿下了
市。而吆喝的声音开始音乐化,好像果皮的红美给了小贩们以灵感似的。杏子已不见
了。圆的,扁的,血红的,全绿的,浅绿而带一条红脊椎的,硬的,软的,大而多水的和小而脆
的各样的桃子都来到北平给人们的眼,鼻,口,以享受。红李,玉李,花红和虎拉车,相继而
来。而小贩得以充分地施展他的喉音,一口气吆喝出一大串儿来——“买李子耶,冰糖
味儿的水果来耶;喝了水儿的,大蜜桃呀耶;脆又甜的大沙果子来耶……”
4.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
得改变原意。(5分)
答案 (示例)桃子各种各样,有圆的、扁的、血红的、全绿的、浅绿而带一条红脊
椎的,硬的、软的、大而多水的和小而脆的,它们都来到北平,给人们的眼、鼻、口带来
享受。(内容完整4分,语句流畅1分)
解析 首先提取主干内容。本句的主干是“桃子都来到北平给人们的眼,鼻,口,以享
受”,其中包含“桃子都来到北平”“桃子给人们的眼,鼻,口,以享受”两个信息,由此
可变换为:“桃子都来到北平”“给人们的眼、鼻、口带来享受”两个短句。
然后理清枝叶,“圆”“扁”“血红”“全绿”“浅绿而带一条红脊椎”“硬”
“软”“大而多水”“小而脆”“各样”是“桃子”的定语,描述了桃子的不同特
征。可以将这些定语分开,改为以桃子为主语,描述桃子的不同特征的短句,如:“桃子
各种各样”“桃子有圆的、扁的、血红的、全绿的、浅绿而带一条红脊椎的”“桃
子有硬的、软的、大而多水的和小而脆的”。
最后将上面短句按照一定的逻辑连接起来,连接时后面几个分句的主语“桃子”可承
前省略或使用代词,让句子更连贯、顺畅。
5.文章结尾处小贩的吆喝,是要吸引人来买他的水果。小贩是如何在吆喝声中增添
“吸引力”的 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使用多个“耶”,增加语言的亲和力。②使用拟人手法,让语言表达更生
动。③强调水果的口感,突出水果的甜。④罗列多种水果,体现水果的丰富性。(每点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用词上,多次使用“耶”这一语气词,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使得吆喝声听起来
更加亲切和富有感染力。修辞上,将水果的特点拟人化,比如“喝了水儿的”,赋予水果
以生命和活力,使得吆喝声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激发顾客的想象和购买欲望。另外,反
复提到水果的口感(如“冰糖味儿的”“脆又甜的”),刺激顾客的味觉感受,突出水果
的美味,也增强吸引力。此外还在吆喝中列举了多种水果,如李子、蜜桃、沙果等,展示
了水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给顾客提供了多种选择,增加了购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