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作文 3.题组三 自主命题省市卷精选(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七作文 3.题组三 自主命题省市卷精选(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6:2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1.(2025北京)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不透露所在区、
学校及个人信息。(50分)
(1)运动员在中长跑时会出现“极点”反应:呼吸艰难,四肢乏力。但通过调整节奏、激
发斗志,越过极点后,身体会重获活力,奔跑会进入新阶段。这样的现象被称为“第二次
呼吸”。其实,很多领域都存在类似现象。
  请以“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在闪耀,如比赛记分牌、新年倒计时、车站电子时刻表、智能
家电显示屏等。数字闪耀之时,可能是激动的时刻,可能是收获的见证,也可能是幸福的
题组三 自主命题省市卷精选
日常……
  请以“当数字闪耀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指导
(1)材料先对运动员在中长跑过程中出现的“第二次呼吸”的生理现象进行了解说,然
后以“其实,很多领域都存在类似现象”一句,引导考生展开广泛联想,将体育运动中的
这一现象迁移至其他领域,并深入思考这一现象蕴含的深刻寓意。
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呼吸”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出现“极点”反应,面临极端困
难的考验;积极应对调整,激发精神斗志;跨越“极点”,进入新阶段。
在个人成长、科技创新、社会发展以至强国复兴中,也常会遇到“第二次呼吸”现象,
我们要用理性的态度面对,更要认真思考、不断探索跨越“极点”的策略方法,如灵活
调整、科学引导,目标如一、坚定信念,提升实力、坚韧不拔,等等,如此,人生才能“百
尺竿头,更进一步”,发展才会跃升至更高阶段。
写作时,要由此及彼,纵横拓展,理性分析,展现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推荐立意 (1)从“是什么”的角度,剖析“第二次呼吸”背后是突破舒适区、克服惰
性、激发潜能、重新适应的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2)从“为什
么”的角度,阐述“第二次呼吸”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价值,如培
养坚韧品格、推动社会创新、助力国家复兴;(3)从“怎么做”的角度,探讨实现“第二
次呼吸”的有效方法,如坚定信念、合理规划、勇于尝试、团队协作等。
范文
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
  跑道上的中长跑运动员在经历呼吸艰难、四肢乏力的“极点”后,若能咬牙坚持,
往往能迎来重获活力的身体。这种现象就是“第二次呼吸”。这种突破生理极限的
奇妙体验,恰似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个转折点——当突破困顿的迷雾后,迎接我们的
必将是柳暗花明的崭新境界。
科学史上的突破往往诞生于至暗时刻。1900年,普朗克在经典物理学的“极点”前徘
徊不前,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方程在微观世界暴露局限性。这位德国物理学家在柏林
经过多年的研究计算,最终以“量子”概念劈开迷雾,让物理学重获新生。就像马拉松
选手调整呼吸节奏,科学家们也在认知困境中调整思维方式,用创新的火种点燃前行的
火炬。量子力学的诞生不仅拯救了危机中的物理学,更为人类打开了观测宇宙的新视
窗。
艺术创作同样需要有突破精神极限的勇气。1824年,完全失聪的贝多芬站在指挥台上,
用身体感知着《第九交响曲》的震颤。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音乐家,在寂静中重构
了声音的宇宙。当《欢乐颂》的旋律响彻金色大厅时,人们听到的不只是音符的跃动,
更是一个灵魂穿越至暗时刻的磅礴回响。正如中长跑者突破“极点”后焕发的生机,
艺术家在突破创作瓶颈时,往往能抵达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
国家民族的复兴之路,何尝不是一场跨越历史“极点”的马拉松 1978年的中国站在时
代转折点上,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改革开放的“设计师”们以“杀出一条
血路”的勇气调整发展节奏,从蛇口工业区第一声“开山炮”响,到浦东新区直入云霄
的摩天大楼,四十多年间我们见证了整个民族“第二次呼吸”的壮丽图景。这种超越
不是简单的重复加速,而是在调整中重构发展逻辑,在阵痛中孕育新生力量。
从实验室到音乐厅,从小渔村到改革前沿,“第二次呼吸”的奇迹始终在人类文明史中
闪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突破不在于逃避困境,而在于以智慧和勇气重构前行的节
奏。当我们在学习、工作中遭遇“极点”时,不妨学习那些穿越迷雾的先行者——调
整呼吸,坚定步伐。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第二次呼吸”终将在坚持中翩然而至!
点评 本文紧扣“第二次呼吸”这一核心概念,以“突破极限”为主轴,建构了科学、
艺术、国家三维度论证体系,展现了良好的思辨能力。普朗克提出量子论、贝多芬失
聪后坚持创作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三个论据横跨不同领域,既具典型性又富时代感。语
言凝练形象,“劈开迷雾”“磅礴回响”等表达既生动传达突破过程的艰辛,又精准描
摹新生境界的壮美,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审题指导 (2)题目的核心是“数字闪耀”,“闪耀”具有瞬间性,强调某个特定的、引
人注目的时刻。写作时需要聚焦这个“闪耀”的瞬间及其发生的特定背景、环境;
“数字闪耀”这一短语组合强化了数字对事件和情感的特定作用,含有情感价值要求,
写作时应突出数字闪耀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而“当……时”,则引导我们
捕捉、聚焦社会人生的特殊时刻,建立所要叙写的内容与“数字闪耀”的紧密关系,以
小引大,以点映面。
2.(2024北京)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不透露所在区、
学校及个人信息。(50分)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
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
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指导
(1)标题“历久弥新”由“历久”和“弥新”组合而成,意思是经历长久的时间,反而显
得更加鲜活,更有活力。“历久”强调时间沉淀与传承,“弥新”强调与时俱进与创
新。什么样的事物能够历久弥新呢 题干给出了例子——“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
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些都是优秀文化,属于有价值的东西。“在时间的淬
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强调它们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活力和新的价值。这引导我们
思考:什么样的事物能历久弥新 为什么能历久弥新 怎样才能历久弥新 ……无论从哪
个角度进行立意,都需要体现所论述事物的“历久”与“弥新”,思考如何保护好、传
承好这些“历久”的经典、思想、精神,如何让它们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展现新价
值,也可联系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等相关内容进行写作。
推荐立意 (1)品读经典,感受新知;(2)传承中国精神,彰显时代价值;(3)与时俱进,方能历
久弥新。
范文
历久弥新
历史长河滚滚流淌,无数的事物或黯然退场或昙花一现;但仍有很多的事物,如古老的经
典、杰出的思想、伟大的民族精神等,被时间的河流打磨得更加璀璨夺目,它们熠熠生
辉,历久弥新,愈显其活力与价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其蕴含的智慧与真理经久
不衰。
从“思无邪”的《诗经》,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再到“满纸
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古老的经典历经千百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它们所传达的道德观念、人生哲理及生活经验,对于现在的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论语》中的处世智慧,让我们受用一生;《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让我们
能更好地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使人明智;《本草纲目》所记载的药物和治病方法,至今
仍被广泛使用。研读经典,吾辈应汲取前人智慧,传承圣贤的美德,陶冶情操,健全人
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这些思想跨越时空,如同
璀璨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君且看,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坚持人民至上;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全面
深化改革;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协和万邦”
“天下大同”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
理政的思想智慧。君再看,中国共产党不断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营养,创造了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号”
巨轮破浪前行。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学习并躬身践行这些光照古今的思想成果,使
得杰出思想历久弥新。
“天回地转渺无际,万水朝宗亘古流”,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它涵养了中华儿
女的家国情怀,为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提供了不竭动力。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经久不
衰。忆往昔,屈子行吟汨罗江头,文公讴吟零丁洋畔;杜工部贫寒仍念忧国,陆放翁将死
不忘其忠。看今朝,钱学森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冲破重重阻碍,只为效力祖国;袁隆平
为研究杂交水稻,一生躬耕田野,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钟南山“国有难,召必
至”,大医精诚,护佑苍生……新征程上,中华民族精神迸发出的时代力量正激励着亿万
中华儿女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昂首阔
步。
历久弥新的事物需要由我们珍视和传承。吾辈青年当以开放之姿态,不断学习和传承
历久弥新之宝,让其生根发芽于心,开花结果于行。
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立意,围绕古老经典、杰出思想、民族精神的历久弥新,设置了三
个分论点;三个分论点独立成段,且均以诗句开头,将文章的思路直观、有序地呈现出
来。全文引经据典,文采斐然;材料丰富而典型,情感真切;多用排比句式,语言流畅,极具
感染力。
审题指导 (2)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为“打开”。题干中的“打开视野”“打开
心扉”“打开思路”等词,在“打开”的对象方面给予我们启发——不局限于具象的,
也可以是抽象的;“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提示我们“打开”的作
用——产生了某种积极向上的变化;而“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科技创新”等词,
则提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需要注意的是,“打开”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
以是一群人,还可以是一个国家。
  注意文体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写作时要围绕“打开”设置情节,写出“打
开”前后人物的变化,注意具体动作之“实”与承载意义之“虚”的关系。同时,要注
意对细节的捕捉和刻画,运用多种叙事手法,让情节更为丰富感人。
温馨提示 本题另一篇范文《打开》见本专题P445
3.(2024上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70分)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
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认可度”即社会群体对一个人或事物的认同程度和接受程度。“人们常
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表明“认可度”可以用来辅助判定事物的优劣,而用于
人身上则可判定一个人的价值。对“认可度”,我们要进行辩证思考,既看到其合理、
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
一方面,认可度是社会对个体或事物价值的普遍认同,它体现了社会共识和文化导向,有
一定的合理性,的确能为个体的判断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人们做出更高效准确的选择。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集体的智慧不可小觑。认可度高往往能激发信心,给我们情感支
撑,更能维护持久意志品质。从这一角度出发,可思考:如何提高认可度 为什么要提高
认可度 认可度对于个人、国家有何意义
另一方面,认可度也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甚至可能掺假。网络上不乏请人刷出来的
“浏览量”“点赞量”“好评量”等,“量”多不一定代表该事物的价值就高。历史
与经验告诉我们,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当认可度成为人人不假思索就认可
的唯一标准,群体的思考也在逐渐取代个体的独立思考。多数人以强大的音量不断压
制和同化着意见相左者,而那些少数人的看法则被忽视、被抹杀。因此,我们要对大众
的认可度进行审慎的判断,对事物的价值进行理性的分析,不能随波逐流,一味跟风或迎
合他人。从这一角度出发,可思考过度依赖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弊端,分析
我们对待认可度的正确态度。
推荐立意 (1)理性看待认可度,摒弃人云亦云;(2)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3)用好认
可度这柄“双刃剑”,为美好生活添彩;(4)善用认可度,明智做决断;(5)警惕“认可度”
背后的陷阱;(6)以实力赢得认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