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反比例函数
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继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后又一重要的基本函数,也是高中学习其他函数的基础.事实上,学生已经初步的掌握学习函数的方法和路径,对反比例函数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策略.本节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形成概念,渗透数学模型的思想.
教学目标:
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的过程,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一个人在冰面上行走,冰面突然破裂,他该如何自救?并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设计意图:以实际生活中发生过的案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做法的理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物理的密切联系,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新课讲授
请你写出下列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式:
(1)两个数m和n的积为-30,则m与n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面积为20的矩形,它的一边y与另一边x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3)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300km,汽车行驶全程平均速度v km/h与所需的时间t h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4)该水池的容量为90L,注水的速度 L与注水的时间为t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
观察上面的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归纳总结:一般地,表达式形如 ( )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问题:为什么需要强调k≠0?
当k=0时,函数为:y=0,是常数函数不是今天要研究的范围.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通过大量的实例进行观察、抽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的思想.而对k≠0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跟踪练习:在下列函数表达式中,表示y是x的反比例的函数的有
;;;④;⑤;⑥.
归纳:反比例关系可以写成 、 、
三种形式,其中k为常数,且不为0.
练习:是反比例函数,则m= .
设计意图:跟踪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梯度,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习题能让学生能够自然的得出反比例函数的三种形式,特别是对学生而言不易得出的.最后的练习是学生的易错点,让学生能够养成自查的好习惯.
典型例题
例1.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某物体承受的压强p Pa是它的受力面积S m2的反比例函数,如图
(1)求p与S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当S=0.5时,求物体承受
的压强p的值.
例2.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当x=2时,y=4,求y与x之间的表达式.
设计意图:例1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新知,让学生通过简单的问题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表达式,并强调在实际问题中需要S>0,例2也是常见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小结收获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接下来,你还想学习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典型的概念教学课,我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实例—感知—抽象—认知的教学主线,从生活情境引入,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抽象出反比例的函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最后概括得出概念.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比例函数,设计合理的习题,让学生自主归纳得出反比例函数的两种变形,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本质.两个典型例题,让学生通过简单的问题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表达式,并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但是,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仍存在较多的问题:1.预见性不够,由于问题不明确导致学生的回答多样,发现问题后也不能够灵活的处理.2.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太少,不能大胆的放手把课堂给学生.3.评价稍显单一,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