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作文 精准审题与深刻立意(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七作文 精准审题与深刻立意(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6:3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讲 精准审题与深刻立意
  目前,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根据作文材料中核心概念或话题的数量,我们将作
文分为一元作文、二元作文、三元作文这几种类型,并分别讲解。同时又根据材料形
式的不同,补充漫画作文这种特殊类型。
类型一 一元作文——多维生发法
  一元作文是指作文材料中只有一个核心概念或话题的作文题目。如2024新课标
Ⅱ卷的“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全国甲卷的“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以及2023新课标Ⅰ卷的“故事是有力量的”、新课标Ⅱ卷的“拥有自己的空间”等,
核心任务
都属于一元作文,其主要的审题方法是“生发”,即围绕材料中的核心概念、话题,从内
涵、原因、背景、目的、手段、意义、影响等多个维度展开思考,从而确定作文的立
意。
典例 (2024新课标Ⅱ,T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见本书P28)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
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
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步,抓关键词句,定核心概念 作文材料关联现代文阅读Ⅰ,第一段概述了人类在月球探索方面取得的进展与不断拓展的探索方向,第二段将人类的太空之旅与“我们”关联起来,“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是关键句,是题旨所在,其中的
“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就是本题的核心概念。
审题指导
第二步,联材料语境,析内涵外延 ①“抵达未知之境”中的“未知之境”指尚未被人类完全了解或掌握的领域、知识或现象;“抵达”意味着不能停留在空想层面,而要有探索的本领和实际行动。
②“抵达未知之境”的主人公是“我们每个人”,这说明写作时不可就事论事,只写人类对月球或深空的探索历程,而要联系自身进行引申发挥,如我们可以从太空之旅写到科学探索之旅、生活历练之旅、认知发展之旅、生命成长之旅等。
③“抵达未知之境”前的修饰语“不断”意味着对未知之境的探索要永不停歇,抵达之境是上一次探索的终点,又是下一次探索的起点。
第三步,依核心概念,多维生发 (1)为什么要“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因为只有抵达了“未知之境”,我们才能看到不同的风景,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2)“未知之境”为何吸引人们“不断抵达”:“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而好奇心在驱使我们去想象,推动我们去思考。
(3)怎样才能“抵达未知之境”:①需要不断地突破常规,创新思维和方法;②要有顽强的意志,要不惧失败、坚持不懈。
(4)“抵达未知之境”之后还将如何:“抵达”其实是又创造了新的起点,会有新的“未知之境”等待着我们继续出发。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某一次的“抵达”,而要继续探索,永不止步。
推荐立意:①以无止之心,抵未知之境;②开拓未知之境,书写人生华章;③探索未知,勇毅前行;④撑一篙好奇之心,漫溯未知之境;⑤破“已知”之篱,抵“未知”之境;
⑥擎创新之楫,拓未知之疆;⑦以创新与实干之双桨,行广阔无垠“未知”之海。
题型点拨 读写结合型材料作文题
  读写结合型材料作文题是新高考理念下的创新之举,此类题目的材料不再是独立
的,而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衍生出相关的作文话题。
  按照关联强度,此类作文可分为弱关联和强关联两种。对于弱关联作文,如本题,关
联材料只是一个引子,应把审题重心放在作文材料上,仔细分析其中的关键词句,把握核
心概念。对于强关联作文,则要紧密结合材料原文,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明确写作
立意。
类型二 二元作文——兼顾两面法
  二元作文是指作文材料中有两个核心概念或话题的作文题目,两个核心概念或话
题往往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023全国乙卷的“一花与百花”、2022全国乙卷的“跨
越,再跨越”及2021新高考Ⅰ卷的“强与弱”、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浙江卷
的“得与失”均为二元作文。
此类题目审题方法是对两个概念或话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辨,即兼顾两面,建立概念或
话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目的、
先后、主次、转化和互补等。
典例(2023全国乙,T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
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
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第一步,审材料,明概念 材料共两则:第一则以“灯”和“路”为喻,生动形象地阐释了损人不利己、甚至会害己的为人处世之道;第二则以“一花”“百花”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个体的精彩不是最美的,整体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美,从而论证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材料一与材料二并举,都指向团结合作、互惠共赢的道理。材料一说的是不应怎样做,材料二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提供了行动思路。材料的核心概念是“一花(个体)”与“百花(整体)”。
第二步,顾两面,建关系 互补关系:个体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的协助,整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团结合作。
统一关系:个体融入整体,小我融入大我。
审题指导
第三步,重思辨,选最佳 立意①:在利他中利己,在合作中共赢。立意②:同点一盏
灯,照人也照己。立意③:美美与共花齐放,合作共赢谱新
章。比较三则立意,立意③最能体现互补、统一关系,视
为最佳。
类型三 三元作文
  三元作文是指作文材料中有三个核心概念或话题的作文题目。2023全国甲卷的
“人、技术、时间”及2022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新高考Ⅱ卷的
“选择·创造·未来”、全国甲卷的“移用、化用、独创”均为三元作文。对于此类作
文而言,分析各概念或话题之间的关系,对概念或话题进行比较、选择,统筹兼顾的同
时,抓住写作侧重点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1.三元比较型——择优“录用”法
  此类作文材料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或话题具有明显的价值高下之分,需要我们结合
命题人意图做出最佳选择。
典例(2022全国甲,T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
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
“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
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
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
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
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
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第一步,审材料,明意旨 材料叙述了《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一个
情节,展示了三种给匾额题名的建议:“翼然”是直接移
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句子;“泻玉”是借鉴化用
《醉翁亭记》中的句子;而“沁芳”则是根据亭子周围
的环境和元妃省亲一事独创所得。“贾政点头默许”,
这不仅是贾政对宝玉的赞许,更显示了命题人对“根据
情境独创者”的推崇。
第二步,析关系,明侧重 “翼然”是直接移用,“泻玉”是借鉴化用,“沁芳”则是根据情境独创。从“翼然”到“泻玉”,再到“沁芳”,体现的是一个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由此可以确定写作中心和写作重点应该与创新有关,且最终指向创新。“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提醒考生将材料中的文学领域迁移到其他领域进行解读。
第三步,选最佳,定立意 立意①:移用化用须合理,情境独创应合宜。
立意②:在模仿中学习,在传承中创新。
立意③:移用化用不足夸,独创才是真赢家。比较三则立意,只有立意③将最优概念“创新”作为写作的重心,属于最佳立意。
2.三元交互型——主次有别法
  此类作文材料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或话题,或是同质叠加,或是异质互补,或是互为条
件因果,看似平行并列,实则主次有别。写作时,需要我们分清主次,切不可平均用墨。
典例(2023全国甲,T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第一步,审材料,明意旨 本题材料中提到了“人”“技术”“时间”三个概念,一个“但”字说明技术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让人们更好地掌控时间,另一方面又让人成了时间的仆人。材料引导考生思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如何以科技为手段,利用科技更好地掌控时间、驾驭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创造未来。
第二步,析关系,明主次 “人”“技术”“时间”三个概念交互影响,“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人从技术发展中获益时,也会产生依赖性、惰性,久之,主人或沦为仆人。反之,在一定条件下,
仆人也会变为主人——人非一成不变。人是主,技术、时间是次。立意时,需突出主要的,关联次要的。抓住“人”这一主体,确定崇高的人生目标、理想信念,提高
自控力,慎独追远,当为治本之策。
第三步,选最佳,定立意 立意①:人、机博弈,胜负难料。立意②:借技术之东风,
做时间之主人。立意③:立身科技洪流,不做时间囚徒。
比较三则立意,只有立意②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故立意
②最佳。
类型四 漫画作文
  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漫画为材料
的作文,审题时关键是要读懂画面内容,理解漫画寓意。
第一步,读懂画面内容,把握漫画寓意。
(1)观察画面。单幅漫画中,关注有哪些构图要素即形象(人、物),各构图要素之间有着
怎样的关系;各构图要素有什么特点,处于什么状态(静止、运动)。多幅漫画的话,关注
由几幅构成、各幅漫画的摆放顺序及画面内容的不同(变化)。整体上,关注漫画针对
的是什么问题,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或思考。尤其要留意漫画的夸张之处或对比鲜明之
处,这些地方是最能体现寓意的地方。
(2)揣摩文字深意。漫画中的文字主要包括漫画标题和画中的人物语言、解说性文
字。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往往可以洞察整幅画的主题。
漫画中的人物语言和解说性文字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注意揣摩这些文
字背后的深意,从而把握漫画的寓意。
第二步,联系现实,确定最佳立意。
依据画面寓意,联系现实生活,挖掘漫画的现实意义,找到与画面主旨相应的现实素材,
尽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来确定话题及立意的方向。
典例(2021新高考Ⅱ,T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注] 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
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第一步,读懂画面内容,把握漫画寓意 这则漫画由四幅图构成,漫画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写“人”字。四幅图是一个有机整体,前三幅图是局部笔画的描红之道,最后一幅图以完整的“人”字描红收束前三者。漫画整体上是以“学写‘人’字”喻“学做人”,蕴含“为人之道”。
第一个图中的文字“逆锋起笔,藏而不露”,意在告诫人们,涉世之初,要内敛低调,要做好积淀,蓄势待发。第二个图中的文字“中锋用笔,不偏不倚”,表明为人做事要堂堂正正,中正直行,不偏激,不极端,不走歪门邪道。第
三个图中的文字“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是在提醒我们凡事要审时度势,厚积薄发,不要急于求成。第四个图中的文字“描红”,表面意思是说按照每个笔画的运笔示意图,就可以描出合格的成品了,其寓意是按照以上原则
做人,就可以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第二步,联系现实,确定最佳立意 根据漫画的寓意,联系现实,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做人 ”进行立意。提示语中“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提示我们立意时也可以逆向思考。中规中矩书写“人”字,可能并不符合当代一些年轻人为人的理念。例如“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的传统观念,固然稳当保险,但不够自由奔放,不符合新时代青年个性张扬的特点。新时代的青年何苦藏锋露拙 要敢于亮出自我,搏击长空,勇做新时代青年。所以也可从这个角度出发,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