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作文 1.任务一 选材要别出心裁(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七作文 1.任务一 选材要别出心裁(课件)---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6:3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任务一 选材要别出心裁
技法一 灵活演绎
要彰显个性,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考场作文,就要灵活运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或对素材重
新解读以生发新的认识,或将素材演绎成引人入胜的故事。
范文赏读(2023新课标Ⅰ优秀作文)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力量
(作文原题见本专题“五年高考”)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正人君子、英雄豪杰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好故事传递
第三讲 文学性作文高分技法
正能量,好故事永远有力量。
圣人!圣人!
当历史的战车卷起滚滚浓烟时,
当你和弟子们黯然走出齐都时,
人们知道,你又失败了。有人笑你痴,有人笑你狂,你仍不在意,因为你看到了他们看不
到的东西。
你看见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百姓,看见因失去丈夫悲痛欲绝的妻子。而他们只看见了自
己的霸业与天下。
孟子,你是那个时代的圣人,你把“仁”当作目标,把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当作己任。虽
屡遭失败,仍然不忘儒家“仁爱”本色,将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你善良的济世情怀,让后辈——敬仰!
君子!君子!
当康有为在塘沽码头乘英国轮船离开时,
当梁启超剪掉了辫子躲进日本大使馆时,
一队队荷枪实弹的士兵急匆匆地穿街而过,人们惊慌地躲避。
你却站了出来,在那些清兵面前,你以一个文弱书生的身份站了出来,劝那些坚持让你逃
走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
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狱中,你大义凛然,神情自若,视死如归。你眷念祖国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狱
壁上题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
仑。”你承担责任的勇气让清兵胆寒,让显贵汗颜!关键时刻,士人不挺身何人挺身,谭
公青史留名,万众称赞!君子之名自此流传!
你用勇敢的变法壮举,让晚生——钦佩!
英雄!英雄!
当飞着飞着,飞机驾驶舱挡风玻璃“轰”的一声突然破碎时,
当副驾的身体已经飞出去一半,半边身体在窗外悬挂时,
你想到过各种突发事故,却没有想到会遇到《空中浩劫》里英航5390号航班几乎一模
一样的情况。你只能依靠目视水平仪来操作,在3 2000英尺的飞行高度,在零下40摄氏
度左右的极寒低温中。
你明白身为一名机长应该承担什么,你知道整架飞机以及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随
时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一定不要让飞机掉下去!”在狂风、噪声、低温、缺
氧的情况下,每一个操作都异常艰难,你抖动着身子,靠毅力掌握操纵杆,硬是把飞机从
“地狱”开回人间。你始终处变不惊,力挽狂澜,最后让死神望而却步!川航机长刘传
健,你的心理素质、专业技术令人赞叹!
你娴熟的操控技能,让国人——点赞!
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凡人英雄用行动和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力量。作为新
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理应用实际行动续写下一个百年征程的中国故事,传承真实、善
良、美好的中国力量。
【点评】 本文从中国故事长河中精心选取古代孟子、近代谭嗣同、当代刘传健三
位英雄豪杰,辅以三个整齐的小标题,分别从“圣人”“君子”“英雄”三个不同角度,
通过简洁的故事叙述,形成历史的纵深感,准确地诠释了文章的主旨:讲好中国故事,传
承中国力量。小标题中三组叠词,既亮明身份,又提纲挈领,巧妙串起故事本身所包孕的
强大力量,且动感十足,感人肺腑;故事结句三处破折号,提示下文,舒缓语气,让作者的敬
佩之情缓缓吐出,有一唱三叹之妙。
技法二 以小见大
在写作中,有些题目范围很大,内容很抽象。如泛泛而写,会失之肤浅,显得不深入。宜
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化大为小,化面为点,从小处切入,抓住具有概括性、典型性
的小事或场景,以有限的容量,表现深刻丰富的内蕴和思想。
范文赏读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
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
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
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
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
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节选自高考优秀作文《踮起脚尖》
【点评】 通常写父母的爱都是从大处着眼,大都写如何关心孩子生活上的衣食住
行、关心孩子的学习等等。而本文作者仅仅抓住“踮起脚尖”这一小小的动作,于细
微处见爱心,将父母之爱表现得既真挚又深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