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 专练1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2025九上·上虞期末)上虞是青瓷的故乡,越窑青瓷就发源于此。下列陶瓷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
C.磨光上釉 D.高温烧制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镇浆制泥、拉坯造型和磨光上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BC不合题意;
高温烧制的过程中存在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0九上·杭州月考)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需经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如对酸的认识就是如此。下列各项是不同时期对酸的认识,其中与我们现在所学酸的定义最相近的是( )
A.有酸味的物质
B.一切酸中都含有氧
C.只有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D.与碱作用时失去原有性质的物质
【答案】C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定义分析。
【解答】酸是离解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所以氢是酸中必不可缺少的元素,可能含有氧可能不含有氧;
故选C。
3.(2025九上·衢州期末)小科发现几种写“密信”的方法:用无色溶液在白纸上写字,干燥后不见字迹,收到密信的人用特殊液体与之反应、显字。下列组合不能用来传密信的是 ( )
A.用白醋写信,用酚酞试液显字
B.用稀米汤写信,用碘酒显字
C.用石灰水写信,用酚酞试液显字
D.用酚酞试液写信,用纯碱溶液显字
【答案】A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密信在需要时显示出内容,试剂接触应显示颜色,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白醋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不能用来写密信,故A符合题意;
B.米汤中含有淀粉,用米汤写的字遇到碘酒时会变蓝色,可以用米汤写密信;显示内容时用碘酒浸泡即可,能用来写密信,故B不合题意;
C.石灰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能用来写密信,故C不合题意;
D.纯碱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能用来写密信,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4.(2024九上·浙江期中)盐酸是实验室的重要物质,能与许多物质反应。如图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X可能是H2O
B.Y可能是硝酸钡
C.若W呈无色,指示剂可能是酚酞
D.碱可以是可溶性碱,也可以是难溶性碱
【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与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必须要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解答】A、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X可能是H2O,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盐酸和硝酸钡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或水和气体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Y不可能是硝酸钡,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若W呈无色,指示剂可能是酚酞,盐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碱可以是可溶性碱,也可以是难溶性碱,盐酸能与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铝等难溶性碱反应,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2017九上·杭州月考)有 A,B 两种酸碱指示剂,它们显示的颜色与溶液 pH 的关系如图,它们在甲溶液和乙溶液中显示的颜色如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溶液指示剂 甲 乙
A 黄色 蓝色
B 无色 粉红色
A.甲溶液呈酸性
B.乙溶液的 pH 可能为 11
C.只用 A 指示剂就可鉴别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
D.在滴有 A 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乙溶液,最后溶液一定呈绿色
【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由已知条件可知A指示剂在pH<6.2时显黄色,pH在6.2 ~ 7.6间显绿色,pH>7.6时显蓝色。B指示剂在pH<10时无色,在pH>10时显粉红色;(2)pH=7溶液成中性,pH<7成酸性,pH>7成碱性。
【解答】
A、将A指示剂滴入甲溶液中显黄色,说明甲溶液pH<6.2所以甲溶液呈酸性,判断正确,A错误;
B、将B指示剂滴入乙溶液中显粉红色,说明乙溶液pH>10所以乙溶液pH可能为11,判断正确,B错误;
C、因为A指示剂在pH<6.2时显黄色,pH在6.2 ~ 7.6间显绿色,pH>7.6时显蓝色,甲溶液pH<6.2,乙溶液pH>10,水pH=7,所以只用A就可鉴别,判断正确,C错误;
D、因为乙溶液的pH>10,所以不断加入乙溶液最后溶液会成碱性溶液会成蓝色,判断错误,D正确。
故选D
6.(2023九上·临平期中)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分别放着盛有等质量的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敞口烧杯,此时天平平衡,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天平会( )
A.左端下沉 B.右端下沉 C.仍处于平衡 D.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分析。
【解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会因挥发出氯化氢质量减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会因吸收水蒸气质量增加, 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分别放着盛有等质量的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敞口烧杯,此时天平平衡,一段时间后,天平会因浓硫酸质量增加而右端下沉。
故选B。
7.(2021九上·台州期中)“化学棋”游戏规则:①每粒棋子代表一种物质;②吃子:所选棋子能与棋盘(如图)中的某棋子发生反应,则棋盘中的该棋子被吃掉;③连吃:前一次反应的生成物能与另一棋子发生反应时,则该棋子也被吃掉。若一次就可连续吃掉棋盘上的所有棋子,应选择的棋子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分析选项中的四种物质可知,氧气和铜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而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B符合题意,而A、C、D不合题意。
故选B。
8.(2024九上·慈溪开学考)生物检索表常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同样化学物质也可以用检索表来鉴定。现有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稀盐酸四种溶液,并设计如表所示的检索表来分辨这四种溶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1a溶液呈碱性 2 1b溶液呈酸性 甲 2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2b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 3 3a与反应有沉淀 丙 3b与反应无沉淀 丁
A.甲是稀盐酸
B.横线处填写“与二氧化碳反应出现沉淀”
C.乙通常用来吸收并除去二氧化碳气体
D.丙和丁不可以用无色酚酞鉴别
【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1b溶液呈酸性判断;
B.2a和2b的分类标准相同,就是是否生成沉淀;
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有限;
D.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溶液都呈碱性判断。
【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四种溶液中稀盐酸显酸性,则甲是稀盐酸,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2b中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可知,2a横线处填写“与二氧化碳反应出现沉淀”,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乙是氢氧化钙溶液,通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则乙为氢氧化钙。通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并除去二氧化碳气体,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碳酸钠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氢氧化钠溶液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丙和丁分别是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不可以用无色酚酞鉴别,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2025九上·永康期末)根据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类推其他的相似性,并预测类似的可能性,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与实际相符的是 ( )
A.酸的pH小于7,所以pH小于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B.稀盐酸中有H+,能与碱反应,稀硫酸中也有H+,也一定能与碱反应
C.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一定是碱溶液
D.CO2和SO2都能与碱溶液反应,所以非金属氧化物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
【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pH小于5.6的雨水是酸雨;
B.根据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进行解答;
C.酸性溶液不一定都是酸溶液,碱性溶液也不一定是碱溶液;
D.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
【解答】A.pH小于5.6的雨水是酸雨,pH小于7的雨水不一定是酸雨,故A错误;
B.稀盐酸与稀硫酸都能与碱溶液反应,是因为它们都中都含有H+,故B正确;
C.碱性溶液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但不一定是碱溶液,比较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但碳酸钠属于盐,不属于碱,故C错误;
D.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比如CO不能与碱溶液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是等浓度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时溶液的酸碱度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整个实验过程中的钙离子的数量不断增加
B.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氢氧化钙消耗的体积大于稀盐酸溶液消耗的体积12
C.向b点所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为蓝色
D.c点所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为CaCl2,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根据图像提取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实验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变小,即将稀盐酸逐渐加入氢氧化钙溶液中。由于没有生成沉淀,因此钙离子的数量保持不变,故A错误;
B.根据反应的方程式Ca(OH)2+2HCl=CaCl2+2H2O可知,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的质量之比为74:73,因为二者浓度相同,所以消耗氢氧化钙的体积大于稀盐酸的体积,故B正确;
C.b点是pH=7,即溶液呈中性,滴加石蕊试液不变色,还是紫色,故C错误;
D.c点时pH<4,溶液呈酸性,则此时溶质为HCl和CaCl2,故D错误。
故选B。
11.(2025九上·浙江月考)某化学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在烧瓶内收集满CO2, 如图I所示,T 开K, 将注射器内的液体同时迅速注入烧瓶内,关闭K, 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观察到甲中有白 色沉淀生成,乙中无明显现象。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得烧瓶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Ⅱ所示,曲线①和曲 线②分别表示甲、乙两个烧瓶内的压强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实验可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
B.通过图Ⅱ可知,吸收大量的CO2 最好选用澄清石灰水
C.图Ⅱ中AB 段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用注射器注入液体,压缩烧瓶内的气体,压强增大
D.图Ⅱ中点C、点 E 对应的实验操作是振荡烧瓶
【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图Ⅱ可知:曲线②二氧化碳减少更多,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可排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对实验造成影响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能使二氧化碳反应完全进行分析;
C.根据图Ⅱ中AB段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用注射器注入液体,压缩了烧瓶内的气体,压强增大进行分析;
D.根据图Ⅱ中点C、点E压降急剧减小,对应的实验操作是振荡烧瓶,增大二氧化碳与溶液的接触面积进行分析。【解答】A.在烧瓶内收集满,如图Ⅰ所示,打开K,将注射器内的液体同时迅速注入烧瓶内,关闭K,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得烧瓶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Ⅱ所示,曲线①和曲线②分别表示甲、乙两个烧瓶内的压强变化。由图Ⅱ可知:曲线②二氧化碳减少更多,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可排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对实验造成影响,上述实验可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由图Ⅱ可知,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能使二氧化碳反应完全,吸收大量的,最好选用氢氧化钠溶液,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图Ⅱ中AB段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用注射器注入液体,压缩了烧瓶内的气体,使压强增大,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图Ⅱ中点C、点E压降急剧减小,对应的实验操作是振荡烧瓶,增大二氧化碳与溶液的接触面积,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2025九上·德清期末)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的沉淀为红褐色 B.A点时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C.B 点时溶液pH=7 D.A点到 B 点硫酸钠质量不变
【答案】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现象
【解析】【分析】据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产生蓝色沉淀,故A错误;
B、A点时,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A点时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钠,故B错误;
C、B点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7,故C错误;
D、从A点到B点,是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的质量不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3.(2024九上·诸暨期中)如图“五环旗”的上面3个环代表一种液体,下面2个环各代表一种酸碱指示剂,两环相交部分表示指示剂跟有关液体混合后显示的颜色,如图表示相交部分显示的颜色,其中显示颜色不正确的是( )
A.红色 B.蓝色
C.红色(C和A重复了) D.蓝色(D和B重复了)
【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接触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A是石蕊与酸溶液的相交部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故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B是石蕊遇碱溶液的相交部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故为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C、C是酚酞与碱溶液的相交部分,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故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D是酚酞与纯水的相交部分,纯水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应为无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14.(2024九上·衢州月考)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干燥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氨气,塞紧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满水)的胶塞,挤压胶头滴管,打开止水夹,便可形成喷泉。除了图中烧瓶与胶头滴管内的相应药品外,以下选项中也能形成喷泉的是( )
A.HCl气体与浓NaOH溶液胶头 B.CO气体与浓NaOH溶液滴管
C.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 D.O2气体与硫酸溶液水
【答案】A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喷泉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当气体能与液体反应或极易溶于液体时,造成烧瓶内部压强变小,导致烧瓶内外产生压强差而形成喷泉。装置气密性良好,若要使导管口有“喷泉”产生,则气体能与液体反应或极易溶于液体,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瓶内液体喷出。
【解答】由实验装置图,装置气密性良好,若要使导管口有“喷泉”产生,则气体能与液体反应或极易溶于液体,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瓶内液体喷出。
A、HCl气体与浓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使瓶内气压减小,能形成喷泉,正确;
B、CO气体与浓NaOH溶液不反应,瓶内气压变化不大,不会产生喷泉,错误;
C、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瓶内气压变化不大,不会产生喷泉,错误;
D、O2气体与浓H2SO4溶液不反应,瓶内气压变化不大,不会产生喷泉,错误。
故答案为:A。
15.(2024九上·上城期末)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水和硫酸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变化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的物质为,乙表示的物质为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还有剩余
C.加入a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
D.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呈中性
【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硫酸的质量逐渐减少,硫酸钠和水的质量逐渐增加,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仍在增加,甲表示的物质为水,乙表示的物质为硫酸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硫酸钠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硫酸已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加入a克NaOH溶液时,稀硫酸有剩余,溶液中有硫酸、硫酸钠,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符号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D、加入c克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呈碱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16.(2024九上·龙湾月考)如图是一种简易的自动化彩色喷泉实验。注射器中是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小药瓶中充满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实验开始时推动注射器使少量溶液进入小药瓶,然后松开手,可以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小药瓶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色喷泉。已知紫包菜汁的变色范围如表所示,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颜色 粉红色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A.紫包菜汁可以用做酸碱指示剂
B.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绿色
C.液体颜色为粉红色时小药瓶中所含的溶质是
D.若实验中氢氧化钠过量,则小药瓶中液体颜色变化依次为:粉红色→紫色→蓝色→绿色
【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pH小于7为酸性溶液,pH大于7为碱性溶液,pH等于7为中性溶液。【解答】A、紫包菜汁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明显不同,可以用做酸碱指示剂,故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的pH=10,由紫包菜汁的变色范围表可知,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绿色,故B不符合题意;
C、液体颜色为粉红色时说明溶液显酸性,盐酸过量,小药瓶中所含的溶质是NaCl和HCl,故C符合题意;
D、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盐酸,显酸性,注射器中是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pH=10),所以在注射器中溶液为绿色,实验开始时推动注射器使少量溶液进入小药瓶,然后松开手,开始盐酸过量,最后氢氧化钠过量,小药瓶中液体颜色变化依次为:粉红色→紫色→蓝色→绿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2024九上·金华期中)小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进行探究,测量结果如图乙和图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仪器A盛放的是盐酸溶液
B.取图乙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丙中V的数值最接近12
D.图丙中从f→g温度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A、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d点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f点温度最高,此时放出的热量最多,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该反应结束后,装置向外散热,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由图乙可知,pH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则图甲中仪器A盛放的是盐酸,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图乙中d点溶液的pH小于7,盐酸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加热蒸干,氯化氢挥发,所得固体为氯化钠,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f点温度最高,此时放出的热量最多,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由图乙可知,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约为12mL,则图丙中V的数值最接近12,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丙中从f→g温度下降,是由于该反应结束后,装置向外散热,温度逐渐恢复至常温,不能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18.(2024九上·杭州月考)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oa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B.b点溶液中溶质有2种
C.c点溶液的pH>7 D.x值为106.0
【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最后到达最高点说明已经完全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再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A.图中oa段表示生成的生成气体的过程 ,故A正确不合题意;B.b点表示稀盐酸和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含有NaCl一种溶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c点的溶液中加入的Na2CO3过量,由于Na2CO3显碱性,NaCl显中性,所以c的溶液的pH>7;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图片可知,碳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
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解得:y=5.3g;
解得z=5.3g;
所以x==106.0g;
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9.(2025九上·滨江期末)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历史悠久,泡茶过程如下图所示。茶汤的滋味取决于茶多酚的含量。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等,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
(1)茶多酚在物质分类中属于纯净物中的 (选填“单质”、“氧化物”或“化合物”)。
(2)茶多酚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这一性质属于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3)洗茶可以去除杂味,让茶汤更清香。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请结合其性质写出一条洗茶操作的建议: 。
【答案】(1)化合物
(2)化学性质
(3)用冷水快速冲洗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泡茶过程中茶具的温度会升高,其原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
(3)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洗茶操作的建议:用凉水快速冲洗、用弱酸水冲洗等。
【解答】(1)根据茶多酚(C17H19N3O) 化学式可知,茶多酚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化合物;
(2)茶多酚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这一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等;洗茶可以去除杂味,让茶汤更清香,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我们可以用凉水快速冲洗(或洗茶用水量不宜过多或洗茶时间不宜过长)。
(1)根据茶多酚(C17H19N3O) 化学式可知,茶多酚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化合物;
(2)茶多酚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这一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 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等;洗茶可以去除杂味,让茶汤更清香,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我们可以用凉水快速冲洗(或洗茶用水量不宜过多或洗茶时间不宜过长)。
20.(2025九上·长兴期末)灵灵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做了下面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甲、乙实验,说明具有吸水性的固体是: 。
(2)取出培养皿并配置溶液,久置于空中,则两个培养皿中会出现浑浊的溶液是: 。
(3)丙、丁处反应产生的气体是 。
【答案】(1)NaOH固体
(2)氢氧化钙溶液
(3)二氧化碳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水雾消失即水被吸收;
(2)氢氧化钙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3)碳酸盐和酸反应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中瓶内壁的水雾明显消失了,故说明NaOH固体具有吸水性;
(2)取出培养皿并配制溶液,久置于空中,则两个培养皿中会出现浑浊的溶液是氢氧化钙溶液;
(3)氢氧化钠固体与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钙固体久置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钠和碳酸钙中加入稀盐酸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丙、丁处反应产生的气体均为二氧化碳(或CO2)。
(1)对比甲、乙实验可知,甲中瓶内壁的水雾明显消失了,但乙中瓶内壁的水雾不消失,故说明NaOH固体具有吸水性;
(2)氢氧化钙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取出培养皿并配制溶液,久置于空中,则两个培养皿中会出现浑浊的溶液是氢氧化钙溶液;
(3)氢氧化钠固体久置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向其加入稀盐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固体久置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向其加入稀盐酸会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丙、丁处反应产生的气体均为二氧化碳(或CO2)。
21.(2025九上·丽水期末)小科学习浓酸的性质后,进行如下实验。
(1)饱和硫酸铜溶液置于烧杯A中,浓硫酸置于烧杯B中,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如图甲)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出现蓝色晶体,可知浓硫酸具有 性;
(2)浓氨水置于烧杯C中,浓盐酸置于烧杯D中,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如图乙)一段时间后,玻璃罩内出现白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 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 HCl气体发生化合反应,则白烟的化学式是 。
【答案】(1)吸水
(2)无规则运动(热运动);NH4Cl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从而吸收容器内的水蒸气,使空气干燥,进而加快硫酸铜溶液中水蒸发。硫酸铜溶液中溶剂减小,则会析出硫酸铜晶体;
(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它挥发的HCl气体吸收水蒸气变成盐酸小液滴,从而出现白烟。根据反应的方程式确定反应产物,进而写出对应的化学式。
【解答】(1)饱和硫酸铜溶液置于烧杯A中,浓硫酸置于烧杯B中,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如图甲)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出现蓝色晶体,可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浓氨水置于烧杯C中,浓盐酸置于烧杯D中,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如图乙)一段时间后,玻璃罩内出现白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 HCl气体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氯化铵,则白烟的化学式是NH4Cl。
22.(2025九上·诸暨期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它们是否发生了反应呢?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甲所示实验进行探究。他们在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放置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然后开启电磁搅拌器,从滴定管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计算机显示两种传感器所得的数据曲线如图乙和图丙。
(1)下列关于图乙、图丙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图乙a点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B.图乙中c点表示的溶液中Na+个数大于Cl-个数
C.图丙中d点的溶液,滴加适量碳酸钠溶液会产生气泡
(2)由图丙可知,该反应为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图丁是图甲中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则反应后的“”表示的微粒是 (填微粒符号)。
【答案】(1)B;C
(2)放热
(3)H2O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A、根据a点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c点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d点的溶液,温度还没有达到最高,说明此时稀盐酸有剩余,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图丙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氯离子,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氢氧根离子,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A、酚酞遇酸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也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图乙a点的溶液pH<7,溶液显酸性,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能变红色,错误;
B、图乙中c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所以图乙中c点表示的溶液中Na+数目大于Cl 数目,正确;
C、图丙中d点的溶液中盐酸还没有反应完,所以加入碳酸钠溶液,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产生气泡,正确。
故选BC;
(2)由图丙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不断升高,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3)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反应前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以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形式存在,则反应后的白色小球与反应前滴加溶液中的白色小球都表示钠离子,“”表示的微粒是反应生成的水分子,可用水的化学式表示为H2O。
(1)A、酚酞遇酸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也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图乙a点的溶液pH<7,溶液显酸性,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能变红色,错误;
B、图乙中c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所以图乙中c点表示的溶液中Na+数目大于Cl 数目,正确;
C、图丙中d点的溶液中盐酸还没有反应完,所以加入碳酸钠溶液,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产生气泡,正确。
故选BC;
(2)由图丙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不断升高,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3)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反应前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以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形式存在,则反应后的白色小球与反应前滴加溶液中的白色小球都表示钠离子,“”表示的微粒是反应生成的水分子,可用水的化学式表示为H2O。
23.(2025九上·金华月考)小明研究氢氧化钙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
(1)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实验 。(填写图中的序号)
(2)小明发现将盐酸加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没有观察到有明显现象,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然后再滴入盐酸,若观察到 则证明二者发生反应。
(3)图乙表示实验③过程中溶液中离子种类在反应前后的变化,★表示的离子是 。
(4)实验结束后,将实验②和③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沉淀消失,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答案】(1)①
(2)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钙离子
(4)Fe(OH)3 + 3HCl = FeCl3 + 3H2O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酚酞溶液的性质分析。
(3)根据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③试管中生成的沉淀是氢氧化铁,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则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实验①;
(2)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 溶液呈红色。 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 二者发生反应,碱性消耗,溶液呈中性或酸性,那么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3)反应前溶液中的溶质为Ca(OH)2,和氯化铁反应后生成Fe(OH)3沉淀和CaCl2,反应过程中氢氧根离子被消耗,保持不变的离子是 Ca2+ ,那么 ★表示的离子是Ca2+;
(4)③试管中生成的沉淀是氢氧化铁,氢氧化铁能与酸反应,实验结束后,将实验②和③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沉淀消失,是因为氢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铁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Fe(OH)3+ 3HCl = FeCl3 + 3H2O 。
(1)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则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实验①;
(2) 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 溶液呈红色。 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 二者发生反应,碱性消耗,溶液呈中性或酸性,那么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3)反应前溶液中的溶质为Ca(OH)2,和氯化铁反应后生成Fe(OH)3沉淀和CaCl2,反应过程中氢氧根离子被消耗,保持不变的离子是 Ca2+ ,那么 ★表示的离子是Ca2+;
(4)③试管中生成的沉淀是氢氧化铁,氢氧化铁能与酸反应,实验结束后,将实验②和③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沉淀消失,是因为氢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铁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Fe(OH)3+ 3HCl = FeCl3 + 3H2O 。
1 / 1(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 专练1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2025九上·上虞期末)上虞是青瓷的故乡,越窑青瓷就发源于此。下列陶瓷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
C.磨光上釉 D.高温烧制
2.(2020九上·杭州月考)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需经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如对酸的认识就是如此。下列各项是不同时期对酸的认识,其中与我们现在所学酸的定义最相近的是( )
A.有酸味的物质
B.一切酸中都含有氧
C.只有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D.与碱作用时失去原有性质的物质
3.(2025九上·衢州期末)小科发现几种写“密信”的方法:用无色溶液在白纸上写字,干燥后不见字迹,收到密信的人用特殊液体与之反应、显字。下列组合不能用来传密信的是 ( )
A.用白醋写信,用酚酞试液显字
B.用稀米汤写信,用碘酒显字
C.用石灰水写信,用酚酞试液显字
D.用酚酞试液写信,用纯碱溶液显字
4.(2024九上·浙江期中)盐酸是实验室的重要物质,能与许多物质反应。如图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X可能是H2O
B.Y可能是硝酸钡
C.若W呈无色,指示剂可能是酚酞
D.碱可以是可溶性碱,也可以是难溶性碱
5.(2017九上·杭州月考)有 A,B 两种酸碱指示剂,它们显示的颜色与溶液 pH 的关系如图,它们在甲溶液和乙溶液中显示的颜色如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溶液指示剂 甲 乙
A 黄色 蓝色
B 无色 粉红色
A.甲溶液呈酸性
B.乙溶液的 pH 可能为 11
C.只用 A 指示剂就可鉴别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
D.在滴有 A 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乙溶液,最后溶液一定呈绿色
6.(2023九上·临平期中)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分别放着盛有等质量的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敞口烧杯,此时天平平衡,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天平会( )
A.左端下沉 B.右端下沉 C.仍处于平衡 D.无法判断
7.(2021九上·台州期中)“化学棋”游戏规则:①每粒棋子代表一种物质;②吃子:所选棋子能与棋盘(如图)中的某棋子发生反应,则棋盘中的该棋子被吃掉;③连吃:前一次反应的生成物能与另一棋子发生反应时,则该棋子也被吃掉。若一次就可连续吃掉棋盘上的所有棋子,应选择的棋子是( )
A. B. C. D.
8.(2024九上·慈溪开学考)生物检索表常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同样化学物质也可以用检索表来鉴定。现有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稀盐酸四种溶液,并设计如表所示的检索表来分辨这四种溶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1a溶液呈碱性 2 1b溶液呈酸性 甲 2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2b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 3 3a与反应有沉淀 丙 3b与反应无沉淀 丁
A.甲是稀盐酸
B.横线处填写“与二氧化碳反应出现沉淀”
C.乙通常用来吸收并除去二氧化碳气体
D.丙和丁不可以用无色酚酞鉴别
9.(2025九上·永康期末)根据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类推其他的相似性,并预测类似的可能性,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与实际相符的是 ( )
A.酸的pH小于7,所以pH小于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B.稀盐酸中有H+,能与碱反应,稀硫酸中也有H+,也一定能与碱反应
C.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一定是碱溶液
D.CO2和SO2都能与碱溶液反应,所以非金属氧化物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
10.(2024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是等浓度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时溶液的酸碱度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整个实验过程中的钙离子的数量不断增加
B.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氢氧化钙消耗的体积大于稀盐酸溶液消耗的体积12
C.向b点所对应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为蓝色
D.c点所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为CaCl2,
11.(2025九上·浙江月考)某化学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在烧瓶内收集满CO2, 如图I所示,T 开K, 将注射器内的液体同时迅速注入烧瓶内,关闭K, 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观察到甲中有白 色沉淀生成,乙中无明显现象。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得烧瓶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Ⅱ所示,曲线①和曲 线②分别表示甲、乙两个烧瓶内的压强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实验可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
B.通过图Ⅱ可知,吸收大量的CO2 最好选用澄清石灰水
C.图Ⅱ中AB 段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用注射器注入液体,压缩烧瓶内的气体,压强增大
D.图Ⅱ中点C、点 E 对应的实验操作是振荡烧瓶
12.(2025九上·德清期末)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的沉淀为红褐色 B.A点时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C.B 点时溶液pH=7 D.A点到 B 点硫酸钠质量不变
13.(2024九上·诸暨期中)如图“五环旗”的上面3个环代表一种液体,下面2个环各代表一种酸碱指示剂,两环相交部分表示指示剂跟有关液体混合后显示的颜色,如图表示相交部分显示的颜色,其中显示颜色不正确的是( )
A.红色 B.蓝色
C.红色(C和A重复了) D.蓝色(D和B重复了)
14.(2024九上·衢州月考)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干燥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氨气,塞紧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满水)的胶塞,挤压胶头滴管,打开止水夹,便可形成喷泉。除了图中烧瓶与胶头滴管内的相应药品外,以下选项中也能形成喷泉的是( )
A.HCl气体与浓NaOH溶液胶头 B.CO气体与浓NaOH溶液滴管
C.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 D.O2气体与硫酸溶液水
15.(2024九上·上城期末)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水和硫酸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变化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的物质为,乙表示的物质为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还有剩余
C.加入a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
D.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呈中性
16.(2024九上·龙湾月考)如图是一种简易的自动化彩色喷泉实验。注射器中是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小药瓶中充满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实验开始时推动注射器使少量溶液进入小药瓶,然后松开手,可以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小药瓶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色喷泉。已知紫包菜汁的变色范围如表所示,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颜色 粉红色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
A.紫包菜汁可以用做酸碱指示剂
B.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绿色
C.液体颜色为粉红色时小药瓶中所含的溶质是
D.若实验中氢氧化钠过量,则小药瓶中液体颜色变化依次为:粉红色→紫色→蓝色→绿色
17.(2024九上·金华期中)小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进行探究,测量结果如图乙和图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仪器A盛放的是盐酸溶液
B.取图乙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丙中V的数值最接近12
D.图丙中从f→g温度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18.(2024九上·杭州月考)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oa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B.b点溶液中溶质有2种
C.c点溶液的pH>7 D.x值为106.0
二、非选择题
19.(2025九上·滨江期末)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历史悠久,泡茶过程如下图所示。茶汤的滋味取决于茶多酚的含量。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等,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
(1)茶多酚在物质分类中属于纯净物中的 (选填“单质”、“氧化物”或“化合物”)。
(2)茶多酚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这一性质属于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3)洗茶可以去除杂味,让茶汤更清香。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请结合其性质写出一条洗茶操作的建议: 。
20.(2025九上·长兴期末)灵灵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做了下面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甲、乙实验,说明具有吸水性的固体是: 。
(2)取出培养皿并配置溶液,久置于空中,则两个培养皿中会出现浑浊的溶液是: 。
(3)丙、丁处反应产生的气体是 。
21.(2025九上·丽水期末)小科学习浓酸的性质后,进行如下实验。
(1)饱和硫酸铜溶液置于烧杯A中,浓硫酸置于烧杯B中,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如图甲)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出现蓝色晶体,可知浓硫酸具有 性;
(2)浓氨水置于烧杯C中,浓盐酸置于烧杯D中,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如图乙)一段时间后,玻璃罩内出现白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 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 HCl气体发生化合反应,则白烟的化学式是 。
22.(2025九上·诸暨期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它们是否发生了反应呢?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甲所示实验进行探究。他们在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放置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然后开启电磁搅拌器,从滴定管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计算机显示两种传感器所得的数据曲线如图乙和图丙。
(1)下列关于图乙、图丙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图乙a点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B.图乙中c点表示的溶液中Na+个数大于Cl-个数
C.图丙中d点的溶液,滴加适量碳酸钠溶液会产生气泡
(2)由图丙可知,该反应为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图丁是图甲中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则反应后的“”表示的微粒是 (填微粒符号)。
23.(2025九上·金华月考)小明研究氢氧化钙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
(1)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实验 。(填写图中的序号)
(2)小明发现将盐酸加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没有观察到有明显现象,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然后再滴入盐酸,若观察到 则证明二者发生反应。
(3)图乙表示实验③过程中溶液中离子种类在反应前后的变化,★表示的离子是 。
(4)实验结束后,将实验②和③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沉淀消失,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镇浆制泥、拉坯造型和磨光上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BC不合题意;
高温烧制的过程中存在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C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定义分析。
【解答】酸是离解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所以氢是酸中必不可缺少的元素,可能含有氧可能不含有氧;
故选C。
3.【答案】A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密信在需要时显示出内容,试剂接触应显示颜色,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白醋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不能用来写密信,故A符合题意;
B.米汤中含有淀粉,用米汤写的字遇到碘酒时会变蓝色,可以用米汤写密信;显示内容时用碘酒浸泡即可,能用来写密信,故B不合题意;
C.石灰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能用来写密信,故C不合题意;
D.纯碱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能用来写密信,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与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必须要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解答】A、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X可能是H2O,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盐酸和硝酸钡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或水和气体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Y不可能是硝酸钡,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若W呈无色,指示剂可能是酚酞,盐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碱可以是可溶性碱,也可以是难溶性碱,盐酸能与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铝等难溶性碱反应,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由已知条件可知A指示剂在pH<6.2时显黄色,pH在6.2 ~ 7.6间显绿色,pH>7.6时显蓝色。B指示剂在pH<10时无色,在pH>10时显粉红色;(2)pH=7溶液成中性,pH<7成酸性,pH>7成碱性。
【解答】
A、将A指示剂滴入甲溶液中显黄色,说明甲溶液pH<6.2所以甲溶液呈酸性,判断正确,A错误;
B、将B指示剂滴入乙溶液中显粉红色,说明乙溶液pH>10所以乙溶液pH可能为11,判断正确,B错误;
C、因为A指示剂在pH<6.2时显黄色,pH在6.2 ~ 7.6间显绿色,pH>7.6时显蓝色,甲溶液pH<6.2,乙溶液pH>10,水pH=7,所以只用A就可鉴别,判断正确,C错误;
D、因为乙溶液的pH>10,所以不断加入乙溶液最后溶液会成碱性溶液会成蓝色,判断错误,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分析。
【解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会因挥发出氯化氢质量减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会因吸收水蒸气质量增加, 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分别放着盛有等质量的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敞口烧杯,此时天平平衡,一段时间后,天平会因浓硫酸质量增加而右端下沉。
故选B。
7.【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分析选项中的四种物质可知,氧气和铜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而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B符合题意,而A、C、D不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1b溶液呈酸性判断;
B.2a和2b的分类标准相同,就是是否生成沉淀;
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有限;
D.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溶液都呈碱性判断。
【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四种溶液中稀盐酸显酸性,则甲是稀盐酸,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2b中与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可知,2a横线处填写“与二氧化碳反应出现沉淀”,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乙是氢氧化钙溶液,通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则乙为氢氧化钙。通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并除去二氧化碳气体,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碳酸钠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氢氧化钠溶液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丙和丁分别是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不可以用无色酚酞鉴别,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pH小于5.6的雨水是酸雨;
B.根据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进行解答;
C.酸性溶液不一定都是酸溶液,碱性溶液也不一定是碱溶液;
D.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
【解答】A.pH小于5.6的雨水是酸雨,pH小于7的雨水不一定是酸雨,故A错误;
B.稀盐酸与稀硫酸都能与碱溶液反应,是因为它们都中都含有H+,故B正确;
C.碱性溶液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但不一定是碱溶液,比较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但碳酸钠属于盐,不属于碱,故C错误;
D.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比如CO不能与碱溶液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根据图像提取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实验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变小,即将稀盐酸逐渐加入氢氧化钙溶液中。由于没有生成沉淀,因此钙离子的数量保持不变,故A错误;
B.根据反应的方程式Ca(OH)2+2HCl=CaCl2+2H2O可知,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的质量之比为74:73,因为二者浓度相同,所以消耗氢氧化钙的体积大于稀盐酸的体积,故B正确;
C.b点是pH=7,即溶液呈中性,滴加石蕊试液不变色,还是紫色,故C错误;
D.c点时pH<4,溶液呈酸性,则此时溶质为HCl和CaCl2,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图Ⅱ可知:曲线②二氧化碳减少更多,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可排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对实验造成影响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能使二氧化碳反应完全进行分析;
C.根据图Ⅱ中AB段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用注射器注入液体,压缩了烧瓶内的气体,压强增大进行分析;
D.根据图Ⅱ中点C、点E压降急剧减小,对应的实验操作是振荡烧瓶,增大二氧化碳与溶液的接触面积进行分析。【解答】A.在烧瓶内收集满,如图Ⅰ所示,打开K,将注射器内的液体同时迅速注入烧瓶内,关闭K,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得烧瓶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Ⅱ所示,曲线①和曲线②分别表示甲、乙两个烧瓶内的压强变化。由图Ⅱ可知:曲线②二氧化碳减少更多,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可排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对实验造成影响,上述实验可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由图Ⅱ可知,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能使二氧化碳反应完全,吸收大量的,最好选用氢氧化钠溶液,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图Ⅱ中AB段曲线上升的原因是用注射器注入液体,压缩了烧瓶内的气体,使压强增大,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图Ⅱ中点C、点E压降急剧减小,对应的实验操作是振荡烧瓶,增大二氧化碳与溶液的接触面积,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现象
【解析】【分析】据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产生蓝色沉淀,故A错误;
B、A点时,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A点时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钠,故B错误;
C、B点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7,故C错误;
D、从A点到B点,是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的质量不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3.【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接触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A是石蕊与酸溶液的相交部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故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B是石蕊遇碱溶液的相交部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故为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C、C是酚酞与碱溶液的相交部分,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故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D是酚酞与纯水的相交部分,纯水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应为无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14.【答案】A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喷泉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当气体能与液体反应或极易溶于液体时,造成烧瓶内部压强变小,导致烧瓶内外产生压强差而形成喷泉。装置气密性良好,若要使导管口有“喷泉”产生,则气体能与液体反应或极易溶于液体,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瓶内液体喷出。
【解答】由实验装置图,装置气密性良好,若要使导管口有“喷泉”产生,则气体能与液体反应或极易溶于液体,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瓶内液体喷出。
A、HCl气体与浓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使瓶内气压减小,能形成喷泉,正确;
B、CO气体与浓NaOH溶液不反应,瓶内气压变化不大,不会产生喷泉,错误;
C、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瓶内气压变化不大,不会产生喷泉,错误;
D、O2气体与浓H2SO4溶液不反应,瓶内气压变化不大,不会产生喷泉,错误。
故答案为:A。
15.【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硫酸的质量逐渐减少,硫酸钠和水的质量逐渐增加,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仍在增加,甲表示的物质为水,乙表示的物质为硫酸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硫酸钠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硫酸已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加入a克NaOH溶液时,稀硫酸有剩余,溶液中有硫酸、硫酸钠,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符号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D、加入c克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呈碱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16.【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pH小于7为酸性溶液,pH大于7为碱性溶液,pH等于7为中性溶液。【解答】A、紫包菜汁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明显不同,可以用做酸碱指示剂,故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的pH=10,由紫包菜汁的变色范围表可知,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绿色,故B不符合题意;
C、液体颜色为粉红色时说明溶液显酸性,盐酸过量,小药瓶中所含的溶质是NaCl和HCl,故C符合题意;
D、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盐酸,显酸性,注射器中是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pH=10),所以在注射器中溶液为绿色,实验开始时推动注射器使少量溶液进入小药瓶,然后松开手,开始盐酸过量,最后氢氧化钠过量,小药瓶中液体颜色变化依次为:粉红色→紫色→蓝色→绿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A、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d点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f点温度最高,此时放出的热量最多,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该反应结束后,装置向外散热,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由图乙可知,pH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则图甲中仪器A盛放的是盐酸,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图乙中d点溶液的pH小于7,盐酸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加热蒸干,氯化氢挥发,所得固体为氯化钠,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f点温度最高,此时放出的热量最多,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由图乙可知,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约为12mL,则图丙中V的数值最接近12,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丙中从f→g温度下降,是由于该反应结束后,装置向外散热,温度逐渐恢复至常温,不能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18.【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最后到达最高点说明已经完全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再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A.图中oa段表示生成的生成气体的过程 ,故A正确不合题意;B.b点表示稀盐酸和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含有NaCl一种溶质,故B错误符合题意;
C.c点的溶液中加入的Na2CO3过量,由于Na2CO3显碱性,NaCl显中性,所以c的溶液的pH>7;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图片可知,碳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
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解得:y=5.3g;
解得z=5.3g;
所以x==106.0g;
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9.【答案】(1)化合物
(2)化学性质
(3)用冷水快速冲洗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泡茶过程中茶具的温度会升高,其原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
(3)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洗茶操作的建议:用凉水快速冲洗、用弱酸水冲洗等。
【解答】(1)根据茶多酚(C17H19N3O) 化学式可知,茶多酚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化合物;
(2)茶多酚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这一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等;洗茶可以去除杂味,让茶汤更清香,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我们可以用凉水快速冲洗(或洗茶用水量不宜过多或洗茶时间不宜过长)。
(1)根据茶多酚(C17H19N3O) 化学式可知,茶多酚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化合物;
(2)茶多酚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这一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 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乙醇等;洗茶可以去除杂味,让茶汤更清香,为了减少茶多酚的损失,我们可以用凉水快速冲洗(或洗茶用水量不宜过多或洗茶时间不宜过长)。
20.【答案】(1)NaOH固体
(2)氢氧化钙溶液
(3)二氧化碳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水雾消失即水被吸收;
(2)氢氧化钙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3)碳酸盐和酸反应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中瓶内壁的水雾明显消失了,故说明NaOH固体具有吸水性;
(2)取出培养皿并配制溶液,久置于空中,则两个培养皿中会出现浑浊的溶液是氢氧化钙溶液;
(3)氢氧化钠固体与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钙固体久置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钠和碳酸钙中加入稀盐酸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丙、丁处反应产生的气体均为二氧化碳(或CO2)。
(1)对比甲、乙实验可知,甲中瓶内壁的水雾明显消失了,但乙中瓶内壁的水雾不消失,故说明NaOH固体具有吸水性;
(2)氢氧化钙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取出培养皿并配制溶液,久置于空中,则两个培养皿中会出现浑浊的溶液是氢氧化钙溶液;
(3)氢氧化钠固体久置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向其加入稀盐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固体久置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向其加入稀盐酸会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丙、丁处反应产生的气体均为二氧化碳(或CO2)。
21.【答案】(1)吸水
(2)无规则运动(热运动);NH4Cl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从而吸收容器内的水蒸气,使空气干燥,进而加快硫酸铜溶液中水蒸发。硫酸铜溶液中溶剂减小,则会析出硫酸铜晶体;
(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它挥发的HCl气体吸收水蒸气变成盐酸小液滴,从而出现白烟。根据反应的方程式确定反应产物,进而写出对应的化学式。
【解答】(1)饱和硫酸铜溶液置于烧杯A中,浓硫酸置于烧杯B中,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如图甲)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出现蓝色晶体,可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浓氨水置于烧杯C中,浓盐酸置于烧杯D中,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如图乙)一段时间后,玻璃罩内出现白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 HCl气体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氯化铵,则白烟的化学式是NH4Cl。
22.【答案】(1)B;C
(2)放热
(3)H2O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A、根据a点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c点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d点的溶液,温度还没有达到最高,说明此时稀盐酸有剩余,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图丙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氯离子,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氢氧根离子,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A、酚酞遇酸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也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图乙a点的溶液pH<7,溶液显酸性,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能变红色,错误;
B、图乙中c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所以图乙中c点表示的溶液中Na+数目大于Cl 数目,正确;
C、图丙中d点的溶液中盐酸还没有反应完,所以加入碳酸钠溶液,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产生气泡,正确。
故选BC;
(2)由图丙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不断升高,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3)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反应前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以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形式存在,则反应后的白色小球与反应前滴加溶液中的白色小球都表示钠离子,“”表示的微粒是反应生成的水分子,可用水的化学式表示为H2O。
(1)A、酚酞遇酸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也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图乙a点的溶液pH<7,溶液显酸性,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能变红色,错误;
B、图乙中c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所以图乙中c点表示的溶液中Na+数目大于Cl 数目,正确;
C、图丙中d点的溶液中盐酸还没有反应完,所以加入碳酸钠溶液,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产生气泡,正确。
故选BC;
(2)由图丙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不断升高,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3)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反应前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以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形式存在,则反应后的白色小球与反应前滴加溶液中的白色小球都表示钠离子,“”表示的微粒是反应生成的水分子,可用水的化学式表示为H2O。
23.【答案】(1)①
(2)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钙离子
(4)Fe(OH)3 + 3HCl = FeCl3 + 3H2O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酚酞溶液的性质分析。
(3)根据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③试管中生成的沉淀是氢氧化铁,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则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实验①;
(2)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 溶液呈红色。 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 二者发生反应,碱性消耗,溶液呈中性或酸性,那么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3)反应前溶液中的溶质为Ca(OH)2,和氯化铁反应后生成Fe(OH)3沉淀和CaCl2,反应过程中氢氧根离子被消耗,保持不变的离子是 Ca2+ ,那么 ★表示的离子是Ca2+;
(4)③试管中生成的沉淀是氢氧化铁,氢氧化铁能与酸反应,实验结束后,将实验②和③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沉淀消失,是因为氢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铁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Fe(OH)3+ 3HCl = FeCl3 + 3H2O 。
(1)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则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实验①;
(2) 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 溶液呈红色。 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 二者发生反应,碱性消耗,溶液呈中性或酸性,那么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3)反应前溶液中的溶质为Ca(OH)2,和氯化铁反应后生成Fe(OH)3沉淀和CaCl2,反应过程中氢氧根离子被消耗,保持不变的离子是 Ca2+ ,那么 ★表示的离子是Ca2+;
(4)③试管中生成的沉淀是氢氧化铁,氢氧化铁能与酸反应,实验结束后,将实验②和③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沉淀消失,是因为氢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铁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Fe(OH)3+ 3HCl = FeCl3 + 3H2O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