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清单二 常见的十二种修辞手法
1.比喻
(1)定义: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比方另一个事物的一种修辞手
法。
(2)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
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三部分组成。
(3)构成条件: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③本体和喻体的感彩要一致。
(4)种类:
①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荷色的蝉翼一样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②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两者之间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词语联
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③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例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5)作用:①运用比喻刻画人物,可以使人物个性鲜明,形象可感;②运用比喻描述事物,可
以使事物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③运用比喻阐述道理,可以使道理浅显易懂,增强说服
力。
特别提醒 含“像”字的句子,未必是比喻句
“像”除了表示比喻之外,还有以下几种用法,要注意区分:
①用于同类事物比较相同点。如:她温柔善良,就像她的母亲一样。
②用于同一事物前后比较不同点。如:爷爷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和蔼可亲。
③表示猜测。如:这天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了。
④表示举例。如:像他这样的老实人,怎么会欺骗人呢
⑤表示想象。如:看到这张儿时照片,我就像回到了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1)定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
辞手法。
(2)形式:事物“人化”,人“物化”,甲物“乙物化”。
(3)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
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
例 下面溪水大概是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
了一溪沟。
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
2.比拟
例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4)作用:①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②使人或事物更加生动形象;③表意丰富,有利
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④增强语言的亲切感。
3.借代
(1)定义: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
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2)种类:
种类 例句
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材料代本体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标志代本体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
人名代著作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 芦柴棒,去烧火!
专名代泛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具体代抽象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部分代整体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能突出地代表本体,让人一看就明
白所指称的事物。
②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代表反面
人物时,宜用令人厌恶的事物。
(4)作用:①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②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
(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
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类 释义 例句
扩大 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
长、强……)处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缩小 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
短、弱……)处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 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
成是先出现的或与先出现的事同时
出现的。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2)种类:
(3)作用:①突出事物的本质;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创造意境,以引起联想;④强化作
者的某种感情。
5.对偶
(1)定义: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
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按内容 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表
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 表示相反关系或对立关
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
串对 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
递进、因果、假设、条件
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
“流水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按形式 工对 字数、词性、结构、平
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
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
孺子牛。
宽对 基本符合对仗要求,形式要
求相对宽松。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3)运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切忌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
(4)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有一种整齐均匀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
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6.排比
(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
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强化感情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①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 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②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组成排比。
例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
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3)作用:①用于叙事,内容集中,重点突出;②用于议论,论述透彻,条分缕析;③用于抒情,
气势磅礴,节奏鲜明。
7.反复
(1)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
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接连反复。
例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
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
雪。
(3)作用:①强调作用(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②渲染作用(渲染氛围,营造意境);
③句式回环,有韵律美。
8.设问
(1)定义: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一种修辞手法。
(2)作用: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波澜;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段
首,起到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9.反问
(1)定义: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
法。反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有时也用叹号。
(2)种类: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 你也可以说它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
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3)作用:①加强语气,使情感表达更强烈;②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情感,加深读者
的印象。
10.反语
(1)定义:反语即“说反话”,故意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否定、讽刺
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讽刺反语:以揭露、批判、讽刺、嘲弄为目的,表达贬义的反语。
例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
得的佳肴。
②风趣反语:为了达到风趣的效果而说的反语,字面上表达的是贬义,实际上表达的是褒
义,或因情深难言,或因避嫌忌说,并不包含讽刺、嘲弄之意。
例 黛玉听了,睁开眼,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
11.双关
(1)定义:双关是利用词的多义性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的一种修
辞手法。
(2)种类:
①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性,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
暮春,又暗指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②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
与“情”谐音,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3)作用:①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②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2.通感
(1)定义: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
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
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作用:①能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增强表达效果;②化抽象为具体,突出特征;③调
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