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一中 2025-2026 学年暑假月考
高三历史试题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所给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2021 年,贵州省铜仁市方田坝考古发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遗址中出土了一枚商周时期的牙璋,
与三星堆、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牙璋在形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 )
A. 商、周政权对贵州地区的直接统治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
C. 贵州与巴蜀、黄河流域广泛的交流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百家争鸣中,诸子中的多数把政治视为可以认识和把握的对象,排除或弱化了神秘主义对政治的干
预;广泛地讨论政治哲学问题、政治运行的规律与机制问题以及统治者自我调节问题;对政治路线
和政策作了种种探讨与设计。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
A. 实现了政治与神学分离 B. 促成不同派别走向融合
C. 为大一统奠定理论基础 D. 推动了政治理性的发展
3.图 1 反映了汉代冶铁业发展状况。这些状况可以佐证汉代( )
·考古发掘的汉代冶铁遗址遍布全国各地仅河南省就发现汉代冶铁和铸铁遗址 18 处;
·汉武帝在全国设立铁官 49 处;
·汉代的铁官作坊共有冶铁高炉 80 余炉,日产达到 24—48 吨液态铁
图 1
A. 社会对铁器的需求量大 B. 官府垄断经营铁制农具
C. 政府大力推广铁犁牛耕 D. 灌钢法提高了钢铁产量
4.西汉时,太后与皇帝分别居于长乐宫和未央宫,长乐宫亦置卫尉、少府等职,仪同未央;东汉初年,
太后与皇帝同在一宫居住,不再拥有独立的宫室。这体现出东汉初年统治者( )
A. 孝悌观念逐渐淡化 B. 有意抑制外戚势力
C. 注重节俭休养生息 D. 试图遏制豪强大族
5.西晋八王之乱时,匈奴人刘渊建汉,以汉朝皇帝为先祖,尊崇儒家经典,羌族人姚苌建立后秦伊始
即采用汉制,大兴儒学,意请姜龛、淳于岐、郭高等大儒到长安讲学,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儒学的传播 B. 巩固政权统治
C. 加快封建化进程 D. 推动民族交融
6.631 年,朝廷诏令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作镇藩部,贻厥子孙”;637 年,又下诏荆王李元景等二十
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孙世袭……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亦令世袭。这些诏令的颁布( )
A. 加速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 意在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
C. 体现安史之乱影响政令制定 D. 推动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
7.唐后期,许多科举落榜生成为节度使的幕僚,如谢瞳,考进士三年不第,滞留长安,恰逢兵乱,于
是投靠当时还在黄巢麾下的同州防御使朱温,“泊居门下,未尝一日不在左右”。这反映出当时科举
制( )
A. 考查标准严苛 B. 选才能力有限 C. 形式过于僵化 D. 加速唐朝灭亡
8.唐朝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这些寒士显达后多拉拢同类,如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
得高官,后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据此可知,唐朝( )
A. 科举是选官的主要途径 B. 士族已经无法垄断政治
C. 寒门庶族只能进士入仕 D. 分科考试促进阶层流动
暑假历史试卷第 2 页,共 4 页
9.唐高宗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六部职责之外的新问题,需要不断派遣使职处理,
临时派遣的使职逐渐演化为固定职务,形成新的行政体系。开元十一年(723 年),政事堂改为中书
门下,并列五房分理政事,将使职的政务纳入宰相管辖之下。这一变化( )
A. 推动了中央决策行政一体化 B. 加强了六部在国家政务中的作用
C. 缓和了皇帝与宰相间的对立 D. 适应了安史之乱后政局变动需要
10.如表所示为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搜集到有关安禄山的部分资料,其中内容较为详尽可信的
是( )
史料来源 史料内容 时期
《敕幽州节度张 守珪书》 安禄山等轻我兵威,曾不审料,致令损失,宜其就诛。 盛唐
《唐玄宗实录》 张守珪奏(安)禄山统戎失律,挫败军威,请依军法决斩,许之。禄 山临刑抗声言曰:“两蕃未和,忍杀壮士,岂为大夫谋也?” 中唐
《唐肃宗实录》 (安)禄山为互市牙郎,盗羊事发。(张)守珪怒,追捕至,欲击杀之。 禄山大呼曰:“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邪?而杀壮士。 中唐
《新唐书》 张守珪节度幽州,(安)禄山盗羊而获,守珪将杀之,呼曰:“公不欲 灭两蕃邪?何杀我?” 北宋
A.《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 B.《唐玄宗实录》
C.《唐肃宗实录》 D.《新唐书》
11.唐初赋役的征收延用前朝“量入为出”的原则,即政府根据实际赋税收入来决定财政支出;780 年
后则一度采用“量出以制入”的原则。这一变化的出发点是( )
A. 放轻对农民人身控制 B. 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
C. 适应商业繁荣的形势 D. 推动赋役制度的完善
12.唐代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自动自
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的结果。他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
的,没有什么意志。柳宗元这一观点( )
A. 开启了古代思想理性化 B. 肯定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
C. 可为反佛思想提供依据 D. 深受道家唯心思想的影响
13.宋仁宗天圣初年,诏“诸州长吏、令佐能劝民修陂池、沟洫之久废者,及垦辟荒田、增税二十万以
上,议赏”。宋徽宗崇宁年间,广南东路(广东)转运判官王觉“以开辟荒田几及万顷”,诏“迁一
官”。这一举措( )
A. 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 B. 引发了土地兼并之风
C. 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 D. 推动了选官制度变革
14.金世宗完颜雍推行一系列仿效中原制度的政治改革,以至“中原之人呼他为“小尧舜””。朱熹甚至
说如果金世宗“能尊行尧舜之道,要做大尧舜也由他”。时人对金世宗的评价反映出( )
A. 金朝以程朱理学为正统 B. 金与宋政治制度的统一性
C. 北方经济文化领先全国 D. 宋金对峙中南宋地位下降
15.1278 年,元朝帝师八思巴写成佛教典籍《彰所知论》,将蒙古纳入到佛教发展的历史序列中,把蒙
元世袭与释迦牟尼及吐蕃王统相连,“兹是始从释迦王种至今王种”。元朝政府将该书译成汉文,并
明令颁入《大藏经》,在全国通行。该书有助于( )
A. 佛教巩固官方正统地位 B. 藏族地区封建化的加速
C. 中央政府收服吐蕃诸部 D. 元朝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16.乾隆三十年,国史馆修人物传,高宗改变了清初的评价标准,对于明末诸臣黄道周、史可法等,肯
定他们的“臣节”,给予了较高评价;对于降清的一些人,却予以了否定。这样做旨在( )
A. 弘扬儒学正统 B. 整顿官场风气 C. 强化集权统治 D. 提升官员素质
暑假历史试卷第 2 页,共 4 页
二、非选择题(17 题 8 分,18 题 8 分,19 题 24 分,20 题 12 分,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 分)
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类的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时代风貌的宝贵资料。
类型 简介
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
车马出行图 层的排场和威仪。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
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
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安座序由尊到卑主宾一律跪坐,
宴飨图 身态端正。主宾们厅堂列坐,仆人手捧酒壶站立其后案摆满美酒佳肴,宾主边饮美
酒边赏舞乐,推杯换益,觥筹交错。
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乐舞百戏”里 乐舞图
音乐、舞蹈与杂技、魔术表演相结合的场景,形成了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摘编自王博濒《南阳汉代社会风貌在汉画像中的折射》
南阳汉画像反映出汉代怎样的时代风貌?(8 分)
18.【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 分)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
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
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材料二
唐代均田制规定:“诸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
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
——《唐六典·尚书户部》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到唐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 分)
暑假历史试卷第 2 页,共 4 页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材料一
宋元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燕窝:主产于印尼、泰国等,宋元时期引入
·胡椒:转由南洋等地区引入
中国饮食 文化的域 ·香料:宋熙宁十年(1077 年),明、杭、广各市舶司进口香料 354449 斤,“雪花酒……
又人龙脑少许”,为官僚阶层和社会上层接受
外元素
·回回饮食:元代在政府招徕下回回人大量迁入中原,“不食豕肉”“作胡盘肉食皆用之”
·占城稻、糯米等引入
·糖类:广州之“糖霜”被列为贡品,成为大宗商品远销东南亚
世界饮食
文化中的
·茶叶:日本茶道在宋时成为佛教文化的组成部分 宋元元素
·制酱技术:日本僧侣回国后采用中国制酱技术制作米酱
——摘编自张君君朱宏斌《宋元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1637 年,东印度公司的船只抵达广州,将茶叶运回英国。随后他们在厦门设立采购茶叶的商务机构,
直接进口武夷茶。宋代时,东南亚地区仍然“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然而,郑和下
西洋后,越、泰一带开始使用瓷碗和筷子食用食物。据《明史·外国传》载,占城条载“洪武十六年……
官赐以勘合文册及织金三十二,瓷器万九千”。甘薯、玉米、马铃薯、花生、番茄、辣椒等农作物的引
入,使明代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
——摘编自陶蕊《明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原因。(1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宋元时期,明代中外饮食交流的不同点。(8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文明汇聚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外来文化与华夏文化、农耕文明与游收文明
相互冲撞与交融,时代的激荡使中华文明的内涵更加丰富、构成更加多元、辐射更加久远,为隋唐盛世
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
清晰)
暑假历史试卷第 2 页,共 4 页
连城一中 2025-2026 学年暑假月考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B B B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B D C
二、非选择题(17 题 8 分,18 题 8 分,19 题 24 分,20 题 12 分,共 52 分) 17.【答案】(8 分)
①从马车上华盖和贵族阶层的排场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恢复,贵族奢侈享乐角度作答;
②从出行车辆多是战车、画面中的武器反映出当时民众崇战尚武,习武之风盛行的角度作答;
③从尊卑座次、分餐、主仆的行为等反映出当时礼仪文化形成,百姓尊礼守节的角度作答;
④从汉代乐舞形式多样、舞蹈杂技以及魔术的发展反映出当时舞乐艺术繁荣,娱乐生活丰富的
角度作答。
(一点两分,不必拘泥于具体表述,角度切入准确即可,要注意史论结合)
18.【答案】
变化:从秦汉的土地私有制发展到唐代的均田制。(2 分)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政府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税收;
均田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三点 6 分)
19.【答案】
(1)特点:交流范围广,内容多样;具有双向性;以海上丝绸之路为重要渠道;官方与民间交流
并存。(8 分)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的推动;多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政府政策支持;
亚欧人口的迁徙(宗教传播的影响);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发展。(8 分,任答四点即可)
(2)不同点:以官方为主导;交流品种类型更多;交流范围突破传统区域;交流方式更加深入;
外来文化融入民众生活(本土化的深化);西方势力介入,受全球贸易格局影响显著。
(8 分,任答四点即可)
20.【答案】
示例 1:
观点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明交融为隋唐盛世形成奠定基础。
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冲撞与交融,历经三百多年的创新与深化,升级
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政治上,北方和南方政权封建化创新成果,如均田制、三长制、府兵
制、三省制为隋唐继承发展,推动了封建治理体系的革新,为隋唐盛世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
上,畜牧技术(如马镫普及)、作物品种(胡麻、苜蓿),精耕农业技术的相互融合,农牧互补促进
农业的进步,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结合,税收财政政策的升级,为隋唐盛世的经济繁荣奠定物质基
础。思想文化上,儒释道三教并立,形成多元思想碰撞,最终合归于儒,为中华传统思想的发展注
入了新的活力。云冈、龙门石窟融合了印度犍陀罗风格与中原审美,北朝民歌与南朝骈文交汇,为
唐诗的兴起奠定文化之基。
总之,魏晋南北朝既有政权更迭频繁,也有制度、经济、文化层面的深度融合,重构了中华文
5
明的内在结构,奠定了中华文明隋唐盛世的坚实基础。
示例 2:
观点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扩展和影响力的提升。
阐释:唐朝时期,文化交流盛况空前。日本遣唐使频繁来访,学习唐朝制度、文化,推动日本
社会进步,中华文明得以在日本传播。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佛教传入中国并
本土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唐朝诗歌、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通过文化交流传至周边国家,
提升了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吸引了众多外国学者、商人
来华,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广泛的文化交流,不仅扩展了中华文明的传播范围,
也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6