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课时练习 解析
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环境保护是当今倍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
B.氮氧化物会形成光化学烟雾
C.过度使用煤作能源会引起雾霾等环境危害
D.一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
【分析】
A.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
B.氮氧化物会形成光化学烟雾;
C.煤燃烧产生可悬浮颗粒物;
D.CO2、碳氢化合物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形成温室效应.
【解答】
A.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故A正确;
B.氮氧化物与光化学烟雾有关,是导致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故B正确;
C.煤燃烧产生可悬浮颗粒物,可悬浮颗粒物是霾的主要成因,故C正确;
D.CO2、碳氢化合物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形成温室效应,一氧化碳不会造成温室效应,故D错误.
故选D.
【答案】D
2.下列物质不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
A.SO3 B.N2O5 C.Na2O D.CO2
【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
【解答】
氧化钠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二氧化碳、SO3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N2O5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
故选C.
【答案】C
3.下列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的是( )
A.SO2 B.Cl2 C.CO2 D.NO
【分析】
气体本身无色,遇空气变红棕色,说明该气体无色,常温下易和空气中成分反应生成红棕色物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A.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常温下和空气中成分不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能被氧气氧化,变化后气体也为无色,故A错误;
B.氯气是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常温下和空气中成分不反应,故B错误;
C.CO2是无色无毒气体,常温下和空气中成分不反应,故C错误;
D.NO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温下易被氧气氧化生成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故D正确;
故选D.
【答案】D
4.银耳本身为淡黄色,某地生产的一种“雪耳”,颜色洁白如雪.制作如下:将银耳堆放在密闭状态良好的塑料棚内,棚的一端支口小锅,锅内放有硫磺,加热使硫磺熔化并燃烧,两天左右,“雪耳”就制成了.“雪耳”炖而不烂,对人体有害,制作“雪耳”利用的是( )
A.硫的还原性 B.硫的漂白性
C.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D.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分析】银耳本身为淡黄色,某地生产的一种“雪耳”,颜色洁白如雪,是利用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所致,以此来解答.
【解答】
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则银耳被漂白,只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有关,与S的还原性、漂白性及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无关,
故选D.
【答案】D
5.下列物质中,不能通过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
A.HCl B.MgO C.SO3 D.CO2
【分析】
A.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可生成氯化氢;
B.镁与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
C.硫单质和氧气反应只能生成二氧化硫;
D.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解答】
A.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可生成氯化氢,能通过单质直接化合生成,故A正确;
B.镁与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能通过单质直接化合生成,故B正确;
C.无论S是否过量,S在氧气中燃烧都生成SO2,故C错误;
D.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能通过单质直接化合生成,故D正确.
故选C.
【答案】C
6.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KSCN溶液鉴别FeCl2和FeCl3溶液
B.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O2和CO2
C.用焰色反应鉴别NaCl溶液和KCl洛液
D.用过量的NaOH溶液鉴别AlCl3溶液和MgCl2溶液
【分析】
A.FeCl3溶液遇KSCN溶液显血红色;
B.SO2和CO2均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C.Na、K的焰色反应分别为黄色、紫色;
D.AlCl3溶液和MgCl2溶液分别与NaOH反应的现象为: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消失、白色沉淀.
【解答】
A.FeCl3溶液遇KSCN溶液显血红色,氯化亚铁不能,现象不同可鉴别,故A正确;
B.SO2和CO2均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B错误;
C.Na、K的焰色反应分别为黄色、紫色,现象不同可鉴别,故C正确;
D.AlCl3溶液和MgCl2溶液分别与NaOH反应的现象为: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消失、白色沉淀,现象不同可鉴别,故D正确;
故选B.
【答案】B
7.下列关于实验中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溶液显红色,加热后变为无色
B.向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将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红纸条褪色
D.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Na2SO3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
【分析】
A.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使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B.原溶液中含有Fe3+,滴加KSCN溶液,溶液也变红;
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亚硫酸钠,溶液颜色褪去.
【解答】
A.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通入品红溶液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溶液红色褪去,再加热,无色溶液又恢复红色,故A错误;
B.原溶液中含有Fe3+,先滴加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也变红,不能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应先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再滴加氯水,溶液变红,说明含有Fe2+,故B错误;
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漂白有色物质,使湿润的红纸条褪色,故C正确;
D.亚硫酸钠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亚硫酸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褪去,故D错误,
故选C.
【答案】C
8.在NO2与水的反应中( )
A.氮元素的化合价不发生变化 B.NO2只是氧化剂
C.NO2只是还原剂 D.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分析】根据二氧化氮和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NO2+H2O=2HNO3+NO,化合价变化的元素中只有N,化合价升高元素所在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所在产物是氧化产物,化合价降低元素所在的反应物是氧化剂,所正在产物是还原产物.
【解答】解:二氧化氮和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
A、在反应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元素中只有N,故A错误;
B、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既升高了,也降低了,所以二氧化氮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B错误;
C、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既升高了,也降低了,所以二氧化氮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C错误;
D、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既升高了,也降低了,所以二氧化氮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D正确.
故选D.
【答案】D
9.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入太空.此次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用R表示)和四氧化二氮,在火箭发射时,两者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释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2N2O4═3N2↑+4H2O↑+2CO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火箭飞行
C.在反应中N2O4做还原剂
D.R的分子式为C2H8N2
【分析】
A.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变化,据此判断;
B.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释放出大量的热;
C.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为还原剂,结合化合价升降相等判断;
D.根据原子守恒判断偏二甲肼分子式.
【解答】
A.N元素在反应物中以化合态存在,反应生成氮气,N元素化合价变化,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
B.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释放出大量的热,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火箭飞行,故B正确;
C.N2O4中N元素化合价降低,N2O4是氧化剂,偏二甲肼中所含元素化合价一定有升高,故偏二甲肼作还原剂,故C错误;
D.根据原子守恒可知,偏二甲肼的分子式为C2H8N2,故D正确;
故选C.
【答案】C
10.某无色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SO2、NO、NO2中的两种或多种.现将此无色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品红溶液退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下列对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肯定有SO2和NO B.肯定有Cl2、O2和NO2
C.可能有Cl2和O2 D.肯定只有NO
【分析】由于气体呈无色,所以其中一定没有Cl2、NO2,气体通过品红,品红褪色,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SO2,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呈红棕色,说明其中含有NO,结合原混合气体无色,说明混合气体中没有O2,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气体无色,则说明不含有有色的Cl2和NO2气体;此无色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一定含有SO2;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说明含有气体NO,则一定没有与NO反应的O2,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混合物中肯定没有Cl2、O2和NO2,一定含有的气体为:SO2、NO,
A.根据分析可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SO2、NO,故A正确;
B.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Cl2、O2和NO2,故B错误;
C.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Cl2、O2,故C错误;
D.混合气体一定为SO2和NO的混合气体,故D错误;
故选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11.(15分)N、O、Si、S、CI是常见的五种非金属元素.
(1)将稻壳灰(含SiO260%、C38%,其它Na、Mg、Fe等氧化物2%)加入NaOH溶液中,在160℃下充分反应后,通过 (填写操作名称)可制得水玻璃.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将生成的氯气通入冷的消石灰中即制得以 (填写化学式)为有效成分的漂白粉.
(3)SO2、CI2均可用于漂白,但将SO2、Cl2等体积混合后漂白能力减弱甚至消失.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 .将SO2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褪色,SO2表现出 性.
(4)SO2通入不含O2的BaCl2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SO2通入不含O2的Ba(NO3)2溶液中,生成BaSO4沉淀.产生SO42-的离子方程式是 .
【分析】
(1)将稻壳灰(含SiO260%、C38%,其它Na、Mg、Fe等氧化物2%)加入NaOH溶液中,发生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然后过滤不溶于碱的物质;
(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物是二氧化锰和浓盐酸,产物是氯化锰和氯气、水,条件是加热,因氯气与消石灰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有效成分CaCl2和Ca(ClO)2;
(3)氯气具有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二者1:1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将SO2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溶液褪色,SO2表现出还原性;
(4)亚硫酸酸性比盐酸的酸性弱,弱酸不能制强酸,所以SO2通入不含O2的BaCl2溶液不反应;酸性条件下NO3﹣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42﹣.
【解答】
(1)将稻壳灰(含SiO260%、C38%,其它Na、Mg、Fe等氧化物2%)加入NaOH溶液中,发生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然后过滤不溶于碱的物质,故答案为:过滤;SiO2+2NaOH=Na2SiO3+H2O;
(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物是二氧化锰和浓盐酸,产物是氯化锰和氯气、水,条件是加热,反应的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因氯气与消石灰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有效成分CaCl2和Ca(ClO)2,故答案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CaCl2和Ca(ClO)2;
(3)若将Cl2和SO2等物质的量混合,氯气具有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二者1:1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SO2+2H2O═H2SO4+2HCl,所以漂白作用减弱,将SO2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溶液褪色,SO2表现出还原性,
故答案为:Cl2+SO2+2H2O═H2SO4+2HCl;还原性;
(4)亚硫酸酸性比盐酸的酸性弱,弱酸不能制强酸,所以SO2通入不含O2的BaCl2溶液不反应,所以无明显现象;酸性条件下NO3﹣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42﹣,生成的沉淀为BaSO4,离子方程:3SO2+2NO3﹣+2H2O=3SO42﹣+2NO+4H+,故答案为:无明显现象;3SO2+2NO3﹣+2H2O=3SO42﹣+2NO+4H+.
【答案】
(1) 过滤 SiO2+2NaOH=Na2SiO3+H2O
(2)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CaCl2和Ca(ClO)2
(3)Cl2+SO2+2H2O═H2SO4+2HCl 还原
(4) 无明显现象 3SO2+2NO3﹣+2H2O=3SO42﹣+2NO+4H+
12.(15分)研究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利用反应CH4+2NO2 N2+CO2+2H2O可消除NO2的污染,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当消耗CH4的体积是11.2L(标准状况下)时,理论上可处理 molNO2.
(2)治理汽车尾气中CO和NO的一种方法是:在汽车排气管中安装一个催化转化装置,该装置能将CO和NO转化为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可能含有Fe3+、Al3+、Cu2+,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利用废铁屑制得Fe2O3、Al2O3和金属Cu,过程如下.
①固体A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②溶液B中的阳离子有 .
③D与过量H溶液反应生成E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④溶液E焰色呈黄色,试剂H是 .
【分析】
(1)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氧化剂的化合价降低;根据反应方程式分析判断;
(2)在催化剂条件下NO和CO反应,生成CO2和N2;
(3)由流程可知,某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Fe3+、Al3+、Cu2+,先加过量铁2Fe3++Fe═3Fe2+,铁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铜的前面,所以铁粉把铜置换出来,发生Fe+Cu2+═Cu+2Fe2+,由于铁过量,可知固体A中含Fe和Cu;试剂G为盐酸,Cu与盐酸不反应,则固体C为Cu,溶液B中含Fe3+、Al3+、Fe2+,加氯水,+2价的铁离子被氯水氧化,2Fe2++Cl2=2Fe3++2Cl﹣;再加过量D生成沉淀F和溶液E,则D为强碱溶液,溶液E为偏铝酸盐,沉淀F为Fe(OH)3,以此进行解答.
【解答】
(1)二氧化氮中氮由+4价变成0价,所以二氧化氮是氧化剂,据反应CH4+2NO2N2+CO2+2H2O可知1mol的甲烷消耗2mol的二氧化氮,所以当消耗CH4的体积是11.2L(标准状况下)时,理论上可处理1molNO2,
故答案为:NO2;1;
(2)在催化剂条件下NO和CO反应,生成CO2和N2,反应的方程式为:2NO+2CON2+2CO2,
故答案为:2NO+2CON2+2CO2;
由流程可知,某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Fe3+、Al3+、Cu2+,先加过量铁2Fe3++Fe═3Fe2+,铁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铜的前面,所以铁粉把铜置换出来,发生Fe+Cu2+═Cu+2Fe2+,由于铁过量,可知固体A中含Fe和Cu;试剂G为盐酸,Cu与盐酸不反应,则固体C为Cu,溶液B中含Fe3+、Al3+、Fe2+,加氯水,+2价的铁离子被氯水氧化,2Fe2++Cl2=2Fe3++2Cl﹣;再加过量D生成沉淀F和溶液E,则D为强碱溶液,溶液E为偏铝酸盐,沉淀F为Fe(OH)3,
①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Fe和Cu,
故答案为:Fe、Cu;
②溶液B中的金属阳离子有:Fe3+、Al3+、Fe2+,
故答案为:Fe3+、Al3+、Fe2+;
③D与过量H溶液反应生成E的离子方程式是:Al3++4 OH﹣═AlO2﹣+2H2O,
故答案为:Al3++4 OH﹣═AlO2﹣+2H2O;
④E为偏铝酸盐,且溶液E焰色呈黄色,则E为偏铝酸钠,故H为NaOH溶液,
故答案为:NaOH溶液.
【答案】
(1) NO2 1
(2) 2NO+2CON2+2CO2 .
(3)① Fe、Cu ② Fe3+、Al3+、Fe2+ ③ Al3++4OH﹣═AlO2﹣+2H2O ④ NaOH溶液
13.(15分)掌握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对学习元素化合物非常重要.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三角转化”是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中常见的转化关系之一.现有如图1转化关系.
①若Z是一种能够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的气体.则Z的名称为 .
②若X是一种强碱,a是一种酸性氧化物.a的化学式为 .
③若X是一种金属单质,a为一种某强酸的稀溶液.写出Y转化为Z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已知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形成的单质,现有如图2转化关系.
①若A、B、C、D均为气体,且A为单质.物质D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检验D气体的操作过程为 .
②若A为淡黄色的固体.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B气体通入溴水中的现象为 .含2molE的浓溶液与足量的Cu反应,产生B气体的物质的量 .
【分析】
(1)①若Z是一种能够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的气体,则X为碳,a为氧气,Y为二氧化碳,Z为CO;
②若X是一种强碱,a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则a为CO2(或SO2),X为碳酸盐(或亚硫酸盐),Y为碳酸氢盐(或亚硫酸氢盐);
③若X是一种金属单质,a为一种某强酸的稀溶液,则X为Fe,a为硝酸,Y为硝酸铁,Z为硝酸亚铁;
(2)已知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形成的单质,则y为氧气.
①若A、B、C、D均为气体,且A为单质,则A为氮气,D为氨气,B为NO,C为二氧化氮,E为硝酸;
②若A为淡黄色的固体,则A为S,D为硫化氢,B为二氧化硫,C为三氧化硫,E为硫酸.
【解答】
(1)①若Z是一种能够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的气体,则X为碳,a为氧气,Y为二氧化碳,Z为CO,故答案为:一氧化碳;
②若X是一种强碱,a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则a为CO2(或SO2),X为碳酸盐(或亚硫酸盐),Y为碳酸氢盐(或亚硫酸氢盐),故答案为:CO2(或SO2);
③若X是一种金属单质,a为一种某强酸的稀溶液,则X为Fe,a为硝酸,Y为硝酸铁,Z为硝酸亚铁,Y转化为Z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3++Fe=3Fe2+,故答案为:2Fe3++Fe=3Fe2+;
(2)已知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形成的单质,则y为氧气.
①若A、B、C、D均为气体,且A为单质,则A为氮气,D为氨气,B为NO,C为二氧化氮,E为硝酸,物质D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实验室检验D气体的操作过程为: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贴在玻璃棒上,靠近D气体,试纸变蓝色,
故答案为:4NH3+5O24NO+6H2O;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贴在玻璃棒上,靠近D气体,试纸变蓝色;
②若A为淡黄色的固体,则A为S,D为硫化氢,B为二氧化硫,C为三氧化硫,E为硫酸.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H2S=3S↓+2H2O,将SO2气体通入溴水中的现象为:溴水褪色,含2mol硫酸的浓溶液与足量的Cu发生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硫酸完全反应生成1molSO2,但随反应进行浓硫酸变稀,稀硫酸不与Cu反应,则生成SO2气体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
故答案为:SO2+2H2S=3S↓+2H2O;溴水褪色;小于1mol.
【答案】
(1)① 一氧化碳 ② CO2(或SO2) ③ 2Fe3++Fe=3Fe2+
(2)① 4NH3+5O24NO+6H2O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贴在玻璃棒上,靠近D气体,试纸变蓝色
② SO2+2H2S=3S↓+2H2O 溴水褪色 小于1mol
14.(15分)直接排放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会危害环境,必须对它们进行处理.
(1)利用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的SO2.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SO2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反应: 、
.
②在钠碱循环法中,Na2SO3溶液作为吸收液,可由NaOH溶液吸收SO2制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处理氮氧化物的方法很多,以下列举几种常见方法.
①用过量NaOH溶液吸收NO2气体.所得溶液中除含有NaOH和NaNO2,还含有 .
②为避免污染,常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净化装置里装有催化剂,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机理如下图所示.写出净化过程中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③用氨气可以将其转化为无害气体,发生的 反应为:6NOx+4xNH3=(3+2x)N2+6xH2O.某工厂排出的尾气中NOx的含量为0.56%(体积分数),若处理1×104L(标准状况)该尾气需42.5gNH3,则x= .
【分析】
(1)①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具有还原性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硫酸;
②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2)①根据NaOH溶液吸收NO2气体发生反应有:3NO2+2NaOH═2NaNO3+NO+H2O,NO2+NO+2NaOH═2NaNO2+H2O据此判断;
②由图可知,NO2为中间产物,反应物为NO、O2、CO,产物为CO2、N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方程式;
③先计算出NOx的体积,再求出NOx的物质的量,根据氨气的物质的质量求出其物质的量,最后根据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x的值.
【解答】
(1)①SO2、O2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反应: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故答案为: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
②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OH﹣+SO2═SO32﹣+H2O,故答案为:2OH﹣+SO2═SO32﹣+H2O;
(2)①NaOH溶液吸收NO2气体发生反应有:3NO2+2NaOH═2NaNO3+NO+H2O,NO2+NO+2NaOH═2NaNO2+H2O,故所得的溶液中除了含有NaOH,NaNO2,还含有NaNO3,故答案为:NaNO3;
②NO2为中间产物,反应物为NO、O2、CO,产物为CO2、N2,方程式为2NO+O2+4CO4CO2+N2,故答案为:2NO+O2+4CO4CO2+N2;
③1×104L(标准状况)该尾气中含有NOx的体积为:1×104L×0.56%=56L,标准状况下NOx的物质的量为=2.5mol,42.5gNH3的物质的量为═2.5mol,因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有: =,解得x=1.5,故答案为:1.5.
【答案】
(1)① 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
② 2OH﹣+SO2═SO32﹣+H2O .
(2).①NaNO3 ② 2NO+O2+4CO4CO2+N2 ③ 1.5
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课时练习
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环境保护是当今倍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
B.氮氧化物会形成光化学烟雾
C.过度使用煤作能源会引起雾霾等环境危害
D.一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
2.下列物质不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
A.SO3 B.N2O5 C.Na2O D.CO2
3.下列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的是( )
A.SO2 B.Cl2 C.CO2 D.NO
4.银耳本身为淡黄色,某地生产的一种“雪耳”,颜色洁白如雪.制作如下:将银耳堆放在密闭状态良好的塑料棚内,棚的一端支口小锅,锅内放有硫磺,加热使硫磺熔化并燃烧,两天左右,“雪耳”就制成了.“雪耳”炖而不烂,对人体有害,制作“雪耳”利用的是( )
A.硫的还原性 B.硫的漂白性
C.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D.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5.下列物质中,不能通过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
A.HCl B.MgO C.SO3 D.CO2
6.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KSCN溶液鉴别FeCl2和FeCl3溶液
B.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O2和CO2
C.用焰色反应鉴别NaCl溶液和KCl洛液
D.用过量的NaOH溶液鉴别AlCl3溶液和MgCl2溶液
7.下列关于实验中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溶液显红色,加热后变为无色
B.向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将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红纸条褪色
D.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Na2SO3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
8.在NO2与水的反应中( )
A.氮元素的化合价不发生变化 B.NO2只是氧化剂
C.NO2只是还原剂 D.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9.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入太空.此次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用R表示)和四氧化二氮,在火箭发射时,两者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释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2N2O4═3N2↑+4H2O↑+2CO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火箭飞行
C.在反应中N2O4做还原剂
D.R的分子式为C2H8N2
10.某无色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SO2、NO、NO2中的两种或多种.现将此无色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品红溶液退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下列对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肯定有SO2和NO B.肯定有Cl2、O2和NO2
C.可能有Cl2和O2 D.肯定只有NO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11.(15分)N、O、Si、S、CI是常见的五种非金属元素.
(1)将稻壳灰(含SiO260%、C38%,其它Na、Mg、Fe等氧化物2%)加入NaOH溶液中,在160℃下充分反应后,通过 (填写操作名称)可制得水玻璃.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将生成的氯气通入冷的消石灰中即制得以 (填写化学式)为有效成分的漂白粉.
(3)SO2、CI2均可用于漂白,但将SO2、Cl2等体积混合后漂白能力减弱甚至消失.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 .将SO2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褪色,SO2表现出 性.
(4)SO2通入不含O2的BaCl2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SO2通入不含O2的Ba(NO3)2溶液中,生成BaSO4沉淀.产生SO42-的离子方程式是 .
12.(15分)研究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利用反应CH4+2NO2 N2+CO2+2H2O可消除NO2的污染,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当消耗CH4的体积是11.2L(标准状况下)时,理论上可处理 molNO2.
(2)治理汽车尾气中CO和NO的一种方法是:在汽车排气管中安装一个催化转化装置,该装置能将CO和NO转化为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可能含有Fe3+、Al3+、Cu2+,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利用废铁屑制得Fe2O3、Al2O3和金属Cu,过程如下.
①固体A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②溶液B中的阳离子有 .
③D与过量H溶液反应生成E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④溶液E焰色呈黄色,试剂H是 .
13.(15分)掌握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对学习元素化合物非常重要.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三角转化”是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中常见的转化关系之一.现有如图1转化关系.
①若Z是一种能够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的气体.则Z的名称为 .
②若X是一种强碱,a是一种酸性氧化物.a的化学式为 .
③若X是一种金属单质,a为一种某强酸的稀溶液.写出Y转化为Z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已知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形成的单质,现有如图2转化关系.
①若A、B、C、D均为气体,且A为单质.物质D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检验D气体的操作过程为 .
②若A为淡黄色的固体.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B气体通入溴水中的现象为 .含2molE的浓溶液与足量的Cu反应,产生B气体的物质的量 .
14.(15分)直接排放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会危害环境,必须对它们进行处理.
(1)利用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的SO2.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SO2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反应: 、
.
②在钠碱循环法中,Na2SO3溶液作为吸收液,可由NaOH溶液吸收SO2制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处理氮氧化物的方法很多,以下列举几种常见方法.
①用过量NaOH溶液吸收NO2气体.所得溶液中除含有NaOH和NaNO2,还含有 .
②为避免污染,常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净化装置里装有催化剂,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机理如下图所示.写出净化过程中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③用氨气可以将其转化为无害气体,发生的 反应为:6NOx+4xNH3=(3+2x)N2+6xH2O.某工厂排出的尾气中NOx的含量为0.56%(体积分数),若处理1×104L(标准状况)该尾气需42.5gNH3,则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