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 专练3 工艺流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 专练3 工艺流程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4 16:08:46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 专练3 工艺流程题
一、分离提纯
1.(2024九上·慈溪期中)分离提纯是获取物质的重要方法,其思路有两种:一是除去杂质,二是提取目标产物。如图是海水综合利用的部分流程(操作已省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已知:该粗盐中含泥沙、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
A.流程Ⅰ中X、Y溶液的顺序不能颠倒
B.流程Ⅱ中的石灰乳可用生石灰替代
C.流程Ⅱ中提纯氯化镁是通过“提取目标产物”的思路实现的
D.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是由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差异决定的
2.(2024九上·东阳月考)粗盐中含有等杂质,工业提纯粗盐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步骤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步骤④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和   (填化学式)。
(3)若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则最后所得的精盐水中还含有   (填化学式)。
3.(2024九上·上虞月考)如图是模拟海水制盐的流程图:
(1)操作X的名称是   。
(2)实验①加入过量Ca(OH)2溶液的目的是   。
(3)写出实验②发生的其中一个反应   。
(4)精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   粗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若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则最后所得的精盐水中还含有   。
二、化工生产
4.(2024九上·海曙期中)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氢氧化钾作漂洗的洗涤剂。古人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成贝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再与碳酸钾溶液(可从草木灰中获得)反应制得氢氧化钾,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1)物质X的化学式为   。
(2)写出反应④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3)为了减少碳排放,流程中的物质Y可以来源于反应   (选填“①”“②”或“③”)。
5.(2024九上·杭州期中)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联合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图:
(1)“侯氏联合制碱法”的主要产品“纯碱”是指   (填化学式);
(2)操作a的名称是   
(3)请写出反应B的化学方程式   ;
(4)在该模拟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6.(2024九上·义乌月考)氯碱工业以粗盐(主要成分是NaCl,含少量泥沙、、)为原料,生产氯气和氢氧化钠,模拟流程如图:
(1)试剂A与试剂B的组合为   (填序号)。
①KOH  ②NaOH  ③  ④
(2)操作A需使用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   。
(3)流程中Mg元素必须转化成   (填化学式)才能完全除去。
(4)该工业副产品,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从环保角度分析,氢能最突出的优点是   。氢氧燃料电池已经被应用,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目前还不能作为燃料被广泛应用,其理由   (答一条即可)。
7.(2024九上·越城期中) 葡萄糖酸亚铁【(C6H11O7)2Fe】 是常用的补铁剂。工业上制备葡萄糖酸亚铁的方法之一是由刚制备的碳酸亚铁与葡萄糖酸反应而得。其流程如图:
用下图装置制备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了成功制得碳酸亚铁,开始实验时应该先打开K1   (填打开或关闭 待 B 中反应即将结束时再打开 关闭
(2) 碳酸亚铁过滤时需在表面保留水层的原因是   。
(3)反应Ⅱ后加入葡萄糖酸调节溶液pH至5.8,其原因是   。
(4) 葡萄糖酸亚铁溶液结晶、洗涤时均需加入乙醇,其目的都是   。
三、定型定量分析
8.(2024九上·婺城期末)定性检测和定量测定是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为分析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的程度,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定性检测】为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兴趣小组先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以上三个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试管   (填试管序号)中的实验;
(2)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小组同学已确定该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为进一步判断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他们又在上述实验基础上选择其中一支试管继续实验,从而得出该氢氧化钠固体已经部分变质,实验方案为   。
【定量测定】
为了测定10g该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方案:
提示】碱石灰可以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和数据】
①组装装置,检查气密性;②加入药品,称量C处装置质量为100g,再向A处装置中滴入足量稀硫酸:③完全反应后通入N2;④称量C处装置质量为104.4g。
【实验分析】
(3)利用实验数据可得该部分变质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
(4)完全反应后通入N2的目的是   。
四、项目化工艺
9.(2024九上·瑞安月考) 某兴趣小组在印染活动中结合纺织印染核心工艺流程,以“探究古代碱煮原理—探索现代酸洗工艺——探寻织物pH调节剂”为线索,开展探究活动 (如图) 。
(1) 【古代碱煮原理】古人将草木灰、蚌壳分别处理后混合,获得碱性更强的KOH 处理布料,布料表面变得更光滑。其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有 其中X为   。
(2) 【现代酸洗工艺】 “酸洗”目的是用酸液除去布料上残留的碱液。现用98%浓硫酸稀释后处理布料,写出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方法:   。
(3) 【织物pH调节剂】碱煮、酸洗等处理后的布料经漂白、染色、质检合格方可出厂。质检要求合格布料的pH范围为4.5~7.5。如图是盐酸和醋酸滴入相同NaOH 溶液中pH变化图像。小组同学认为盐酸不宜作为布料pH调节剂,其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钠要放在加氯化钡之后,可以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混合物分离提纯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粗盐中含泥沙、、、等杂质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过量X是指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过量Y是指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沉淀,过滤,除去泥沙、硫酸钡、氢氧化镁、碳酸钡和碳酸钙,Y和X颠倒,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过量的碳酸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碳酸镁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再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过滤除去泥沙、硫酸钡、碳酸镁、碳酸钙、碳酸钡,两种操作得到溶液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流程Ⅰ中X、Y溶液的顺序能颠倒,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生石灰是指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流程Ⅱ中的石灰乳可用生石灰替代,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流程Ⅱ中提纯氯化镁是通过“提取目标产物”的思路实现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是由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差异决定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1);复分解反应
(2)NaOH
(3)CaCl2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步骤①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进行分析解答。
(2)步骤④加入适量盐酸,能与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3)若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过量的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步骤①中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MgCl2═CaCl2+Mg(OH)2↓,该反应两种反应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生成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2)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均过量,因此在过滤后的滤液中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步骤④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 Na2CO3和生成的NaOH;
(3)过量氢氧化钙溶液是除去氯化镁,过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氢氧化钙,若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过量的氢氧化钙不能除去,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混入精盐水中,最终所得的精盐水中因含有氯化钙而不纯。
(1)步骤①中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MgCl2═CaCl2+Mg(OH)2↓,该反应两种反应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生成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2)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均过量,因此在过滤后的滤液中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步骤④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 Na2CO3和生成的NaOH;
(3)过量氢氧化钙溶液是除去氯化镁,过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氢氧化钙,若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过量的氢氧化钙不能除去,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混入精盐水中,最终所得的精盐水中因含有氯化钙而不纯。
3.【答案】(1)过滤
(2)完全除去粗盐水中的氯化镁
(3)CaCl2+Na2CO3═CaCO3↓+2NaCl
(4)大于
(5)氯化钙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将不互溶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式称为过滤。
(2)氢氧化镁是沉淀,所以氢氧化钙可除去镁离子。
(3)碳酸根离子能与钙离子反应产生沉淀,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氯化钙。
(4)过量的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会产生新的氯化钠,所以精盐中的氯化钠的质量大于实验前粗盐中的氯化钠。
(5)先加碳酸钠,则过量的钙离子将无法除尽,所以精盐中含有氯化钙。【解答】(1)由流程可知,操作X能将固体和液体分开,名称是过滤。
(2)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所以实验①加入过量Ca(OH)2溶液的目的是:完全除去粗盐水中的氯化镁。
(3)实验②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钙,碳酸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Cl2+Na2CO3═CaCO3↓+2NaCl、Ca(OH)2+Na2CO3═CaCO3↓+2NaOH。
(4)最后的精盐中包括碳酸钠与氯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所以精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大于粗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
(5)若步骤①和步骤②顺序颠倒,那么加入的过量的氢氧化钙不能被除去,经过过滤后,步骤④中加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因此最后所得的精盐水中还含有氯化钙(或CaCl2)。
(1)由流程可知,操作X能将固体和液体分开,名称是过滤;
(2)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所以实验①加入过量Ca(OH)2溶液的目的是:完全除去粗盐水中的氯化镁;
(3)实验②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钙,碳酸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Cl2+Na2CO3═CaCO3↓+2NaCl、Ca(OH)2+Na2CO3═CaCO3↓+2NaOH;
(4)最后的精盐中包括碳酸钠与氯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所以精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大于粗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
(5)若步骤①和步骤②顺序颠倒,那么加入的过量的氢氧化钙不能被除去,经过过滤后,步骤④中加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因此最后所得的精盐水中还含有氯化钙(或CaCl2)。
4.【答案】Ca(OH)2;;①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碳酸钙高温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得到氢氧化钙(X),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得到碳酸钙和氢氧化钾,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碳酸钾和水,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物质X是氢氧化钙,其化学式为Ca(OH)2;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Y中含有碳元素并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Y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3)Y是二氧化碳,反应①是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高温煅烧后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故选①。
5.【答案】(1)Na2CO3
(2)过滤
(3)
(4)二氧化碳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碳酸钠的俗称为纯碱;
(2)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4)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侯氏联合制碱法的碱是纯碱,化学式是 Na2CO3;
(2)根据图片可知,操作a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应该为过滤;
(3)根据题意可知,反应B,即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图片可知,二氧化碳(或CO2)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循环使用。
(1)侯氏联合制碱法的碱是纯碱,化学式是 Na2CO3;
(2)完成操作a后出现固体和液体,将固体与液体分离,操作a为过滤;
(3)根据流程图可知,反应B是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流程图可知,流程中二氧化碳(或CO2)既是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又是另一个反应的生成物,可循环使用。
6.【答案】(1)②④
(2)引流
(3)Mg(OH)2
(4)无污染;电;生产成本较高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除杂的原理进行分析;
(2)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与所需仪器及其作用进行分析;
(3)根据物质的性质与转化进行分析;
(4)根据氢能的优点、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1)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钙,可选用碳酸钠,碳酸钠能够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根沉淀和氯化钠,将氯化钙转化为氯化钠,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镁,可选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够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除去镁离子的同时将氯化镁转化为氯化钠,故填②④。
(2)由图可知,操作A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了分离,为过滤操作,其中需使用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引流。
(3)流程中Mg元素必须转化成沉淀除去,利用氯化镁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来实现,既除去镁离子,还提高了氯化钠的产率,故填Mg(OH)2。
(4)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从环保角度分析,氢能最突出的优点是燃烧后只生成水,无污染,故填无污染;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填电;
氢能目前还不能作为燃料被广泛应用,其理由是生产时耗费大量的电能,生产成本较高,故填生产成本较高。
(1)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钙,可选用碳酸钠,碳酸钠能够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根沉淀和氯化钠,将氯化钙转化为氯化钠,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镁,可选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够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除去镁离子的同时将氯化镁转化为氯化钠,故填②④。
(2)由图可知,操作A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了分离,为过滤操作,其中需使用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引流。
(3)流程中Mg元素必须转化成沉淀除去,利用氯化镁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来实现,既除去镁离子,还提高了氯化钠的产率,故填Mg(OH)2。
(4)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从环保角度分析,氢能最突出的优点是燃烧后只生成水,无污染,故填无污染;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填电;
氢能目前还不能作为燃料被广泛应用,其理由是生产时耗费大量的电能,生产成本较高,故填生产成本较高。
7.【答案】(1)关闭
(2)隔绝空气,阻止硫酸亚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3)防止亚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
(4)乙醇是较好的有机溶剂,能溶解样品中还有的有机杂质,而不溶解葡萄糖酸亚铁,从而提高样品纯度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打开长导管在液面一下,会将液体压出。
(2)亚铁离子易被氧化,所以要注意防氧化。
(3)亚铁离子易水解,所以要注意防水解。
(4)葡萄糖酸不溶于乙醇,所以用乙醇洗涤。
【解答】(1)打开,B中发生反应,B中产生氢气压强增大,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待B中反应即将结束时,再打开,关闭,继续产生氢气将硫酸亚铁压进C装置内与碳酸钠发生反应。
(2)亚铁离子易被氧化,过滤时应在表面保留水层,隔绝氧气。
(3)为了防止亚铁离子水解产生氢氧化亚铁沉淀,可加入葡萄糖酸调节溶液pH至5.8。
(4)由题中信息可知,葡萄糖酸亚铁不溶于乙醇,而样品中的其它杂质可以溶解在乙醇中,所以葡萄糖酸亚铁溶液结晶、洗涤时均需加入乙醇,即可以提高产率又可以提纯。
8.【答案】(1)1
(2)向试管3中加入酚酞,溶液显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证明氢氧化钠存在,则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合理即可)
(3)53%
(4)将残留在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排入装置C中完全吸收,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合理即可)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来分析解答;
(2)根据于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要先检验并除去碳酸钠来分析解答;
(3)根据装置C增重的质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和方程式求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来分析解答;
(4)根据通入N2可以使二氧化碳能被装置C完全吸收来分析解答。
【解答】 (1)由于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则试管1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试管2中,若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试管3中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则三个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试管1中的实验;
(2)结论是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即样品中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由于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要先检验并除去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则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再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故实验方法和现象为选择试管3,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
(3)装置C增重的质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4.4g-100g=4.4g;
设20g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x=5.3g,
该部分变质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4) 完全反应后通入N2的目的是使二氧化碳能被装置C完全吸收。 。
(1)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加入酚酞后,溶液变红,所以试管1不能能达到实验目的;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主要是判断碳酸钠的存在,试管2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而碳酸钠与盐酸生成二氧化碳,证明碳酸钠的存在;试管3,加入氯化钡后,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证明碳酸钠的存在,因此试管2和3都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发生了变质;
(2)实验1加入指示剂无法判断,设计实验时还需要验证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两者,实验2加入了足量盐酸,此时溶质为氯化钠和盐酸,无法验证,实验2加入足量氯化钡,碳酸钠生成了沉淀,若有氢氧化钠剩余,则溶液显碱性,因此只要验证氢氧化钠存在即可,所以选择实验3进行验证;此时实验3试管内碳酸钠全部消耗完毕,若加入酚酞,溶液显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证明氢氧化钠存在;若不变色,则氢氧化钠全部变质;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104.4g-100g=4.4g,设碳酸钠质量为x,
x=5.3g,
该部分变质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4)完全反应后,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要用氮气将其排出,被C装置全部吸收减少误差。
9.【答案】(1)Ca(OH)2
(2)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
(3)pH从7.5变为4.5时,盐酸的用量比醋酸少,不易控制pH的变化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流程①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分析;
(2)根据硫酸的性质分析。
(3)根据图像分析。
【解答】 (1)流程①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化学方程式为:Ca(OH)2+K2CO3=CaCO3↓+2KOH; 其中X为 Ca(OH)2 。
(2)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方法: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
(3) 根据图像分析,因为pH为7.5时对应加入盐酸的体积为6.1mL,pH下降到4.0时加入盐酸的体积为6.4mL,中和过程中pH变化太快不易于控制,容易导致酸超标。与盐酸相比,醋酸的用量范围更广,所以盐酸不适合作为织物pH调节剂。
1 / 1(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 专练3 工艺流程题
一、分离提纯
1.(2024九上·慈溪期中)分离提纯是获取物质的重要方法,其思路有两种:一是除去杂质,二是提取目标产物。如图是海水综合利用的部分流程(操作已省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已知:该粗盐中含泥沙、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
A.流程Ⅰ中X、Y溶液的顺序不能颠倒
B.流程Ⅱ中的石灰乳可用生石灰替代
C.流程Ⅱ中提纯氯化镁是通过“提取目标产物”的思路实现的
D.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是由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差异决定的
【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钠要放在加氯化钡之后,可以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混合物分离提纯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粗盐中含泥沙、、、等杂质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过量X是指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过量Y是指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沉淀,过滤,除去泥沙、硫酸钡、氢氧化镁、碳酸钡和碳酸钙,Y和X颠倒,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过量的碳酸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碳酸镁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再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过滤除去泥沙、硫酸钡、碳酸镁、碳酸钙、碳酸钡,两种操作得到溶液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流程Ⅰ中X、Y溶液的顺序能颠倒,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生石灰是指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流程Ⅱ中的石灰乳可用生石灰替代,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流程Ⅱ中提纯氯化镁是通过“提取目标产物”的思路实现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是由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差异决定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2024九上·东阳月考)粗盐中含有等杂质,工业提纯粗盐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步骤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步骤④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和   (填化学式)。
(3)若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则最后所得的精盐水中还含有   (填化学式)。
【答案】(1);复分解反应
(2)NaOH
(3)CaCl2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步骤①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进行分析解答。
(2)步骤④加入适量盐酸,能与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3)若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过量的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步骤①中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MgCl2═CaCl2+Mg(OH)2↓,该反应两种反应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生成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2)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均过量,因此在过滤后的滤液中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步骤④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 Na2CO3和生成的NaOH;
(3)过量氢氧化钙溶液是除去氯化镁,过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氢氧化钙,若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过量的氢氧化钙不能除去,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混入精盐水中,最终所得的精盐水中因含有氯化钙而不纯。
(1)步骤①中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MgCl2═CaCl2+Mg(OH)2↓,该反应两种反应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生成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2)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均过量,因此在过滤后的滤液中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步骤④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 Na2CO3和生成的NaOH;
(3)过量氢氧化钙溶液是除去氯化镁,过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氢氧化钙,若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过量的氢氧化钙不能除去,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混入精盐水中,最终所得的精盐水中因含有氯化钙而不纯。
3.(2024九上·上虞月考)如图是模拟海水制盐的流程图:
(1)操作X的名称是   。
(2)实验①加入过量Ca(OH)2溶液的目的是   。
(3)写出实验②发生的其中一个反应   。
(4)精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   粗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若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则最后所得的精盐水中还含有   。
【答案】(1)过滤
(2)完全除去粗盐水中的氯化镁
(3)CaCl2+Na2CO3═CaCO3↓+2NaCl
(4)大于
(5)氯化钙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将不互溶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式称为过滤。
(2)氢氧化镁是沉淀,所以氢氧化钙可除去镁离子。
(3)碳酸根离子能与钙离子反应产生沉淀,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氯化钙。
(4)过量的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会产生新的氯化钠,所以精盐中的氯化钠的质量大于实验前粗盐中的氯化钠。
(5)先加碳酸钠,则过量的钙离子将无法除尽,所以精盐中含有氯化钙。【解答】(1)由流程可知,操作X能将固体和液体分开,名称是过滤。
(2)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所以实验①加入过量Ca(OH)2溶液的目的是:完全除去粗盐水中的氯化镁。
(3)实验②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钙,碳酸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Cl2+Na2CO3═CaCO3↓+2NaCl、Ca(OH)2+Na2CO3═CaCO3↓+2NaOH。
(4)最后的精盐中包括碳酸钠与氯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所以精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大于粗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
(5)若步骤①和步骤②顺序颠倒,那么加入的过量的氢氧化钙不能被除去,经过过滤后,步骤④中加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因此最后所得的精盐水中还含有氯化钙(或CaCl2)。
(1)由流程可知,操作X能将固体和液体分开,名称是过滤;
(2)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所以实验①加入过量Ca(OH)2溶液的目的是:完全除去粗盐水中的氯化镁;
(3)实验②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钙,碳酸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Cl2+Na2CO3═CaCO3↓+2NaCl、Ca(OH)2+Na2CO3═CaCO3↓+2NaOH;
(4)最后的精盐中包括碳酸钠与氯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所以精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大于粗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
(5)若步骤①和步骤②顺序颠倒,那么加入的过量的氢氧化钙不能被除去,经过过滤后,步骤④中加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因此最后所得的精盐水中还含有氯化钙(或CaCl2)。
二、化工生产
4.(2024九上·海曙期中)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氢氧化钾作漂洗的洗涤剂。古人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成贝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再与碳酸钾溶液(可从草木灰中获得)反应制得氢氧化钾,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1)物质X的化学式为   。
(2)写出反应④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3)为了减少碳排放,流程中的物质Y可以来源于反应   (选填“①”“②”或“③”)。
【答案】Ca(OH)2;;①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碳酸钙高温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得到氢氧化钙(X),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得到碳酸钙和氢氧化钾,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碳酸钾和水,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物质X是氢氧化钙,其化学式为Ca(OH)2;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Y中含有碳元素并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Y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3)Y是二氧化碳,反应①是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高温煅烧后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故选①。
5.(2024九上·杭州期中)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联合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图:
(1)“侯氏联合制碱法”的主要产品“纯碱”是指   (填化学式);
(2)操作a的名称是   
(3)请写出反应B的化学方程式   ;
(4)在该模拟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答案】(1)Na2CO3
(2)过滤
(3)
(4)二氧化碳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碳酸钠的俗称为纯碱;
(2)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4)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侯氏联合制碱法的碱是纯碱,化学式是 Na2CO3;
(2)根据图片可知,操作a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应该为过滤;
(3)根据题意可知,反应B,即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图片可知,二氧化碳(或CO2)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循环使用。
(1)侯氏联合制碱法的碱是纯碱,化学式是 Na2CO3;
(2)完成操作a后出现固体和液体,将固体与液体分离,操作a为过滤;
(3)根据流程图可知,反应B是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流程图可知,流程中二氧化碳(或CO2)既是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又是另一个反应的生成物,可循环使用。
6.(2024九上·义乌月考)氯碱工业以粗盐(主要成分是NaCl,含少量泥沙、、)为原料,生产氯气和氢氧化钠,模拟流程如图:
(1)试剂A与试剂B的组合为   (填序号)。
①KOH  ②NaOH  ③  ④
(2)操作A需使用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   。
(3)流程中Mg元素必须转化成   (填化学式)才能完全除去。
(4)该工业副产品,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从环保角度分析,氢能最突出的优点是   。氢氧燃料电池已经被应用,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目前还不能作为燃料被广泛应用,其理由   (答一条即可)。
【答案】(1)②④
(2)引流
(3)Mg(OH)2
(4)无污染;电;生产成本较高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除杂的原理进行分析;
(2)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与所需仪器及其作用进行分析;
(3)根据物质的性质与转化进行分析;
(4)根据氢能的优点、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1)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钙,可选用碳酸钠,碳酸钠能够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根沉淀和氯化钠,将氯化钙转化为氯化钠,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镁,可选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够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除去镁离子的同时将氯化镁转化为氯化钠,故填②④。
(2)由图可知,操作A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了分离,为过滤操作,其中需使用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引流。
(3)流程中Mg元素必须转化成沉淀除去,利用氯化镁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来实现,既除去镁离子,还提高了氯化钠的产率,故填Mg(OH)2。
(4)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从环保角度分析,氢能最突出的优点是燃烧后只生成水,无污染,故填无污染;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填电;
氢能目前还不能作为燃料被广泛应用,其理由是生产时耗费大量的电能,生产成本较高,故填生产成本较高。
(1)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钙,可选用碳酸钠,碳酸钠能够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根沉淀和氯化钠,将氯化钙转化为氯化钠,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镁,可选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够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除去镁离子的同时将氯化镁转化为氯化钠,故填②④。
(2)由图可知,操作A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了分离,为过滤操作,其中需使用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引流。
(3)流程中Mg元素必须转化成沉淀除去,利用氯化镁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来实现,既除去镁离子,还提高了氯化钠的产率,故填Mg(OH)2。
(4)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从环保角度分析,氢能最突出的优点是燃烧后只生成水,无污染,故填无污染;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填电;
氢能目前还不能作为燃料被广泛应用,其理由是生产时耗费大量的电能,生产成本较高,故填生产成本较高。
7.(2024九上·越城期中) 葡萄糖酸亚铁【(C6H11O7)2Fe】 是常用的补铁剂。工业上制备葡萄糖酸亚铁的方法之一是由刚制备的碳酸亚铁与葡萄糖酸反应而得。其流程如图:
用下图装置制备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了成功制得碳酸亚铁,开始实验时应该先打开K1   (填打开或关闭 待 B 中反应即将结束时再打开 关闭
(2) 碳酸亚铁过滤时需在表面保留水层的原因是   。
(3)反应Ⅱ后加入葡萄糖酸调节溶液pH至5.8,其原因是   。
(4) 葡萄糖酸亚铁溶液结晶、洗涤时均需加入乙醇,其目的都是   。
【答案】(1)关闭
(2)隔绝空气,阻止硫酸亚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3)防止亚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
(4)乙醇是较好的有机溶剂,能溶解样品中还有的有机杂质,而不溶解葡萄糖酸亚铁,从而提高样品纯度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打开长导管在液面一下,会将液体压出。
(2)亚铁离子易被氧化,所以要注意防氧化。
(3)亚铁离子易水解,所以要注意防水解。
(4)葡萄糖酸不溶于乙醇,所以用乙醇洗涤。
【解答】(1)打开,B中发生反应,B中产生氢气压强增大,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待B中反应即将结束时,再打开,关闭,继续产生氢气将硫酸亚铁压进C装置内与碳酸钠发生反应。
(2)亚铁离子易被氧化,过滤时应在表面保留水层,隔绝氧气。
(3)为了防止亚铁离子水解产生氢氧化亚铁沉淀,可加入葡萄糖酸调节溶液pH至5.8。
(4)由题中信息可知,葡萄糖酸亚铁不溶于乙醇,而样品中的其它杂质可以溶解在乙醇中,所以葡萄糖酸亚铁溶液结晶、洗涤时均需加入乙醇,即可以提高产率又可以提纯。
三、定型定量分析
8.(2024九上·婺城期末)定性检测和定量测定是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为分析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的程度,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定性检测】为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兴趣小组先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以上三个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试管   (填试管序号)中的实验;
(2)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小组同学已确定该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为进一步判断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他们又在上述实验基础上选择其中一支试管继续实验,从而得出该氢氧化钠固体已经部分变质,实验方案为   。
【定量测定】
为了测定10g该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方案:
提示】碱石灰可以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和数据】
①组装装置,检查气密性;②加入药品,称量C处装置质量为100g,再向A处装置中滴入足量稀硫酸:③完全反应后通入N2;④称量C处装置质量为104.4g。
【实验分析】
(3)利用实验数据可得该部分变质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
(4)完全反应后通入N2的目的是   。
【答案】(1)1
(2)向试管3中加入酚酞,溶液显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证明氢氧化钠存在,则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合理即可)
(3)53%
(4)将残留在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排入装置C中完全吸收,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合理即可)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来分析解答;
(2)根据于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要先检验并除去碳酸钠来分析解答;
(3)根据装置C增重的质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和方程式求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来分析解答;
(4)根据通入N2可以使二氧化碳能被装置C完全吸收来分析解答。
【解答】 (1)由于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则试管1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试管2中,若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试管3中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则三个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试管1中的实验;
(2)结论是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即样品中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由于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要先检验并除去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则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再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故实验方法和现象为选择试管3,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
(3)装置C增重的质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4.4g-100g=4.4g;
设20g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x=5.3g,
该部分变质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4) 完全反应后通入N2的目的是使二氧化碳能被装置C完全吸收。 。
(1)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加入酚酞后,溶液变红,所以试管1不能能达到实验目的;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主要是判断碳酸钠的存在,试管2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而碳酸钠与盐酸生成二氧化碳,证明碳酸钠的存在;试管3,加入氯化钡后,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证明碳酸钠的存在,因此试管2和3都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发生了变质;
(2)实验1加入指示剂无法判断,设计实验时还需要验证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两者,实验2加入了足量盐酸,此时溶质为氯化钠和盐酸,无法验证,实验2加入足量氯化钡,碳酸钠生成了沉淀,若有氢氧化钠剩余,则溶液显碱性,因此只要验证氢氧化钠存在即可,所以选择实验3进行验证;此时实验3试管内碳酸钠全部消耗完毕,若加入酚酞,溶液显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证明氢氧化钠存在;若不变色,则氢氧化钠全部变质;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104.4g-100g=4.4g,设碳酸钠质量为x,
x=5.3g,
该部分变质氢氧化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4)完全反应后,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要用氮气将其排出,被C装置全部吸收减少误差。
四、项目化工艺
9.(2024九上·瑞安月考) 某兴趣小组在印染活动中结合纺织印染核心工艺流程,以“探究古代碱煮原理—探索现代酸洗工艺——探寻织物pH调节剂”为线索,开展探究活动 (如图) 。
(1) 【古代碱煮原理】古人将草木灰、蚌壳分别处理后混合,获得碱性更强的KOH 处理布料,布料表面变得更光滑。其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有 其中X为   。
(2) 【现代酸洗工艺】 “酸洗”目的是用酸液除去布料上残留的碱液。现用98%浓硫酸稀释后处理布料,写出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方法:   。
(3) 【织物pH调节剂】碱煮、酸洗等处理后的布料经漂白、染色、质检合格方可出厂。质检要求合格布料的pH范围为4.5~7.5。如图是盐酸和醋酸滴入相同NaOH 溶液中pH变化图像。小组同学认为盐酸不宜作为布料pH调节剂,其原因是:   。
【答案】(1)Ca(OH)2
(2)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
(3)pH从7.5变为4.5时,盐酸的用量比醋酸少,不易控制pH的变化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流程①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分析;
(2)根据硫酸的性质分析。
(3)根据图像分析。
【解答】 (1)流程①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化学方程式为:Ca(OH)2+K2CO3=CaCO3↓+2KOH; 其中X为 Ca(OH)2 。
(2)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方法: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
(3) 根据图像分析,因为pH为7.5时对应加入盐酸的体积为6.1mL,pH下降到4.0时加入盐酸的体积为6.4mL,中和过程中pH变化太快不易于控制,容易导致酸超标。与盐酸相比,醋酸的用量范围更广,所以盐酸不适合作为织物pH调节剂。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